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罐茶是不是好茶?


從「小罐茶」的喧囂說起

早上看了中國農業大學師弟發了一個朋友圈,講了小罐茶的故事,遍訪中國名山大川,邀請八位制茶大師,製成頂級小罐茶,然後在央視等媒體上大做長達三分鐘的廣告。每罐茶4克,最低售價48元,這樣相當於每斤茶葉最低價格達到6000元,據媒體分析,2017年銷售額會達到七億元。並且,還帶動了小罐茶市場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盛的局面。確實,小罐茶已成流行喧囂之勢。精製的金屬小罐,金光閃閃,貴的每個七,八元,便宜的每個四,五元,再配一個精緻的木盒,一套僅裝100克左右茶葉的包裝盒要賣一百五十元至二百元。

依茶者的感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國茶行業,這種奇蹟層出不窮,金駿眉,大紅袍,西湖龍井等名茶動輒成千上萬,由武夷山某企業推出的「海西一號」大紅袍市場售價達到100克19800元,也就是說一斤這種大紅袍價值10萬元。一個工薪階層不吃不喝,白乾二年才能喝上一斤大紅袍,甚至還出現了用熊貓糞便做肥料的熊貓茶,由處女採摘的處女茶等等,形成天價茶葉。

茶者覺得,目前中國茶行業的各種亂象,許多所謂的產品開發,營銷策劃,產品包裝等等是和現代商業發展規律背道而馳的,是和茶葉的本質背道而馳的,是當今中國社會浮躁,人心不安,小富炫耀或者追求一夜暴富的各種心態在茶行業的一種折射。不是一種健康的業態。我們做為茶行業的從業者,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還是應該安心事茶,培養和提倡一種和茶之氣質相匹配的匠心精神,上善若水,安之如茶。將茶種的最好,確保生態化;將茶制的最好,確保各種營養成份最佳;將茶賣的最好,確保沒有虛高炒作的成份。讓所有人能喝的起茶,能喝到健康茶,以喝中國茶為榮。這樣才通將茶產業做大做強,才能使茶企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使中國茶走向世界。一個源於中國,老祖宗傳給我們的一份產業,卻讓一個外國人發揚光大,榮譽等身,無論如何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或者說就是一種恥辱。這種恥辱於位於經濟基礎的茶行業生產者有關,也和位於上層建築的領導者,新聞媒體,文人墨客有關,甚至後者責任更大 讓小罐茶之類的天價茶和名利茶遠去吧,讓圍繞著茶行業的各種烏煙瘴氣遠去吧。茶本是天地間一片潔靜的樹葉,沒有塵埃,沒有喧囂,這才是潔來潔去的一片樹葉。 「」種茶人,採茶人,制茶人,飲茶人,他們的命運因為一杯茶連接在一起。真正的茶人,深知這茶香的源頭,其實不在雙手,而在心間。」這是央視記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解說詞,是本文的結尾,也是茶者寫這篇短文的心意所在。


如果讓我談,對於小罐茶的直觀感受,那就是一個字——貴!

當然,中國茶葉賣的貴,也不是新鮮事。我們可以先來探究一下,小罐茶到底憑什麼這麼貴!

小罐茶對於廣告,投入真的很大。央視黃金時段,一個廣告片就是3分鐘。不知道,還以為茶葉紀錄片呢!在漫長的廣告中,我剝離出了三個主要賣點:大師牛、選料精、包裝棒。

首先,賣大師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股風氣最早起於紫砂壺,名家壺被炒的很貴,所謂也更具收藏價值。後來這個手法,被茶葉廣泛「借鑒」。

可是這八位大師,也都上了年紀,外加上代言活動繁忙,哪有時間親自作茶呢?那如果不是這八位親自做的,又把老先生們的大照片貼的滿處都是,這又是幾個意思呢?

