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和土地廟的區別是什麼?


兩個廟供奉的神不一樣,管理的區域不一樣

城隍廟供奉的是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是守護城池之神。

土地廟供奉的是土地公,只管理一小片地方,相當於陽界的村長或者鄉長,是個小神。

出身不一樣

各地城隍一般多由歷史上的忠良賢達來擔任,很多城隍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的,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標準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像四川縉雲縣城隍是縉雲縣首任知縣李陽冰,紹興城隍廟是供有功於民的龐玉大將,寧化城隍廟城隍為巫羅俊,廣州城隍爺是五代十國時的南漢國皇帝劉龑,杭州城隍文天祥,北京地區是楊繼盛,安徽青陽城隍廟是清官海瑞等等。

土地公式名不見經傳的小神,管的事情也少,再加上信奉土地公比較普遍,全國到處都有土地廟,也么有人待見。

品級也不一樣,城隍神是有編製的,土地公是民辦的

土地公算是最小一級的神了,很多都是沒有編製的,也不會有大型的祭祀。

城隍廟一般情況下每年都會有廟會,會有比較有儀式感的祭祀,這種儀式可能是民間的,也可能是官方的。在冥界也是執掌一方的人物。比土地公高了不少級別。

有的城隍還是當世的皇帝冊封的,影響力就更不一樣了。朱元璋就干過這事,封了一大批城隍。

所以,城隍爺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而土地公便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嘍啰了。

廟宇的建制也不一樣

城隍廟因為有官方和半官方的支持,城隍廟的建制也是相當可觀的。城隍廟一般都有亭台樓閣,建的多姿多彩,香火也都比較鼎盛。而且每年都會有定期的祭祀,廟會也比較火。

反觀土地廟就比較寒酸了。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甚至就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土地廟基本都是鄉民的隨機祭祀。文革前,土地廟在全國大量存在,但都被破四舊弄沒了。

城隍爺和土地公管的事情也不一樣

城隍爺守護城池、國家。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手底下是管著人的。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將軍、范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管理的是一個城市裡所有陰間的事。

土地公的職能就低多了,負責保佑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並且為百姓主持公道。但能不能保佑成功還兩說著呢。

同時,土地公也要歸城隍管。


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非常大,供奉的是兩種不同的神。這首先要從兩者的本意開始說。

城隍廟裡供奉的神是城隍,而城隍的本意是城池。在中國古代,一般用土來築城牆,城牆的四周會挖有塹壕,用來阻止敵人進攻,其中有水的塹壕被稱池,沒水的塹壕被稱隍。所以「城隍」就是城牆與塹壕的合稱,是用來保護城市安寧,抵禦外敵入侵的。顧名思義,城隍這種神就是城市的守護神。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相當於人間的地方官。比如縣城的城隍是縣城隍,相當於知縣,府城的城隍是府城隍,相當於知府,省城的城隍是都城隍,相當於巡撫。城隍基本都是由朝廷冊封,國家認證,都有爵位。都城隍一般是公爵,威靈公;府城隍是侯爵,綏靖侯;縣城隍是伯爵,顯佑伯。擔任城隍的大多是真實的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歷史人物,比如東南三大著名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城隍的職責是保境安民,獎善懲惡,管理人死後的亡魂。所以城隍也承擔了一部分閻王的職責,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牛馬將軍、枷鎖將軍等等,設有陰陽司,可以拘捕臨終之人的靈魂,並根據人生前的善惡進行獎懲。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一般是民間鄉村自發建設的小型建築,造型簡單,規模很小,往往極為簡陋。土地廟裡供奉的自然是土地公,又被稱為福德正神。其實土地公就是中國古代土地崇拜的人格化。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而土地能生五穀,是農業的基礎,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們為了祈求豐收而祭祀土地,這就是土地公和土地廟的起源。中國古代祭祀「社神」,這就是最早的土地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

土地公顯然沒有辦法與城隍相比。最低級的城隍相當於知縣,掌管著一個縣的安寧,而土地公則只能管理一小塊土地,相當於村長、里長。所以土地廟是中國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築,各地鄉村均有分布。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歡迎關注我,閱讀系列文章。


