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出身對他的格局會有多大影響?


感覺一個人的出身對其以後的發展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隔壁鄰居有位38歲左右的中年人,他和我一個姑姑年紀相仿.鄰居初中畢業後就去外面學廚師,後來在縣城的做了幾年的廚師,後來可能覺得廚師行業不好乾,就去浙江打工,打工幾年兩口子攢了幾萬元,回到家鄉養羊,其經營規模還算可以,一年有幾萬塊的收入;他的有一兒一女,兒子現在15歲上初二,在鎮上的初中,記得這孩子從小被其父母逼著整天學習,後來長大了些也不見其整天學習了,我就問鄰居家的小夥子,他說這孩子骨子裡不愛學習,算了不管他了就讓他混,看他能混到什麼時候,言語中表現出對這孩子放棄的想法,這孩子經常周末的時候趕著一群羊到山上去放.

我姑姑最開始是在鎮上初中教學,後來調到縣城幼兒園上班,後來升了當辦公室主任,現在是副園長了。表妹現在在上初中,其從小成績就很不錯,鋼琴過到6級,現在家裡面正在想辦法把她高中弄到西安去上,將來能考個好大學。


有一首著名的《感懷》里詩,英雄不問出處,富貴當思原由。

一句話說明了出身寒門的人在功成名就後的精神追求——不要問我的出身,我亦會飲水思源。

六祖慧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

這也是「下下人」最高的精神追求。

可見,一個人若出身微寒時,他的富貴與智慧絕非易事。能達到之人更是萬里無一。

窮人的態度是把目光放在存量,他們恐懼未來。

《雞毛飛上天》里,王旭長大後大家對他一片罵名啊,說他格局小,心小,難成大事。

也聽過一個戳痛人心的故事:農村出身,工學博士畢業,給別人打工。只求有份工作,只求有份比較穩定的工資,只求溫飽。

這些都是出身低,格局小的故事。

明代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說: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翻譯成白話文,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鬆讀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窮人之所以「格局小」,是因為他的注意力長期集中於環境所提供的限制內,他的情緒也會受到限制的巨大影響。

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在新書《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里說:

當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情況下,會引起人的認知和判斷力質量的全面下降

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長期缺錢,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獲得金錢上,而且慢慢會把自己的各種遭遇的原因也歸結到缺錢這個現象上。

慢慢的,人對缺錢的厭惡感或者恐懼感,會壟斷了這些人有限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上焦慮和資源管理單一化,這進一步造成個人智力和判斷力下降,進而更加難以跳出困境。

他的進一步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種資源長期稀缺(當然這種資源必須是你認為不可或缺的,否則稀缺也沒事),都會培養出「稀缺頭腦模式」,從而失去對決策需要的全面大局觀視野。(全面大局應該是你想要

這就是窮人格局小的原因。

突破出身格局的人,都懂了取捨之道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鄧小平於1985年10月23日,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說的話。

現今,我們對這樣話有更深入的體會:傳統行業已經被富人所把持,佔據了傳統的「致富」格局。窮人不能再傳統行業競爭過富人,只有走創新,所以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

可是從一個好的思路到變成現實哪有那麼容易,中間需要資金、資源,當富人發現你在搶蛋糕,一出手你就game over了。

所以,除了少部分創業者能夠成功,大部分還都是在和富人的戰爭中繼續淪為蟲豸,繼續在底層掙扎。

那麼成功的人什麼樣?

小編有一位朋友的故事可以講給大家聽。

他從貧困山村走出來,學費都是親朋好友七拼八湊來的。

之前做同事時,他剛剛從四五線城市的大學畢業,來北京打拚,一年到頭幾套衣服來回倒著穿。那時,為了省公交車費,他往往在票價升級的前一站下車,步行到目的地,只為了省五毛或一塊錢。

而今,已經功成名就的他,在北京買了房買了車,還把父母從老家接了過來。

每次吃完飯,他搶著付賬,很淡定地用從某些優惠網站買來的優惠券付賬——賺錢不易,該節省的節省,這個習慣十幾年了都未曾改變。

吃完飯,約著另一個同事去喝茶的路上,他接到一個電話:一直想約見的品牌方負責人這幾天回法國,有機會安排見面。他直接訂票,商務艙已滿,他二話沒說訂了頭等艙,不在報銷範圍的超額資金需要自己負擔。

吃飯幾十塊錢會計較,機票幾千塊錢卻不計較,對此他坦然解釋:「茶餐廳有活動,優惠就是每個人的福利;打飛的去談合作,則是我的工作職責,慢一步都可能錯失良機,損失上千萬。」