再說選料精,也不是什麼新玩法。當年金駿眉起家,打的就是選料精良的牌。長久以來,紅茶都是用葉子或是一芽一葉。人家金駿眉,用純芽頭製作紅茶,一舉成名。

小罐茶的宣傳中,說黃山毛峰一人一天採茶二三兩。顯然,這是誇大的宣傳。是您選料太精,還是您請的工人太笨呢?「選料精良」的概念,本也算一張好牌。但小罐茶,沒吃透,也沒打好。

當然,小罐茶宣傳真正的立足點,還在於「包裝棒」。產品名字里就帶出來了——用小罐子裝茶。這一點,才是小罐茶所謂的「核心精神」。

小罐茶產品中心負責人於進江先生認為:「好的茶葉,每一次打開讓它接觸空氣,它其實都是對茶的一種傷害」(摘錄自廣告)。於是乎,小罐茶就採取了「高大上」的真空充氮技術,徹底讓茶葉與世隔絕。

這種包裝形式,就是小罐茶的主要賣點。我們也可以認為,這種包裝形式,反映了小罐茶設計團隊的「茶葉儲存觀」。

先說說小罐茶這種充氮的包裝形式,真算不上高級。

讓袋內處於無氧狀態。簡單地說就是將包裝內的物品和氧氣隔絕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物品新鮮。按照小罐茶的說法,與空氣的接觸,對於茶葉是一種傷害。那將包裝中充入氮氣,就可以將空氣排出,從而避免茶葉被「傷害」。其次,包裝內充滿了氮氣,還能保護食品外觀而不易擠壓變形。

但坦白講,茶葉還是需要與空氣玩耍。與空氣的適當接觸,有利於茶葉的進一步轉化。沒有了空氣,茶葉無法與氧氣和水分接觸,那就談不到後期的轉化和陳化了。尤其是普洱茶和白茶,要不然越陳越香的說法只能算是空有其談。

真空處理,讓茶葉處於無氧環境中,茶葉雖然不會腐壞,但它也不會陳化,也就是說茶葉的 明天不一定會變得更好,但一定會變得更老。


謝謝邀請:小罐茶是好茶,原因如下:

1、產地正宗:小罐茶裡面的綠茶,產地是西湖龍井獅峰山上的頭採茶,這是最地道的綠茶,當年乾隆喝的茶,也是這個產地。

2、傳統工藝:小罐茶採用純手工的傳統工藝,運用了茶葉大師戚國偉的傳統烤茶技藝。

3、包裝: 包裝形式比較科學,定人定量,過去的茶都是靠人隨機抓取,不衛生,不幹凈。另外用氮氣包裝,對綠茶的保鮮度最優質,小罐茶包裝精美,送禮首選,價值感體現出來了。

4、廣而優:小罐茶是做了八類大茶綜合,包括綠茶 白茶 紅茶 青茶 普洱等等。

5、功效:比方說小罐茶里的白茶是選取的白豪銀針,功效主要是「三降 三抗 六養」白茶里有句話叫作 一年茶、三年葯 七年寶 。小罐茶選用的都是春茶,沒有病毒害 ,富含 茶多酚比較高。

6、無污染:茶界有句話:好山好水出好茶 ,小罐茶 選用的 都是高山茶,比方說武夷山的茶,海拔在4500米的高度最合適,相對於平地茶,高山茶沒有污染,不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純天然的茶,營養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小罐茶是好茶。


以下是小罐茶杜國楹在「造就」Talk上的演講。

他說,小罐茶的願景,是要讓中國茶葉重新走向世界。

杜國楹

  • 小罐茶創始人

大家好。

茶對中國人來講,是一個非常司空見慣的東西。但是究其細節,要說非常了解茶,我想很多人又變得非常不自信。我們團隊在過去的五年當中,幾乎走遍了中國茶葉的所有核心產區,對茶建立了一些自己的認識。接下來時間,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部分:

