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計劃才有效?


看到過有本書里介紹過一個方法,具體方式如下:

拿出一張白紙,在白紙中間畫一條豎線,紙的左半邊,寫上時間計劃,紙的右半邊,寫對時間的總結。每半頁的部分,都需要從最上面到最下面,標出時間序列表,可以從 0 點開始,一直到 24 點,這些數字,代表的是每天的時間。

然後,先使用紙左半部分,把每天計劃寫下來。一定要用方括弧,或大括弧,把時間段標出,比如每天早上 5 點到 8 點,幹什麼。寫完計劃後,就進行實施。然後第二天醒來,開始寫右半部分,按昨天發生的實際情況,把昨天你做的事件,按時間先後順序,依次還原。

此時,一定會存在三種情況:第一,你沒有完成的事項;第二,你多完成的事項(這些事項沒在日程里);第三,與計劃預估時間不一致的事項,多用了時間,或少用了時間。

在這三種情況發生時,一定要在你右半邊紙上,把變動情況,用小星星標出。這其實就是與你左半邊紙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你在時間計劃方面能力的不足。這就是總結。

另外評估事項時,需要對異動情況一一分析。首先,分析一下多完成了哪些事項,這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如果是主動的,又是因為什麼。其次,如果預期計劃中安排了很多事,都沒有完成,又是因為什麼原因?是對時間的計劃不足?還是沒有留出足夠時間來處理應急預案?還是效率很低,本來可以完成,結果後來卻沒有完成?再次,對不是按預估時間表完成的事項,一定要反思,這樣下次再安排時間時,就不能再這樣安排了。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知道,時間是如何被安排的,要根據客觀實際情況,來安排自己時間。

最後一個環節是做再次計劃。再次計劃其實是時間管理的二次訓練過程。第一次計劃失敗,第二天一定要儘可能減少失敗發生的概率,以提高計劃的精準度。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當你計劃好一件事,而你有能力有辦法做好並堅持做了,計劃就有效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好的品質形成,也絕非一朝一夕。

冰山浮在海面一角只是很小一部分,做好一件事所受各種因素影響是多方面的。

更重要的是,我猜。。一個做事有計劃,計劃有效的人,多半不會問這個問題的。你去計劃,你去按計劃做,失敗了?不如意?吸取做的不好的教訓,被石頭絆倒了,拔起來並注意下次不要再被這塊石頭絆倒,這就是進步。

腦子是個好東西,常帶著,給自己正面的暗示激勵,並反省自己不足,終有一天,會。。

just do 衣特。。

啊 說了這麼多 完全不知所言????


首先要說,很多人對計劃的理解,從定義上就是錯誤的,把它當成了規劃,當成了一份進度表。實際上,計劃真正的含量在於實實在在地為未來做準備,在那些微觀、細緻而又確有其效的層面。換句話說,如果你之前對計劃的理解是名詞,那麼有效的計劃其實是動詞。

好消息是,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很不錯的計劃方法,效果神奇,專為你我準備。

美國紐約大學的動機心理學家格爾維茨,提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叫做執行意圖。這個方法極其簡單,就是思考你會在哪些時間地點或條件下,做哪些能推進目標達成的事情。然後用「如果……那麼……」的方式,把觸發條件和採取的策略聯繫起來。這名字雖然不好記,方法看起來也是簡單得不起眼,實驗效果卻讓人驚訝: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要在聖誕節之後48小時內,交一篇關於假期的文章。一組學生只是收到對這個結果的要求,而另一組,除了結果之外,還要當場決定,何時何地開始寫,何時何地提交文章。這就是簡單的執行意圖:用「如果……那麼」的句式,對行動做自我編程。舉幾個例子:

  • 如果現在是在回來的火車上,那麼我就從包里找出紙筆列個提綱;

  • 如果是跟朋友晚餐完畢,那麼我就回到公寓開始寫作;

