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得了「空心病」?


什麼是空心病?是指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癥狀為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疲憊、孤獨、情緒差,感覺學習和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人生看不到希望,終日重複沒有結果,生活迷茫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你我他,也許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的「空心病」,來說說我的兩段經歷和心理路程:

一,產後的抑鬱,不知活著的意義。

我和老公是跨省婚姻,我們在深圳打工。懷孕後期我是到婆家待產,來到一個除了公婆,其他人都不認識的陌生地方。在坐月子期間婆婆一個人上下忙,因公公不幫忙,公婆大吵架,甚至打架,我婆婆哭的休克了。月子後初為新媽媽的我,也不敢獨自帶著孩子去深圳找老公,於是一直在婆家帶娃,公婆緊張的夫妻關係,嗷嗷待哺的娃,剛離開職場沒有收入,生完小孩身材大變形,沒有親人在身邊,連說句知心話的人都沒有。幾度抑鬱,不知道活著幹嘛,結婚幹嘛,生小孩幹嘛。

治癒辦法:

1.帶好孩子的同時,自己多和公婆溝通,聊聊自己的想法。

2.多帶孩子出去玩,主動結交朋友。

3.看書上網,寫孩子成長日記。

4.鍛煉身體,改為形象,努力恢復產前模樣。

5.關心時事,與原來的同事朋友保持聯繫,努力充電,隨時返回準備職場。

二,職場遇到瓶頸期,三十而立卻立不起來。

一份工作,我做了6年,6年里沒有大的發展,如果說這份工作的優點就是穩定,離家近,方便照顧孩子。6年間恍恍惚惚,工作猶如雞肋。在一次與「李莫愁」發生摩擦,徹底的不幹了,辭職了。雖然當時大快人心,但事後的日子不好過,畢竟三十歲的人了,家裡還有老人孩子要照顧,處處需要錢。再加上尷尬的年齡那年,一般像這個歲數的女性都做公司小主管,小領導了,而咱再去找工作就意味著面對的全是比自己年齡小的領導,還被人挑三撿四的,另外工資待遇還是自己剛工作時的水平。迷茫、疲憊、孤獨、情緒差,心中的苦無人說。要不有孩子要養,真想不活了。

治癒辦法:

1.沒有工作是暫時的,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2.困難,困難,困在家當然難。多走出去接觸人,與人交流。

3.把自己簡歷掛在網上時時更新,找准自己需要適合自己職業,寧缺勿濫,這個年紀了,你所要的工作不只是一份收入,更是的發展機會和平台。

4.自己有新想法和方案及時記下來,這個時代,求生的方式很多,不止是給人打工,更多的可以自主創業,有機會自己做也行。

5.積極鍛煉身體,運動使人頭腦清醒,好身體是一要的本錢。

以上是我的親身經歷,總之,好死不如賴活,只要活著就有機會,更何況,家人還等著我們了。

我是團媽陪團刷世界,樸實的文字請點贊關注,我會持續更新。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之前「空還是滿」的一個案例,在這兒給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一位病人最近因為終於真正擺脫了便秘的困擾而興奮不已。

說起來,這位病人也是挺特別的,大部分便秘患者治療的目的就是解決便秘,讓排泄通暢。但是我的這位患者在消化內科解決了便秘之後,非常不高興的對消化科醫生說:「我現在空的難受。你想辦法讓我不空。」弄得醫生哭笑不得,覺得她是無理取鬧。只好將包袱甩到我這裡。

原來,患者每天都要花超過3個小時的時間待在衛生間里解決便秘,儘管很難受也讓她感到自己的時間完全被填滿了。當她排泄正常以後,她覺得自己有大量的時間無所事事讓她感到非常難受。這種空,她以為是腸道的空實際上卻是內心的空虛無法填滿。治療的關鍵在於幫助她發現填充自己內心的東西。當她的內心被填滿了,她就不需要用便秘來充實自己。這聽上去很荒謬,但這就是事實。

這個案例也跟「空心病」有關。「空心病」反映出來的更多的是在這個焦慮的時代,我們的人生需要層次應如何滿足?我們的人生價值如何實現?

在我們的心靈中有多種層次的需要。首先考慮到的一定是各種基本物質需要,比如食物。當這個需要無法被滿足時,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食物上,根本關注不到其他。就如中國人過去連打招呼都是"你吃了嗎?"

