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茶文化有什麼不同?


歡迎關注【懂茶帝】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很多其他國家的茶葉、茶藝、茶道都是中國的茶文化傳遞過去後,在此基礎上衍生髮展的。

我們都知道,茶是英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鐘敲四下,一切為下午茶停下。」從這句英國諺語可見,下午茶在英國人的地位完全是不可動搖的。對英國人來說幾乎三分之一時間都消耗在飲茶之中。

中英兩個大國,與茶都有深厚的淵源,兩國之間與茶的緣分也極其深厚。但是,這兩個飲茶大國,在茶文化方面,有什麼不同了。

小懂做了一些整理,咱們從全方位來看看兩個國家茶文化上的差異吧!

相比於嗜茶如命的英國人,咱們中國人還真不算愛喝茶的。

茶是英國的大眾化飲品,有飲茶習慣的人大概佔到了8成,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是Tea time。所以,英國才被當之無愧地譽為「飲茶王國」。

通過這樣全方位的對比,中國茶禪意超然,英國茶尊貴悠閑,你更喜歡哪種呢?

以上內容由懂茶帝(公眾號:hcyd321)提供,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邀請專業人士為你答疑,歡迎關注我們哦!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

相傳,公元前2723年,炎帝神農遍嘗百草,有一天身中72種藥草之毒,頓感頭暈眼花,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正當他口乾舌燥之時,求生的慾望讓他本能的抓起身邊的樹葉往嘴裡吃,吃著吃著,忽然感覺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呼吸通暢,中毒癥狀隨之消失。俗話說因禍得福,後來神農經過多次試驗,發現這種樹葉具有很強的解毒功效,人們為了記住這種神奇樹葉的功效,後來給他取了個名字叫「荼」。公元806年,唐代文人冠名「茶」。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

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璞歸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用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新中國成立後,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州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等。

茶共分六大類,分別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黃茶和白茶。

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主要有滇紅、正山小種紅茶等。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主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等。

黃茶製法有點類似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工序。主要有君山銀針等。

烏龍茶即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主要有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等。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主要有白毫銀針等。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主要有西湖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等。

此外茶還具有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方面。

如今,茶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

法國茶文化2017-01-18 西雙版納華夏沉香 西雙版納華夏沉香開發有限公司

法國是較早接觸到茶葉的歐洲國家之一,早在1636年首批茶葉就抵達了法國巴黎,這比英國最早接觸到茶葉的時間足足要早22年之久。但長期以來,法國人均茶葉消費量遠較英國為低。近幾十年來,法國悄然興起一股茶文化熱,茶葉消費量持續增長。目前,法國已是歐洲的第四大飲茶國家,人均茶葉消費量僅次於愛爾蘭和英國,和德國相差無幾。

法國茶葉的早期輸入

1636年,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商人把中國的茶葉轉運至法國巴黎,法國人開始接觸到茶葉。法語中,開始有了「茶」一詞。由於茶最早是由荷蘭人轉運至法國的,因此法語中「茶」(the)和荷蘭語中的「茶」(thee)一樣,都源於福建廈門的閩南話「茶」的發音「te」。1700年8月3日,一艘名為阿穆芙萊特(Amphitrite)的法國船隻,從中國運回絲綢、瓷器和茶葉等,拉開了中法茶葉直接貿易的序幕。此後,往來於中法兩國,運送茶葉等貨物的船隻逐漸增多。但這一時期法國的茶葉進口貿易尚未獨立開來,多是和其他貨物一起輸入法國的。1728年(清雍正六年),法國首次在廣州建立商業據點,從中國收購茶葉等貨物更為方便快捷。

社會上層接受飲茶

茶葉傳入法國初期,醫藥界曾一度反對飲茶。1648年,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黎醫生歸·巴丹(Gui Patin)說茶是不適於本世紀的奇物,而一些法國醫生卻認為茶葉中含有一些可能的醫藥成份,於是醫藥界人士展開筆戰。1648年,毛芮斯特(Monsieur Morisset)醫生曾撰寫一篇論文,宣稱茶葉具有精神上的興奮刺激作用。可惜,這份論文在他提交給巴黎大學之前,就被一些激烈的反對草藥的官員們焚燒了!

