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


「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生的問題還悟不透呢,如何知道死呢?

   

這句話本意是說,人生中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人們窮其一生,也沒有把人生過好,沒有把該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

再去考慮死的問題,實在是多餘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

01

   

生而為人,總要不枉來人世一遭,要不斷提升自己,在每個年齡段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做到「不憂、不惑、不懼」。

   

一個人有了大的格局,內心寬厚仁慈,可以忽略很多無關緊要的細節,不糾纏於小的得失。

這樣,才能做到內心安靜、坦然。這是「仁者不憂。」

   

面對人世間的紛繁與榮華,做好自己的事,明白如何取捨,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明白通俗意義上的成功,有努力,也有機遇。因此不會糾結於功名利祿。

這是「智者不惑」。

   

當內心足夠強大,足夠開闊,從容生活,能夠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地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時候,就做到了「勇者無懼」。

   

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內心安定,榮辱不驚,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

   

02

   

除了修鍊自己,約束自己的心性和行為,還要把家庭的事情管理好,因為每個家庭都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還要對大地上的自然和萬物,有一種敬畏、順應、默契的態度。

要造福社會,心系蒼生。

   

一生無怨無悔地度過,在該奮鬥的年紀奮鬥了,該養成的品格養成了。

一生淡定從容,做了許多有益於社會的事,想想這才是無悔的一生。

蓋棺定論的時候,那就交給世人去評價吧。

   

其實,人生苦短,一個人,有笑對人生的能力,才會有享受人生的權利。

人生的悲劇不是沒有實現目標,而是沒有目標可實現。

或許,等到若干年後,這世間,我們追求的東西,一個都帶不走。

我們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我們執著一生,帶不走一分虛榮。一切,都成了過眼煙雲。

若人生是一場旅行,不問最後得到了什麼,去過哪裡,最重要的是,看風景的心情。

生命的體驗,以及不負韶華的不焦、不躁,不羞、不悔。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孔子敬天命而遠鬼神。我先說天。

《尚書》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是談天命的運行模式;又說:「非天夭民,民中絕命」,這是談天命由人召感的哲學。又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是談天命的剛明可畏;《詩經》說:「宜鑒於殷,駿命不易」,這是談天命的好德可用。

歸根結底,天命在孔子眼中,是至剛至大、至公至正的終極權威和主宰者。而天命所降給人類的,不論是福是禍,一切依據其實都是人的行為道德。所以,孔子說的「未知生」,指的是:人對自身行為道德的反省還不夠全面,對天命的體察還不夠深刻。孔子是個「迅雷風烈必變」的人,就是因為他時刻都在體察著自身行為道德之得失,和由此所感召來的天命徵兆之吉凶,深信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

而鬼神不同。孔子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他不認為鬼神是主宰者或是操縱天命的力量。

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首先是要「敬」,即尊重、誠敬,這個態度和對待一個活著的人沒有任何兩樣。依據何在呢?——孔子說:「祭如在。」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在祭祀的時候,要當被祭祀的鬼神來到了面前一樣。這時,祭祀者應如同對待活人一樣注重禮節。但是要「遠之」,因為在孔子看來,鬼神雖然要祭祀,但卻不是活人所應該師從、卜問、求助、依賴的對象。人祭祀鬼神僅僅是出於「禮」和人情,卻不是出於消災避難、謀求後福的需求。祭祀時固然要認真祭祀,但祭祀完了也就完了,人和鬼神彼此不相干,所以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平時提都懶得提,更不屑於依賴他們)所以,孔子說的「焉知死」,指的是:只要能夠體察天命,匡正自身地活著,那麼也就夠了,不必過多關心死後的鬼神世界。

綜上所述,所謂的「未知生,焉知死」,可理解為以下四步邏輯遞進的關係:

1、人的命運由天命決定,而天命又隨著人行為道德的變化而轉移,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把人的道德水平提上去。

2、當你活得坦蕩而偉大,你就能深切地體察天命,通過改行易輒,把天命為你所用。得到上天的眷顧護佑,就能創造自己的命運。

3、如果天命和命運,都能夠通過提升自己的行為道德來改變、創造,那我們又哪裡還需要知道死後鬼神的世界如何呢?