  • 中國茶

  • 小罐茶

茶是什麼?一種飲料。它還應該是什麼?中國茶。中國茶今天的問題是什麼?我將通過小罐茶整體的設計思維,給大家分享「茶是什麼」。

這是我們中國的十大名茶,可能它的形狀大家都有印象。

這是不同的茶它的茶湯,實際上它的深淺差異也是很大的。

我記得我第一次上茶山的時候,一直以為紅茶長在紅茶樹上、普洱茶長在普洱茶樹上、綠茶長在綠茶樹上……事實上,樹本身的差異並不大,在深加工之前它們都是綠色的葉子,當然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健康功效。

茶是什麼

茶,是一片神奇的樹葉。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時間長河當中,這一片葉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為不同的原因變成了不同的茶。最重要的是,中國茶是意外的發現,那麼茶是如何被發現的?

  • 紅茶

在福建的桐木關地區,因為戰爭的原因,當時的綠茶做好之後沒有來得及打理,回來之後發現原來綠茶變成了今天所謂的紅茶的原形,捨不得丟掉,嘗試用火烘焙一下,結果喝起來味道也不錯,便成了的紅茶。

  • 烏龍茶

搖青工藝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是因為採茶工過去採茶時都背一個竹簍,在山上下山、來回晃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香氣,這就是烏龍茶的搖青工藝,同樣是意外的發現。

  • 普洱茶

普洱茶在歷史上就是綠茶餅子,為了進藏區和牧區時方便運輸,將綠茶壓成茶餅。但在運輸和後期儲藏的過程中,發生了化學反應,於是就有了今天的年份茶、熟茶。

所以,中國茶是意外的發現。

同時,茶也是生活方式的記錄。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喝抹茶,這是我們唐宋時期傳到日本的喝法,中國人今天的沖泡方式是明代開始的。最早茶是煮的,就像煮蔬菜粥一樣,可以加鹽、調料、米煮著喝。我們今天的沖泡方式,在歷史上過去幾千年當中,也不斷的地在發生變化。如今全球有幾種比較重要的嘗法:英式的下午茶、日本的抹茶道、中國的功夫茶,這是幾大流派。

最後,我們說茶也是健康的「毒品」。

大家可以看到,煙酒茶都來自於植物:煙是葉子,酒是果實的深加工產品,茶也是葉子。那麼他們共同的特徵是什麼?嗜好品。喝了上癮,喝了好的回不來,成癮性非常強。所以說我們說,茶是一片神奇的樹葉,茶是意外的發現,茶也是我們生活方式的記錄,茶也是健康的毒品。

中國茶的問題是什麼

在中國茶行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七萬茶企不敵一個立頓。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茶葉這個品類、這個市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說常識問題,老百姓一般提起茶的時候,除了口糧茶、非常低端的茶之外,在老百姓的腦中沒有清晰的價格認知,企業沒有強勢的產品品牌,投資者、整個金融行業、整個資本,跟茶行業接觸幾乎是零。

那麼,茶在中國年輕人心目當中是什麼?

第一個就是土,喝茶這事太low了。第二個在辦公室里,80後、90後誰端個茶杯進辦公室了,就覺得這人老了。一說喝茶這件事都望而卻步,為什麼?啰嗦、太「事兒」,還有茶價格是暈的,當然天價茶也是層出不窮。

關於品牌認知問題,我們說西湖龍井,西湖是誰的?西湖是浙江的。龍井是誰的?龍井是浙江省政府的。都是產品品牌和品類品牌,沒有真正的企業,沒有強勢的產品品牌。雲南的普洱、武夷山的大紅袍、安西的鐵觀音都不是產品品牌,而是品類品牌和產地品牌。

中國茶行業目前是360億的市場,但這個行業的前一百名不足市場份額的10%,還處於一個極度分散的狀態。

在我們眼裡,怎麼看這個茶?

