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滿口普通話,有必要讓孩子學習老家話嗎?


這個問題很有趣哈,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是如此。不過作為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學生家長和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個人覺得孩子滿口普通話是一件很不錯,很棒的事情,但是適當的說說身邊的方言也未嘗不可!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是在異地打拚、安家的人。雖然都在同一個省,但是不同市之間的方言還是很有區別的,所以我當到我現在工作的單位的時候,真的不管家長還是學生,甚至學校領導都是一口的方言,搞得聽起來很費勁,我們學習的廣播員都是用的他老家的方言——雅安話,搞得每次一聽到廣播響就特別緊張,總會豎立耳朵認真的聽,但是還是常常聽不懂,還得去問同事到底通知了什麼內容。而且和家長打交道的時候也是如此,去買菜也是方言,那些一聽我的話不是當地話,馬上價格就漲了一倍……所以後來我也慢慢的開始學一點當地的方言,學著融入他們的方言中去。

而學生也說方言就很好辦了,於是我在班上要求學生必須說普通話,在教室里就得說。剛開始,學生都不習慣,笑話百出,但是慢慢的就習慣了!

而我自己的孩子從我教他說話的那天開始就是教的普通話,去幼兒園之前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而且還比較標準。上幼兒園後,和當地的孩子玩得多了,當地的方言自己都學會了,現在說的方言比我還溜,但是普通話也沒有丟掉。

所以,個人覺得孩子滿口普通話並沒有什麼不好,而生活地的方言也需要掌握一些,老家的方言當然也可以適當的教給孩子一些,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到更多的語言差異,有利於他對語言的感知度,對他學習語言是很有幫助的,就像英語有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一樣。對吧?!


孩子普通話講的好當然是好事,

但老家話一定也要讓孩子學。

我在福建打工十幾年了,兒子生在福建長在福建,他福建話也會說,普通話也說得好,就是不會說家鄉話。十歲的時候轉到老家讀書,因為農村教育落後,個別老師還有用土話講課的,我兒子上課都聽不懂。最後不得不換了個班級。由於說不來老家話,他性格開始變得有點孤僻,

跟同學和村裡的夥伴有點不合群。

大概有一年之久這種情況才慢慢好轉。關於這一點希望引起作父母的重視。


「母語亦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最早接觸、學習的語言。」這是詞典中對「母語」的解釋。對於很多小孩來說,他首先接觸到的便是方言,如此看來,其實方言就是母語。

那麼,小孩是否該學習方言呢?出生在竹溪、在十堰上班的譚先生對此持肯定態度。他告訴記者:「孩子在學校學習普通話,回家了我們就教他學說方言。」他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今年春節期間,我帶孩子回竹溪老家玩,因為他會說方言,與親戚家的孩子很合群,很快就打成一片。」

譚先生稱,在日常生活用語中,用方言表述比普通話自然流暢,有時候甚至還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陌生人初次見面,用方言交談可以一下子拉近雙方的感情距離,增添更多的生活色彩。另外,通過方言便可分辨對方是哪個地方的人。」

對於這個話題,有網友稱「應該學方言,方言也算是多掌握一門外語」。

其實,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幾乎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我國雖不處於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仍有數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不過,一些民間方言愛好者自編的「上海話天氣預報」、「杭州話四六級測試」等都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在十堰市也有方言劇場,十堰網工作人員小周告訴記者:「我們網站就有方言配音劇場,現在已經有30多部方言劇。起初搞方言劇場是為了好玩,給大家生活添點樂趣、減減壓。」沒想到第一部方言劇出來後,效果非常好,「我們的方言劇上傳到網上點擊率很高,看的人非常多。不過我們現在還是缺一些十堰各縣市的方言配音人士。」其實,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穿插幾句方言,甚至能讓作品增色不少。

反方:

與推廣普通話背道而馳

記者了解到,在倡導和推行普通話的今天,捨棄方言講普通話,或學好方言不如學好外語的想法在市民中較為普遍。當前,相對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方言的使用範圍正日漸萎縮,對「鄉音」、「土話」的保護和傳承也是舉步維艱。就十堰市來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頻繁,地方語言使用場合在逐步縮小。