  • 如果寫得差不多了,那麼我就趕緊提交免得過期……

沒有使用執行意圖的對照組學生,有32%的交上了文章;使用了執行意圖的實驗組學生,有71%的交上了文章,比例是對照組的兩倍多!在行為干預實驗中,這是個非常罕見的結果。一點小小的效果都會讓心理學家們歡呼雀躍,這個執行意圖居然能讓目標達成率翻倍,研究者們都為之驚訝——我們,不會是做了個假實驗吧?值得一提的是,正規心理學實驗的統計數字,來不得馬虎,可跟你在很多吹牛吹沒影兒的課程文案上看到的不一樣。文案上寫得不誇張都每人搭理你,可實驗中的數據要是造假,別的科學家重複不出類似的結果,那你的信譽就備受懷疑。尤其這種效果罕見的結果,有多少同行紅著眼盯著你呢,如果他們無法重複出你的結果,可能會多人舉報調查。要是查出來你造假的證據,那就身敗名裂了。在有的國家,可以就此告別科研生涯了,甚至蹲局子吃上幾年免費餐的後果都有。所以這個兩倍多的比例,確實是很難得的。隨著其他的研究者紛紛加入,更多的實驗發現,使用執行意圖,也就是「如果……那麼……」的方式來做計劃,在很多領域都特別有用。看看分組實驗的結果吧:

  • 減肥實驗中,使用執行意圖做計劃的實驗組,降低了脂肪攝入量;沒定計劃的對照組脂肪攝入反而增加了。

  • 戒煙實驗中,實驗組抽的煙更少,12%的人徹底戒煙;對照組只有2%的人戒煙。

  • 乳腺檢查實驗中,實驗組100%都在第二個月去醫院做了檢查,對照組只有53%。

除此之外,無論是環保出行、健康飲食、幫助別人、小心駕車,還是避免喝酒、預防煙癮反彈、達成新年目標,執行意圖的計劃方式,都幫實驗參與者們顯著提高了成功率。而且,不光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人能獲益,就連染上毒癮的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腦前葉受損患者都能藉此完成任務。看起來,執行意圖不光是效果明顯,而且是範圍打擊。厲害了我的格爾維茨老大爺,對,發明它的教授是1950年出生的,真的,大爺永遠是大爺啊。這麼好的效果,你所需要付出的,卻只是做計劃的那一小段時間而已。為什麼「執行意圖」如此有用呢?心理學家發現,根本原因是因為:「如果……那麼……」,也就是英文的「if...then...」這種句式,是我們大腦能聽懂的語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就吃這一套。跟「執行意圖」相反的是什麼呢?叫做「目標意圖」。就是直接說「我要怎樣怎樣」。還記得你的新年目標嗎?我要升職、我要加薪、我要瘦成閃電、我要財務自由、我要告別單身……我們很容易簡單粗暴地告訴大腦,「我要怎樣怎樣」。單純的「我要怎樣怎樣」,並不能寫入大腦。就像是拿青草喂貓,貓咪果斷不甩你。你得拿魚才行。那什麼是魚呢?地點、時間、情緒、看到或想到的人,還有你正在做的動作等,都是可能的觸發條件。這些才是大腦的編程語言。其中,地點是尤其讓大腦敏感的東西。更加深入的研究發現,執行意圖的強項在於兩點:

1. 瞄準機會,針對性強。

當你思考「如果……那麼……」的時候,其實是在讓機會現出原形。還記得嗎?最大的失敗原因是沒抓住機會,錯失關鍵節點。有人說,這不就是常說的「做計劃要具體」的意思嗎?這樣理解不能說錯,但是,「具體計劃」這句話,本身卻還不夠具體。只有你一一去審視「如果……那麼……」的時候,才會用心檢查,觸發條件和對策是否有現實性。這才是更精密的自我編程。

2. 不佔內存,自動激活。

人類的一種短期記憶,也就是「工作記憶」,被稱為大腦的內存條,帶寬十分有限。以前大家以為,它的容量是7,因為人一次能同時記住7樣東西,後來才發現高估了,其實連7都達不到,真正的容量只有4。我們之所以常常在關鍵節點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是因為大腦里不只裝著這一件事,還有很多其他事。內存有限,全靠臨場發揮的話,真的很難為人啊。而執行意圖呢,研究者發現它的運行已經深入了下意識的層面,不會爭奪帶寬。你用「如果……那麼……」的格式,預先設置好合理的策略後,碰到了關鍵節點,它就會自動激活。就像是在敵人的必經之路上,做好埋伏,不動聲色,等敵人來了,就可以打他個措手不及。

