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我覺得還是會的。墓葬對於考古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墓葬中的遺骸是體質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材料,考古學家不僅可以藉此研究古人的身高、年齡、性別、死因等生物學因素,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研究墓主人之間的親族關係,進而管窺社會。

二是墓葬中的隨葬品,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是可以反映生者死前的生活的,比如漢代,像海昏侯、滿城漢墓墓主中山靖王劉勝,都把衣食住行各種器用帶入了墓內,幾乎力圖在地下照搬地上的生活。當然,嚴格地來說,墓葬不能等同於現實世界,它應該等同於「理想世界」,比如現在的晚輩給故去的老人燒紙錢,一燒就燒個「幾萬」、「幾億」——想讓人有錢,這是和現實世界等同的,但是想這麼有錢就是「妄想」了。由此就可以說到墓葬中的一些壁畫、帛畫等美術圖像,它們往往「半真半假」,有西方接引、神獸開道這般的內容,還有墓主人對坐、打馬球等現實場景。不過換個思路看,人們的「妄想」其實也是思想史上的「真實」不是?也很有意義。總之,對隨葬品、墓葬美術的研究,是考古學的重要課題。

三是墓葬本身,其結構、布局等等,也帶有很重要的考古學信息。古人建墓不是挖個坑把人埋進去就完了,根據地位、輩分、性別、風水等等因素,安排墓位、設計墓形,這其中蘊含著包括親族關係、社會等級、風俗演變等等層面上的信息,可以引發考古學家極為豐富的解讀。

由此,相比來看,火葬雖然也不是徹底的「水過無痕」,多少還會剩下灰燼和焚燒地點,也算是一種社會風俗觀念的反映,但總體而言還是失卻了前述的很多信息留存可能。雖然墓葬考古只是考古學的一部分,未來的考古學家還可以發掘城市、沉船等等,未來的文獻史學(包括用紙和電子手段記載下的文獻)材料肯定也會豐富到爆炸,但墓葬考古這個分支領域,確實很可能因為火葬的普及而日漸失色。


考古工作的核心是「過去」的概念—歷史上的文明一層又一層,每個文明都實實在在地建立在之前的文明上面。我們挖穿一層又一層的泥土時,不僅在發掘過去的物品,也是在發現我們與過去的密切聯繫。

當然,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成為過去。我們的文明、文化都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未來的考古學家也會發現他們和我們的聯繫。我們的蘋果手機、芭比娃娃、沃爾瑪商店和麥當勞的金拱門都會成為未來考古學家研究的對象。因此,我想藉此機會展望一下未來,探索兩個問題:一個是未來的考古學家將如何工作,即他們會使用何種新工具和新技術;另一個是未來的考古學家對我們的社會和文明將如何解釋。先來看後一個問題。

艾倫·韋斯曼(Alan Weisman)的暢銷書《沒有我們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出版後,我看了兩個據其拍攝的電視節目。自那以來,我就一直在論說「未來考古學」。那兩個電視節目一個是在國家地理頻道播放的,名為《人類消失之後》(Aftermath:Population Zero);另一個在歷史頻道播放,叫《沒有人的生活》(Life without People)。兩個電視節目都像韋斯曼的原書一樣,設想了如果人類有一天不復存在,我們的城市和紀念碑會怎麼樣。它們都展示了埃菲爾鐵塔垮塌、西雅圖的太空針塔傾頹、獅子在白宮草坪上遊盪等畫面。

如果今天(除了考古學者自己)所有人都消失了,那麼考古學者在兩百年後會發現些什麼呢?兩千年後呢?他們對發現的東西如何解釋?他們將如何重現我們社會的情景?

暫且不論所有的政府大樓、學校、住宅、高速公路、橋樑、道路、機場等等,只想一想,華盛頓動物園或史密森博物館這類建築,甚至是星巴克和麥當勞將會是什麼樣子?在它們的廢墟中能找到些什麼?考古人員能準確地知曉它們的用途嗎?也就是說,他們

能否清楚地看出一個曾經是動物園,另一個曾經是咖啡館?如果考古人員推測得不對,會以為它們是做什麼用的?

