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困惑的學生為什麼不願意進校園心理諮詢室?


有了心理問題,需要尋求幫助和疏導,一個人會去找誰?尤其是敏感又缺乏人生經驗的青少年?

很顯然,是你所信任的人。最理想的幫助者,能夠真正理解你的問題,並且真正關心你,而且,最好她也曾經遇到過同樣的問題,知道最好的應對方法。最後,她不會因為你所透露的秘密嘲笑你,輕視你,或者把你的問題告訴別人。這就是很多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幻想著自己有一個哥哥或姐姐,能夠勝任上述所有角色。當然,真正做哥哥姐姐的,往往自己也一大堆問題,不見得能做到這些。

對此,很多父母會覺得很失望,最關心孩子的肯定是父母,孩子卻不願意對父母吐露心事。其實,這很可以理解,青少年在很多時候和父母是對立的,把自己的弱點和困惑暴露出來,無異於授人以柄。尤其是有關異性的小秘密,父母是最後一個可以知道的人。如果是關於人際關係和學習的困惑,說不定成了他的攻擊武器。

而學校的角色,很大程度上跟父母類似。而一個學生的心理困惑跟學校往往高度相關,去學校心理諮詢室很有暴露自己的風險。而且,這種義務提供服務的機構,往往流於形式,老師的水平有限,而且無法確定是不是值得信任。

記得前一段時間跳樓的那個高三女生,就長期受抑鬱困擾。她也曾找學校的心理諮詢老師尋求幫助,效果適得其反,最後把她推下高樓的無形的手,學校的心理諮詢老師可能也有一份。這就難怪學生們對這種機構心懷疑慮了。


有的病人討厭去醫院,覺得自己什麼情況自己最清楚,吃點葯或者挺一挺也就過去了,不值得去醫院。

就像有的生病的人一樣,學生在出了心理問題或者有心理困惑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也是不想去學校的心理諮詢室的。究其原因,我認為,第一,心理學在中國還沒有西方那樣的普及和認同,所以在學生看來,進入心理諮詢室進行心理諮詢,會被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會被他人嘲笑。這樣的一種心理是導致學生不去諮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二,有的學生真的是覺得自己沒什麼問題,自己慢慢就好了,缺乏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所以說對於心理諮詢這一方面,有抵觸心理。第三,心理諮詢的普及度以及學校心理諮詢師的資質,可能也是學生不願意去的一個原因。學校心理諮詢室的教師的諮詢水平以及諮詢效果,對於學生是否去諮詢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第四,對於學生自身來說,學生性格的問題,內向、自卑等性格會導致其出現心理問題也不會去諮詢。第五,學校自身的對於心理問題的重視力度不夠,所以對於學生而言,在出現心理問題之後,想不到或者不想去心理諮詢室進行諮詢。

綜上所述,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是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解決的一個平台,導致學校心理諮詢室旁落的原因並不是學生的心理問題變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其原因,才能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

鴨梨心理 查看官方網站 心理學專業解決方案提供商陽光易德榮譽出品


確實如題主所說,現在每個學校都會設有心理諮詢室,而且新生入學後,學校都會組織心理測試,從整體上來了解下學生們的整體心理狀況。如果抽檢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會通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和班主任和學生約談,保證學生在開學後能儘快進入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今天看到這個提問,我想起上大學時,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做兼職那會的一些情況。在幫學生預約和協調諮詢師的過程中,我發現來做諮詢的學生比例確實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在登記諮詢信息時,他們也不願意過多的透露自己的情況。即使心理諮詢室都有保密協議,諮詢師和工作人員是不會透露他們的個人信息,但是他們還是覺得再保密,也是有限度的;因為對諮詢這個事情,也是謹小慎微。

我想這和我們中國人的觀念有很大關係。遇到事情,不願意表達;更不願意主動求助別人。尤其遇到自己覺得難堪或者丟臉,難以啟齒的事情時,更是避之而不及,更別說和別人敞開心扉了。

再者,心理諮詢在國內的接受程度還比較低。一般大家對心理諮詢的理解是,有精神病或者心理有大問題。他們擔心大家知道後會帶著有色眼鏡看自己,就對去做心理諮詢更排斥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學生本身性格孤僻,不喜歡和人接觸,對陌生人更是排斥。這樣的學生,可能知道自己需要做些心理諮詢去調整,但是也不願意邁出這一步。