4、如果你連天命和行為道德之間的關係都還沒有搞懂(未知生),那麼就算你知道了鬼神的世界,又有什麼用呢?何況,你又怎麼可能知得到呢?(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 出自《論語*先進》。下面我通過解讀這章內容來回答。

[原文]

季路①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②能事鬼!」曰:「敢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通釋]

子路問「怎樣事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子路說:「能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人該怎麼活著都沒弄明白,怎麼能搞清楚死!」  

[注釋]

①季路:即子路,因子路曾仕於季氏,所以又稱季路。

②焉:怎麼。

③敢:謙詞,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

[解讀與點評]   

這裡的「事人」,指事奉國君和父母。對他們如果不能盡忠盡孝,也就談不上孝敬鬼神。本章表明了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基本態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來世。《雍也》第22章曾有這樣一段:「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本章恰恰是對這一章的詮釋。

由「季路問事鬼神」我想起了漢宣帝向賈誼詢問鬼神之事的典故,「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的詩鞭撻了漢宣帝問鬼神的現象。

其實孔子早就提醒人們把注意力放在當世,放在「務民」上。人該怎麼活著都沒搞清楚,卻關注死後去向哪裡,是人生觀出現了問題。「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就是把搞不明白虛幻的事放到一邊,立足當前,關注民生,致力於解決實際的題。


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

這句話的意思 是,不必去談論死後的事情,因為,我們連生前事情都沒有搞明白呢。

孔子一直是希望先把事情做好,把人 做好,不要去談鬼神。比如他還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在《論語·雍也》中,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他的意思是:儘力做有利於人民的事,敬畏鬼神但遠離它們。

孔子為什麼那麼強調現世,而不願意談來世呢?

這就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所在了。

孔子的理想,是希望通過「人」這一群體的現世的主觀努力,去實現天下大同。

為此,他希望人們努力做這件事,而不要化費精力去 討論來世、鬼神等無用的事。

為實現人類大同,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了,根本忙不過來。

比如,首先要有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平。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必須張克己復禮,恢復社會等級秩序;另一方面,要說服統治者實行「仁」政,「為政以德」。

其實,必須實現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為此,要推行忠恕之道,要讓每一個人做到「仁」愛,做到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三,還要做到人人參與國家建設,「學而優則仕」。

以上三項事情,已經夠一個人忙一輩子 的了,怎麼還能化費時間和精力,去談論死後的事?去談論鬼神?


未知生焉知死,字面上看意思無非是人要好好活著,莫去管死後的事。

但這一個「生」字的學問可就大了。孔子只是在疑問下「生」之事嗎?顯然不是!

平平淡淡是一生,波瀾壯闊也是一生。

蠅營狗苟苦心鑽營是一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也是一生。

死如一羽鴻毛是一生,死時重如泰山也是一生。

聯繫孔子本人一系列的儒家學說,便知,他所說的生那是要按他所主張的那樣去「生」。

所以他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當是,好好「生」再莫問死,好好生是「因」,死後如何便是「果」,好好生的「因」已種下,死後的「果」那自然是好的。

孔子學說是入世的,子不語亂力怪神,他可沒說亂力怪神有沒有,只是他不說而已。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孔子學生季路問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問到:「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是:尚未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欲知死後的狀況,應當先知生前的狀況。孔子的前一句回答其實已經強調了類似的意思,人為重,鬼次之,學問需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人事尚未處理好,不必考慮鬼事。

這段對話體現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華之一:反對盲目崇拜鬼神。孔子很重視祭祀和祭禮,特別是祭祀祖先和君王,但那也出於「禮治」的需要,其實他並不真的認為有鬼神存在。在《論語 述而》里,就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語,這類震人心魄的反對迷信鬼神的話在其他著作里也隨時可見,如「敬鬼神而遠之」,「敬神如神在」等。

