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跪拜禮儀實行三跪九叩,明朝平民見官需要下跪嗎?


貌似清朝也不需要三跪九叩,這個謠言不知道哪裡來的,三跪九叩只在一些大型祭祀活動才有這個時候皇帝也會三跪九叩,一般皇帝見臣子就是跪下來問個安罷了那種三呼萬歲是壓根不存在的,清朝是跪禮明朝也是三跪九叩三呼萬歲估計是電視劇看多了才會覺得


滿族是狗種,狗的天性喜歡被馴服,狗仗人勢,趴在地上向主人獻殷勤。漢族是龍鳳之種,只會遨遊於天際,扶搖於九天之上。


以前的一篇小論文。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建立了繁冗的禮儀制度。跪拜禮就是中國古代表示敬意最高以及使用時間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

在漢之前,無論是宮殿廷堂還是官府民宅,均沒有椅凳之類坐具。人們在議事、就餐、聚會時,無論是皇親貴胄、文武百官,還是升斗小民,都是在地上鋪一條篾席,然後坐在席上,即「席地而坐」。當然,此時的「坐」和後來的「坐」是不同的定義,此時的「坐」是「兩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為坐。」即兩腿的膝蓋著地,以臀部抵在腳跟。「當人們採用這種坐姿時,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話,只要將腰桿伸直,臀部離開腳根,即演化為跪姿; 而當人們以手觸地之時,則演化為拜姿;以頭觸地,則為叩首。」這樣就形成了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為拜。按照《周禮·春官》記載:「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跪拜有九種,按照對方身份地位的尊卑、施禮場合的不同而各有對應。這其中最為隆重的跪拜禮是「稽首」。

據《日知錄·卷二十九·拜稽首》載:「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為長跪,首至手則為拜手,手至地則為頓首,首至地則為稽首,此禮之等也。君父之尊必用頓首拜而後稽首,此禮之漸也。必以稽首終,此禮之成也。」可知,所謂「稽首」,就是人跪下後,雙手著地,磕頭及地,再停留一段時間。在古時是用於臣子拜君和祭祀祖宗的禮儀。《日知錄》中注曰:「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禮。」

但是在古時此跪拜禮還是相當簡單的,《日知錄·卷二十九·百拜》載:「若平禮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於君亦止再拜。」可見臣子拜君也只是再拜而已,如《孟子·萬章章句下》中記載:「孟子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是也。」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君主集權制度的發展,最高統治者為了體現其威嚴,而越加的在意這些儀禮的形式,拜禮的發展也趨向繁冗,即「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後就出現了四拜,即對人君父母行四拜之禮。

明朝時,儀禮也是較為簡單的。即使是祭天這樣的大祀,也是再拜,全禮總共十二拜而已。《明史·禮一·祭祀雜議諸儀》中記載:「初,每節即再拜。……帝命節為十二拜,迎神、飲福受胙、送神各四拜雲。」後來儀式發展較為繁瑣,發展為五跪三叩頭禮,如嘉靖皇帝舉行祔祭悼靈皇后禮時即行五跪三叩頭禮,《明史·禮六·奉慈殿》載:「請悼靈後主詣奉慈殿奉安。內侍捧神主、謚冊、衣冠隨帝至奉先殿謁見。帝就位,行五跪三叩頭禮。」這是明朝時的最高禮節了。平時朝儀最高也是拜五拜,《明史·禮七·常朝儀》載:「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屬國進貢,面見皇帝儀禮為番王「各具其國服,如嘗賜朝服者則服朝服,於奉天殿朝見。行八拜禮畢,即詣文華殿朝皇太子,行四拜禮。見親王,亦如之,王立受,答後二拜。」(《明史·禮十·藩王朝貢儀》)番國來使覲見禮儀稍為繁瑣,見駕時要跪著回答皇帝的問題,回答完畢,要「俯伏,起身,拜兩拜」,然後再跪下接受皇帝的慰問辛勞,再「俯伏,起身,拜兩拜」,最後再拜四拜,禮儀完畢。儀式很是繁瑣,所以使者都要事先「習儀三日」,即練習三天禮儀。

而儀禮發展到清朝,即成為了「三跪九叩」,此禮應用之廣泛、頻繁,幾成為大清帝國的國禮。「三跪九叩」應用於祭天、祭祖、受降、朝見、見尊長、軍禮。

祭天。古時人們認為君權神授,認為皇位、天下的傳承都是上天的意志,得到天下是順應天意、順天行事。天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就是天的兒子,是「天子」。所以皇帝在登基、上尊號之時都要祭天,感謝老天的賜予。滿族在征服明朝的同時也被漢族文化所同化,也接受了這種觀念,大汗登基建元也要祭天。「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近侍侍衛阿敦巴克什額爾德尼接表額爾德尼跪上前宣讀表文尊上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於是上乃降御座焚香告天。率貝勒諸臣行三跪九叩首禮。」(《大清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實錄卷之五》)這是努爾哈赤登基建元時的祭天行禮,也是滿清祭天第一次出現「三跪九叩」禮。以後歷代帝王在祭天時都率諸貝勒大臣、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之禮。

祭祖。一方面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歷代帝王都建太廟以祭列祖列宗。對祖宗自然也是尊崇至極,自然要行最隆重之禮。乾隆時親饗太祖,「導詣太祖香案前,跪上炷香一,瓣香三。旋位,行三跪九叩禮。」(《清史稿·志第六○》)

