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何正解?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牽扯到的故事歷史就比較多,這裡說下我個人看法: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陳繼儒《安得長者言》

  • 第一種解釋是貶義

「女子無才便是德」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與它涵義相近似的說法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梟、鴟都是極兇猛的飛禽,喻狠毒)、「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皆出於西周的《詩經·瞻卯》。

可見,那時候人們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

為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還與儒學結合大力推進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難以駕馭,還會變得「淫蕩」,繼而發生種種「不貞」之事。

同時這類女子「因才而淫」傳說故事也被許多人所流傳:

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複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將對封建倫常的反叛付諸行動等等。

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為了將女性塑造為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

  • 第二種解釋是褒義

另一種說法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句話並非出自老夫子之口,而是明代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的一句話。原文是「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被斷章取義和通假字坑了,其真意是:丈夫有德便(辯)是才,女子無才便(辯)是德。

意思是: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


雖說現在更多人支持第二種解釋,但是通常人們使用的時候,所想表達的意思都是第一種意思。

編輯:Rooster

轉載請註明

-END-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是封建禮教壓迫女性,宣傳人與人不平等的一個典範。這類思想是封建統治者們愚民的思想幫凶。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明·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明末·陳繼儒之語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凡此案例有很多,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這種落後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這種舊道德規範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是極其落後的。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思想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了。只是封建禮教畢竟是存在了幾千年的,多少還是給我們造成了一些後遺症,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指的是以前女子的品德,一般是指三從四德,即未出嫁就從父,不違背父親的命令;出嫁了就從夫,協助丈夫工作生活;丈夫死去後從子,全心全意養育子女。

四德指婦德,守住貞潔;婦容指儀態,打扮得漂亮端莊;婦言指辭令,說話得體,不亂嚼口舌;婦功指女紅,各種縫補針線活等等。都是為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是男性選擇良家婦女的條件。假如那個時候女子有了才能,那麼就對很多事有獨到的見解,有超出三從者的能力範圍。

也就是說可能會成為認識到父親的命令是錯誤的而不從父;有可能能力強過丈夫而不協助丈夫,卻要反客為主地指揮命令丈夫;有可能志不願養育子女而另有事業所求。而對於四德而言,因才能過人、頭角崢嶸,更不會把所要求的婦德、婦容、婦言、婦功當一回事,有若女中丈夫一樣,反而讓男人屈居其下,讓男人難堪而失去尊嚴。

所以那時不提倡女子除了學習和遵守三從四德以外仍然有更多的智慧和能力,這樣就能把女人當作男人的附屬品,既讓女人不容易捲入社會的紛爭受到傷害,又可保證女人不會被花花世界的男人勾引受騙上當,保持純潔和守住貞潔,因此女子無才才能更好地遵守三從四德,才有這一說法。


推薦閱讀:

追韓流明星對學韓語有多大幫助呢?
假如這個世界永遠都沒有生命,一切就這麼永無止盡的下去會怎麼樣?
你的人生遭遇過哪些重大的挫折,你是如何抉擇的,現在生活如何?

TAG:女孩 | 社會 | 生活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