動物園可能比較難以確定,除非原來園中各處的說明仍然可辨。也要看動物是不是都逃走了,若是那樣,籠子就都是空的。如果動物被困在籠子里,就能發現它們的骸骨。如果發現了動物的骸骨,又能讀到園中的說明,即可輕易地確定此地曾經是動物園;若沒有上述線索,也許就無法確知此地原來的用途。

史密森學會下設的各個博物館,以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辨認起來肯定非常困難,除非考古人員突然靈機一動,想到自己挖掘的是一座博物館。一座藏有希望鑽石、恐龍和一條大鯨魚的建築必然會引起考古人員的極大困惑和爭論,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挖掘的是國家自然博物館。

然而,我個人以為星巴克和麥當勞這類地方才最讓未來的考古人員摸不著頭腦。具體來說,我想他們很可能會以為星巴克是一種宗教,它崇拜的女神頭戴王冠,秀髮如瀑,幾乎每個街區或街角都有她的神龕或神廟。對麥當勞也能達成同樣的結論,只不過在麥當勞宗教中,信徒崇拜的神有名字,叫羅納德·麥當勞;他長著紅色的頭髮,穿著俗麗的衣衫。也許考古學者會認為這兩個神祇是眾神之首,如同希臘人的宙斯和赫拉,羅馬人的朱庇特和朱諾。

這當然是玩笑話,但是,如果留不下足夠的相關記錄,未來的考古學家真的可能會做出這樣的解釋。現在我們在挖掘過程中每當發現一時不知如何解釋的東西,都半開玩笑地說它一定和宗教有關。

猜想未來的考古非常有趣,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研究消逝在歷史中的文化,卻一般不去想我們自己的文化在未來的考古學者眼中將是什麼樣子。比如,現在人們的互動很大一部分是線上的交流,這樣的互動大部分會消失無蹤,或者使未來的考古學者無從獲取。


關於火葬與土葬的問題,近幾十年以來爭論不休,在中國的傳統裡面,入土為安是人死後最好的安排。也有在死後進行火葬的,除了僧眾之外總體來說不多。不過,隨著近代以來中國人口的迅速膨脹以及火葬思想的傳入,中國人開始越來越強調火葬。

題目中所說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呢?這個問題需要仔細的分析。

首先,現代的火葬一般是火化人的遺體,而不是將所有東西都火葬。火葬之後得到的是骨灰,在骨灰裡面有沒有物質可以通過考古手段來發現呢?當然是有的,雖然DNA經過火葬時的高溫已經絕大部分蕩然無存,但是骨灰中的同位素、碳14等都是可以測出來的。

再者,考古的目的也絕不僅僅是發掘人的遺體,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具有考古價值的物品,比如陶瓷、比如金屬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探索出一個時代文明的手段。

因而,火葬並不真正影響考古學得發展,考古的手段有很多種,不一定是像現在一樣在土葬的墓群中發現東西。


答案是不會的。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但感覺其他幾位答主沒有答到點上,因此我稍微補充一下。

這個問題的潛在前提是,火葬對考古的影響,關鍵詞有兩個:火葬和考古。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楚現代考古學的範疇,包括但不限於考古學的基本方法論和未來考古學的走向等。

關於對考古學的認知,想必非專業人士大多局限於盜墓筆記里的記述。根據《辭海》的定義,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必須首要明確的背景知識有:

  1. 考古學研究的年代範圍:史前至歷史時期。(時間無上限,下限為1644年);

  2.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古代歷史上人類遺址,包括遺迹遺物等。

  3.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論:地層學和類型性。(《關於地層學和類型的若干問題》張忠培)(註:簡單來說,所謂地層學就是通過觀察土質土色及其包含物來判斷年代等信息,類型學就是通過器物的分類排比來判斷相對年代等信息)

  4.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方式:田野發掘。

  5.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希圖通過科學的發掘,來最大可能性的恢復歷史原貌,從而發掘古代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總體架構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從中找出歷史規律,為現代社會服務。

有了上面的知識背景,我們就可以繼續進行論證了。

問題:火葬對現當代考古學有影響嗎?答案是沒有!

