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虞美人》這首詞里:「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子到底該怎麼解釋?


問題:《虞美人》這首詞里:「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子到底該怎麼解釋? 千百年來的文壇學子們大都是將這句譯為:「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都還存在,只是懷念它的人已經衰老」。殊不知已經嚴重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作者是暗指江山易主,社稷改姓

.....

前言

題主的問題自己已經做了解答。李煜是亡國之君,據說這首虞美人正是導致其被害大導火索之一: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朱顏改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朱顏改是什麼意思?

1、 是指人衰老?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簡單來說可以用「物是人非」來解答。一般釋義,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2、朱欄改?

雕欄玉砌應猶,只是朱顏改。朱顏如果說是雕欄的顏色改了,是不是也可以說得過去?

3、黍離之悲?

雕欄玉砌應猶,只是朱顏改。朱顏改是江山依舊,故國易主,是不是也對呢?

二、作者未必有,讀者未必無

解詩不可太執著,同樣一首詩,一句話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至於李煜當年寫這首詞時,他自己「朱顏改」是什麼意思,我們當然只能猜測了。

但是一個文學作品寫出來以後,就不在完全屬於作者,讀者的理解也是完成的一部分。張惠言說溫庭筠《菩薩蠻》有「初服」之意,王國維卻說張惠言「深文羅織」。

但是王國維自己卻從晏殊、柳永、辛棄疾作品中品出了人生三種境界,王國維與張惠言的區別在於,張惠言認為作者溫庭筠有「初服」之意,而王國維只是」自己「看出三種境界,並沒有說作者一定有這三種境界,因此王國維說道:

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三、詩詞的多重語境、多種含義

詩詞有多種語境,多種解答,一定說作者有什麼意思那就是張惠言犯的錯誤,但是不影響我們看出或者體會出作品的含義。至於是不是作者有意而為不重要。

朱顏改,看作懷念的人已衰老、物是人非、建築褪色都說得通,而深層的意義就是故國之悲。

四、意象的組合

題主不必鑽牛角尖,這裡不僅僅是「朱顏」這一個意象,而是一系列的意象連續的表達: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故國月明、雕欄玉砌、一江春水。

這是一連串的意象組合,都是為亡國而悲哀。單獨解釋某一個意象,用直譯的方式無可厚非。

結語

李煜的詞是否有意加入故國哀思不重要,但是他的心裡一定是有這種思想的,而且非常不慎重地在詞里有意或者無意的表達出來,因此帶來了殺身之禍。

清朝有一個文字獄的故事: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作者是不是有意這樣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讀出來的是什麼。

@老街味道


《虞美人》是一首特殊的詞作,它出自一個亡國之君。其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一句到底該如何解釋,相信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它在眾人眼中的含義有多麼不同,它最基本的含義都是作者回憶故國的痛苦哀思。當然,想要了解它的真正含義,想要體會它的深沉哀痛,我們就必須要充分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也就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所提到的"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也是我們了解古人詩歌文章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生於公元937年,為南唐中宗李璟的第六子,。為人好風月,善詩文,因貌有奇表,遭長兄太子李弘冀猜忌,其為避禍,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顯德六年(959年),太子病逝,紀國公李叢善遭流放,李煜以尚書令參與政事,入主東宮。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於金陵繼位,正式更名為李煜。在位十五年,後人評之: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所做大量脂粉淫靡之詞。是其後宮風月生活的展現。好景不長,公元975年,北宋滅南唐,其肉袒出降,人稱後主,亡國後,詞風一改之前脂粉濃艷之氣,傾訴亡國破家之悲。他這一時期的詞作,毫無疑問也是其流傳後世幾十首詞作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部分。公元978年,因做詞《虞美人》,被指思念故國而獲罪,宋太宗賜以牽機葯鴆殺。小周后哀不自勝,亦自盡殉情。

正是這首表達作者思念故國的詞最終使作者喪命。毫無疑問,這首詞中的每一句都包含著作者的血淚。那麼,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這首詞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詩的意思我們又應如何理解呢?

