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行書、楷書和隸書,這四種字體中哪一種是其餘三種的起源?


謝邀!

現在告訴題主答案:

隸書是草書的爹;

草書是楷書的爹;

楷書是行書的爹。

就這麼簡單!

以上是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而定。

漢字的演變和發展過程,請往下看:

倉頡造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根據題主的提問,可以肯定地說:

隸書是草書的爹;

隸書是楷書的爺;

隸書是行書的太爺。

也就是說,先有金文;後有小篆;再有隸書;再有草書;再有楷書;再有行書。


現在通行的說法,行書,楷書和草書,都從隸書變化而來,而隸書是由小篆變化而來,小篆又由大篆演變而來。

大篆一般認為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班固說:「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大篆以石鼓文為代表。

  

小篆是個啥呢?《說文解字序》中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秦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傳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省改,謂之小篆」。所以,小篆乃是取自史籀大篆,簡化之後形成的新書體。 前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隸」的說法,因為隸書正是從篆書而來。

篆書和隸書,看起來相差太多啦,這怎麼能攀得上親戚呢,別急:「篆之捷隸也」。篆書寫快了,就出現了隸書。可以說,後代書體的基本筆法,都是在小篆時代就已經造就了基礎,後代的大家,也往往從篆書中獲得最為精妙的筆意。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代弘一大師教人寫字,也是先寫篆字,再學隸書,隸書寫好再學楷書。這是弘一大師的篆書。

隸書據說是秦人程邈所創,後人把隸書分成"秦隸"與"漢隸"。"秦隸"多用方筆,被稱做"古隸"。"漢隸"又稱"八分"體,。一九七五年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就是秦隸的代表。這就看出來隸書和篆書的傳承了吧。

兩漢四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由隸變為章草、真書、行書,漢朝末年的時候,幾大書體基本齊全。東漢隸書流派紛呈。曹操的隸書,寫的就很不錯。

隸書破體,發展出章草。行書,楷書也已出現。楷書最早出現的時候,還是有著濃濃的隸書的味道。

最後八卦一下,為什麼正書又成為楷書呢,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最後就上一張楷樹的圖片,大家自己琢磨琢磨,從楷樹的樹形,到楷書的字形,有沒有想通之處吧。


漢代是文字發展的分水嶺,漢代以前所出現的: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小篆等都屬於古文字。漢代以後被稱為今文字,漢代的官方文字為隸書,在篆書的基礎上化圓為方,盤曲化直,由單一的線條逐步演深豐富的筆畫,真正意義上的漢字逐步形成。

但文字的出現和演變的主要目的為實用,當人們的書寫速度跟不上思維速度時,逐步提升隸書的書寫速度,當隸書草化後形成的早起的草書(章草)。在漢代早期的漢簡中可以清晰的看由隸書到草書的脈絡。

而到了東晉時期所出現魏碑爨寶子仍留有很多隸意。

東晉《爨寶子》

漢《張遷碑》

魏碑《爨龍顏碑》


書體的演變其實很簡單。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中國文字很混亂,各諸侯國、各地有自己的文字,可統稱大篆。

後秦始皇命李斯統一文字,書同文,車同軌,遂產生小篆。

小篆的書寫並不方便,在快捷書寫過程中,文字由圓變方,於是隸書產生,史稱隸變,這在文字史和書法史上是劃時代的事件,它改變了文字產生的六義,讓中國字由象形符號變成了方塊字。

後來,隸書在又一次快捷書寫過程中,產生了草書,初期草書稱為章草。

至於行書與楷書,一般認為,草書書寫速度放慢產生行書,進一步放慢產生楷書。但由於行書與楷書幾乎出現於同一時間,是行出於楷,還是楷出於行,是有不同見解的。

回到題目,可以肯定的是,隸書是其他三種書體之源。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這四種書體,那一書體為源,這是中國書法最基本的常識。無疑是隸書。按一般說法,書法發展階段是篆(大、小篆)隸、楷.行、草這五個基本階段。隸書是篆書的進_步的簡化規範,進一步的實用化。隸書是其它三種書體源頭。


推薦閱讀:

唐李懷琳草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有智永的痕迹啊!
別看到草書就說「丑書」,五種方法讀懂草書之美
當代草書,路在何方?!

TAG:草書 | 書法愛好者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