這些是最普遍的一些情況。心理諮詢在國外普及度已經很高,大家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時,通過心理諮詢可以尋求一定的幫助的慰藉,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正確認識自己、對待自己的方式。不要因為外界的干擾,讓自己在困苦的泥潭中深陷而不可自拔。


普遍認為各中學開設的心理諮詢室幾乎都成了擺設。 在很多中學裡,都有一間布置得十分溫馨的心理諮詢室,暖色的牆壁,沙發、茶几、專業書籍一應俱全。一些學校還專門購置了心理沙盤等測試工具,與嚴肅教室相比,這裡顯得更加舒適、幽靜、隱秘。但這裡卻很少有同學來。一位長期從事心理工作的教師無奈地說:「學校心理諮詢室的利用率很低,有時一周也來不了一個孩子。」 與不同學校的學生進行交流,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心裡有秘密,但不能說。」一位高中三年級學生認為,心理諮詢室就是由心理老師來解決學生面臨的、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但這樣的問題不能告訴老師。「年齡很重要,老師不懂我。比如喜歡某個男生這樣的問題,能向老師說出來嗎?說出來會引起老師的關注嗎?他能替我保守秘密嗎?告訴家長或班主任老師怎麼辦?」 除了情感方面的問題外,許多學生認為,不能說的秘密還包括和同學的關係、對某些老師的看法和家裡的一些私事,其中可能會有自私或者醜惡的表現,但這些是不可能告訴心理老師的。「總不能讓老師看到我不光彩的一面吧。」 同學們認為,不願意進學校心理諮詢室的原因除了信任、樹立自己形象、有代溝外,最關鍵的是:老師都是我們身邊的人,說出來再見他們時怎麼辦?他們能否替自己保守秘密? 更有一些同學認為:我又沒事,幹嗎去心理諮詢室?一位高一學生就說:「有心理障礙的同學才會進心理諮詢室,我覺得我心理挺健康的,是個陽光的男生,不需要諮詢什麼。」 中學的很多心理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一次,我要上一節心理健康現場課,需要10多個學生來參與,班主任老師幫忙找了些學習好的孩子,可他們卻非常不樂意。學生認為,「如果我去了,是不是就代表我的心理有問題?那我還是不去了,我很正常。」其實,不是心理有問題才去心理諮詢室的。無論你有開心的事需要分享,還是有困難需要幫助,或者很鬱悶,就想找個人說說話,都可以找心理諮詢老師。」 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讓學校里的老師們發現學生的一些共同點:經常參與學生工作,與老師接觸比較多的學生,會很主動地進行心理諮詢。包括個人的感情問題,也會尋求幫助。但一些平時性格內向,不願意多說話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封閉自己。究其原因,有的心理老師說,還是因為師生關係,是溝通的問題。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就塑造出了嚴肅的形象,學生害怕老師,擔心自己的秘密告訴老師後,會受到批評。若想解決此問題,學校首先要做好宣傳工作,讓孩子們把老師當成朋友,建立起信任感。其次,有些老師必須改變自己,讓學生信任你。比如,有些老師在批評學生時會說:你是不是心理有問題?趕緊找心理老師看看去。這種態度讓學生認為,找心理老師就真的是自己有問題了,不願意主動靠近。這是一種誤區,老師平時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再者,現在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數量有限,有些學校甚至沒有一個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即便有心理諮詢室,也不能真正幫助學生。所以,讓學生真正走進心理諮詢室,還需要各方認真努力地解決問題。


謝邀。

性和心理疾病這些字眼國人還是敏感的,能夠坦誠不公談性和談心理某些問題還需要勇氣。

1.關於心理諮詢室,在很多學校有其名掛其名還是客觀存在的,心理諮詢的質量也有待提高也是事實。

2.心理諮詢老師也有很多無奈。a.待遇和工作量的問題。往往一個學生諮詢談話回訪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b.心理諮詢老師面臨的大多是心理有困惑有心理疾病的學生,他們的心理也需要恢復和關愛。c.各個學校對心理諮詢中心的支持和重視程度不一。d.心理老師的配備和學生量不匹配,有的心理諮詢師老師還兼任其他崗位工作,忙不過來也是事實。