從淺層意義上看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首先,這裡的朱顏存在著兩種意思:其一,這裡的"朱顏"或許單指一個人,也就是李煜的第一位皇后"大周后",名娥皇,為南唐司徒周宗長女,十九歲時入宮為妃。李煜與這位絕色美人是少年夫妻,成婚之後,恩愛和睦,舉岸齊眉,二人精通音樂舞蹈,據說曾重編"霓裳羽衣舞",可見二人在文藝上的造詣,也可窺見二人二人深厚的感情。她經常彈唱後主詞調,極得後主讚美,這就是後主作詞的原動力。傳說中《一斛珠.曉妝初過》就是他為大周后所作。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在後主二十八歲,多情的大周后開始纏綿病榻,後主朝夕視葯,衣不解帶地侍奉周后,如侍父母之痴。但是,周后終究被秋風吹去,後主如喪考妣,自製誄詞數千言,以盡哀思。"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消心中恨,又失掌中身。"--《輓詞》。

不久,國破家亡,後主被迫離開故國,囚禁汴京。當他午夜夢回,又回到那個雕欄玉砌猶在的故國,可朱顏已改,陪伴在他身邊的紅顏卻已成枯骨。曾經的大周后已經變成了如今的小周后,小周后雖與大周后為親姐妹,但藝術造詣卻相差甚遠,不能像大周后一樣與他詩詞唱合。帝後情深,二人一起度過了年少歡愉的歲月,如今人近中年,國破家亡,陪伴在自己身旁的人已不再是自己深情多才的皇后,後主內心哀痛可想而知。

其二,朱顏,又指紅顏,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畫柱,玉砌欄杆都還在,但是紅顏已改,物是人非。這裡的朱顏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可能是泛指李煜後宮的嬪妃,宮娥。李煜性奢靡,好聲色,在位十五年,風花雪月,不喜政事。這從他前期的詞作中也可以看出。如《一斛珠.晚妝初過》中"晚妝初過,塵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那個嫵媚的女子。又如後主描寫南唐全盛時宮中狂歡的境況《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又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描寫晚間宮娥擁入,奢華迷亂的生活。"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宮娥魚貫列。"可如今,雕欄玉砌猶在,宮娥美人卻已經辭了朱顏,而後主也成了一位亡國之君,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不知那些美人如今流落何方,國破家亡之時她們可曾保住了性命,可曾遭人侮辱,不知她們是否會怪這個無能的君主不能護她們周全……

從深層意義上看

自從《詩經》《離騷》以來,我國古代詩歌上便有了"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以女子自喻,或表達自己的美好品質,或表現自己的懷才不遇,這也是一種比較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如曹植《七哀》中的"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所依。"又如張籍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來表達自己不能背叛原來的主人,委婉的謝絕李師道的邀請。那麼在這裡,李煜很有可能借"朱顏"以自喻,雕欄玉砌猶在,只是它的主人卻已經發生改變。暗指江山易主,朝代更迭,它的主人已經變更,祖先留下的基業終究變成了他人的山河。這如何令人不感傷,不哀嘆?這在李煜國破家亡之後所做的詞作中可以看出來。如《浪淘沙》"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表達的就是江山易主後的哀傷。又如《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而結合此詞作出來之後,宋太宗勃然大怒,隨機賜牽機葯鴆殺後主的反應來看,作者借朱顏以自喻,表達江山易主的悲哀的可能性要更大一點。

歷史的洪流裹挾這一切而來,它不為任何人停留。無數次的江山易主,山河變色,已經變成了天邊的一縷雲煙,歷史功過自有後人評說。觀歷史潮起潮落,看天邊雲捲雲舒。若是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相信李煜會成為一位風流俊朗如柳七的詞人,但不經歷春花秋月到國破家亡的轉變,他或許寫不出如此感慨至深的詞句。生於帝王之家,養於婦人之手,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運。總體來說,詞至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謝@清心美女邀請,我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本人是李後主鐵杆,最喜歡他一句詞就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李後主出詞背景

武將看巔峰,文人看低谷。低谷,是文人情感最豐富、敏感時期,境遇可見內心。

此時李後主被俘,囚身汴京望向故都,鉛華褪去,琳琅不在。李煜之痛,是絕望無力的亡國之傷,在一個「愁」字,如泰山壓頂,殘陽破空,無路可逃。這種憂傷是無力、無助和沉重,如春水綿綿不盡。

