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病主要依靠的是什麼?


中醫治病依靠的是其成熟嚴密的醫學體系

很多人認為中醫聽起來很玄幻,尤其是年輕人,認為中醫所謂的陰陽五行理論聽起來就很不靠譜,還聽說了古代皇帝吃重金屬丹藥的故事就覺得中醫是靠這些東西治病救人的。其實中醫的體系走的是經驗和實踐路線,從不斷的試錯中總結出了一套切實有效的治病體系,並以此為基礎不斷的完善至今。

我們小時候都聽說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其實這就是最早期的中醫體系建立過程,不清楚藥理,怎麼辦?那時候可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幫你分析植物的理化性質,只能自己去不斷的嘗試,總結。中醫就是這樣,在不斷的嘗試,總結中慢慢發展完善的。理論體系的框架建立了以後,就會發現一些客觀規律,我們可以正向或是逆向的預測,推斷新的規律,並通過實驗去驗證。

我們都聽說過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後尚有大量的元素未被發現,但是通過已有元素的電子分布,理化性質,我們可以去推測其他尚未發現元素的性質,然後通過實驗去驗證。這不是和西醫的道路一樣嗎?所以說科學道路殊途同歸,中醫體系的建立是合理且成熟的。

由於中醫的歷史過於悠久,中醫體系裡面很多知識點的命名都頗具歷史色彩,比如陰陽五行,望聞問切等等。但是命名只是表象,背後是被無數的實驗驗證總結出的規律。此外,建國初期有大量沒有經受過培訓的偽裝成中醫的江湖騙子,它們行走江湖的過程也給中醫抹了不少黑。

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所以妄圖用中醫完全的解釋西醫,或是用西醫完全的解釋中醫都是不可取的。它們各有千秋和側重,相同的是它們二者都是成熟,有效的醫學體系。目前,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的醫學院都已經開設了中醫專業,它已經被全世界的醫學界接納和認可,無需再去證明自己。


評論里很多人連文章都不看就來抨擊中醫,我是從臨床醫學解剖學開始學起的,看的書也是從生理學基礎開始的,可以說我入門是從西醫入門的。但是因為康復訓練中會有一些手法治療,中醫的推拿裏手法,手勢的講解非常詳細,我就也讀了一些中醫的書籍,這也改變了我的看法,中醫的許多療法是切實有效的,比如針灸對於肌肉筋攣松解方面的效果非常好,推拿的手法在西方圈子裡的物理治療裡面也經常使用。

我們看待問題不要非黑即白,無論是中醫西醫,都不是萬能的,總是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不要在認可西醫的同時去徹底的否認中醫,也不要因為喜歡中醫就去抨擊西醫。二者的關係不是絕對對立的,也不是完全矛盾的,只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罷了。


中藥一一是中醫用於治療與預防疾病的一種生物物種。它源於自然,用於自然,。

一味中藥被選擇入葯,要經過嚴格的檢測,分辯其味道,性質,歸經,功能,主治與禁忌,同時,還要明確其毒副作用,然後再進行嚴格的炮製後,註明用量,方可入葯。

中藥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氨基酸類,生物鹼,礦物質等等。儘管如此,仍然要按照臨床應用的需要而分為散寒類,溫里類,解表與清熱等等類型。同時,還要按照葯動學,分為升提類,沉降類等等。

從<神農百草經>開始,人們在生產勞動中,苦心研發,不斷完善,力求極致,盡最大努力而救人生死,為此,<本草綱目>厲二十七年完成,可見中醫人為守護人們的健康,而奉獻了終生年華,理當受到後人之敬重,也確實為今人之榜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今的醫學大家們,不辭辛勞,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中藥更加現代化,更加註重實用,能更多的造福於人。

現實生活中的中藥更加實用,目前已經能夠分列出各味中藥的新的作用,如抗菌類,抗病毒類,抗尿糖類,拾腫瘤類與抗癌類均明細化。同時,對於免疫類中藥也有大量的研發成就。由此可見,中藥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健立了一整套的完整體系。它將會成為眾多患者的福音。

關注幕後老牛,觀看百味中藥,盡情分享,守護健康生活。


中藥治病依靠的是每味中藥的偏性,以偏糾偏,最終達到人體動態平衡,也就是常說的陰平陽秘的狀態。

何為中藥偏性?那必須先知道中藥的藥性,也就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四氣指的是中藥具有的寒、熱、溫、涼的性質,寒、涼同性,只是程度不同,此類中藥治療熱症,也就是經典中常說的「療熱以寒」;同樣溫、熱同性,程度不同,此類中藥常用來治療寒證。臨床是常有假熱真寒、假寒真熱的病,但總的理論不會變,以熱療寒、以寒治熱。

五味是指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五味各有其功,對於某味中藥來說,有些是其實際的滋味,有些是在長期應用中因此有此功用,而將其歸入某味。

