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心理問題頻出,究竟是什麼造成的?


孩子會因為遇到挫折而產生情緒。此時,大人抱著「良好的初衷」而進行規勸和教育,希望孩子在將來有更強的面對挫折的能力,但是事與願違,孩子不僅聽不進去,還大發脾氣。

但是——

難道我們只能事事哄著孩子開心?

難道不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為了將來具有更強的抗壓能力,難道不該從現在就用壓力來磨練他?

孩子會逃避還是面對?

在經歷挫折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的負情緒過於激烈,那麼下次,他更可能會本能地「逃避」、而不是理智地「面對」這類挫折。

這裡先是我們一位同事的經歷,恐怕大家對這類事情並不陌生:

「小學一二年級時,我數學學得還蠻不錯的,畢竟比較簡單嘛,我從小又是個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的好學生。

可是三年級換了個數學老師,很嚴厲。有一次因為粗心做錯題,我被老師狠狠罵了一頓。從此,我開始害怕數學,數學成績竟然也跟著下降。父母老師對我每講一次道理,我就討厭一次數學,也隱隱討厭學不好數學的自己……」

這位同事現在知道了,她一直在討厭、懼怕並逃避的,並不是數學。或者說,數學只是無辜的替罪羊。假如當年是在語文課上被批評,那麼她現在很可能就不是一位資深媒體人了。

在總結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時,神經生物學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說:一直以來,人們對「學習」存在一個巨大的誤解,就是認為學習都是「有意識」進行的。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對世界進行著學習,而大部分的學習是在「無意識」的過程中完成的。

人腦中的情緒系統,正是「無意識學習」或者稱「隱性學習」的核心機制。

在「下次怎麼辦」這個問題上,情緒具有隱性但卻重大的影響力。簡單而言,在經歷一件事情時,情緒體驗的好壞,影響著我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以及下次遇到同樣事情時我們的行動傾向。

好心情讓我們本能地傾向於「下次還要」(趨近),而壞心情更可能導致「下次不要」(遠離)。

挫折,本身就已經不是讓人喜歡的事。要想讓孩子在將來能夠更理智地面對挫折,首先就要降低而不是加重情緒的負面影響力,因為過於激烈和過於持久的負情緒會嚴重干擾甚至阻斷理智的運轉,最終把孩子推向本能的逃避。

因此,當孩子遭遇挫折時,我們不僅不應該火上澆油,相反還應該及時幫助他緩解情緒。

「你也許會問:如果現在不讓孩子承擔足夠的壓力,那麼將來他又如何具備足夠的「抗壓能力」?

抗壓能力是如何建立的?

我們接下來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抗壓能力」?

如果找個比喻,那麼「抗壓」更像「舉重表演」,還是更像「抗洪工程」?

如果只看眼前,那麼抗壓更像舉重:一次性舉起越多,說明能力越強。但是我們能一直舉著嗎?這次舉起來了,就證明下次和下下次都能舉起來嗎?

抗壓,不是單次性短期表演,而是持續一生的任務,因此抗壓能力更像是抗洪工程的長期抗洪能力。那麼長期抗洪能力的關鍵是什麼?

假如我們穿越回到遠古,遇到正在治水的大禹,我們會建議他什麼?一定是:

第一,到了家門口,還是該進去看看老婆孩子;

第二,長期抗洪能力的關鍵,不在於能夠擋住多少洪水,而在於能夠多快將洪水排掉。

也就是說,所謂抗壓能力,不在於「單次能扛得住多大壓力的能力」,而在於「在遇到壓力時,可以多快緩解壓力、平復情緒的能力」。

我們在此總結一些要點:

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下,大腦就會本能地產生某種相應的情緒,比如遇到挫折就會不高興。

情緒的過程包括「產生衝動」和「平復下來」兩組活動,分別由不同的神經路徑完成,我們簡稱為「衝動路徑」和「平復路徑」。

產生情緒後,如果能夠及時平靜下來,那麼「平復路徑」就會得到加強;反之,如果無法及時平靜,那麼「衝動路徑」就會得到加強。

童年時期,由於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因此孩子在產生本能情緒後,從生理能力上還無法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壓力、恢復平靜。

專門研究情緒自控的舒爾博士(Allan Schore,神經心理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明確指出:父母在孩子早年,必須充當孩子情緒的「外部調節器」。

父母要為孩子找到平復路徑

負面情緒並不可怕,產生情緒也在所難免,關鍵是在產生情緒後,父母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恢復平靜,從而使神經系統的「平復路徑」得到加強,這直接關係到孩子在成年後是否具有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

必須再次強調,我們絕不是在宣揚要躲避一切情緒和壓力,而只是想明確大人在孩子成長中所應承擔的角色和功能。

孩子在生活中會自然遇到各種挫折,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情緒和壓力,這都是他必須經歷的。假如我們由於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而帶著孩子逃避,那就是在阻礙他的成長。

但是,我們也絕不該袖手旁觀,更不該火上澆油,因為我們所充當的角色首先是:家與家人。

家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是「經歷磨練」還是「休息調整」?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非常清楚。比如我們會在家裡安裝空氣凈化器,並不擔心這樣做會影響孩子對霧霾天的適應力。再比如,我們下班回到家裡,也不會按照上班的要求來對待自己吧。