註:後主和納蘭傷痛的情感和表現都不同。前者亡國之恨的籠罩;後者喪妻之痛的椎心。

「朱顏」到底指什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多少風月美景盡,過往已成灰,滿眼絕望,哀愁成堆。那些曾經熟悉的,雕樑畫棟,桂殿蘭宮,一草一木,青池瓊宇……大概都還在吧,只是時光不停,世事無情,都變了模樣,我養的小金魚大概也死了……那些愁緒,就像一張無形無邊的網,網盡頹廢之美,也網盡後主傷悲。

當一個人落魄時,他會想念故土,想念家人,想念家裡的一磚一瓦……因為這些都是他最熟悉、最親切、最心安的,這些經都得住風雨,不離不棄。現在他卻失去了這一切。

所以,李後主此時在感慨失去家園的蒼涼,因為家園,才是撫慰他憂傷的最後溫暖。難道此時他會感慨:哎,亡國了,這裡的小妞畢竟不是哥原來那批,不好用啊!

總結陳詞

朱顏改,是寫實,指顏色褪去,不關乎女人。借代用法:雕欄玉砌代表宮殿,宮殿象徵江山。

所以李後主是在說:朱顏改色,江山易主,我心不堪……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那片土卻不再是老子的了……誰特么受的了啊!


《虞美人》有云: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南唐李後主李煜死前寫的最後一首千古絕唱。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李煜追思故國國都金陵。宮殿雕飾精美的欄檻,玉石鋪成的台階雖然還在,但已經換日月。不再姓李,而姓趙。

古都金陵雖在,但江山易主。階下囚的李煜遙思故都,心中之悲涼,可見一斑。


看了幾個回答,趕腳有點「隔靴撓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啊。

這句話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里的其中一句,要想深刻理解他這首詞,多少得看點歷史背景,你就當故事聽了,如果有說的到與不到的地方,千萬忍著(因為俺不會改的):

詞作者李煜是南唐後主,南唐,是五代十國中的其中一國。總共就三代皇帝,這個李煜是後主,他爸爸南唐中主,他爺爺就是前主(不是俺編的可查),那麼這爺三個是好皇帝嗎?答案是,這爺三個都是明君。李煜,在他統治的時期,雖然有點沉迷於「詩酒花」但是,治國還算有方 百姓也算是安居樂業。大家都知道李煜的詞寫得好,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其實這位明君是文武雙全,宋太祖打南唐的時候,這個「文雅」皇帝,並沒有選擇投降,而是「奮而抗之」與老趙進行了殊死對抗,戰爭打的異常慘烈。後來,結局大夥都知道,沒打過老趙(趙匡胤),讓老趙拿下,老趙倒是疼惜人才,沒殺他,把他軟禁了起來,但是,老趙也沒給他好氣,有時候心情不好,喝點酒,點顆煙(估計沒燙頭)就去李煜的住所,去羞辱他,說他無用,無能,被我打敗了竟然還不服氣,等等。

你想想吧,本來是治國有道的一國之君,琴棋書畫方面的大師,如今國破家亡,寄人籬下,還被人羞辱,他會是怎樣的心情?於是,就有了《虞美人》這首千古詞帝的千古絕唱。

為何說是絕唱呢,因為,相傳,就是因為這首虞美人其中的這句,讓老趙的弟弟趙光義覺得極為不妥,就把他辦了,說起來這個趙光義是個狠角色,在他手裡死了好幾個皇帝。

先說說他哥哥,也就是宋太祖的燭影斧聲之謎..........好像有點跑題了,趕緊回來:

所以,這句: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就很好理解了。表面的意思很淺白:那些欄杆台階都還在,只是我的容顏已老。深層的意思通過對歷史背景的了解也不難理解:這些皇家的宮殿閣樓本來我也擁有,但是現在寄人籬下,再也沒有能力收回了,這可咋整啊,我的憂愁就像那一江春水向東流.........