升降浮沉是表現中藥的作用趨向的,象麻黃髮汗,作用趨向是向上向外的;大黃瀉下,作用趨向是向下的;

歸經就如現在西醫常說的靶向治療,也就是說這個葯對肺有特效,那個葯對肝作用好;

毒性過去是對中藥的一個統稱,每味中藥都有偏性,其偏性就是毒性。

我認為中藥的成分,與中藥的功效存在一定的關係,但不具有唯一性。象黃芩中的黃芩苷及黃芩苷元藥理研究是其抗菌成份,而黃芩中的枯芩黃芩苷及苷元含量較低,但其對心、肺上焦熱證效付佳。石膏成分是二水硫酸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2.08克/升,10克石膏理論上10克就飽和,但臨床上用10克與120克之間的療效差別很大,特別是與知母配伍後更是如此。因此中藥不能唯成分論。

葯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中藥的化學成分極為複雜。有些成分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存的,如糖類、油脂、脂類、蠟、酸、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色素、樹脂、無機鹽類等;另一些則是存在於某些器官中比較特殊的的化合物,如生物鹼類、黃酮類、強心甙、皂甙、揮髮油、有機酸等,人體通過吸收代謝,藥物的某個成分在體內發生一系列的反應,產生某種可以去除病痛的反應,通俗點來說就是產生藥效


題主不懂中醫,完全胡說。

中醫治病,主要依靠中醫理論。

絕對不是靠你說的什麼生物鹼、激素、重金屬等。

請注意,中醫是從來不談藥物有效成分的。一旦你談藥物有效成分,那就意味著可以對藥物進行化驗、提純,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你就是「驗葯」,而中醫是最反對驗葯了。

這麼多年來,好不容易用人海戰術才驗了一個青蒿素,結果還是西藥。其它的也不是沒有,醫學院校有當然有教授在干這些事,研發了苦參素、人蔘皂苷、漢防己甲素、甘草酸等,可惜只能國內用用,還通不過FDA的療效標準和/或毒性檢查。

事實上,在中醫眼裡,葯也根本不需要「驗」。

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在治療中,最實用的就是平衡之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話怎麼看怎麼正確。

中醫理論中的「八綱」,用於診斷,是指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診斷就是這麼簡單,注意一下可以發現,這八個字可以概括所有病的特徵。

中醫同時又給所有看上去能煮能熬的東西,強行規定了「性味歸經」。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動物身體部分、人的身體部分樹皮、各種植物部分、石頭等,當然也包括我們能吃的任何食物和任何調料——其實這也是中醫「葯食同源」的原因。

好了,現在葯的性質歷史上的各路神醫也給規定好了。

冷了怎麼辦?上性熱的葯。熱了怎麼辦?給性寒的葯。虛了怎麼辦?虛則補之。實了怎麼辦?實則瀉之。

以上理論完美自洽。所以中醫天然可以包治百病。

著名「神醫」胡萬林,就愛給人開芒硝還害了一位肝腹水的市長,腹水啊,水多了,當然要瀉啊。當然現在已經知道芒硝主要成分為硫酸鈉,服用後為高滲溶液,腸道受刺激而分泌大量腸液,從而腹瀉。

著名煉丹大師或醫學專家葛洪,在他記錄的四十多個治療瘧疾藥方裡面,只提到過一次青蒿素,但提到了「常山」十多次,為什麼,因為瘧疾會發高熱,而常山「性寒」。

老虎那麼強壯,虎*骨也自然厲害,可以「強筋健骨」。虎*骨膏就誕生了。老虎就這樣不明不白遭了殃。要是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獅子,它們的骨頭必定也可入葯。

大棗是紅色的、阿膠是紅色的,所以可以「補血」。

在我們的古代,就是靠這樣的猜想來診斷、治療。

古代不可能找尋真正的病因,只能觀察病的外在特徵。

當然,我對中國古代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治病絕對不會有任何看法。

在任何國家古代,都只能靠這樣的猜測來治病。

醫生們給所有可能想像得到的任何一種疾病的患者放血,為肺炎、發熱、背痛者放血,為肝、脾病患者放血,為關節炎以及稱為「衰老」的非性疾病患者放血,為頭痛、抑鬱症、高血壓、中風患者放血,為治療骨折、治療因放血所致的其他創傷而放血,或僅僅為保持身體正常而放血。直到1920年,美國的鄉村醫生們為了使病人保持健康,還季節性地「給靜脈呼吸」,然而卻沒有任何錶明放血的確切益處。

在12世紀一所學院中最大的機構薩萊諾醫學院的醫生們編寫了一首有關健康的韻律。在這首中廣泛推薦放血療法:  

身體放血改新顏  

提神醒腦又亮眼  

思維清晰無悲愁  

運動內臟益睡眠  

聽力敏銳精力旺  

聲音洪亮每一天

科學VS愚昧


這個問題問的好,主要可以從中醫和西醫兩個角度來分析中藥治病的原理:

