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提起「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般認為與北宋初宰相趙普有關。趙普在北宋建立過程中及北宋初期政治建設中都功勛卓,但在《宋史·趙普傳》中說他「少習吏事,寡學術」。趙普流傳下來的文章著述不多,唯有這句歷來不明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卻廣為流傳。

關於「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出處,學者洪業有過深入研究,最早出自南宋龔昱所著的《樂庵語錄》:「太宗欲相趙普,或褡之日:普,山東學究,惟能讀《論語》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日: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藝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太宗釋然,卒相之。」

南宋中期羅大經《鶴林玉露》一書中也有類似說法:「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 「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普之相業,固未能無愧於《論語》,而其言則天下之至言也。」

《東都事略》中有趙普與《論語》淵源的另一個說法:「當其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議,才歸第則亟閉戶,自啟一篋,取一書,而讀之有終日者,雖家人不測也。及翌旦出,則是事決矣。用是為常。後普薨,家人始得開其篋而見之,則《論語》二十篇。」在《宋史·趙普傳》中採用了這一說法。

後代的史料所記敘也有很多,但基本沒有超出這些記載的範疇,其共同點也基本集中於宰相讀《論語》便可「治天下」,強調了《論語》對政治治國的重要性。這除了《論語》本身的理論價值外,「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流傳也得益於兩宋理學的出現和興盛。

南宋理學的興起並非偶然,在理學興起的同時也面臨著傳統經學的攻擊,正統需要標榜,這是時代的需要,此時尤其需要前人,尤其是名人在政治上的「附會」。《宋史》中記載趙普日讀《論語》,「次日臨政,處決如流」,這顯然是不足取信的。但「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時代之需要,為理學家或政治所謂的正統服務。

南宋程朱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儒家經典定為「四書",作為儒家學說體系的基礎書籍,並依據前代道統之說,賦予「四書」正統身份,具有不可質疑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是為確立「理學」的正統地位服務。

當然,最重要的是《論語》本身擁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和頑強綿延的生命力,這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廣為流傳的前提。


謝謝你的邀請。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和治天下什麼關係?原因如下:

一是《論語》的來源。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根據在孔子生前的言論整體而成的書。書中大多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和原則。

二是《論語》的內容,側重於儒家文化,幫助君主治理國家的指導性書籍,推崇仁義禮智信,如果君主能夠讀上《論語》,天下可以治理了。

三是《論語》書本自身智慧是極其高深的,可以將生活中許多淺顯的道理推到深處,還原事物的本來共性。一部《論語》若能讀透,悟透,治理天下綽綽有餘。

以上回答,如有更好的見解,請及時關注留言。


之所以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想主要是《論語》雖然篇幅不長,但包含的內容卻非常廣泛,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孝道,而且有為人處世之道、教育學習之道、交友之道,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大篇幅的為政之道。如,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表明的是為政者以身作則的道理;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表明的是為政者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表明的是用人以德為上的用人之道;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表明的是勤政之道;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表明的是廉政之道和為民之道等等。

如果一個為政者能按照《論語》中的為人之道做人,按照《論語》中的為政之道為政,難道還不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嗎?因此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應該沒啥問題。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和治天下什麼關係?《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及弟子在孔子死後整理他生前言論而成的書。書中大多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為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本身的智慧是極其高深的,可以將生活中許多淺顯的道理推到深處,還原事物的本來共性。半部《論語》若能讀透,治理天下綽綽有餘。如果整本《論語》都讀透了,當稱為蓋世新聖矣!


孔子,的儒家經典,論語,只不過是跟現代的,交通規則,的規則而以,同理,交通運行,一旦失去了,規則,大家都可以想家那是種,什麼,情況,論語,是國家運行的交通規則而以,只要能從中挑主要的規則,實施的話,當然治國,也可以馬馬虎虎,將就著,治理了呀,不是嗎。


這句話出現在宋朝,那時當時人們對丞相趙普治理國家的高度概括。事實上,《論語》的精髓就是孔子的治世之說,它是歷代權臣和皇帝的必修課。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後世治理國家的全部營養都來自於《論語》了。而《論語》學說並沒有讓大家失望,漢、唐兩個王朝的統治者正是用了儒家思想,使得當時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朝的發展更是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到了宋朝,人們已經從《論語》中找到了更多治民的良方。首先,君權神受明確了皇帝不可動搖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天下子民都要尊崇。這對一個國家推行政令是很重要的,人們必須無理由接受皇帝的意志。其次,人們從《論語》中演化出來很多行為規範,統治者要求人們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參與社會活動。如果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有參照,及時化解危機。再次,那時儒家思想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早已深入人心,人們也願意用它來作為評價行為標準。就這樣,統治者和百姓通過《論語》,讓大家的思想得到了高度統一。那麼後來者,只要不偏離《論語》的思想體系,根據情況制定出的政令基本能保持暢通的。《論語》已經成了治理國家的教科書,這才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推薦閱讀:

香港移民
日本自衛隊究竟有哪些黑歷史?
俞禎明:9.7川普政府出內鬼美指恐遇大劫,非農夜需謹防黑天鵝
為什麼清末變法採用歐陸法系而非普通法系?

TAG:文化 | 政治 | 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