很詫異這個被其他答主忽略掉卻又非常致命的知識要素,那就是官方劃定的的現代考古學的時間下限是1644年。也就是說考古學的發掘應合理的局限在1644年以前的遺址上,儘管近幾年來有個別清代甚至近現代遺址的發掘現象出現,但學界主流依然劃定在1644年(劃定這個時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避免多生枝節,我們在這裡只討論和題主問題有關的問題),當然學界也有不同的聲音,我們承認隨著學科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時間的下限或許在慢慢往清代下移,但目前還沒有得到官方的有力的支持。

因此,即便是考古學的發掘下限推到清末民初,現代人的火葬也依然對現當代考古學的發展產生不了任何影響。而且最重要的是,火葬只是毀滅「人骨」這一個要素,消滅的歷史有效信息非常有限,現代陵園制度,在埋葬人骨時同樣或多或少也會加上死者生前的一些日用品等來充當陪葬品。退一萬步講,即使有一天現代考古學不設下限(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們失去的也只是「人骨」這一個要素,

但是要知道,我們做考古這件事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找出歷史發展規律,從而為現代社會服務,發掘人骨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因此,火葬制度不影響現代考古學的發展。


我猜測,在題主的經驗里,對古墓進行考古(包括盜挖或無意中發現),可以發掘寶物;可以研究古人的身高、體質;可以挖到當時的書籍、器物,證明或者證偽流傳於世的資料里記載的一些事……

確實,古墓里挖出來的東西,甚至可以改變歷史。

(皇家陵墓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有個叫不準的盜墓賊,挖了魏襄王的墓。從裡面找到很多古書。其中有些竹簡上,記載著不少歷史資料。當時的學者們經過整理,驚呆了(借用如今的驚呆體)。這被命名為「竹書紀年」的史料上的記載,跟傳世的那些史料,有很多不同啊。

比如,《史記》里的舜帝,「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是個大孝子,大聖人,通過了堯帝的各種考驗,最終接受禪讓登上首領之位。

而《竹書紀年》里,竟然說舜把堯給囚禁了。這可讓習慣於大團圓結局的中國人怎麼接受嘛……

但,這本書早就埋到了墓里,未被秦始皇那把大火燒過,那它的記載,是不是更靠譜一些呢?

當然,這是見仁見智的,我舉此例,只為說明,古墓及其寶貝對於後人的重要性。

可是,有必要擔心現代人火葬,會讓後人無法考古嗎?

首先,我們要問,古人埋進土裡,是為了讓你考古的嗎?

明顯不是。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啊。絕大多數文物,都是無意中發現的。很多是搶救性發掘,不得不挖了。因為不小心被人挖開了……

(古墓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次,現代人還有厚葬的習慣嗎?

厚葬本來就是個很具爭議性的話題。有的時代厚葬,有的時代薄葬。盛行厚葬的時代,結果卻讓曹操的摸金校尉們逞了能;而薄葬的時代,死者好歹能不被打擾。

而現代,更是提倡厚養薄葬,有幾人會把寶物帶到墓里去——不管是火葬的還是土葬的。

既然現代人的墓里,基本沒有什麼東西,有什麼考古的價值呢?

其三、我們之所以要通過考古來認識古代,只因那時的各種資料,並不普及,印量很少,都是在有錢的、讀書的人手裡。丟了一本就少了一本。

(這個古墓里有秘籍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現在呢?還缺資料留給後世嗎?不缺啊。

不說各種書籍出版得很多了,就是對人類的一切研究,都可以裝在一個快閃記憶體里,留給後人,他們幹嘛還要去吃力不討好的考什麼古?