當這個需要被滿足以後,我們會有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如果我們的需要仍停滯在上一層次,內心就會處於一種空虛狀態,很難被滿足,會處於強烈焦灼中,很可能不安,以致於無限囤積。比如,不斷賺錢,不斷房,無節制的貪食。

而安全需要滿足要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安全,一是團體安全。個人可以通過努力保障自己的健康、工作穩定和家庭穩定。而團體安全則來自法律保障個人財產和人身安全,同時,用軍隊作為更穩固的核心保障。

當安全被滿足以後,我們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則來自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照顧、教育、信仰,以及我們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成就。

所有的一切被滿足以後則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而這一需要的實現則來自於創造性的工作和生活。

每一種需要不被滿足時,都會出現不同的「空心病」。


2016年11月,北大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參加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時做了主題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

他認為「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

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他說:「空心病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我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自此開始,教育屆、心理屆乃至全社會一片嘩然與震驚。空心病一次迅速被廣為知曉,引發熱烈討論。

我不僅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名從教12年的大學老師,同時還是廣雅中學等多家知名中小學的心理顧問。對空心病一詞我在認同的同時,更在尋求解決之道。

空心病如果說發病於大學特別是新生入學時段,那成因就是在孩子們高考前甚至是童年。錯誤的家庭教育與極端的應試教育共同造成了如今高比例的空心病大學生。根據我的個人經驗,空心病已經日益低齡化,初中甚至小學高年級都已經出現了空心病青少年。

這是個社會問題,也是孩子們的心理問題。

如何破解?後期經驗覆蓋早期經驗!每個人都會與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做出積極回應。

我的經驗:大學階段,特別是大一大二是人格定型的最後關鍵期。若此時通過有效方法改造其認知,進而改變其人格,空心病的解決絕不是難事!只是這種改造絕不能簡單的建立在被迫的基礎上,只能是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上。

每個學期開學面對新生的第一堂課,我都會告訴他們: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樂觀的人。

至於期末考試成績,我絕不看重!我習慣給學生很大學習壓力並持續整個學年。我可以說毫不在意學生的考試成績,卻極度關注其心理狀態、人格特質的變化。因為我相信是人格而非一時的成績決定了人的一生。

@楊靖心理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

得了空心病,因為他們從小到大,所做的選擇都不是自主選擇。他們的人生被過多干預和控制。

這種控制可能是可見的、強勢的,也可能是不可見的,潛移默化的。

久而久之,他們就真的喪失了,辨別自我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自己在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也失去了自己主動選擇的能力。

更可悲的是,得了這種病的人,大多是周圍人眼中聰明、優秀的孩子。

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智商和能力,來不斷地滿足父母或其他人的要求。只是,他們為此付出了代價,那就是放棄、掩蓋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這種情況,在中國這種多年應試教育,以及習慣了父母子女邊界模糊的環境,是非常常見的。性格剛烈極端的,就發展成弒父弒母的悲慘結局,性格沒那麼剛烈極端的,就發展成了空心病,漸漸失去了生命的能量。

說起來,感覺很悲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是有強大的自愈能力的。對於我們的生活,掌控權最終還是在自己手裡。至於如何自愈,那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我是桐薇,在這裡分享我的職業觀點,與你一同成長。

關注我的頭條號【桐薇說職場】,把我走過的彎路、踩過的坑,都講給你聽。


「空心病」目前還沒有列入診斷,它只是一個新名詞,是徐凱文老師提出來的:

徐凱文之所以提出「空心病」這樣一個新名詞,是因為他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現有的診斷系的抑鬱症、焦慮症都不能完全涵蓋「空心病」的現象,「空心病」似乎是一種新的病種,傳統的精神藥物和治療方法對它都無效:

從徐凱文老師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認為「空心病」的產生,根源是社會發展、學校教育體制、家庭教育中扭曲的價值觀。

而且,徐老師認為,空心病可能跟每個人都有關。


以上是介紹「空心病」是怎麼提出來的以及徐凱文老師對「空心病」的闡述。


下面,我要談一點純粹我個人的觀點。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贊同徐凱文老師的觀點,並且,在我的實際工作中,我所接觸到的來訪者,也的確有用「空心病」來形容更適合的實例。

徐老師把空心病的原因歸結為價值觀的扭曲,歸結為人生意義的哲學命題。這就等於說,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在社會體制層面做變革。這個思路有沒有道理呢?有。我非常贊同。只是,社會層面的變革,哪有那麼容易呢?