不久,飲茶有利於健康的觀點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約在1653至1666年間,法國神父亞里山大·德·科侯得斯(Aiexander de khodes)在所著的《傳教士旅行記》中,稱:「中國人之健康與長壽,當歸功於茶,此乃東方常用之飲品。」1657年前後,教育家塞奎埃(C.Seguier)、醫學家德雷斯·鳩恩奎特(Dthis Jonguet)等人也極力推薦茶葉,讚美茶是能與聖酒、仙藥相媲美的仙草。1685年,菲利普·西爾韋斯特·杜福爾(Philippe Sylvestre Dufour)出版了《關於咖啡、茶與巧克力的新奇論文》(the Traites Nouveaux et Curieux du Cafe, du The et du Chocolat)一書,這是在法國最早論述有關茶葉的書籍之一。書中稱讚茶葉是醫治頭痛及幫助消化的妙葉,它甚至可以當作處方箋來開。

在法國,最早接受飲茶的是皇室貴族。在茶葉剛剛輸入法國之際,由於價格昂貴,茶葉被視為奢侈品。飲茶的皇室貴族一般也是將茶視為醫治疾病的「萬靈丹」和「長生妙藥」。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馬薩林樞機主教(Cardinal Mazarin)患有痛風病,他堅信經常喝茶可以減輕他的病痛,經常喝茶使他愈來愈喜歡品嘗茶的風味。「太陽王」路易十四是從1665年開始喝茶的,他也認為喝茶有助於減輕痛風病情。更有趣的是,他聽說中國人和日本人因喝茶而從來不患心臟病。

由於皇室的倡導,飲茶逐漸在法國巴黎上層社會中流行開來。路易十四時代的史學家德·塞維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在作品中經常提到喝茶。她曾經寫道:「看看塔蘭托(Tarente)公主,她每天都喝12杯的茶,所以她所有的病都痊癒了。她告訴我說,德·蘭德格拉弗伯爵(Monsieur de Landgrave)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喝40杯茶;但是他的太太可能也喝了30杯左右。不是,是40杯。她太太本來快要死了,就是因為喝茶,所以又活過來,現在還活生生的在我們眼前呢!」

進入18世紀,飲茶有利於防病、治病的觀念在法國上層社會中仍盛行不衰。1713年,巴黎出版了法國遠東學家雷瑙杜德(Eusèbe Renaudot,1646-1720年)翻譯的《印度和中國古代記事》(Aucient Account of India and China,該書為9世紀的兩個阿拉伯旅行家講述,附有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雷瑙杜德稱:「中國人以飲茶防百病,休忒亦很相信茶有治病效能,1718年刊行自傳《備忘錄》,說茶治癒了他的胃病和眼炎。」茶葉在巴黎及凡爾賽逐漸贏得了許多熱情的支持者,正如帕拉丁(Palatine)公主在1714年評論說,中國的茶葉在巴黎所受到的歡迎程度,就好比西班牙人愛好巧克力的情況一樣。當時的皇家大臣主管馬薩林(Mazarin)、劇作家拉辛(Racine)、知名作家德·讓利斯夫人(Madame de Genlis)都成為愛好茶道的人士。


飲茶誕生於中國,作為一種嗜好,通過貿易傳入西方。但由於兩個文化觀念的不同,形成迥然有別的茶文化。中西方在飲茶的器具、飲茶的方式、飲茶的習慣、飲茶的禮儀上都有不同。

首先中國人飲茶多用瓷器、陶器,中國生產陶瓷,蓋碗、紫砂壺是主要的沖茶器具,尤其是普洱茶,需要洗茶、分茶、盛茶,相應的不同步驟就需要不同器具。西方人青睞銀器,多用銀具沖茶。