所以啊,根本不必擔心現代人的葬式,會影響後人考古了。因為我覺得,後人根本沒有機會考古了。


火葬所能影響到考古的,其實只是一部分範圍。

首先,我們對「考古」這個詞得有一個了解。考古是從大範圍、多方面進行的,並不是只局限在對葬墓、古人屍骨的研究,還有遺址啊、古物啊、活動跡象啊,甚至還有保留的記載文獻等等。

古人注重葬禮,陪葬的物件和禮數有很多,因此考古也容易從墓地里挖掘出許多歷史來,然而現代人的「火葬」,不僅是不留下屍骨,事實上已經改變了葬禮文化,然而試想想看,任何方面都比現代要落後的古代,都能被考古出這麼多的文化,當今先進的技術,當然可以從更多的方面記載人類的進程。

但說到文化的改變,人類不僅僅是因為葬禮的變化,而不再有大型的墓地遺址,舊樓的拆遷也使得好一些有歷史的建築被新樓覆蓋,從而沒有了考證的可能。有代表性的建築以及文化遺址,倘若不能被好好的保護,考古在「遺址」這方面的確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無論是考古,還是社會文化的不同,都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發展,在當今社會,火葬確實是更符合國情的喪葬辦法。然而考古以及歷史的記載,當然也是與時俱進的,根據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著其考察與記錄的方式。

火葬會不會影響考古,小新認為,相對於舊時候的考古,當然是有影響的成分,但是自然會有新的辦法新的技術去彌補這一部分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文物、歷史遺址,以及我們身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的文化。


這個問題倒是挺有趣的,答主看到後莞爾一笑。我的答案是Yes,也是No。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簡單點兒思考問題,火葬會讓人的遺體消失,以後的考古學家不能通過骨灰來研究當時人的體質了,這沒有疑問。從這個方面來說,火葬確實會影響後來的考古學家的研究對象的屬性。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火葬行為本身就是考古學家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和人類過去數千年來的處理自身的遺體的方式格格不入,這種轉變發生的原因和動力會是今後考古學家關注的重要課題。所以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YES, 也是NO。火葬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所以它在「消滅」考古資料(屍骨)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考古線索。這是其有趣的地方。

第二,其實即使不火葬,人類遺體在地下的完整保存也是有諸多苛刻條件的。比如我們在楚墓中很少發掘出土人類骨骼,因為人骨長期在地下不好的保存環境下,已經自然化作泥土消失掉了。在沒有人骨出土的情況下,我們還會問它會影響考古嗎?顯然不會!所以,火葬的效果也等同於這種「消失了的人骨」。但是,這並不會非常影響我們考古,屍骨只是海量考古資料的一部分而已。

第三,古人埋藏遺體並不是為了後人考古的,同理,現代火葬也好,其他的各種埋藏方法也好,是否會影響後人考古這個問題不是當時的人所需要考慮的。作為個體,每個人都處於一定的文化之中,有著一套世界觀和價值觀約束我們處理死者的遺體,我們只需要遵守這樣的規則就行了。

總之,現代火葬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流行的處理人類自身遺體的方式,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態度,至於它為何會流行起來,這是將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就要看問題中的「後人」要「後」到多久了。二三十年也算後人,七八百年還算後人。所以說,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先把「後人」講清楚,最為重要。

題主所言後人考古,便是指後代人的考古。眾所周知,考古工作都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調查、發掘和研究。這裡面的「前人」,指的便是古代,而就目前來講,我國考古領域中的古代,一般是以辛亥革命為界,但有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稍晚的「革命遺迹」。

但不管怎麼講,在我們的時代,所面對的「前人時代」,基本是清代以前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無論現在人們實現火葬還是採用公墓,甚至不留骨灰,都不會對今後的考古工作造成影響。但是,正如「後人」一樣,「今後」也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假如真過了一兩百年,甚至千八百年,屆時考古中的時間線索和工作內容肯定會發生很大變化的。

所以說,年代過久的話,似乎會對後人考古造成影響。然而在次還要說明的一點是,考古並非僅僅局限於墓葬,而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因而這種影響又不會特別大。再者,每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和文化面貌不同,火葬也將會是後世認識今人的一種途徑。故而又談不上什麼影響與否。