一句話概括:執行意圖是大腦能聽懂的語言,能幫你找出有利時機,預先設定正確的選擇。

所以,下次做計劃時,先開啟掃描模式,看看都有哪些實實在在的機會可以去抓,然後設計出實實在在的把握機會的行動,去一一匹配。一旦你成功做出幾條這樣的計劃,立刻就會感覺到不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一、圖書介紹

《小強升職記》是一本時間管理故事書,在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就嘗試著應用書中的方法進行實踐。是國內最暢銷、最親民的一本時間管理入門書。21天拆書訓練營圍繞個人管理系列書籍來拆解,選擇《小強升職記》這本書正是因為它足夠簡單易懂,但又發人深省,讓我們通過小強的故事來學習時間管理領域的入門概念和方法吧。接下來一周大家要好好完成作業哦。

作者鄒鑫是一名個人管理實踐者,他的博客是http://www.gtdlife.com/,有很多實用的乾貨,大家可以瀏覽一下。高效率、慢生活是鄒鑫的座右銘,同時也是時間管理者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生活狀態。讓我們高效做事,省下來的時間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小強升職記》

二、閱讀片段1(R1)

請閱讀《小強升職記》第二章 無壓工作術,其中關於回顧的片段。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拆頁1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拆頁2

三、片段釋義1(I)

回顧是衣櫃整理法的第四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總結,第二個部分是計劃。針對每一天來說,我們在晚上或者早上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來做回顧的事情。首先來看看自己計劃的執行完成情況。接著再來制定來日的計劃安排。

每日計劃如何制定呢,日程表上的任務是神聖不可輕犯的,出現在當天就必須要執行。剩下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從」下一步行動「清單中找到當日適合的任務來做。

四、行動計劃1(A2)

【作業1】請大家完成日回顧,包括1.今天我做了什麼。2.對於哪些滿意,哪些不滿意。3.推進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作業2】請大家制定當日計劃。包括:1.清空收集箱。2.查看日程表,工作量是否已滿。3.還有時間,就從」下一步行動』清單中選擇合適的任務。

五、閱讀片段2(R2)

請閱讀《小強升職記》第二章 無壓工作術,其中關於衣櫃整理法最後一步「行動」的片段。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拆頁1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拆頁2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拆頁3

六、片段釋義2(I)

每日計劃制定之後,最為關鍵點就是執行了。不執行,在好的計劃也是空談。這裡小強給我們講述了在執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四個要素,分別是重要性、環境、時間、精力。每個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們計劃的執行完成率。

重要性:要事優先,首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環境:當下的環境適合做什麼樣的任務,就給自己安排什麼樣的任務去做。

時間:當下我還有多少的時間,選擇耗時長或者耗時短的事情來做。

精力:當下我的精力如何,精力差就休息一會吧。

七、過往經驗2(A1)

【作業3】分析本周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自己是否受到上述四個因素的影響。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自己在面對重要性、環境、時間、精力四個要素的時候,自己是如何執行任務,達成目標,或者沒有達成目標。

八、作業布置

作業時間要求:當天晚上20點之前提交。

作業平台要求:註冊簡書賬號,並將自己的作業投稿至日事清21天拆書訓練營。

作業內容要求:

1.完成作業1,書寫前一天的回顧。

2.完成作業2,制定當日的計劃。

3.完成作業3,回顧本周任務執行情況。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衣櫃整理法


其實「今年一定要完成去年該完成的前年未完成的計劃」這種事情,很多人都經歷過。計劃年年有,就是從來沒有實現過。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跳出這種「空有計劃,不見行動」的怪圈呢?《錯覺的法則:識破大腦詭計的思維管理法》這本書從大腦生理功能的角度出發,提供了一些行而有效的方法。

《錯覺的法則》的作者是日本百萬暢銷書作家西田文郎。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從事腦科學的研究,並創立了提升大腦功能的「超級大腦訓練」,在日本享有盛譽。

在《錯覺的法則》中,西田文郎這樣寫道:不論如何努力嘗試用人類特有的大腦新皮質來理性思考,只要具有動物性的IRA沒有發揮作用,我們就無法採取行動,也就無法實現目標。

