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白酒歷史到底有多久?


白酒歷史

中國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就是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麴為糖化發酵劑,複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特徵。這成為東方釀酒業的典型代表。中國的酒主要是以糧食原料釀製而成的。並有少量的果酒;近代以來,啤酒在中國的發展很快,目前年產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按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我國飲料酒可分為發酵酒(Fermented alcoholic beverages),蒸餾酒(Distilled spirits) 和配製酒( integrated alcoholic beverages)三大類。發酵酒又細分為啤酒(Beer)、葡萄酒(Wines)、果酒(Fruit wine)、黃酒(Chinese rice wine)和其它發酵酒五種;蒸餾酒細分為白酒(Chinese Spirits)和其它蒸餾酒(如白蘭地、威士忌、俄得克、老姆酒)。

在中國人的觀點中,酒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會生活中,酒卻具有其它物品所無法替代的功能。從酒的後面可以了解中國社會各個方面,中國的政治,經濟,農業生產,商業,歷史文化,都可以在酒文化中找到可貴的資料。

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布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反過來,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狀況,也是了解歷史上天災人禍的線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酒與社會經濟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漢武帝時期實行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收取的專賣費或酒的專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稅收入在歷史上還與軍費,戰爭有關,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稅(或酒的專賣收入)還與徭役及其它稅賦形式有關。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換交替,反映了各階層力量的對比變化。酒的賜晡令的發布,往往又與朝代變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動有關。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給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關不限於此三條,起碼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酒也使人沉湎,墜落,傷身敗體。歷史上還有不少國君因沉湎於酒,引來亡國之禍。 總之,酒是社會文明的標誌。研究社會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國酒文化中的豐富內涵,會給人們帶來樂趣和啟示。

在我國,由穀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於優勢地位, 而果酒所佔的份額很小,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

一釀酒起源的傳說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於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於這些觀點,宋代<<酒譜>>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於考據,但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於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1儀狄釀酒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 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 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於杜康(亦為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 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3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4酒與天地同時

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

這些傳說儘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是可信的,而這一點已被考古學家所證實。夏朝距今約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經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釀酒器具。(<<新民晚報>>1987年8月23日"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山東莒縣發現,"副標題為"同時發現五干年前的釀酒器具")。這一發現表明: 我國釀酒起碼在五干年前已經開始,而釀酒之起源當然還在此之前。在遠古時代,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二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 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 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 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 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 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 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 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

三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 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製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麼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

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在這裡,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穀物酒,並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麴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麴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麴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麴櫱和人工酒"。 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傑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並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採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 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穀物釀酒始於農耕時代還是先於農耕時代?

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穀物釀酒起源於何時? 我國最古老的穀物酒是屬於哪類?對於後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穀物釀酒始於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後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於耒耜"。 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餘糧食後,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穀物釀酒先於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 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 ……。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 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製啤酒,人們先是發現採集而來的穀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後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穀物, 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穀物,那麼對人類種植穀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闢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穀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

綜上所述,關於穀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於農耕時代、後於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


推薦閱讀:

上聯:中原降瑞雪萬民喜悅,下聯怎麼對?
香港普通話的語言環境怎麼樣?
趙州橋是哪的?

TAG:白酒 | 文化 | 財經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