前言

城隍廟和土地廟一直都廣泛存在於神州各地,雖歷經劫難,但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一些保留下來的。由於被批為封建迷信,故其文化內涵並不為現在多數人知。影視也是亂七八糟的更是擾亂人們的認知。下面來說說城隍廟和土地廟的區別。

城隍廟

城隍廟看名字可知裡面供奉的是城隍。城隍是何物?《說文解字》里這樣注釋:「城池也。池之在城外者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在古代我們建城時,都會在外面挖溝,有水的就叫做城池,沒水的就叫做城隍。哈哈,是不是瞬間感覺長知識了啊。所以呢城隍的意思就是「城牆+深溝」,保護城市,抵禦外敵的。引申一下就是城市的保護神了。

城隍廟是要經過朝廷認證的,所以也分等級的,縣城隍,府城隍,省城隍,以此等級而相對的爵位是:伯、侯、公這些爵位。裡面供奉的城隍也都是歷朝歷代一些道德高尚的人。比如江南三大著名城隍:杭州城的文天祥、蘇州城的黃歇、上海的秦裕伯。

城隍神的職責主要是保護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職,又有監察和糾正陽世官員功過之責。據《北齊書》之《慕容儼傳》稱,南朝梁軍於水中築荻洪以斷慕容儼守城之水路。慕容在祈禱城隍神後,即風起浪涌,沖斷荻洪,救護了守城軍民。城隍還有主理冥籍的責任,其設有陰陽司,可拘捕臨終之人的靈魂,並根據人生前的善惡進行獎懲。在道教科儀中,在召請亡魂時,往往要給城隍發「牒」,目的是通知城隍押解亡魂到壇場施食完形,聽候超度,這正是主理冥籍的體現。明朝時期太祖皇帝非常注重城隍,專門有一系列的政策推崇城隍。目的就是:「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是啊,原先的人還會知畏,看看現在的人真是天不怕地不怕了。

土地廟

土地廟又被稱為福德廟、伯公廟。一般是村裡自發建設的小型建築,造型簡陋,規模也小,裡面供奉的是土地公,有的時候還會有土地婆。解放前幾乎村村都有,廣泛分布於神州各地。顧名思義土地廟是土地的守護神,中國自古是個農業國家,土地對於百姓來說尤其重要,土地上面可以種糧食,是百姓的衣食父母,也是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至皇帝下至百姓無不對土地有所崇拜(畏懼)。百姓為了求得風調雨順,莊稼有個好收成,農民把對土地的崇拜「人格化」,最早是用「社神」,後來用土地公來象徵土地,百姓好好供奉他就等於供奉土地,然後可以保一地方風調雨順,無災無難。

因為其本身就是對土地崇拜而來的,所以土地廟多在農村,土地公也是管理一方土地的最小的神。其等級自然在城隍之下了。但也因為中國是個農業國家,農村農民一直都是多數的,所以其分布範圍非常廣,在民間有非常多的受眾。

結語

現代以後,我們把一些傳統文化拋到一邊,同時對其文化載體進行破壞。導致現在的世人啊,對什麼都不怕,一點敬畏之心都沒有,也不怕報應了,什麼事也都敢做。外國人笑話中國沒信仰,中國不是沒信仰,而是被我們當做封建糟粕丟到一邊了。還是明太祖說的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希望我們能夠慢慢把這些東西恢復起來,讓大家常懷敬畏之心。


其實土地、城隍和司其職,並沒有想像的誰官職大小之類的。

城隍爺相當於當地一個政府執法單位,管的是人間善惡,冤屈求告,人間禍福,相當於縣衙,並且陰陽共管,有比較的完善的職責體系。處理當地政務,執行上面的命令。

最大的城隍有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良願司、查過司、文書司、地獄司、功曹司、掌案司、檢簿司、驅疫司、學政司、典籍司、罰惡司、注福司、注壽司、督糧司、巡政司、感應司、保安司、儀禮司、稽查司、賞善司、提刑司、考功司。