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對於「空心病」人群來說,我們都沒有那樣的能力去迅速地反轉龐大的社會機制。

我們只能去盡量在渺小的自己身上找辦法。

我跟徐凱文老師不一樣,徐老師是精神科醫生,而我是心理諮詢師,而且我的取向是精神分析。

必須說明:我所接待的來訪者一定不像徐老師接觸的那麼重!精神科的患者我是嚴格不碰的!因此,以下我的經驗,也只適用於心理諮詢中的來訪者,而非精神科的患者!

精神分析的諮詢體系是不提倡診斷的。因此,對於我來說,我看待「空心病」的方式也就與徐老師不太一樣。

精神分析看中人格,看中諮詢關係。

所以,我對於「空心病」的解讀,更傾向于歸入母嬰依戀的問題。

「空心病」的表現,其本質就是「缺愛」。

愛的依戀關係,是嬰兒活著的必要條件。「空心病」的根源其實就是「生無可戀」!在生活中找不到依戀的對象、依戀的情感,而失去生活下去的動力。

對於「空心病」,我認為長程的精神分析,真的很有效。

我剛才翻了一遍回答,我想這個問題下面可能會聚集有「空心病」表現的人們,我希望給到人們一點有價值的、清晰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空心病」的表現里有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是「自殺」的想法。

我希望如果你有自殺這樣的想法的話,看到我的文字能讓你燃起一點點希望,試試心理諮詢,一個不合適再試一個,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和機會,等你走出來你會相信世界上是有愛的關係的,也有你存在的意義的。真心的。


空心病: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癥狀為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柴靜在《看見》一書中提到過:我們現在的社會,時常深陷一種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之中。

也就是說當評價一個新認識的人時首先考慮的是這個人有沒有用。就好比給孩子去報興趣班,大多數家長的出發點是學這個將來有什麼用,而不是先看孩子是否喜歡。

就是這麼一種思維方式,導致我們很多人看問題看事情都先考慮這樣做是否有用,從而忽略了它的價值,你以這樣的思維看別人,別人以這樣的思維看你,這就形成了只看重利益不看價值。

那何為價值觀呢?

不管是百度還是知乎解釋的都太專業了,就不轉過來了,可以說下我是如何理解的。所謂的價值觀就是你知道自己喜歡熱愛某個事業、並且能從中給他人提供價值。

因為這個這個社會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就是看這個人能否為別人提供價值。為什麼說現在是知識付費的時代?因為經過這幾年科技信息的發展,我們接受到資訊的能力明顯比以前快多了,我們可以很輕鬆的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為我們提供這些東西的人,他們所做的就是在展現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老師、醫生、軍人是受人們欽佩的呢?就是他們在無時無刻的貢獻這自己的價值,老師通過授予解惑來傳達自己的價值、醫生通過救死扶傷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軍人通過保家衛國來展現自己的價值。

為何會有人缺失價值觀?

因為很多人追求的只是利益上的快感而忽略了自身的價值,因為你不曾想過你自己喜歡什麼想要追求什麼?因為大多數人在面對職業選擇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賺不賺錢,而不是我是否真正的熱愛這份事業。

一旦你的目的是只為賺更多的錢,而不管自己是否喜歡,那麼你很容易在這物慾橫飛的年代迷失自我。因為你根本沒有一個信念支撐著自己,無法時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什麼事情都是被動的接受,而不是主動的吸收。

這麼下來你就會覺得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什麼,工作不是你想要的工作。但是換工作呢,自己也不知道除了本職還能幹啥。換生活方式吧,這麼多年都已經習慣了不知道怎麼換。

所以這就迷茫了,就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了,知道的就是如果不去工作那麼自己下個月將囊中羞澀,所以說服自己堅持。所以長時間的去堅持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最終就是價值觀的崩塌,要麼得過且過,要麼終日焦慮纏身。

真的想要自己活的有價值點,就去想想自己怎麼做能為別人帶來價值,或是能幫助到他人。


我是泛黃銀杏,為自己的財富自由而努力的自由撰稿人,持續輸出成長中的乾貨


所謂空心病,就是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缺乏對生活的熱情,甚至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他們的主要表現形式是:1.強烈的孤獨感,覺得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自己,父母和朋友都不可以。2.無意義感。覺得生命就是活著,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3.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會為了別人的看法而去做傷害自己的事。4.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很久,可能從初中、高中就已經開始了。