可見孔子是反對在人世間的事情都沒做好的情況下,而把時間、精力、金錢等花費在敬奉鬼神上面,他主張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

所以,做人的道理都不曉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這是庸人自擾!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與其煩惱死後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顧好當下的人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今生今世要好好約束自己的心和行為,損人利己的事就不能做,要做就造福社會、有利蒼生的事情。 假如真能做到不妨礙人、不傷害人,有益他人,我們就可以安安心心,不必擔心死後的去向。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有人說儒家是一種宗教,也有人說儒家是一種宗教。從宗教學的定義上來看,宗教你得有一個神,一個掌控一切的神。而儒家學說,沒有神,只有聖人。而聖人其實是現實中的偉大的人物,他們的偉大之處是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儒家把聖人當成是最高價值追求,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以,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中國哲學其實就是教人成聖成賢的學問。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儒家學說重視的現實的生活,是一種基於此岸世界的哲學和思想,儒家學說並不關心彼岸世界,並不關心未來如何,也不關心人死去有沒有靈魂,會不會有鬼魂的存在。儒家學說關心的是當下——我們如何將每一天過得有價值。這個價值在孔子來說,就是是否能做到仁,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是否能做到義,用荀子的話來說就是是否能做到禮。用朱熹的話說就是今天你是否做到存天理滅人慾而尋找孔顏樂處,用張載的話說就是你是否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你是否踐行了良知並且知行合一了。所以,儒家要的是踏踏實實的每一天,把每一天活成詩,那是道家的思想,把每一天活的有意義有收穫,這才是儒家的根本觀點。而活在當下四大皆空,那是佛家的學說。

所以,當子路問孔子關於生死的問題的時候,孔子是很不高興的。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要做,活著就要好好把事情做好,去關心那些虛無縹緲的死亡幹嘛。所以有人說,生時就要奮鬥,時候自然長眠,你要想偷懶睡覺,還不如趕緊去死好了,那樣就可以長睡不醒了!


莊子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好好品味這句話,便可體會夫子為啥說「未知生,焉知死」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佛曰: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許多時候,聖人迴避某些問題,不是不知道,也不是奇貨可居吝而不說。而是對牛彈琴,對方層次不夠,說同沒說。


孔子一生專註的是人事,研究人如何成為德行高尚的君子,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至於鬼神,他沒有認真思考過。所以,他沒有對鬼神是否存在正是表達個意見。所以,當有人問起鬼神之事時,他用「未知生,焉知死」來表示他的態度——他不願意深究死的問題,要對方不要再追問這個問題了。孔子基本上算無神論者,至少是「不論神」者。在孔子的論述里,我們找不到「有神論」的依據——給神下定義或表示對神的崇拜。他制定的禮,有祭天的內容——那是表示對大自然的敬畏,這一點他和老子是一樣的。有葬禮,那也是表示對死者本身的尊敬——對死者生前價值的認可。


季路問孔子關於鬼神之事,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與人之間如果不能以誠相待,互相尊重,何談祭祀鬼神能虔誠呢。接著季路又問人死後是個啥樣子,孔子答道,未知生,焉知死?人活著都沒弄清人生的意義,都沒有把自身的事情做好,知道死後的事又有何用呢?孔子強調的人生作為,要加強修養,做無愧於道德的事是最重要的。孔子相信天命,相信因果報應,種什麼樣的種子,必然會結出什麼果。只要做事無愧於心,何懼半夜鬼鼓門,做好今生,便知來世,好人好報,惡人惡報,是必然的結果。


推薦閱讀:

上聯:蝶戀花時如夢令,如何對下聯?
古人臨摹前人書法,哪些摹本都流落哪裡了?
大家如何評價小戲骨紅樓夢中各個演員的表演?
上聯:下山上丘岳為峰。如何對下聯?
啟功的書法自成一體,他能與古代大家相提並論嗎?

TAG:孔子 | 論語 | 國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