土地公,相當於「特派員」土地爺沒有執法權,比如說,即使出了萬惡不赦的壞人,土地爺也只能記錄上報,卻沒有把惡人弄死的權力,最多懲罰一下。大多是製作登記,比如,誰做了好事,誰做了壞事,本地又出了什麼妖怪鬼物,農作物收成如何,人口出生和死亡記載等等。事情很多很雜。

但是土地爺,可以直接向高層彙報。對別的執法部分做一個查漏補缺。

正所謂,「壇中土地,神之最靈,通天達地,出幽入冥,為吾關奏...................有功之日,名書上清」所以土地爺,大多時候還是作為傳達單位的。


民俗類解讀:

城隍和土地均屬地仙或稱鬼仙,在陽間生善積德者,且魂神不足以達天人果位,或特定因緣情況而獲得的職權地位。

嚴格意義上說城隍與土地都屬於地仙或鬼仙一類,並非天神、上仙一類,可以理解為是地方官,城隍所掌管多為陽間事物,四方城內之門戶,類似「居委會」「鎮長」一類的概念。同時也掌管陽間的戶籍文疏。

土地,則掌管花草樹木、牲畜家禽及村野之事,一方土地則需保佑其土地安寧,保一方平安。屬於農業、畜牧業、養殖業範疇多些。但土地掌管陰籍,這邊形成陰陽區間的管轄性質。

城隍和土地無論我們在何處見到廟宇,基本上都是沒有名字、或者沒有姓氏的,極少的情況下會封號一類的,所以土地與城隍任職期並不是特別長遠,所以沒有獨立的封號,或者理解功德滿後升遷、轉世等多種的可能性。所以崗位應該是換的比較頻繁的那種崗位。

城隍掌管其陽間戶籍,陽間人死後,此處消除陽間戶籍,從而經由土地造其陰籍,由土地處歸入地府等相關流程。其實這也防止錯漏、錯誤等相關事宜的產生,同時也起到一個相互監督與管理的機制。

張軒寧原創回答


城隍廟和土地廟,顧名思義,廟裡各供奉著城隍爺和土地爺,兩者皆為道家神靈。

兩者廟內所供養的城隍神和土地神,均可在天上、人間、地府自由出入,在三界里均有自己的香案神籍。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在於:城隍爺為地方神靈也,蓋水為隍,庸為城,乃曰城隍。

農曆五月十一聖誕日,道教以城隍為「剪惡除凶,護保幫」之神,稱他能應人所求,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谷豐民足。

又以城隍為管理亡魂之神,當建醮超度亡魂,需發文書祈請城隍,方能拘解亡魂到壇。城隍廟的建立制度,為縣、市級以上。人家管商品糧。土地爺又稱土地社神,也稱福德正神。土地社神,農曆二月初二為聖誕日。

土地之主也,、蓋各地凡有里社必祀土地之神。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土地廟可建立遍布神州各地。嚴格滴說:土地廟只管老農民。


    城隍廟多建於城裡或有一定歷史的城鎮,建築規模較大較講究,有豪氣大氣之氣魄。供奉的是「城隍爺"。

    土地廟多建於山間鄉村或村頭村尾大路旁,規模較小較簡單,全國所有的各種廟宇當中,土地廟是最簡單矮小的廟,90%以上的土地廟矮小到連參拜的人都不能進人,只有在門外參拜。

    土地廟供奉(安座)的是「土地公"即土神,而絕大多數土地廟裡簡單到連神台都沒有,把土地公神像放在墊高的地上,因土地公是不離開地面,上不了神台的。

    其他地方有二月初二「龍抬頭「的習俗,我地區二月初二稱為「土地公誕",二月初二拜祭土地公(廟)。因有很多土地廟簡單到連小屋都無,在路旁當天的地方造個象墳墓形式的形象,隨便安放上一個「土地公"。

    二月初二"土地公誕"拜祭時,定會給土地公戴上一頂紙紮的帽子。如果當天有雨下,淋濕了土地公帽,預示當地在一百天內以多雨潮濕天氣為主,百天內晴天日子較少,據說很靈驗。


    雖說都是廟,但城隍廟和土地廟可相差大了,不僅供奉的神不一樣,神的等級也不一樣。

    先說土地廟

    土地廟供奉的是土地爺,中國人一向重土安遷,這種對於土地、故鄉的眷戀來源於數千年的農耕傳統,土地,是中國人的根!

