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亡國之君嗎?


朕非亡國之君,然世皆亡國之象!這是崇禎皇帝上吊前的唉嘆!事實是這樣嗎?

崇禎帝私德極好!首先是節儉,自己的黃袍內襯上補丁摞補丁,接見大臣時,不敢邁大步走路,怕步子大了露出補丁!皇后親自從民間尋得紡機,帶領太監宮女大搞紡織生產運動!二是勤政,為君17年,每天五更早朝處理政務,一直到深夜!絕對皇帝中的五星勞模!比起十幾年不上朝的萬曆,以及愛做木匠活,設立豹房醉生夢死的幾個前任,他這個皇帝當的是相當敬業,又相當苦逼!三是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朝廷每年組織大儒講孔孟經典,他每有獨到見解!他還能拉動幾十斤重的大弓,一般的武將還拉不動。這樣看,崇禎兄弟干皇帝這個職業,不是堯舜,也是文景,怎麼就成了亡國之君!

原因很複雜,一是明朝的體制,文官內閣制,皇帝通過廠衛系統監督內閣,內閣處理日常政務,內庭和外庭之間,形成有效的制衡!但也容易引起扯皮,黨爭!萬曆十幾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照常運轉。太平年景還可以,遇到內憂外患的時期就不行啦!偏偏崇禎還是個不願擔責的主,兩任首輔都被他逼的上吊,封疆大吏,被殺的如豬狗一般!清軍在關外進攻,農民軍在腹地點火,朝廷按下葫蘆浮起瓢,首鼠不能兩端,決定和滿清和議,結果事情敗露,面對朝議洶洶,就想讓兵部尚書陳新甲替自己擔責,陳不願意,被殺!最後關頭,他想調吳三桂關內精兵勤王,又不想留下罵名,就想讓首輔出面,首輔也是個老油條,大家都簽名,共同擔責,幾個月文書往來,吳三桂的救兵沒來,李自成的大軍卻來啦!

還有就是他急功近利,剛愎自用,多少名臣猛將被他用壞!或死於滿清、農民軍之手,或被殺!袁崇煥、王化貞,自毀長城!

還要隨便說下氣候,那時正處於北半球的冰期,氣候異常,持續十幾年的乾旱使河南、陝西餓殍遍野,流民四起,李自成、張獻忠幾次被打倒,遇到時機,召喚一聲,便又成聲勢!東北的滿清年景不好就要到關內打秋風,冬天各地都報告有極寒天氣!

一派改朝換代得氣象!崇禎唉嘆「世皆亡國之象」並非空穴來風!

一言以蔽之,崇禎事實上不是亡國之君,但也不是中興之君,他缺少唐宗漢武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的謀略和魄力,空有一腔中興大明江山得激情!

他在送他的兩個兒子出宮外逃時唉嘆:你們幹嘛生在帝王家,生在尋常百姓家該有多幸福!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十幾年的不理朝政,埋下了明王朝覆滅的禍根!

我們在此也感嘆,崇禎如果早幾任做皇帝,也許會是個像文景一樣的中興之君!至少,也是個後世嘉慶一樣的守成之君!

但是,歷史不允許假設!


崇禎當然是亡國之君,明朝前後一共有16位皇帝,崇禎帝是最後一位,年號崇禎,謚號思宗。

崇禎實際上是有機會避免成為亡國之君的,可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最終悲慘的結局。崇禎上台後,徹底清理宦官集團,魏忠賢被拿掉,雖然士大夫們好像長輸了一口氣,但是明王朝卻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因為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整天所考慮的都是一黨之私。魏忠賢在位的時候,全國收商業稅,明朝的國庫因而充盈。但是東林黨人掌權後,力主廢掉商業稅,因為東林黨人的家鄉就在商業最發達的江南地區。

崇禎帝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加征三餉(即遼餉、練餉和剿餉),農民的負擔更加嚴重,因而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明王朝最終就是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走向滅亡的。

如果崇禎帝的改革的步子不邁那麼大的話,或許明朝還可以再存續一段時間,崇禎帝自然也就不是明朝的亡國之君了。

當皇帝不能剛愎自用,崇禎帝就是剛愎自用性格的悲劇產物。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年號,公元1628年-1644年在位。他雖然不失一位帝王死社稷的壯舉,也對得起「毅宗」的廟號,「烈皇帝」的謚號,但明亡他要付一半的責任,這也是不變的事實。

因為他在位的十七年里是有機會翻盤的,但他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從而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所以崇禎是亡國之君。

為什麼這麼說,這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政治手段的幼稚。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崇禎繼皇帝位,他一上台後就處置了天啟年間的權閹魏忠賢及依附魏的閹黨,這其實沒有錯的。當時魏黨已經是天怒人怨,此舉是得民心的。但他不該就此將東廠、錦衣衛雪藏。