他雖出身寒門,但隨著職位的提升,在面臨重大決策時已經完全擺脫了固有思維——深諳取捨之道,格局變大,走一步已看到三步之外的風景。

走出惡循環的「窄帶」人生

《我在底層的生活》的作者、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說,她在1998年,為了體驗底層美國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為了確保她能真實體驗當地底層人民生活,每到一處她隱瞞自己身份,斷絕和過去朋友來往,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1.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2.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3.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4.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5.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關注和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6.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這種走不出來的惡循環被稱為「窄帶」,是窮人的思維模式,也是一個人的出身對他格局的影響。

這個影響你思維的事情可是比較具體的,不要以為影響你思維的是大東西,往往可以是很小的事情。

佛經裡面叫執念,執念多走一步就是妄念。

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

現在可以說說時間了,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甚至是一個過度不能利用時間的人,他覺得最稀缺(或浪費)的資源就是時間。

然後在這種稀缺資源缺乏或浪費的感覺壓迫下,他的精力會越來越陷入這種單一的時間思維模式,比如

  1. 任何事情他都想著要充分利用時間,節約出時間

  2. 任何事情都想著要最大化利用好時間,不能虛度

他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獲取或者避免資源浪費上,而忽略了要更全面看待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人生。

如果陷入窄帶思維模式,你會越來越窄帶思考,你給自己的選擇會越來越少,你會發現自己總是陷入二難選擇困境,但實際上,真實的生活往往有無窮精彩的選擇。

更可悲的是,知道別人有更精彩的選擇,他往往不能學習,反而會加深他的焦慮心理,然後進一步惡化他的思考模式,而不是陷入更深入的思考,跳出小格局來思考問題。

所以,一個人的出身對於他格局的影響,一定要靠取捨來突破。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

不得不舍;先得後舍,

先舍後得;難捨難得

就是這個道理吧!


非常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先天出身決定後天格局。

以前我們常說寒門出貴子,實際上現在寒門已經很難再出貴子了。

出身決定你的起點,有時候你終其一生奮鬥的終點只是別人的起點。這不是危言聳聽,階級是明確存在的。我們不能否認能夠通過學習或者積累財富來打破障礙,但是相對比較困難,成功的比例很少,階級之間的流動性不強。

出身決定資源整合能力,窮富不過三代已經過時

對於很多人來說高考是唯一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但對於眾多城市孩子來說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選擇。出身決定著其資源整合能力,馬太效應使得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社會中的財富更加集中地向這部分階層聚集。

出身影響性格塑造和思維模式

環境塑造一個人性格和思維模式,影響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所謂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我們走進大學校園,能夠從人群中辨別出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這不是對農村學生有歧視,他們樸實可愛,身上保留著單純,又有點自卑和怯懦。由於從小家庭條件所致,接觸的世界很小,很多人直到高中才接觸到電腦,由於教學條件有限,英語的水平普遍不高,口語中帶有濃重的方言。試問一下,一個從小沒有接觸過電腦的人,他怎麼立志成為IT精英。

所謂的格局是以全面的、前瞻性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個人的格局的養成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出身決定你的前二十年,後期通過個人努力的付出,同樣能夠心有大格局。

放大格局,你將會發現更大的世界。


可以說非常大。

「當和他們相比較時我才發現,其實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我都找不到什麼值得自豪的東西。」

出身影響貧富,貧窮會讓人感到自卑。

當一個孩子在成長時,他圈子裡的人出身都不好的時候,還不會感覺到太大的自卑。可是當他到了另外一個稍微富裕或者富裕很多的圈子的時候,他會發現自己無法融入這個圈子。

自卑問題突出表現在人際關係、社會交往和演講、口才等方面。

比如大家聊著去哪裡旅遊,哪裡的飯菜好吃,什麼零食好吃,什麼玩具好玩的話題的時候,他完全無法加入討論。

大家去唱k而他從未去過完全不會唱只能呆坐在一邊,

他僅有的幾件衣服洗的乾乾淨淨卻被嫌棄整個人看起來又臟又舊,

他渴望了許久覺得很貴重的東西在別人眼裡只是便宜貨甚至被質疑他的品味,

他終於捨得花錢買一個肉菜驕傲地端著餐盤去吃飯,別的孩子吃零食吃水果吃的飽飽的,舉止優雅地在飯桌上邊看他狼吞虎咽邊嘲笑他,

當他為生活費做各種兼職而他的同學勸他要為以後做長遠打算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放棄學業雖然他下頓飯還不知道在哪裡……

這些時候深深的失落感、被排斥感、被羞辱感、不被認同感,產生了自卑。而這些社交問題只是一部分。

遲早會發現由於貧窮他缺少了許多機會,比如身邊的同學都出國了,而他不可能有這個機會。

出身帶來的貧窮會讓人離優秀的自己越來越遠。不僅是性格上,還有其他很多方面。儘管想努力改變,但有太多客觀因素阻礙而不得不加百倍千倍的力也許才能達到別人稍稍努力得來的結果。