在中國人的生活當中,有三個茶:柴米油鹽醬醋茶、煙酒茶、琴棋書畫詩酒茶。這三個茶是不同的,最底下這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農產品的茶,中間(煙酒茶)是消費品的茶,再上面這個(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文化的茶。事實上,從市場和品牌的角度來看,可能消費品的茶更像品牌茶,而農產品的茶是大宗茶,文化的茶變成了發燒友級的茶。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但是大多數人並不太懂茶。那麼我們反過來講,消費者沒有義務去了解茶,品牌應該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告訴消費者真相。為什麼大多數人又不太懂呢?因為八十年代之前,中國的茶葉是計劃經濟,跟今天的香煙一樣是受管制的,國家統購統銷。但是開放三十年之後,我們覺得它還停留在一個比較農產品的思維,缺乏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的充分洗禮。集約化主要是上游的種植,標準化是中間的加工端,品牌化是在下游的商業端。

小罐茶的設計思維

小罐茶想做的是一個現代派的中國茶,它的整個設計思維和傳統茶有什麼區別呢?

所有茶葉的消費,無非不過這三個場景:買、喝、送。「沒有標準」是買的時候最大的困惑。到了茶城和茶葉市場,你不知道五百的、五千的、五萬的哪個性價比更高,也不知道哪個更適合自己。喝的時候還是比較複雜,送的時候最大的困惑時「沒有價格」,當你對禮品做品牌選擇的時候,它們大多數都有清晰的價格標籤,但茶在這方面是比較弱的。針對這三個問題,我們從產品的設計開始解決。

我們中國人在泡茶的時候,常常手抓一把往杯子里放,這是一個很不衛生、不講究的行為,但大家都司空見慣了。我們試圖去創造一個更好的包裝方式,便攜、衛生的同時更易於保存。經過一年的反覆實驗後,我們將每罐撕開的力量固定在18個牛頓,拉力、開啟力都恰到好處。

過去最大的困惑是茶葉成本,到底如何鑒別茶?大概跑了四年之後,我總結了判斷茶的三個要素:

  • 第一,產地的稀缺性。今天雲南普洱的老班章炒得很火,老班章那個村制的一定是貴的,隔壁村的就便宜很多。

  • 第二,採摘的標準。是一芽一葉還是一芽兩葉,芽和葉的齊整程度對成本的影響也非常之大。同樣的農民、土地、管理和採摘,產量不同茶葉的成本差距達到幾倍。

  • 第三,工藝的複雜程度。綠茶的傳統製作技藝是相對簡單的,經過幾個的炒制過程就可以,但是烏龍茶後期的焙火工藝就非常複雜了。我們五月份做完茶,到九月份才能上市。因為每個月要焙一次火,焙完火要進倉退火,這樣反覆三、四次才可以上市,工藝不同,成本也會發生變化。

拿這三個標準去審視任何一種茶,對成本基本就可以作出快速的判斷。

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更多的選擇就是沒有選擇,我們希望通過統一的標準簡化消費者的認知。我本來就不懂茶,茶葉店琳琅滿目幾百個選擇,我們怎麼去選?小罐茶只有一個選擇,你去挑喝什麼種類的茶就好,重量、品級、價格都是一樣的。我們用統一的小罐、重量、品級、大師和價格,讓消費者的選擇變得簡單。傳統的茶,可能是把簡單的茶複雜化,它要利用信息不對稱去賺錢。但是小罐茶是要用專業的能力,把複雜的茶簡單地呈現給消費者。

我們對於茶葉產品,要做的是標準化的設計,讓用戶的認知變得簡單。那麼對於茶具的產品,我們做的則是生活化設計,希望適應不同的消費場景。所以,我們剛才講這個中國茶是意外的發現,但是小罐茶它一定不是意外,都是用心的設計。

如果今天中國的年輕人都不接受中國茶,西方世界如何能夠喝上中國茶?我們必須把茶變得現代起來、年輕起來,跟現代的生活場景做充分的結合。這樣,我們的80後、90後、00後年輕群體都能喝上一杯喜歡的中國茶,中國茶走向世界的機會就來了。