先來介紹《虞美人》這首詞的主人是誰。

李煜,字重光,繼其父李璟為南唐皇帝,後世稱李後主。在位15年(公元961年——975年)中,不修政事,縱情享樂,為宋所滅;國破家亡後,為宋俘獲,封違命侯,過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被宋太宗趙光義用牽機葯毒死。

他在文藝方面妙解音律,能書畫,而猶工於詞。早期的作品反映的是帝王的荒淫、頹廢的生活;亡國以後的詞則轉為傷感的、沉痛之音。他的詞在藝術上能直抒胸臆,不加雕飾,而遣詞準確、洗鍊,生動如畫,形象鮮明,風貌天然,為唐、五代其他詞人所不及。今所傳《南唐二主詞》是他和李璟的合集,為後人所編輯。

《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題主的問答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該怎麼解釋。

按照詞集上面的解意應為:雕欄二句謂宮殿猶在,而人事己非。雕欄玉砌,雕繪的欄杆和玉一般的石階。(借指宮殿)。朱顏改,作者自比形容憔悴。

那麼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了。"雕欄玉砌應猶在"決不僅僅是指他所居任過的原來的宮殿,而是指所有原先存在過的或使用過的東西,江山已經易主,社稷己經改姓,這是其一;其二,"只是朱顏改",從字面上來解釋,自是指過了很長一段的囚徒生活,臉上沒有了血色,被歲月磨捏得異常的憔悴,是說得通的,但是當這首詞被人遞呈給宋太祖趙光義手上後,個中的內容就不是你亡國之君李煜所說了算的了,你李煜是當過南唐後主的國君的,江山社稷本姓李,現已改稱姓趙,這顏色嘛其中的深意,決不僅僅是這麼簡單解釋為臉上的涵意……因而太宗便對後主起了殺心!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李煜所寫的《虞美人》這首詞中、為下闋的首句,繼該詞上闋」春花秋月」、」故國不堪回首」的劈空奇語,李煜於下闋則用了曲筆,」在」與」改」是兩個動詞,以沉穩、恰當地筆力表達了物是人非的境況。這是後主在被囚北宋後、對南唐舊宮的心理估判,而」只是」一詞更是襯託了後主的無窮憾恨。…這裡的」朱顏」暗指」江山」,那麼」朱顏改」呢?又暗指江山的易色。」改」字的份量是很重的、它點出了全詞的題旨,為悲恨的根源。正因為(有)此句,後主才能把難以明說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都納入最後的一個」愁」字之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真乃千古絕唱!一股勁兒向東、向江南流去的春水,宛如綿綿不斷的去國之思;而滔滔不盡的江水,象徵日夜嗚咽的失國之悲。水的洶湧澎湃、無情地把含恨的弱者淹沒覆亡,空留下亡國之恨。…王國維曾言:」後主之詞,真可謂以血書者也。」(《人間詞語》),王國維(他)並非想抬高一個亡國之君,而是讚歎後主純憑真摯之情、認為該詞的內容已超出了(後主)個人痛苦,達到了藝術上的至極勝境!!……(謝謝啦)!!


此句出自李煜的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詞牌名,隱藏凄美的故事,據說虞姬死後地下開出美麗的花,初詠,以此為名。

李煜以此作詞,可能已有殉國的忠貞之情。

了:結束。

不堪:不忍。

故國:已滅亡的南唐故都金陵。

這是李煜的絕命詞,亦是最後一次對故國的悼亡詞,「家國不興詩家興」,雖無情,卻成就了李煜詩詞的巔峰。以問起句。

「春花秋月」,原本良辰美景,卻為何早早結束,只因對身陷囹圄,受盡屈辱的詞人來說,是如此不合時宜,是對「往事」,無情的嘲諷而已。

「又」,風雨交加的日子不止一次了,隱言現實殘酷。

一句「故國」,飽含深情,無盡哀嘆,既是對過去無比的懷念,又是不能一味沉湎的沉痛與無奈。

以答收束。

結尾是名句,世人皆知。

江水之連綿不斷,永不枯竭,恰似詞人心中之愁翻湧起伏,揮之不去。

「春水」一詞,值得玩味。

點明季節,帶有生機與希望,詞人淪為亡國君,還有一絲生存的幻想。事實上,李煜在位時,對宋也是竭盡所給,為南唐續命。

然春水東流,春去也,帶走一切,還有什麼盼頭,亡國的難,受辱的愁,時時刻刻,又是徹底絕望。

在追憶往事,自我麻痹,苟且的活與深惡痛絕,深感恥辱,站著的死中苦苦掙扎,才會有自問自答,問天問己的苦苦追尋。「朱顏」指什麼?