不少市民對「讓小孩學習方言」表示不解。「現在全國都在推廣普通話,卻要讓孩子學習方言,講方言,感覺與推廣普通話背道而馳。」劉先生堅決反對孩子學方言,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十堰人,父親是鄖西人,妻子是東北人,母親是鄖縣人,「你說像我家這種情況,孩子該學哪種方言?所以我還是讓孩子學普通話。」他覺得,在有些場合感覺講方言土氣,「即使在家裡,我也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 劉先生稱,正是因為這樣,以至許多孩子不會講方言。

十堰是移民城市,上海話、東北話等均可聽見。十堰市各縣市有方言,有些地方甚至鄉鎮、村的方言就有很大區別。在十堰城區,講方言的相對少一些。而在各縣市,方言使用還是很廣的。

方言也是一種文化遺產,可能若干年後會消失。對此,有市民稱「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就跟一些民俗一樣,消失也是根據需要來的,所以並無不妥」。 

專家:

適當場合說方言也無妨

鄖陽師專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副教授江尚權不僅研究普通話,對方言也有所研究。昨日,他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堰方言並不像東北話、粵語等那樣單純,本身比較複雜,也沒有系統而全面的書籍,只有《丹江口方言》、《武當方言》、《鄖縣方言》等系列叢書,「其中上世紀90年代,鄖陽師專老師冷遇春曾寫過一本《鄖縣方言》,我曾在《武當方言》中寫過幾千字。其實,國家作關於普通話方言方面的調查時,就會涉及各個方言點。」

方言是我國本土多元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承載著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濃厚的鄉情,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使用價值,普通話也在不斷從中汲取有益的成分豐富和發展自己。方言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存在,並在適當的場合發揮其作用。江尚權表示,我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就明確了推廣普通話的語言政策,目的是為了克服交際障礙,方便溝通和交流,而不是歧視、禁止方言。「方言作為一種地方語言,會促進共同語的發展,小孩可以學說方言,但不用刻意學習方言,他會受家人和環境的影響,自然就會講方言了。」他表示,方言作為一種文化,不能摒棄,需要保留和傳承,但並不是推廣,「我們需要推廣的是普通話,在學校就必須講普通話。」

有專家表示,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並非「勢不兩立」,應在堅持推廣和規範使用普通話的同時倡導語言和文化多樣性,對方言及其背後的地方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這才是重要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孩子滿口普通話,然後不會老家話,也沒有必要去刻意的教他。這可能是孩子自己的一種選擇,比如平時在家裡面,家裡有人說普通話也有人說老家話,那麼孩子,他就會選擇是說普通話還是說老家的話。

其實我認為教孩子老家的話,還不如教他英語來的實在。因為家裡如果有人說老家的話就是家鄉話的話,那麼孩子首先他肯定會能聽得懂,那麼他能聽得懂的話,以後說起來其實並不困難的,所以沒有必要刻意的教。語言,是需要一個學習的環境的。如果你刻意的去教的話,我覺得這反而讓孩子學習會成為一種負擔。


先問一個問題,孩子在哪裡生活呢?周圍的人都講什麼話呢?

建議入鄉隨俗,如果孩子生活在北京之類的地方,周圍人都說普通話,就沒有必要特意去教方言了,聽得懂就行了,而且方言怎麼教呢,方言都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的,沒啥好教的啊。

孩子說哪裡的話,跟周圍的同齡人保持一致就好了,要不別人會笑他,之前同事的一個小朋友就是,從小在老家由奶奶帶大,到了同事身邊,還是一口方言,不要說去幼兒園了,我們一起出去旅遊,這邊城市裡長大的孩子明顯和這個小孩玩不到一起去,據同事說,孩子在幼兒園適應的也不好。

所以,在什麼山頭就唱什麼歌,讓孩子融入周圍的環境就好,說什麼都可以,關鍵是要和周圍的人合得來。


在農村有個奇怪的現象,在他們心中,自我感覺說普通話的小孩比說家鄉話的小孩高人一等,好像說普通話的小孩自己已不是農村人已經是城裡人了。我的小孩在家都是說家鄉話,小孩兩歲時孩子她媽要小孩說普通話,被我制止了。原因是孩子她媽的普通話不標準,夾雜著鄉音的普通話,我的普通話也不是很標準,就沒讓孩子在家說普通話了。

1.家鄉話是第一母語,小孩要會說母語(家鄉話)