3.有的領導把心理諮詢室的設置視為必要程序而已也是有的。就像樓梯口牆壁上掛個滅火器,用不不用不重要,重要的有,重要的是檢查的時候消防合格。如果不掛滅火器,哪天真起火燒死N個學生,那授人以柄百口莫辯,但如果消防合格,單位處理恰當,最後的賠償事項好談得多。

4.學生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寢室同學言談舉止明顯不同於常人,不及時報告。一些同學有了心理困惑他認為進心理諮詢室就是腦殼有問題的人才去的,害怕被嘲笑,害怕以後更不能跟同學好好相處。

5.心理諮詢老師一般會通過問卷調查來篩選有明顯心理不健康的學生,但是有不少學生在回答問卷的時候不認真對待或隱瞞實情,同時,也存在問卷調查表不是本人填的情況,比如室長帶回問卷三下五除二自己全部填完就交差。


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可以從一個最簡單的角度去做分析。那就是每個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就像每個孩子都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犯錯誤的事實,因為他們會害怕會因此找到一系列的斥責。而學生更是如此,其實中國的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他們不僅要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學習和考試壓力,他們還要面對來自家庭給予他們厚望的壓力。這些無形的壓力會慢慢不斷地積累,最後可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去進行排解。同時,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來說更加願意去相信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而不是那些可能會對自己行為做出批評的人群。也就是說他們不相信大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大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認為他們的行為是有問題的,而且也不會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所以他們更加願意去找那些能夠理解以及有相同疑慮和困惑的人去傾訴,而不是那些看起來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賣自己的心理諮詢老師。其實造成這樣的誤會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現有的教育制度不斷地要求學生出好的成績所帶來的問題。在這種教育制度之下給老師帶來壓力,而老師們又把這種壓力強加在學生身上,最終學生只能以反抗的形式作出反應。因此,我們應該嘗試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其實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更應該的是將會學生怎麼在這個社會上生活,而不是只拿卷面上的分數去衡量自己的能力。


謝邀。這個問題好大。長話短說。

第一點,學生里分兩種,一種認為自己沒問題,覺得你思想有問題;一種內向,不喜歡明目張胆去找心理醫生。

第二點,信任問題。學生群體大多是未成年人,對父母的依賴感很強,並不獨立,讓他相信一個沒有感情基礎的人,有點難度,現在的人自我設防的不在少數。

第三點,心理醫生有時候是一個很被動的角色,如果一個人不想改變,心理醫生就成了擺設。

第四點,個人理解的心理治療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主動治療需要一定的條件輔助。

第五點,心理醫生的作用有待考證,有時候需要精神科醫生的藥物輔助。因為我見過一些輕度精神病患者被精神科醫生和其他醫生推薦去看心理醫生的例子,心理醫生在大眾眼中的定位還不太明確。

第六點,心理治療是一個長期輔助,需要家屬和環境的配合,並不是說一次性就能解決問題,或者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以上是個人觀點,本人不是專業人士,這個問題需要專業人士給出答案。


感謝悟空問答。是啊!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困惑的學生,是不願意進校園心理諮詢室諮詢,這個問題很普遍,確實值得關注。

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困惑,不願進校園諮詢室諮詢,原因很多、很複雜。

回答這個題問,我側重說兩點。

一是學生與學生的家長,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困惑。

一個當下在學校讀書的學生,通常來講,對自己有心理問題,基本上都是完全否定的。(即使認同,也是在學校之外認同)。學生認為,我不愉快,我不舒服。一般都源於「學習問題」,或者是老師、家長及同學的關係問題,與自己有沒有心理原因有什麼關係!

多年以來,由於國人對心理問題知識的缺失。大多數人認為說一個人有「心理問題」,這人就是一個「神經病」,而他們所說的神經病,其實表達的是精神病。更簡單的說,這人就是一個」瘋子」。這種觀念已深入大多數人的心中。一旦說有人有心理上的事兒,心裡就已經給此人定位了。「肯定是他沒幹好事,心裡落病了!常言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肯定是暗中做了壞事兒,悶在心裡有病啦」。所以,一旦有了心理問題,自身就感覺到一種恥辱感,根本不敢承認,而且百般遮掩,至使問題加上問題,更加難以解決,還談什麼去校園的心理諮詢室諮詢呢。

家長們對孩子有心理問題這件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堅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的孩子絕不可能有心理問題,

還要找出是誰說的!寧可在大醫院裡花冤枉錢當感冒的治,也不肯去心理科,何況你校園的所謂心理諮詢室呢。他認為一旦孩子看了心理,傳揚出去是多麼的沒面子,那會毀了孩子後半生的前程啊!