他為了東林嘴裡的那個所謂的明君,付出的代價就是北方水深火熱,江南歌舞昇平。這種現象是極其罕見的。

畢竟明朝政體的特殊性,文官集團已經成為當時僅此皇權的第二利益體,而且崇禎時期的東林黨已經沒有了天啟年間的那種銳氣和治國才能,所以崇禎需要一隻強有力的政治力量來制衡東林黨,即使不是魏忠賢,但也要扶持自己的力量,可他沒有。

他聽信東林的謊言,做著明君的美夢。縱觀崇禎一朝十七年,朱由檢重用東林黨,卻被東林玩弄於股掌之間,可悲。

其實早在崇禎元年,皇太極率後金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當時的進士徽州著名的反清義士金聲,就向崇禎提出「不拘一格,量才而用」,卻被崇禎拒絕了。

因為崇禎的識人不明,因為信任東林,十七年換了十幾位首輔,殺了二十多位總督、巡撫,這在明朝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二、經濟領域的空白。

崇禎可以說是明朝十六帝中經濟治國最弱的皇帝。不僅財政入不敷出,還出現了大片的赤字。

1、農業上的空白。

當時正逢小冰河期,南北乾旱嚴重,尤其是北方最為突出,正如此導致糧食年年欠收,再加上軍屯制度被破壞,土地兼并嚴重,所以崇禎上台初始就爆發了伴隨明亡的農民起義。

其實當時《農政全書》早已刊行於世,這是一部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的科學巨著,對農業作業有一定的指導性,可惜卻進不去崇禎的廟堂。

2、工商業的空白。

晚明時期,北方的商業控制在晉商手中,江南的工商業控制在東林手中,而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屬於官僚集團,也就是說崇禎一朝的工商業經濟都被南北官僚瓜分了,屬於皇家的只有少許的可憐。

作為「明君」的朱由檢被東林一句「不與民爭利」所忽悠,徹底和工商業絕緣,重征農稅,加深了農民的困苦。

三、軍事判斷的失誤。

崇禎皇帝在軍事上也是昏招連連,導致上台時的優勢變成了劣勢,最後被李自成攻下北京煤山自縊而亡,而天下也被清朝佔領。

1、錯用袁崇煥,錯殺袁崇煥。袁崇煥督遼議和,並殺毛文龍,不僅使後金無後顧之憂,還間接造成了登萊兵變;崇禎二年殺袁崇煥給人薄情寡恩的印象,直接導致了祖大壽最終降清的結局。

2、聽信偏言,殺孫元化。孫元化是晚明的火器專家,同時又是第一位啟用歐籍軍官的明朝士人。正是他的火炮為袁崇煥在寧遠一戰大敗後金軍,奴爾哈赤中炮受傷而亡。

但因為孫元化收留了毛文龍舊部孔有德等人在遼東兵變而被冤殺,導致登萊海防全部喪失,還使火炮技術由判將帶入後金,徹底喪失了火炮優勢。從此,後金扣關形成常態。

3、拒絕和林丹汗的聯盟,喪失了左右夾擊後金的軍事時機。崇禎作為帝王,沒有一個大的目光,因為財政上的困難,拒絕賞賜林丹汗,還殺了他的使者,導致明朝和蒙古關係惡化,被後金逐個擊破。

4、用孫傳庭,防孫傳庭,猜忌孫傳庭。

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起自陝北的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其實是朱由檢自己造成的。

《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之說。可見孫傳庭的才能。然而,崇禎用孫傳庭,卻防孫傳庭。

因為朱由檢的不信任,聽任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的讒言,於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將孫傳庭下獄,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才將孫傳庭放出掌軍。

但孫傳庭下獄的這三年里,農民軍已經大敗官軍,打開了局面。即使如此,崇禎還是害怕孫傳庭擁兵自重,連續幾道聖旨要求孫出潼關鎮壓農民軍。而這時離明亡還剩兩年的時間。

總之,朱由檢在位的十七年是有機會翻盤的。可惜他剛愎自用,刻薄寡恩,導致最後大明亡國,使他的先祖朱元璋費勁三十一年心血恢復的漢家衣冠再次淪陷,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當然,我們作為後人有一種事後諸葛的意味。但作為一位帝王,不是每天勤奮就能治理好國家,更多的還是應該量才而用,平衡政治勢力,最終才能實現天下太平,大明中興,而不是淪為亡國之君!