就好像童話故事裡龜兔賽跑,兔子睡著了,現實里的兔子一直在奔跑,烏龜怎麼都追不上。

出身影響眼界,眼界狹隘會阻礙一個人的發展。

好的出身通常會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教育對一個人眼界和三觀的塑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眼界對思維邏輯的固化又是顯而易見的。

很多人思考一個問題,判斷一個邏輯,都會陷入在這個邏輯裡面,越陷越深,就像這樣:

而實際是這樣的:

但是——

出身只是影響我們的格局,卻不能決定。我們拼了命的努力就是要突破出身對我們的束縛。

任何一個人優秀的人,都是超越家庭出身的局限,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

就像尼采說的,從自己身上去克服這個時代。

克服這個時代是偉人,但不求那麼大志向,克服自己的出身,還是可以努努力的。

望你我周知共勉。


格局:

格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gé jú,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

一個人的出身對他格局有一定的影響

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最初來源於他的家庭和身邊的環境,所以一個人的出身對這個人的認知範圍有一定的影響,包括他以後上學的環境,對於一個人的認知範圍和認知的程度都有一定的影響

但,縱觀一個人一生的格局,並不是出身決定的

我們常常說的一個人的格局大,往往是說他對於這件事情的認知廣,對於這件事可以產生的結果,有充分的認識,可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角度,我們會說這個人的格局大

一個人的格局取決於他自身的努力

我們常常說一個人的知識來源於他的努力,而知識就代表了他認知的一個範圍

或許在小的時候,我們的格局也很大,但並沒有人會去評價說:這個孩子格局大。我們常常會去說這個孩子聰明,因為我們認為在他小的時候,一個孩子的認知是小的

只有長大了,才會說格局大,長大後的格局大小來來自於這個孩子的學習和他所看到所感悟的東西

可能出身好的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感悟是這樣

而另一個出身不好的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感悟是這樣

不同的出身,對於同一件事情的感悟是不同的,所形成的認知就是不同的

但是,我們能說一個出身好的人,所形成的認知就一定比出身不好的孩子形成的認知廣嗎?

不一定,不同的出身所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但,努力能使他看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出身不好的孩子成功逆襲的案例

那就是因為,他們在打破別人對於他們的認知

我們常常說這些人格局大

那你能說出身對於一個人的格局影響大嗎?

與其說出身對一個人的格局影響大,不如說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大

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勝過十個好的出身

一個人的努力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格局大小,而不是出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電視劇<窮孩子,富孩子>,大家便知道一個人的出身對他的格局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首先,會對她的內心有很大的衝擊。窮孩子每天思考的是今天家裡還沒有人幹活,我得回去幫父母幹活;而富孩子每天想的卻是我要讓爸媽今天給我買什麼禮物。然後,在學校里,孩子總是招很多孩子喜歡,而窮孩子卻成了他們以此玩弄的對象,久而久之,內心的自卑感便會佔據心中。

再後來,遇到喜歡的人,富孩子可以毫不猶豫的去狂追;而窮孩子呢,因為種種自己不如別人,而選擇了放棄。甚至即使那個男孩子也喜歡自己,可自己卻常常拒人於千里之外,明明喜歡卻隻字不提,而選擇了冷漠,導致了最後彼此的遺憾。

最後,他們都站在職場之上,窮孩子天真以為終於要站在同一起跑線了。可是,你會發現,所有的目光聚集點,認不會偏向自己這邊。明明自己工作能力很強,可是需要露臉時卻早已有人代替,你是想找上司理論還是要向同事訴說你的可憐?不,你只能默默承受著。

因此出身對於一個人的格局來說就是:自卑,被動,孤獨。除非你有很大的勇氣讓自己扛住,然後慢慢站起來反抗。


非常大。一個出身低微的人他周圍接觸的人了解到的思維都是那類人的思維。那些人是誰?當然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不會明白上層人的思維與方法。這個對一個人的束縛是最大的。

不僅僅有認知上的束縛還有物質上的匱乏導致的風險偏好比較小。

說實話,任何一個階層的人想要超脫他所在階層往上走都是很難的事情。能超出一層的人就已經非常厲害了。二層以上能力機遇思維毅力缺一不可。


小編認為,這個影響可能會是一生的。中國人對分層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了,窮人和富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大陸和港台地區。

很多家長從自己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補習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方面都全面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是大部分城市家長的思想。而在一些落後城市和農村裡,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就是好好上學,好好乾活,這樣以後就能養活自己然後結婚生子養家糊口。

湖南衛視曾經有一檔節目叫《變形計》,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表現貧富差距的節目。當城市孩子叛逆打架鬥毆的時候,農村孩子根本沒有叛逆的青春期的時候,他們每天想的是珍惜每一天上學的機會,放學干各種農活。