二是學生與學生家長都承認學生有心理問題。大多數人也不可能選擇去校園心理諮詢室諮詢。

一個學生在本校讀書,即使自己承認有了心理問題。學生認為:我在你學校做心理諮詢,你一個做教育工作者,開口閉口不都是教育嗎?你前些日子還是一個帶副課的老師,怎麼就變成心理專家了?這種失掉原職業身份,裝上一個新職業身份的人,你能公平合理的幫我解決我的心理問題嗎?諮詢室是你學校的,你也是學校的老師,我給你說出來的心裡話,說出老師與學校及同學的不好,你怎麼能保證以後不說給其他人呢。再說了,我說出一些自己的隱私,我還要繼續在學校里呆著。我與你,低頭不見抬頭見,你讓我以後見到你怎麼說?你會怎麼看我?想起來都煩,不去不去就是不能去。

做家長的就更是不相信:學校有那麼好的心,不要錢哎。是好事學校往死里收費,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兒,那個剛拿上心理諮詢證的副校長,不過是想拿我的孩子試試手吧。他哪裡是什麼心理專家?不過是想做做秀而已,提升一下學校的品位,搞點政績罷了。於是,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堅決不能去自己學校的心理諮詢室諮詢。要諮詢的話,我們也得去大醫院,去找有名的大專家,為了孩子,我們不怕花錢。

另外,我曾也接待過幾位在學校做過心理諮詢的學生。具體也了解了一下在學校所做的心理諮詢的過程,經過了解。我得到的答案是:基本上學校心理師給學生做的諮詢,都是些心理知識的諮詢,而並非是心理諮詢。

今天就說到這裡,謝謝閱讀。


目前,大中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居高不下,各學校基本上開設了心理諮詢機構,配備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說明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正如題主所疑惑的,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困惑的學生為什麼不願意進校園心理諮詢室呢?

作為一名從事了十餘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學教師,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疾病的污名化。

心理疾病污名是指人們對心理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存在的負面評價、消極的情緒體驗和歧視行為,可以分為心理疾病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公眾污名是指人們認為尋求專業心理求助的人是有毛病,是神經病,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自我污名是指當事人認為接受心理諮詢是消極的,不堅強的,從而引起的自信自尊受損、自我貶低等狀況。

心理疾病污名在各個年齡段都存在,在學生當中表現更為突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學生的私密空間小。絕大部分學校的學生都統一上課、集中住宿,公共食堂一起吃飯。也就是在校學生的私密空間非常有限,幾乎時刻處在被關注的環境中。因此學生發生心理問題後多有擔心和顧慮,害怕自己被當成怪胎,甚至被學校勸退,因而會盡量的掩蓋病情。

其次,學校對於心理疾病污名化缺乏針對性工作。目前學校心理健康工作機構多以「守株待兔」的方式被動進行心理諮詢,開展的一些關於心理健康常識的宣傳工作效果有限。此外實際情況是,心理健康教育現在還處於「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場地缺乏、人員不足,即使想要開展相關工作也無從著手。

第三,學生的社會定位及未來社會預期收益比較高。很多學生都擔心自己如果暴露了心理障礙的信息,可能未來會在升學、就業、結婚、升職等方面帶上「恥辱性」的標籤,難以獲得理想的機會。因此在校學生對心理疾病的顧慮更勝於普通公眾,即使已經患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也盡量否認和掩飾。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不同觀點,繼續交流,請喜歡的朋友多多支持,點擊「關注」。


校園裡的孩子,是最顧忌面子的。在目前的中國,心理出現問題比身體出現問題還不能接受,雖然大家都帶著問題進進出出,卻也帶著問題偷偷摸摸,生怕別人知道。

學校給孩子們敞開大門,免費提供服務,孩子也知道那是個好地方,但是礙於面子,怕別人知道說三道四,因此不願意走進心理諮詢室。


推薦閱讀:

抑鬱症對大腦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嗎?
怎麼治網路噴子?
玻璃心一詞是怎麼來的?
當孩子遇到挫折,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心理學必看經典電影(2),清晰講述個體從創傷到被治癒的全過程

TAG: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