從中醫角度來說,中醫認為,葯有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一般平性藥物是比較少的而已,主要是寒熱溫涼為主,其中寒涼屬於一組,溫熱屬於一組。以藥物的屬性來治病,比如寒涼葯可以治療熱症,溫熱葯可以治療寒症,比如夏天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選用白虎湯治療採用石膏清瀉里熱。

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辛甘屬陽,酸苦咸屬於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五味和五氣結合,對每種藥物做了規定,比如:辛主升,主動,可以開瀉腠理,比如麻黃 辛 微苦 溫 主要可以發散表寒症,就是取其辛和溫作用。

藥物還有歸經理論,比如麻黃歸肺經和膀胱經,其中麻黃治病理論是麻黃的五氣五味歸經綜合作用的結果,麻黃可以發寒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從西醫來說,如今對中藥進行了細緻的藥理學分析,發現其中有很多治病的成分,比如麻黃的藥理學發現它有麻黃鹼、偽麻黃鹼、揮髮油等成分,可以發揮散寒平喘利水之功。


談這個問題首要的是搞清楚「病」是什麼,然後才能說明白中藥治病的依據。先從最近的一個病例談起,女,五十歲,多方循醫,不效,癥狀,神情獃滯,不欲言語,煩而不願見人,訴不想吃飯,呃逆,晚上不能睡覺,最多兩個小時,診脈,沉遲弱,澀,尺部小寸部大,脈後察問晚上怕冷,腿腳涼,回答,晚上睡覺腳下感覺有一股風往上抽,很不舒服。看舌,潤滑苔白,不欲飲水。辯證為三焦命門火衰,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厥而逆氣,治以溫補腎陽,調理中焦,降逆養陽。組方:姜半夏,陳皮,黃連,吳茱萸,沉香,茯苓,補骨脂,淫羊藿,柴胡,麥芽。三副效,能吃飯,晚上睡覺也好起來了。從此醫案,就能知道中藥是靠什麼治病的。不是靠所謂的不能吃用消化葯,不能睡用安神葯所謂的有效成份,而是在辯病的基礎上,治病以改變癥狀。一般來說中藥治病的前提是「辯病」以症循「病」,如果沒有這一前提,中藥就成了西藥,那就沒有了效果,我們目前以症下藥,往往治療效果差,或者還會出現變症,就是沒有把好這一關。也就是中藥沒有了「靈魂」。天人合一的表現之一就是人與一切物都有同氣,人病是失衡的狀態,葯就是用來糾正這種失衡。具體的原理就是,用五味,四氣,升降沉浮作用於症,原則是,實瀉虛補,陷升逆降等等,人體的「升降」調整好了,氣機周流不失常,人的生理反應就恢復到了正常化,這就是中醫的中藥治病原理,說到底是陰陽五行的實際應用。天人合一的本質實踐。


中藥治病靠的是經驗的傳承。一個中醫師從出師到臨床都是靠實踐學習再實踐在學習中。可以所是活到老學到老。中藥治病不象西藥,西藥裡面含什麼能化出來。而中藥是化驗不出來的。既就是化驗出來也不己定準確。因產地不同生長地方不同生長年月不同成份也不同。其治病方法是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生剋制化根本,以八綱辮證來指導臨床的,其藥物有溫涼寒熱之屬性,所以四百味藥性上說過,諸葯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渲通。君臣佐使,運用於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凶。臨床上用中藥來治病的方法也叫法則,也叫八法辮證。就是汗,吐,下,和,溫,清,補消。這八種方法來用藥的。


用激素治病好像西化中醫或者醫院中醫,民間中醫有用的很少,至於你說的生物鹼和重金屬,可能用但你只看到了有形之物,無形之氣好像你不知道,酸甘化陰,辛甘化陽。升降沉浮,酸澀辛甘苦,寒熱溫涼。所以不是簡單的生物鹼蒽醌甾醇類類重金屬,用西醫觀點解讀中醫,如夏蟲語冰,如果說「氣機」是玄學,那就沒有辦法交流,那還是對牛彈琴。重金屬砷比如砒霜逐漸被西醫引用披上科學的西裝,不過砒霜應用有悠久的歷史了,特別是皮膚科。單純重金屬分析還是欠缺點,好在有些中醫院校藥學正在搞科學的寒熱溫涼。不過路子還長。所以說中醫治病更主要的從哲學上(不管是古典還是樸素哲學)考慮氣機陰陽變化 這才是中醫的核心,外人看就是中藥有形成分,不知道無形之氣——寒熱溫涼酸甘苦澀咸辛,這些無形之氣更加重要。


推薦閱讀:

話說,這個點還沒睡的可以嗎?
糖尿病足患者被建議截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打呼嚕是怎麼回事,如何去治?
喝蜂蜜真的能治療便秘嗎?
冬天香蕉可以加熱吃嗎?

TAG:中醫 | 健康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