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由IRA也就是本能反射區控制。大腦的這個本能反射區由大腦邊緣系和腦幹組成,主要控制人類的本能活動和生理反射。

可以說,西田文郎的這個觀點完全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認知。在我們的觀念中,人類擁有智慧,能夠思考,因此我們的行為是由理性思考決定的。這也是人類與被本能支配的動物不同的地方。但是,西田文郎卻說:智慧的人類和動物一樣,都受到本能的控制。

這個觀點讓人很難理解,人類的行為怎麼可能被動物本能控制呢?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先看一個常見的例子。

很多人都曾遇到過晚上睡不著覺,失眠的情況。這個時候,理性的大腦說話了:「趕緊睡覺吧!如果不睡覺的話,明天會沒有精神的」。那麼,我們的行為聽從了理性大腦的指示嗎? 自然是沒有。無論大腦怎麼勸說,該睡不著覺還是睡不著覺。所以說,理性思考控制不了人類的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是本能反射區(IRA)。

那麼本能反射區(IRA)根據什麼來做出判斷,從而決定要不要行動以及如何行動呢?

答案就是錯覺。西田文郎通過對大腦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99%都是錯覺。可以說,我們對世界的觀點和看法全是錯覺。不過幸運的是,錯覺也分為好的和不好的,好的錯覺會引導大腦正面思考和行動;不好的錯覺就會讓大腦陷入頹廢。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向大腦輸入好的錯覺的方式來控制大腦,讓大腦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本能反射區(IRA)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而本能反射區(IRA)又受到錯覺的影響。因此,面對遲遲無法落實的年度計劃,就要分析一下,有哪些不好的錯覺影響了計劃的執行,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尷尬地面對相同的年度計劃?

1. 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就是隨大溜,別人幹什麼我也去做。西田文郎就舉了一個在日本很常見的例子: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家新開張的拉麵館門口排了很長的隊。那麼,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這家店的拉麵很好吃!我也要去吃。這個時候要注意了,這家店的拉麵很好吃的這個想法,就是一種錯覺。因為你從來沒有吃過這家店的拉麵,你怎麼可能知道好吃不好吃呢!

在制定年度計劃的時候,就需要反思一下,你的真實目的是什麼?是發自內心的要去改變生活的慾望?還是因為看到朋友圈裡面都在曬計劃,所以我也要來一個?如果你就是想跟風湊熱鬧,那到了年底,計劃完全沒有實現就很正常。因為你的目標原本就是做做計劃,而不是實施計劃。

2. 前後理論

前後理論,也叫做使用前/使用後理論。我們就用減肥產品的廣告舉個例子。這類廣告大部分都是並列兩張照片,一張是肥碩的身體,另一張則是苗條的身材。很多人看過之後會產生一種想要買的衝動。這是因為看到對比圖之後,大腦自動產生一種錯覺:只要用了這個減肥產品,我就可以變得苗條。但是真實情況是,你必須要搭配節食、運動等其他手段,才可能瘦下來。

我們再舉個例子,現在網上有很多提升個人技能的課程,比如說寫作能力、溝通能力之類的。有一些人看了課程的推廣文案之後,馬上熱血沸騰報了名。但是報名之後呢,人就消失了,根本沒有去學習。這也是因為看到了廣告,他們大腦中產生了一種交了錢就能夠get技能的錯覺。

你是否也有這種錯覺呢?計劃定出來後會自動實現,我根本不需要做什麼,等著就行?因此,制定計劃的時候,不要被這種錯覺所迷惑。要深刻的認識到,目標的實現需要努力。

3. 消除認知不協調

對於認知不協調,我們以吸煙為例。人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是有些人就是無法戒煙。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種觀念和行為不協調的狀態。我們的大腦會儘力消除掉這種狀態,其中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借口。比如「有些吸煙的人很長壽」。如此一來,大腦就產生了不需要戒煙的錯覺。

在計劃制定出來後,很多人都沒有行動。內心想要去做,實際中沒有做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認知不協調的狀態。比如說制定了減肥計劃,想要減去十斤體重。可是既沒有跑步也不去健身,內心因此很焦慮。大腦為了從焦慮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就會無意識的尋找借口,比如「比我胖的人都沒有去減肥」。這樣一來,大腦就形成了我不需要減肥的錯覺,減肥計劃隨之宣告失敗。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把計劃調整一下,把減去十斤體重的目標具體化,比如說每天去趟健身房。這個目標就很明確,不需要去思考怎麼減重,只要照著做,去健身房就可以了。