    中國人擅長造神,自己的根自然也要造一些神來,土地爺便應運而生,這種來源於民族習慣的信仰可謂遍布全國,基本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多多少少總會有土地廟。

    廣泛的好友往往是低級,由於村村有土地廟,自然不能奢望土地廟有多麼豪華。這些土地廟多是村民自發修建,官府一般不出面,因此資金就比較缺乏,也造不出什麼高大上的建築。

    土地廟造型大多簡單,簡陋的就是在路邊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中間一塊石頭刻上字,那就是土地公公了,在我家鄉的土地廟就是如此。

    國人的等級觀念也是比較深的,簡陋代表著土地爺的等級不太高,作為基層信仰,土地神分布廣泛,在神之間的等級也比較低。

    如果將神類比成官員體系,土地神類似於現在的村官,都是村民合計出來的,不是上面委派的,他乾的也是村裡的小活,比如登記誰做了好事,誰做了壞事,保佑村裡的收成、村民的財運等等。

    土地爺一般沒有降妖除魔的本事,出現在傳說中也多半是因為邪靈侵佔土地廟、活人褻瀆土地廟遭天譴之類的,很少有土地爺出來懲治惡人的,因為他不管事。

    再說城隍廟

    顧名思義,城隍廟供奉的是城隍,又稱城隍爺。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城隍跟城有關,跟流離於廣大鄉村地區的土地爺不同,城隍爺是庇護城池(有水的護城溝叫池,沒水的叫隍)的。

    城隍是道教的重要神祗,最低界限是縣,因為縣以下就沒有城了,這跟古代皇權不下縣一樣,涉及不了那麼遠。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將城隍從之前的單純神位規定為與人間陽官相對的陰官,並為人們所接受。這種官府插手的情況導致城隍廟的等級要高得多,像南京城的城隍爺更是被封王爵,府城隍正二品,州城隍正三品,縣城隍正四品。

    相比於土地爺的沒品,城隍爺碾壓。

    而且職權上,城隍爺是有一套班子的,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將軍、范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

    如果誰對城隍爺不敬,無需城隍爺出馬,牛馬將軍半夜就來了,如果是大惡人,有枷鎖將軍出馬,把魂枷到城隍廟,就有文武判官把你罪狀列出來,該怎麼罰,怎麼判,自有分說。


    城隍廟和土地廟,顧名思義,廟裡各供奉著城隍爺和土地爺,兩者皆為道家神靈。

    兩者廟內所供養的城隍神和土地神,均可在天上、人間、地府自由出入,在三界里均有自己的香案神籍。

    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區別在於:城隍爺為地方神靈也,蓋水為隍,庸為城,乃曰城隍。

    農曆五月十一聖誕日,道教以城隍為「剪惡除凶,護保幫」之神,稱他能應人所求,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谷豐民足。

    又以城隍為管理亡魂之神,當建醮超度亡魂,需發文書祈請城隍,方能拘解亡魂到壇。城隍廟的建立制度,為縣、市級以上。

    土地爺又稱土地社神,也稱福德正神。土地社神,農曆二月初二為聖誕日。

    土地之主也,、蓋各地凡有里社必祀土地之神。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土地廟可建立遍布神州各地。


    先說說城隍廟,供奉的是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是自然神,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廟。是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的神仙。城隍廟也是陰間的縣衙門,城隍爺就是陰間的縣令,也是主掌地獄冥籍之神。

    土地廟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建都在鄉村。土地神是道教只能管理小鄉村的最低價的神。是地方上的行政神,就相當於現在一個村長大小。保佑著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同時也是城隍的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也是地府的行政神。

    由此可見,城隍廟一般建在有城池的地方,土地廟都建在鄉村,相對比較簡陋。城隍廟的規模相應要比土地廟大的多。


    推薦閱讀:

    老祖宗留下的8大風水要訣,必須收藏!
    道教信仰與民俗信仰名氣最大的神仙
    妖邪錄-第三十三章 雷祖
    怎麼能分辨出道士是真的還是假的?

    TAG:道教 | 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