設計思維是創新的驅動

茶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的一張名片。我們的願景,是要讓中國茶葉重新走向世界。

做好設計和創新,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一個讓用戶使用起來非常複雜的產品,一定是設計師和工程師的簡單所造成的。產品背後的複雜,才能夠讓用戶真正的變簡單,把用戶的體驗做好。而產品背後的複雜需要公司、工程師、設計師,以及所有相關的專業人員一起努力,所有的困難解決好,呈現給消費者那一刻,讓他們的感受是愉悅的。

最後一點,我想講講狹義的設計思維與廣義的設計思維。

在一個商業的世界裡,除了產品需要設計之外,營銷模式、產業鏈模式也需要設計,只是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在不同的垂直方向上去表達。我們過去對於設計思維的理解,可能在專業的方向上偏垂直了些。那麼,在商業世界應用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看得更寬。

我曾經認真讀過原研哉那本《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當時就記住了一句話:設計為需求服務。我想設計是為需求而生,設計將不斷的改變這個世界。我個人的體驗,設計將與科技一樣重要。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國商業世界的推動力量當中,設計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力量。

謝謝大家。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小罐茶是典型的希望通過包裝和噱頭來搏市場的行為,完全是一種營銷手段而已。這是當今社會流行的營銷思路、理念的體現:賣概念賣文化。其實,這是本末倒置,最終傷害的是品牌本身。

曾經聽過一次所謂的大師營銷課,其中講到大師是如何包裝一款茶葉的。說是大師的台灣朋友找到他,要在大陸推一款茶葉。大師問你這款茶葉價格怎麼樣?回答加上運費啥的應該比本地茶高。大師又問這茶葉你是獨家經銷嗎?回答不是,其他有很多人在賣。大師再問你這茶葉的產量大嗎?回答非常大。大師還問你營銷這款茶葉的費用多嗎?回答不多,到不了100萬。

大師又問了幾個事……

然後大師說這個茶葉讓我來給你營銷一下吧:你啊不要賣這個牌子的茶葉,去這個茶葉的主產地,拿出100萬的一半買間農舍小院子,種上茶,小院里種不多沒事。你可以編故事,說就這塊地上的茶葉最正宗,百年老茶樹了,產量不高,限量供應,能喝上的都是有緣人,這樣就把價格賣上去了。因為迎合了社會的普遍心理——我喝的這茶你們其他人喝不著。其實還是那個品牌的茶,你這麼一包裝就不一樣了。

大師講到這裡又延伸了一下:大家都知道鄭成功去過台灣,你啊可以再包裝一下。說這個院子啊據當地人考證是鄭成功住過的,茶樹也是那時候栽下的,鄭家後人一直喝這些茶,據說還有(以下省略1000字)……等保健功效。這樣你把這個茶葉就加進去了民族文化的元素,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啊,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啊,大家都知道……

大師的課講到這裡,滿堂的鼓掌聲。

好了,這種營銷就是當前最流行的。用行內的話講,要學會編故事、講故事,看來文化都是編出來的,反正中國人數也數不清的歷史故事,你講一千遍就連歷史專家們都認為你是對的了。

營銷人員把精力全用在所謂文化層面上了,為什麼不是放在產品本身的提高上。沒有了產品本質的保障,光有這些虛擬的行嗎?肯定不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產品倒台的原因,過分注重市場的開發,而忽視了產品本身的品質保證。如果小罐茶的品質真好,不管你包裝不包裝成小罐,不管你是不是大師製作……人們都會排隊來購買。在當前營銷故事遍天飛的情況下,你真以為老百姓就那麼好糊弄?經驗和教訓已教會多數老百姓保持冷靜了,你還真以為消費者全是一群傻子和瘋子?

當然,我們不反對營銷手段和包裝手段,也不反對那些文化內涵深厚的產品講故事甚至編故事。本文要說的重點:營銷人員不要走火入魔,要回歸營銷的本質,把精力不要放在賣上,而放在買上,買回來市場的消費者的真實聲音,拿到最真實的原始材料,從市場的需求出發,為市場提供貨真價實的服務。相信有了這樣的心態,營銷才會真正做好!