家鄉話是我們的第一母語,是地方方言。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習俗,這說的有點高大上。說的實際點,接地氣點,孩子說家鄉話能更好的和孩子的爺爺奶奶更好的溝通交流。在農村孩子的爺爺奶奶普通話普遍不標準,甚至有些普通話爺爺奶奶還聽不懂。說說家鄉話,品味家的味道。在家裡的溝通交流我們都用家鄉話。

2.在我們當地農村,老師,家長,普通話普遍夾雜著鄉音,不是很標準的普通話,所以我也不讓小孩說普通話。

現在農村有個奇怪的現象,好像說普通話的小孩比說家鄉話的小孩高人一等一樣,好像自己不是農村人是城裡人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喜歡教孩子說普通話,但他們教的普通話很不標準,年輕的父母也喜歡教小孩普通話,也夾雜著鄉音,不是很標準。聽著那半洋半土的普通話很彆扭,我都不讓孩子說普通話。現在的農村教師的普通話都不是很標準,普通話語言環境不是很好,沒有讓小孩說普通話。小孩長時間說不標準的普通話,到時很難說出純正的普通話。

3.在家說家鄉話,在學校說普通話。

雖然我不讓小孩在家說普通話,但在外面,在學校我是鼓勵小孩說普通話。學校的普通話環境相對較好,雖然大部分小朋友的普通話不是很標準,但還是鼓勵小孩在學校說普通話。

個人覺得在家在農村還是以家鄉話為主,在學校在城市裡以普通話為主。如果小孩的父母爺爺奶奶等周圍人的普通話不是很標準,還是以家鄉話為主,以免影響小孩說純正的普通話。要麼不說普通話,要麼說標準的普通話。


孩子學習任何語言都是習得的效果比較好,所謂習得就是不是真正的去教授孩子,讓孩子在非學習環境中自然練習。

孩子五歲了,一直說普通話是因為孩子的語言環境是普通話,孩子自然而然的說普通話,如果家裡人都說方言,孩子也會慢慢習得方言的。學習英語也是一樣的,語言的學習是沉浸式的,只要孩子處在這個環境中,孩子的語言會滿滿萌發,可能最開始有個沉默期,孩子不願意說。等沉默期一過,孩子的語言就輸出了,就是開口說話了。

方言還是有必要學習的,不僅是對家鄉文化傳承,而且孩子多掌握一門語言,並且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多語言的相互轉換讓孩子更聰明。


我個人覺得沒必要。

未來的世界,沒有幾個人,從一出生就在那個地方成長,結婚生子到老去!大部分人都會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老家的概念會越來越淡!所以普通話是一種共同的語言,各個地方交流起來都方便。


我是胡建人!祖籍龍岩長汀,因祖父的兄長隨紅軍長征,閩西的「白色恐怖」屠殺紅軍家屬我爺爺逃到永安小陶(舊稱寧洋縣府)我父輩及我生於永安長於永安;另我奶奶是潮州人,我媽媽是泉州南安人!

正因如此我能說三種方言:客家話、閩南話、閩中話;在龍岩廈門漳州工作時沒有任何的障礙,能很好地融合到當地的朋友圈中!能多說種方言就多份優勢!

我現在讓我兒子學習漳州話,因為我媳婦是漳州南靖的!漳州話與台式閩南語沒有任何區別!


孩子應該不是在老家長大的吧?如果是在老家生活肯定平時多多少少會說一些的。如果不是長期在老家生活那就沒必要專門系統地去學了,大致聽的懂就行。要不然容易造成混亂,比如現在好多五六歲的孩子每天並不是生活的在英語語境中,卻被家長安排去學英語,結果韻母aoe和英語AOE產生了混亂,結果英語語文都學不好了。

當然了,學方言也許不會像學英語那造成大的混淆,但也確實容易讓孩子產生混亂的感覺。五歲的孩子正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既然孩子學習環境是普通話,就不要給孩子增加額外的壓力了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男生追女孩子大多是半途而廢的?
有些孩子為什麼和爸爸不親?
什麼是成熟,怎麼樣才能變成熟?
在愛情里,我們該為對方低到塵埃里嗎?
生活中真的有思念成疾嗎?

TAG:語言 | 健康 | 社會 | 育兒 | 生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