見尊長。統治者經常提倡「以孝治天下」,向尊長跪禮請安也是孝順的表現,自很平常。太宗皇帝在每年的元旦,接受百官朝賀後,都要到其姐姐及兄長家,行三跪九叩頭的大禮拜賀新年。「聖祖纘業,分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衰服詣几筵行三跪九叩禮,祗告受命。御側殿易禮服,詣太皇太后、皇太后兩宮,各行三跪九叩禮。」(《清史稿·志第六三》)

祭前賢。乾隆時「上詣先師廟釋奠。至大成門。降輿。步入。行三跪九拜禮。」(《大清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九》)另外,清朝對關羽屢加封號,至咸豐三年「躋列中祀,行禮三跪九叩,樂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廟儀。」(《清史稿·志第五九·關聖帝君》)

受降。崇德元年,「馬哈撒嘛諦汗使臣衛徵喇嘛等謁上陳所貢馬匹、野騾鵰翎弓等物。跪獻其主奏疏大學士希福受之。跪讀於御前。其疏曰。馬哈撒嘛諦塞臣汗謹奏威服諸國皇帝、凡歸順者、與為一體。遣使往來。我等原謂典籍之所首尚。但奉有不合與明國私貿馬匹之諭、我等正欲禁止因見喀爾喀部落七固山、及厄魯特四部落皆往交易。我等效而行之耳。讀畢。使臣行三跪九叩頭禮賜之大宴。」(《大清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二》)另外,天命四年三月,朝鮮都元帥姜弘立在薩爾滸大戰失敗後率軍投降;天聰八年六月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屬下土巴濟農盡攜其民千百萬戶來歸;……其時禮儀還未完備,但都是叩頭來降。

朝見。無論是大臣朝見皇帝還是藩屬國朝覲,都需行三跪九叩大禮。「凡諸國以時修貢,遣陪臣來朝,……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禮,興。」 「貢使詣西墀三跪九叩,主客司官頒賜物授貢使,貢使跪受。」 「康熙三十二年,俄復遣使義茲柏阿朗迭義迭來朝,帝始召見,賜坐賜食。五十九年,葡萄牙使臣斐拉理入覲,帝御九經三事殿。使者入殿左門,升左陛,進表御座則膝行。帝受表,使者興,出,凡出入皆三跪九叩。賜坐賜茶,謝恩如儀。」(《清史稿·志第六六》)

軍禮。清朝時將士出征都會詣堂子、拜天、拜纛,以求得到上天的保佑。「丙寅,蒙古科爾沁國土謝圖額駙奧巴、圖美、孔果爾、達爾漢台吉、石訥明安戴青、伊爾都齊、吳克善卓禮克圖台吉、哈談巴圖魯、多爾濟、大桑噶爾寨、小桑噶爾寨、瑣諾木、喇巴什希、木豸、巴達禮、綽諾和、布達席理、達爾漢巴圖魯、塞冷、拜思噶爾、額參達爾漢卓禮克圖、達爾漢台吉之子、二十三貝勒。以兵來會。上率兩大貝勒、及諸貝勒、迎至三里許。遇之。下馬。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大清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實錄卷之五》)凱旋時,皇帝往往會親往迎接,此時將領必得對皇帝三跪九叩,而皇帝有時也會對凱旋將領特加獎勵,行抱見禮。「庚辰,上率諸貝勒大臣,迎旅順口凱旋貝勒德格類岳托於十里外立八纛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上御黃幄兩貝勒率隨征諸將遙拜畢。德格類先近御前再拜行抱見禮嗣岳托拜見亦如之總兵官楞額禮副將石廷柱、抱上膝見畢。」(《大清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實錄卷之十五》)

三跪九叩禮的廢除

清王朝在臣子門的「三跪九叩」大禮的跪拜中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渾然不知強盜已來到家門口,覬覦著自己肥沃的土地與資源。還幻想著萬國來朝,但是外國的堅船利炮打碎了清朝統治者的夢幻世界。而清王朝維護統治的工具——跪拜禮儀也受到了挑戰。「然嘉慶中,英使來朝,已不行三跪九叩禮。厥後成約,儼然均敵,未便以屬禮相繩。」「十二年,穆宗親政,泰西使臣環請瞻覲,呈國書,先自言用西禮,折腰者三,廷臣力言其不便。……時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以拜跪儀節往複申辨,而各使堅執如初。勢難終拂其意,乃為奏請,明諭允行。其年夏,日本使臣副島種臣、俄使臣倭良嗄哩、美使臣鏤斐迪、英使臣威妥瑪、法使臣熱福理、和蘭使臣費果蓀瞻覲紫光閣,呈國書,依商訂例行事。……西例臣見君鞠躬三,今改五鞠躬。……自是遂為定例。」(《清史稿·志第六六》)自此後,外使見皇帝便不再爭論到底是跪拜還是鞠躬了。

此後,三跪九叩禮雖然仍被清朝君臣使用,但已經是日薄西山了。終於,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西方平等自由思想在中國傳播,跪拜禮之廢除已是勢在必行了。一九一二年南京臨時政府一成立,孫中山先生即宣布取消跪拜禮。自此之後,跪拜禮在日常交往中便再也見不著它的影跡了。只有一些農村地區的祭拜喪禮中還能偶爾看到「三跪九叩」的身影了。


推薦閱讀:

明朝皇帝為什麼大部分短命?
為什麼永樂年間還曾橫掃草原的明軍三大營,會在土木堡戰役里如此不堪一擊?
如果當時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王朝會怎麼樣?
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

TAG:清朝 | 明朝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