剛開始實施可能會遇到阻礙,大腦也會找各種借口,比如沒有時間之類的。那麼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入手,可以「光說不做」。具體做法就是把手機屏保設置成這幾個字:我要去健身房。每次打開手機,看到這幾個字的時候,就大聲的說出來。每天說上十遍八遍,大腦自然形成了一種要去健身房的錯覺,然後很自然邁動雙腿去健身房健身了。只要經常去健身房,那麼離減去十斤的目標還會遠嗎?

所以下一次做年度計劃之前,可以仔細分析一下自己有沒有受到些不好的錯覺的影響。擺脫這些不好的錯覺,我們才能夠做出讓你有行動慾望的計劃。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向大腦輸入一些好的錯覺給自己加加油。比如,學習西田文郎每天早上醒來對自己說:「今天又健健康康的醒來了。我的運氣可真好!」 堅持每天告訴大腦「運氣好」,運氣真的會越來越好的!

當然,即使說了這麼多,還有人會下意識地通過理性思維否定這種做法,覺得不符合邏輯,是無稽之談。不過沒有關係,這個時候你可以再回憶一下前面提到的大腦分工:理性思考只是幹活的,幕後大boss是本能反射區(IRA)。只要IRA接受到了「好運氣」的錯覺,它就會回饋你「更好的運氣」!


在管理學中,計划具有兩重含義,其一是計劃工作,是指根據對組織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分析,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要達到的組織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案途徑。其二是計劃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標等形式所表述的組織以及組織內不同部門和不同成員,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關於行動方向、內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而你「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做計劃,我有時會心血來潮寫一大堆,可就是做不到,久而久之就不願做計划了」還是有做計劃這份心情,就是缺乏了督促和自覺性,在科技這麼發達的時代,手機普遍都不離手。我以前也是計劃一大堆後來經過朋友介紹一款軟體——日事清。我每次有計劃的時候就會打開這個軟體或者在前天晚上就是計劃第二天的的事情然後記錄下來,它會提醒做事情,而你每天都看到這個信息的時候,第一次很煩可是第二次第三次每次看到這個計劃消息提醒你的大腦就會潛意識的提醒你,去實施這個計劃 !

日事清這個軟體具體是個人使用日事情可以做每天的日程管理,把每天的工作任務安排到四象限中區,然後按照規劃的工作安排時間即可。團隊也可以用看板的方式管理工作計劃,進行團隊的任務協作。並且它也可以在其他任何平台使用,數據實時同步。

人生的道路本就處在一片迷茫之中。小時候有父母為指路人,上學時期有老師有同學伴著前行,我們雖然知道前方迷霧重重,但是還是會抬頭挺胸的向前走,然後畢業之後就開始有了迷茫期,該走哪條路,開始列出種種計劃,這個時候就是每條計劃都列出來了。給自己一大段雞湯:去吧加油,按照計划去實行,你的人生開始了,Fighting!哇哇哇,豪言壯志,好流弊!然後轉身一杯水下肚,咦 ,我剛剛乾了什麼。這時候哇,人生好灰暗,如果把每條計劃都列入了,日事清然後設置然後保存然後提醒!歐克,我每天都會看到自己的計劃,(可惜了,這是後來才發現的軟體)。

做計劃哪有什麼竅門,全憑自覺好么,而且現在手機在手,就這個軟體(日事清)用熟悉之後在工作中,團隊管理完全在管理規劃都是一些笑case,曾經的心愿便利貼都是最富有的思想只不過現在動動手,趁著激情打到手機,每天一點點,總之會比一堆毫無意義在紙上談兵的好。


推薦閱讀:

學生加入學生會組織真的有必要嗎?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學習壞習慣該怎麼辦?
二年級數學題該怎麼解?
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報名怎麼樣報名成功,看繳費結果
非因公禁止穿警服外出,傷害的僅僅是警察嗎?最受傷害的你可能想不到。

TAG:教育 | 心理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