當一個農村孩子長大以後,上了大學,在城市裡找到工作,他看起來好像已經融入這個城市了,其實不然,他的根在農村,他見的世面僅僅只是城市孩子童年時就已經習以為常的,他會覺得惶恐,決定在這個城市裡沒有安全感,只能紮根在泥土裡的家才能帶給他一些安慰。

一個從小聽到看到的都是泥土打工的孩子是永遠不懂一個從小聽政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孩子他們是怎麼成長的。

雖然說要打破城鄉差距,可一個農村人想要在大城市生存,不依靠體力不依靠青春,就只能學習,終身學習,學習這個城市學習這個社會,很可能就丟掉自己了。


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對於「一個人的出身對他的格局會有多大影響」的問題,還是非常有感觸的。

首先,我覺得這個影響的大小,取決於這個人自己對這個問題認知的深度。

一個人若對於自己的出身過分的看重,那麼,基本上可以肯定這個人差不多要廢了。因為潛意識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當他非要認為自己出身低微,什麼地方都不如那些大戶人家的孩子的時候,他的心理作用就會讓他時時刻刻的感到自卑,他的言行舉止也會因為心理自卑的暗示,變得畏首畏尾、扭扭捏捏,由此而形成惡性循環。

同理,當他對於自己的出身並不是很看重的時候,能夠認識到事在人為的道理,能夠在潛意識裡引導自己通過努力贏得尊重的時候,出身的問題,對他就不再有什麼影響。縱觀中外古今,出身低微的人成大事者不再少數。就連劉邦那樣的地痞流氓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皇帝,就連淪為乞丐的朱元璋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做皇帝,就連問題少年奧巴馬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才成為總統……如此種種案例,如果你還認為自己的出身是影響你成功的因素,那隻能說明你的認知沒有跳出出身的怪圈。

其次,後天環境對人的塑造,才是影響一個人發展的重要原因。

一個坐井觀天的青蛙,只知道頭頂那片天只有井口那麼大;一個經常混跡負能量人群的人,其正能量也不會高出多少。你身邊的環境決定了你成就的大小,如果你敢於打破影響你的負面環境,敢於跳出限制你發展的怪圈,你的格局也會隨著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生活在農村的人,以勤儉持家為訓,我奶奶傳承給我媽的一句話「好吃的東西,別人吃了留名,自己吃了填坑」,我的媽媽在生活上異常節儉,是村裡出了名的女強人。

記得上高中那會兒,家裡窮,媽媽就不想讓我們上學,上學要花很多錢。可是愛看書並且經常外出打工的爸爸卻不同意了,爸爸始終堅信我和弟弟能通過學習上走出一條出路來。爸爸和媽媽的格局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媽媽的世界只在我們的村子裡,媽媽看到的也只是眼前的生活窘境,所以媽媽的名氣也在村裡廣為流傳。爸爸因為走南闖北的打工,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認識,被村外的世界塑造了心胸和格局,所以,爸爸堅持讓我和弟弟從學習上走出一條路來,哪怕是砸鍋賣鐵。很幸運,媽媽被爸爸影響了,我和弟弟都繼續了學習之路。因此格局不在出身,而在於後天環境的塑造。

最後,影響你格局的,不是出身,是你自己,你有沒有努力。

一個對自己都不認可的人,其心態、思維必然狹窄;一個對自己都不認可的人,其心胸、格局必然狹隘。出身不能改變,可是能改變的是思維,能改變的是認知,能改變的是格局。改變與否,主要源於你是否努力,真正的努力,堅持的努力,而不是嘴上說說的努力。


與其說是出身對小王旭的影響,不如說是家庭變故對他的影響更大。

一個從小生長在底層的家庭,經歷了父親的離去,跟著媽媽掙錢做營生,從小就經歷這些,所以更加懂得安全感的重要性。

從最初不接受陳江河,到最後承認,也經歷了很多的思想掙扎。但是骨子裡這種安全感的缺失,卻是影響他人生格局重要的一個因素。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長大了做事格局小,心胸小,那是因為他太有沒有安全感那個經歷了,所以保守,逃避風險,規避責任。

小玉的出現,讓他有些改變,是激發了他的責任感和男人的擔當,開始走出自我。從後來對邱岩的改變就可以看出來,機場回來的一些小細節,以及回來後應對生意場的一些思路。

出身不會影響什麼格局,環境才是,但是真的要做一個大格局的人,那得真是要經歷很多的磨難,忍受巨大的煎熬。心胸就是這樣被撐大的,沒有人生來格局就那麼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和孩子一起搭積木的時候他自己不搭,卻總是喜歡去推倒別人的積木?
掩蓋真相、不說實話的心理以及代價是什麼?
有人跳樓,你會不會出手相救?
被迫害妄想症?
喜歡一個人多久,才算真正的喜歡?

TAG:人生 | 社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