一片批評聲音中,茶里君建議以理性、思辨的角度來審視小罐茶,既不是為他洗白,但也不想人云亦云的譏諷。

從營銷的角度,小罐茶是成功的,甚至應該說是超級成功。買茶的目的是什麼?自己喝、收藏、送禮,其中送禮的需求,甚至超過了前兩者。

但送禮選擇送茶的人,並不是都真正懂茶,選擇茶葉往往只是投其所好。那麼問題來了,你不懂茶,卻要送茶,萬一送的茶質量不好怎麼辦?萬一你花了大價錢,卻被人坑了,收禮的人以為你不看重他,只是給了一個低檔茶葉敷衍怎麼辦?

這些痛點,目前除了小罐茶沒有一個與茶相關的公司可以解決。

那麼小罐茶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第一,用大師為茶站台,消除送禮人的心理顧慮,我雖然不懂買,但是這些都是大師,大師製作的茶葉,至少是好茶吧。(事實上是不是真的好茶,我們再討論!)

第二,用高昂的價格,用央視廣告,用開在各繁華地段的店鋪,提升收禮人的滿意度。作為一個收禮物的人,很自然會把所收到的禮物價格,折算為自己在送禮人心中的分量,這是人之常情。當我收到一盒小罐茶,首先我會知道他是貴的,他是出名的,他是大師製作的。也許我覺得他並不值這個價格,我會覺得小罐茶徒有其名,但是我不會懷疑我在送禮人心中的地位,即使覺得茶不怎麼樣,也是覺得小罐茶不怎麼樣,而不是送禮人對我不怎麼樣。

今天,中國的茶葉並沒有太多成功的品牌,我認為,其原因在於大部分茶的營銷都是從自身著眼,缺乏用戶思維,所有產品的宣傳口徑都是我的茶有多麼好,沒有站在客戶特定需求場景下來評估客戶所需要的消費體驗。

小罐茶的模式,茶里君並不看好,但是在中國茶葉發展史上,他至少給了我們另外的一番思考與啟發。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和微信公共號——我的茶里有故事,讓我們一起聊茶聊天聊人生,不管您是否同意我的觀點,都請積極留言討論,更歡迎懂茶的人指出我的錯誤,督促我改進。


小罐茶作為一個線上+線下的品牌,開創了茶飲的新路線。除去制茶大師的噱頭,消費者感受到的是盒裝4g一罐、一盒十罐的精細包裝,而一罐拆開剛好可以沖一杯茶,滿足了不用大茶壺進行沖泡的個性化需求,這也是消費升級的其中一種表現。

茶飲目前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是奶茶和果茶,面向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群體,而小罐茶主打的是家庭和商務群體,巧妙的將自己和目前較為普遍的消費升級方向分開,除此之外,商務用戶通常消費能力也較高,那麼對於茶的品質要求驅使他們消費更高水平的茶葉,而小罐茶正是滿足了他們這樣的需求。

從小罐茶40g接近500元的售價來看,一斤小罐茶是超過500元的,這個價格在一些大型的茶葉連鎖店裡已經可以買到不錯的茶葉了,從定價而言小罐茶選擇的茶葉應是有一定品質的,但是他們大量的實體店布局和大量的營銷廣告(大家過年期間在央視一定都看到了不少)也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成本。

原本在大眾形象中的茶葉店鋪應該是比較守舊的,售貨員還在用桿秤或者台秤來稱量茶葉,用紙做的包裝來包住茶葉交給顧客,店內一種老式藥鋪的氣氛,陳列也不精細,然而小罐茶的見面卻與這些店面很不相似,店面通常都開在大型的購物中心內,專門服務於逛街的人群,明亮的燈光和整齊的布局體現出了產品的格調,營造出促進消費的場景。