其次中國人飲茶,常常不加佐料,尤其是從宋代開始,主要是清飲,保留茶的原香。西方人喜歡混飲,經常往茶里添加鹽、糖、奶等佐料,以沖淡茶的鹼味。

其三中國人的飲茶習慣往往是三五相聚,品味交談,可以是有關茶的品質、人生感悟甚至生意往來。相對來說,西方人則更為實用,分為早茶、午茶、下午茶,根據不同場景變換不同茶飲。

其四在飲茶禮儀上,中國人有一套非常講究的程式,這種程式往往與中國的哲學思想有關,飲茶在一定程度是悟道。西方人的飲茶禮儀更講究場景,名目繁多的宴會、茶會,注重身份、格調,是社交的重要步驟。


很開心為大家講解這個問題!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諒解!

中西方的茶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她們不同之處在哪呢?

茶起源於中國,最早的書面記載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紀,後傳入西方。17世紀起,飲茶成為英國貴族圈的風尚。之後,英國人又將西方獨特的下午茶文化帶入中國。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飲茶有著不同習俗。

為什麼要了解不同的飲茶文化呢?這能讓您在飲茶時,不僅品味到茶的香馥,更能體悟茶的底蘊。以下3個飲茶文化差異,將在不同的社交場合為您增添一份遊刃有餘的優雅。

差異1 中西茶具各有講究

中國的茶具多為陶瓷製品,亦有用於普洱茶的紫砂壺。紫砂壺有透氣性,沖泡普洱茶,水溫須很高,要求茶葉也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選擇。

而西方人對銀器情有獨鍾,所以西方的茶具多為銀製品。

差異2 濾茶器是西方人飲茶必備良品

在中國,泡製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陳年普洱,需要用鐵壺作為燒水工具,再將開水注入茶壺直至沒過茶葉,倒出第一遍水後,再向茶壺中注入開水靜置直至泡開茶葉,方才取小杯品嘗。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茶道頗有一番講究,事實上,西方人在飲茶時也有一套禮數。比如,西式茶使用濾茶器,將濾茶器架於茶杯上,將茶倒入杯中至3/4滿,這樣就不會把茶濺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團糟了。

差異3 中國茶不需調味品

在中國,飲茶是品其最純正的茶香,沒有在茶中加任何調味品的習慣。

西式茶可選擇在其中加奶、糖、檸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須先倒茶,再加其他調味品,順序不能顛倒。加入調味品後,用茶匙攪拌,攪茶時避免弄出太大聲響,攪拌完需要將茶匙置於茶碗的背面。

喜歡的,記得點贊哦!


首先感謝頭條邀請。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我認為要從幾個方面來對比。

一,產地。西方國家基本上自己不出產茶葉,所以西方茶文化停留在基礎水平而止步不前。而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經過幾千年的栽培,加工,和歷代貴族和文人學者對茶的品質,口感對比和了解促進了茶的大發展。

二,茶的了解,因為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對肉類大量進食,而需要茶來幫助腸胃消化抵消因進食大量肉類而帶來的疾病。國人對茶的最原妱的認知是茶是一味中草藥,可以提神,消除疾病,提高身體素質。

三,茶葉的消費。西方人喝茶是要加糖,牛奶等輔助品,對茶的品質沒有太多的要求。國人對茶的消費是因個人財力的大小而對茶葉品質要求而有所不同。對茶的,沖泡,浸泡,等工藝了解程度的不同,而形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制茶人將更加努力的把我們的茶文化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推薦閱讀:

「功夫茶」都有哪些「功夫」呢?
中秋吃月餅適合喝什麼茶?
你喝過最好的紅茶是哪種?
加鹽加姜做拉花,這樣的中國茶才最正宗?
喝黑茶拉肚子反射出身體的哪些問題?

TAG:美食 | | 文化 | 飲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