無亡國之君之昏庸暴虐,卻有亡國之君之實。

崇禎在位十七年,弱冠之年登基稱帝,之後剷除閹黨,勵精圖治,勤務政務,大朝小朝從不間斷,已洪武皇帝之後大明朝哪個皇帝勤懇能與之相比,但其終究資質有限,小時候未受到皇家正統的教育,他哥哥天啟皇帝十歲的時候還不識大字一個。

天啟皇帝時,大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天啟皇帝又寵信閹黨,整個朝廷烏煙瘴氣,真正有能力的大臣被迫害身亡,崇禎繼位後一紙詔書將魏忠賢貶到鳳陽守陵,後又召回,魏忠賢憂懼自殺,閹黨被徹底剷除。這是崇禎皇帝的第一個政績,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來崇禎皇帝確實想做一個中興之君,但時運不濟,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飢,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各地農民起義接憧而至,為剿流寇,朱由檢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

朝廷內真正有能力的大臣受到排擠,沒有閹黨的制約,所謂的清流大臣立黨爭權,整個朝廷烏煙瘴氣比天啟朝尤甚,在外剿匪的將領不僅要對付匪患還要花大部分精力來對付朝廷掌權的人,一不留神就會被參入獄。最後李自成攻速北京,崇禎皇帝弔死煤山,身邊只有王承恩一個太監跟隨,真是可憐可恨啊。

崇禎皇帝在位17年,朝廷里無真正有能力名望的老臣彈壓,各大臣只顧爭權,無暇顧及地方,縱使名將猛將如雲又能成何事,雖有中興之望,但卻無中興之才啊,雖有亡國之君之實,但實無亡國之君之責。


當然是亡國之君,他自己不承認,認為群臣是亡國之臣,屬於死不改悔。他的先祖朱元璋雖然出身低微,但自學成才。朱元璋和四子朱棣是歷史上最累的兩個皇帝,他們每天批閱的奏文都堆積如山,而他們能搞定所有重要事情,沒有強大文化能力的人是做不到的。而他們的子孫確實沒有文化和能力去處理,索性不務正業去玩自己的愛好。祟禎也是沒有文化的皇帝,如果他有自知知明去玩樂,把事情託付給有文化能力的大臣就ok了,而他偏要逞能,結果誤國誤民成了亡國之君。清三代的皇帝都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其實他們的祖先努爾哈赤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化人,他能創造女真族文字可見一斑。


謝謝邀答。

明朝最後的皇帝--思宗朱由檢崇禎帝,即位後雖很勤政,但積重難返,加之本人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內有農民起義頻發,外有北方皇太極騷擾入侵,於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景山自縊自此明朝滅亡。

所以崇禎帝是亡國之君。


這個,是一個歷史問題,需要綜合回答。

從歷史上看,崇禎葬送了大明江山,確實是亡國之君,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因素造成的。

天時來講,崇禎皇帝即位前,亞洲大陸進入小冰河時期,天氣寒冷,北方越來越冷,草原游牧民族生活困難,必須南遷才能生存,這就是游牧民族不停的進攻大明的天時原因。同時,中國內部,天災不斷,糧食欠收底層農民生活困苦,同時地主階級趁機兼并土地,農民流離失所,被迫起義。尤其以李自成張獻忠為最。

再者,家天下,是大明後期官場的一大特色,無論官職大小,統統以自己家族利益為重,根本不重視國家利益,雖然官員本人不貪腐,但是其家族都是兼并土地的各路豪強,甚至為了家族利益,走私鹽鐵等國家明令禁止的戰略物資,為了利益而資敵,導致前方將士白白付出生命!

所以,錯綜複雜的關係,盤根錯節的利益,勾心鬥角的人際關係,縱有良臣名將,也因為利益相互傾軋,且後來的各地大將,擁兵自重,為了不成為第二個袁崇煥,面對北京被圍,拒絕救援。崇禎皇帝無奈,號召北京百姓守城,卻因為國庫空虛,號召官員捐贈,卻無人答應。

這一切,導致崇禎皇帝絕望,進而弔死煤山,大明江山,徹底滅亡。


不但是亡國之君,而且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黃口小兒,無德無能,只會報怨天不甲年佑·我復興,,怨恨大臣將佐不用命護國,無人上朝了,只能天子守國門。以決天下,但千萬人民的吃飯為人,只能以生試法,推翻無能杇爛的晚明王朝,,,


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至洪武皇帝朱元璋以來少有的勵精圖治、勤於政務的皇帝。雖勤於政務,事必親躬但執政十七年,但「所用非人,卒至寇亂,身殉社稷」,亡國之君也難逃其究。


崇禎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也是一位目光短淺,剛愎自用的君主。在位時滅魏黨,挺東林,可惜東林黨皆是紙上談兵,書生誤國!此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關外女真族已經強大起來了,大明亡國已成定局。崇禎不是亡國之君,但有亡國之實!偏聽偏信,自毀長城,殺袁崇煥,加速了亡國的命運!生不逢時,不然他可成為一位守成之君,然生在亂世,可惜,可悲,可嘆!


推薦閱讀:

明朝皇帝真的有那麼多昏君嗎?
一般中原王朝遭到北方入侵都可以偏安南方一段時間,為什麼明朝做不到?
傾聽來自毛文龍的吶喊。(5)【草稿】
朱元璋一統天下,靠的僅僅是劉伯溫嗎?

TAG:明朝 | 崇禎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