可為什麼會得空心病呢?我認為原因有兩個,首先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讓我們習慣了追求分數、追求名次,可在我們心理,分數和名次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那不過是父母和老師的希望罷了。也就是說,從小到大,應試教育讓我們習慣了以父母和老師的希望作為自己人生的意義,而我們自己的需求往往是被壓抑的。等我們長大了,工作了,我們生活的意義仍然是父母的意志,我們被逼著相親、逼著結婚、逼著找工作,逼著掙錢。而當父母沒有了期待時,你就會覺得自己心裡很彷徨,因為你已經沒有了慾望和動力,變成了「空心人」。

另外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然現在是電子通訊時代,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更遠了。比如有朋友今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去國外旅遊的照片,照片讓你很羨慕,但你又沒有時間去同樣的地方。你會覺得委屈和不甘心,但又怕別人看出來嘲笑自己,那時候,你和朋友之間的距離就變遠了,生活變得更加沒有意義了。


空心一般指的是一種狀態,如果大部分都有了這種狀態,於是用所謂的「空心病」來包裝起來,其實這並非是一種病,對我而言,它僅僅是一種狀態。

在沒有受過任何精神創傷、身體創傷的前提下,價值觀的缺失培養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類人群在價值觀上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產生了衝突。而這種衝突讓空心者們感到更加的迷失,更加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階段或未來的方向...

但如果去診斷,大部分都會診斷為抑鬱情緒,因為只有單一的視角,並不構成抑鬱症的前置因素。

比如說,戀愛5年,早已習慣的男生,將所有的未來都規劃的很好,也對未來兩人很有憧憬,突然間就被莫名的分手所打擊了...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淺顯的例子,任何的病患成因都並非如此簡單,所以我們還是要更加客觀的看待每件事背後的邏輯關係。


這種現象和社會發展的速度有關,當社會處於高速發展時,這樣的現象就會少,而社會發展處平穩期或是減速時期這種現象就會增多,如果處於發展惡化期,社會就會出紛亂。

所謂的"空心病"的實質就如同一個勞累的人,靜下來在舒緩後就會有一種莫明的空虛感。感覺不到意義。

以前當第二天太陽升起時,又必須為了活著而拼博。來不及沉澱這種空虛就已經在勞作路上。而如今社會發展,給予了人們有沉澱空虛的時間,這種空虛感是會讓人上癮的。偶而的空虛感是對人的精神的放鬆,會讓人產生莫明的舒暢感。

而長期的空虛感就會讓人開始無所適從,如同長期陷入迷宮走不出來的那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已經沒有了要走出來的那種急迫感。茫然,無盡的茫然感,著急尋找方向而找不到後的茫然。

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原先社會所認定的方向並不是人們內心中真正想要的方向。

比如向錢看,比如奉獻,比如尋找生活的意義,比如體驗生活等等。

但如果真的順著這些方向去尋找活著的意義和方向。就會陷入無盡的迷宮。

比如日本的宅文化的流行,就是日本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平衡期的結果。


「空心病」歷來就有,在封建社會,體制規定了角色等級,人們只需服從,無需思考,也就不算病了。到如今為什麼變成「病」了呢?因為社會在發展,環境變化太快,競爭太激烈,人們的思想還沒有解放,思考還沒有深度,容易被外界影響和控制,變得浮躁、憤怒、迷失。

治療空心病,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在親情上,孝順父母;在愛情上,真心待人;在友情上,信守承諾;在工作上,服從命令,專心提升。做到這些,心又怎麼會空呢?必定是被填滿的。覺得很簡單?卻沒有多少人認真做。

現代人容易為經濟焦慮,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其實不然。安全感這種東西,來自方方面面,感情可以讓你的奮鬥更有意義。

為什麼那麼多人心空了呢?不信任,不真誠,害怕付出,只講利益,意志薄弱,浮躁抱怨,喜歡捷徑……最終你哄我我哄你,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推薦空心病人看看《阿甘正傳》,智商只有75的阿甘最終成為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富翁。不要用運氣好來形容,他成功的原因是因為他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空心病治療方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明知道自己和對方不可能在一起,卻總是放不下?
為什麼我的感情總是戀人變為陌生人?
郵輪游是什麼感受?
拜金的定義是什麼?
孩子親戚送點東西 總用惡意說明別人送的東西並不是好心是一種什麼心理?

TAG:社會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