雕欄玉砌:雕飾精美的欄檻,玉石鋪成的台階應該還在,顯然李煜在追憶故都金陵,是對過去富貴生活的念念不忘,留戀不舍。

亡國之君,這一點,實不同情。

「朱顏」,一指紅顏,二指青春年華。

具體而言:

宮中的紅粉佳人容顏老去,過去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

曾經的一國之君,風華絕代,卻淪為亡國奴,階下囚,暮顏衰鬢。

江山易主,家國瘡痍,一切都已面目全非。

這是李煜最絕望的。

作為君主,李煜是無能的,風花雪月的文人,以命去寫痛的領悟,李煜又是被同情的。

清人陳廷焯評價:「一聲慟歌,如聞猿哀,嗚咽纏綿,滿紙血淚。」這或許就是虞美人千古流誦的原因了。


在下從 另一角度來談談該如何作解"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之前先看看李煜的簡歷。

李煜,字重光(937——978),南唐最後一個皇帝,世稱李後主。

交泰四年(961年),留舊都金陵監國。同年六月,中主李璟死後,即位金陵,開始了醉生夢生的十五年浮華生活。

開寶八年(975),宋軍攻到金陵城下,李後主肉袒納降。次年白衣紗帽待罪明德樓下。宋太祖辱封其為"違命侯"。受盡凄涼,在囚禁中作詞若干,流出後為宋太宗銜恨,賜藥酒而死,年僅四十二歲。

國破家亡,子夭妻死,給詞人予沉重打擊。這期間的作品是他最深悲巨痛亦是最感人的篇章:

《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燕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垂淚。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衿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如上述詞作所體現的,應該是追懷故國,痛念江山,抒寫美好事物喪失後的切膚之痛。他以純白描的手法,直抒內心的巨大悲痛,舊事新境貫穿融匯,用血淚寫成不朽之章,於深切悲痛中有一種飽經慘切的人類之悲憫情懷,與後人時時共嗚,讀之若有一種歷盡滄桑的悲天憐人的博大情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雕闌玉砌應該還在,只是顏色改了,改成了宋朝的紅色袍服!所以"只是朱顏改",其實就是"只是改(成)了朱顏"。宋朝尚紅。李家的江山成了趙家。服色制度後代取變前代。

李煜就不單是詞作大家,而且是個極有人情味的歷史學家了。


雕欄玉砌應猶在,是說自己皇宮裡的那些建築、宮殿應該還在。這是用欄、砌指代宮殿。是一種推測。表達的是一種懷念。

只是朱顏改,是說顏色褪色了。這一點作者比較肯定。因為時間流逝,宮宇頹廢,即使殘存,也是陳舊的。也許太宗認為是改朝換代的意思。

李煜的另一首詞里,說過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應該是眷戀故土,不會是有其他想法。但是你有什麼想法不是你說了算的。

結合開頭的部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抒發自己這種日子過到什麼時候才是盡頭的慨嘆。

引起作者聯想的不過是一股春風。本詞唱於七夕,寫作一定在此之前。在春夏之交,大地回暖,生機盎然之際,作者卻想到了自己的過去。把自己的作者不能寫自己,只能借物詠懷。悔恨,思念都通過故國的描述表現。因為自己不在了,宮殿欄杆台階才衰敗。

李煜身為階下囚,作者不能寫自己,不能說自己的。但是借物詠懷,借物抒情,情只能是人的情。因為物是沒有情的。最後一句不免寫到了人。作者愁什麼?李煜被俘後,每日也是載歌載舞,看似光鮮,實則麻醉自己。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一旦清醒的時候,怎生煎熬。小樓昨夜,應當是後半夜,酒醒之後。想到自己的故國也在這輪明月映照下。悲憤之情只能說是惆悵。

本題二句,被人引申開來,放在任何事上,隨著時間的流逝,物是人非,總會陡生感慨。而李煜之於亡國,自然痛不欲生。也正因為流露出思鄉愁,亡國恨,才引來殺身結果。也算是了卻平生怨,終結人世愁。

如果李煜不是國君,人生肯定不會如此。有些人錯就錯在出生在不該出生的家庭中,去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推薦閱讀:

空調好,冬暖夏涼一春秋。求上聯或下聯?
上聯:月眏湖面上,下聯怎麼對?
上聯:風花雪月佳人笑,如何對下聯?
上聯是:盛夏聽蟬,游北知寒,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