茶的口味千差萬別,如果單輪單價的話小罐茶應該屬於好茶,但對於追求味道或者品質的消費者來說,大概仍各有看法。


不請自來客。

正巧喝過這個。筆者有拳友給了一盒子「小罐茶」,一套二十罐,一千塊錢。筆者算著一罐就是五十塊錢。一罐四克,一兩也就十二點五罐,就算他一兩十三罐,也就是一兩六百五的茶葉。

筆者喝了裡面的龍井一罐就是一泡的量。

說實話,我感覺不出有多好來。那些剩下被我孝敬老丈人了。倒是有面子。哈哈。挺好的。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謝謝邀請。在昨天回答上補充一點:很多人對小罐茶廣告中"好聽嗎?好聽就是好茶"這句話反感,認為完全是忽悠,包括很多茶藝師、資深茶人都無法理解。其實這句話恰恰是長期在生產一線的制茶師一點實操經驗。當你沒法看到茶葉的時候,搖一搖晃一晃,好茶由於身骨沉,製作條型好,一般都聲音沉實。而條索粗松或碎末太多的茶聽起來聲音偏沙碎。茶行業中分工越來來細,制茶師評茶師茶藝師茶品類營銷大師層出不窮。但真正缺乏的是能融匯貫穿生產加工評品營銷四位一體的茶道大師。這也是小罐茶真正的軟脅所在。

2012年的時候,我創意了"八大茶師"的品牌,準備從每一個茶類中挑選出一位有資質有情懷的制茶大師進行包裝,其中的主打產品就是每位大師一人一罐的小罐茶。當時己經洽談了五位大師,但由於"八項規定"橫空出世,高端茶一時陷入困境,投資方不看好。然後我又創意了另外一個品牌,走的是眾籌和共享概念。看到小罐茶出世,我幾乎認為是有人拿了我八大茶師的策劃方案。

小罐茶品質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茶這東西適口為珍,沒有絕對的好壞,這個創意最大的價值在於把傳統的賣茶賣產品轉變為賣茶師和賣情懷。中國茶行業需要這樣的衝擊和轉變,需要這樣的團隊來包裝、策劃和資本運作。

最近我又創意了一個比小罐茶更加有市場有前景有爆發力的方案,缺的是有彗眼有實力的投資方。

願中國茶產業百家爭鳴,百茶共進。


小罐茶是在夾縫中尋求市場的品牌,所謂縫就是喝茶和不喝茶的人。

對於喝茶的人來說這樣的包裝實屬多餘,品類繁多也犯了喝茶人的忌諱。如果將10罐茶放在眼前不喝茶的人可以全部拿走試喝,喝茶的人只會選擇喜歡的2-3種,並且就這2-3種來說本身也有不同品級的變化,小罐不能完全詮釋,喝茶的人對於小罐只為嘗鮮,變成日常消費很難。

不喝茶的人可能會被吸引,成為潛在的市場。作為快消品一是要引領潮流,但現在小罐茶貨源緊張不能佔領市場,沒有引起年輕人注意。二價格偏高,很難成為日銷品而變成了禮品茶。三及飲性不好,不能如同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及時品嘗,如果都要拿回家沖泡那麼很多人不會選擇。

小罐茶的大師制更多是一個噱頭,對於不懂茶經濟條件較好的人來說,小罐茶確實不失為一種選擇,品質應當算中、上檔次,頂尖算不上。對於懂茶的人來講是不可能買小罐茶的,最多也就是嘗嘗鮮。小罐茶的市場主要是在不懂茶的商務精英人士。比如我要喝普洱,想買鄒炳良大師的普洱茶,我何不直接買「老同志」呢,何必去買80g就上1000塊的茶,鄒炳良大師自己廠最頂級的普洱熟茶也還沒有這麼貴呢。


推薦閱讀:

秋冬飲用咖啡也有學問,記得收藏!
有哪些趁涼吃美味無比,熱了之後就索然無味的食物?
中華鱘魚怎麼做美味?

TAG: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