綜合來講,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現代的火葬基本不會影響到後人考古:短期內,考古的時間範疇不會改變;長遠觀之,今人火葬,在後人看來,不過是另一種文化面貌而已。


火葬是當代人的一種喪葬方式,其根本目的在於節省土地資源。那麼這對今後的考古工作有沒有影響,這要從多個方面來考慮。

想要了解火葬對考古的影響就要對考古這個名詞進行一個剖析。簡單來說,考古就是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的遺存,但是發掘的範圍,研究的維度以及考古的目的和意義無法一言以蔽之。

首先考古發掘的範圍並不局限在墓葬,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城址、作坊等各種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古遺迹都是考古的對象。問題中的「火葬」僅僅是把問題局限在了墓葬上,當千百年後我們也成為古人的時候,考古的範圍依舊不會僅限於此。

其次考古的目的是通過實物遺存來研究古代人類的生活,並以此來啟發當今的社會。中國範圍內從舊石器時期至晚清民國歷經了一百多萬年的滄海桑田,即使是經過這麼久的變幻,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文學家等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可以藉助考古發掘研究古代各時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無所不觸及。墓葬考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古代墓葬可以讓我們了解古代人的墓葬制度、氏族關係、等級制度。古代墓葬進一步反應的是現實生活。但是當今社會結構的大框架不是一個墳塋可以反應的了的。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家做主,打破了分封、氏族的關係,所以考古現今的墓葬意義並不大。

最後,考古的範圍再廣闊,內容再豐富,但其根本是著眼於人類本身。古代的信息記錄並不發達,雖說古籍是卷帙浩繁,但是依舊不足以讓現今的人做到無死角的研究。當今信息存儲量巨大,醫學、科學、文學等各種有關人類的信息通過網路都可以查得到。簡單粗暴來講,只要千百年後還有網路,就不愁了解不到如今社會的狀況。至於火葬自然對於今後的考古不會產生過多的影響。


《三體》小說第三部中,程心和關一帆跨越一千八百九十萬年再度回到藍星時,在地下近三十米深處,探到了雲天明和艾AA給他們留下的信息——刻在一片水成岩上的四行字。羅輯也說過,保存人類的文明,假如用U盤和硬碟,可以保存5000年,金屬材料的光碟,可以保存100000年,有一種可以保存100000000年的方式,很笨很原始——那就是刻在石頭上。

所以我們在埃及金字塔或希臘神廟風景區看到現代人的塗鴉刻畫,要給予足夠的敬意,他們用看似膚淺的本能演繹著極其深刻的真理,破壞才是創造。

假如當年恐龍有鳳凰涅槃的傳統,可能就會跟鳳凰一樣燒個屍骨無存,幾千萬年後的我們根本不知道這種動物曾經存在過,只好把恐龍當成鳳凰傳奇。

調侃到這裡其實已大概表達出本人的傾向性了,從考古這個角度來講,火葬方式肯定是會損失掉一些寶貴的資料,假如幾十萬年後的考古學家挖出華夏大地上的一個個骨灰瓷瓶,除了證明當年的人們已經會燒制陶瓷、通過燒烤遺骨製造磷灰石,連一丟丟有機物含量也沒有,完全測不到DNA。繼續深挖幾米當然能解決掉這個問題,對人類的漫長歷史來說,火葬的這一段時髦期恰如白駒過隙,無非是造就這片地區的一段薄如蟬翼的斷代層罷了。

我希望自己將來能死在這片土地,死前跟孩子商量好,墓碑上一定要有身高體重等細節刻畫,一面是字一面是圖案的那種。活著沒給國家增添什麼貢獻,多麼羞愧;死後幾十萬年被當做這片地區的形象代言人,何其光榮。


推薦閱讀:

在中國,哪些文物需要上交?
圖中這個東西是什麼年代的?
讀物: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非非詩~觀復小寶藏/傢具1
中國最牛的3枚印章,件件價值連城,珍貴到禁止出國展覽

TAG:文物 | 文化 | 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