同樣的道理,親子間的活動,比如下棋或一起裁紙,首要目的就是加強親密關係,而不是鍛煉技能。

記住,如果我們沒有去阻礙,那麼孩子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經歷了足夠的自然磨練。

對於上幼兒園或上學的孩子來說,他已經花了大半個白天來磨練自己了。再記住,明天,他還會出去經歷磨練,而且一定會全力以赴。那麼現在,他需要放鬆和調整。


是環境因素吧!,大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時時呵護在側,溺愛了也有,還有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爺爺奶奶們的老舊思想教育孩子方式不行,時下大多70,80後為人父母,每個人的童年都艱苦,那個年代一家三,四個孩子,父母忙於生活,沒有文化只是努力的活。而家裡的孩子從小就懂事,大的照顧小的,小小的孩子早早的自己穿衣吃飯,力所能及的為父母分憂,知道生活的不易,知道珍惜每一口飯,每一分錢?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會牢牢記住,也有人說那一代人傻,可他們性格堅韌,繼承了上一代父輩的穩建,積極向上不畏堅難困苦,一步步從一無所有到如今的事業有成。穩妥的生活是來之不易啊!所以他們倍加珍惜這一切。只希望他的孩子不在吃那個苦受那種累,希望他的孩子有快樂的童年,都有小時被父母打的陰影,不希望在覆加孩子身上,常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無私的為孩子擋下一切風雨,任何的阻礙!可是他忘了,鷹之所以高飛是從雛鷹起經歷了多少風口浪尖,一次次展翅堅韌的迎風而上會跌會傷,甚至會危及生命,只有經歷風雨才能學會堅強,才能迎風破浪一飛衝天。過份的維護溺愛會喪失了孩子鬥志安於現狀,過於依靠信賴父母不思進取。無法與社會完全融合,遇事稍不順自己意就無法接受,抗壓能力太差,吃喝玩樂最在行,只能說你是個失敗的父母親。把最好的都給他全意付出卻把孩子養殘了,是我們這一代人多數的敗筆呀!我們會老去,他將如何生存,至少得養活自己的,你留下金山銀海不如一個身心健康堅強韌的孩子,其實社會上也有很多出色的年輕人,一來是來自家庭本身的言傳身教,你必須承認有高端文化修養的父母更能教育出色的孩子。注重孩子的內外修養,從小孩子早懂事自立,富裕的生活環境能培養他面對任何的挫折,而大多數普通家庭卻因為文化程度的差異認識不上去,只注重學習投入超大而疏忽了素質修養,應該和孩子更好的溝通。所謂「窮家出「嬌子」就是這個理,不是論斷貧富差異,而是實事求是的說,這時總覺得是自己錯過了太多,孩子上初二時,是我們最為忙碌的一年,疏忽了他的關注,才致使叛逆期的他學習突然下降,以致於沒有考上重點高中。

現在常常後悔不已,現在他一回來我會聊很多關於學習,住校情況,我會開誠不公的談我們家的情況。也說我對他的期望,談他以後要走的路,談不管遇到任何事要坦然面對,生命最為重,沒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有我爸媽在你身後,時刻都要注意身體營養的均衡,學習儘力就好,你可以不優秀但必須認真。路不好走,每個人都須堅強走下去。希望孩子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中國兒童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占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僅占(23.7%)。

——

隨著孩子的長大,學校問題,學習問題,交友問題也越來越多。而最深的體會是,孩子的課業實在是太重了。當看到上面的中國的孩子的自殺的數據的時候 ,我還是驚呆了。因為學習壓力自殺,幾乎佔到了孩子自殺的一半!

————

每天接到朋友電話,微信諮詢孩子學習的事情超過了其他的事情。這是昨天微信朋友圈裡朋友的一則留言,她是一家課外學習輔導和培訓機構的創始人。為什麼孩子要自殺?

我的答覆里有一個小建議:做個小試驗,請父親重複一下「我行!我行!我行!......"一百遍。什麼感覺?是不是逐漸充滿了力量!再重複一下」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一百遍之後,是不是各種無力感充斥全身?

想一想,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習慣性的批評是否在無形中加重了孩子的無力感,打擊了孩子自信心呢?當這個孩子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優點的時候,或者覺得再努力也得不到周圍的人的認可和關注的時候,悲劇就可能發生。

————

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包括雖然好但是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標準,就自殺了,甚至上清華了,上哈佛了,還有自殺,原因在哪裡?

孩子在為誰學?學習真的就不快樂嗎?成績是考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嗎?孩子能夠面對壓力,面對挑戰,面對社會更重要還是孩子成績更重要?

————

在中國,競爭壓力非常大的環境下,孩子承擔了更多來自家長和老師的期望,更多的壓力,更多的焦慮,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排解。

如何和孩子共同面對這些現實的壓力,如何啟動孩子深層的意願去主動學習,如何幫助孩子從小逐步建立信心去面對挑戰,面對困難,直到可以獨立的去面對社會。家長是否也需要學習呢?

請加入我們,一起學習,探討,跟孩子共同成長。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孩子如花般開放,姿態萬千,色彩斑斕。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veHealthily6


現在的孩子脆弱,心理問題嚴重,這是感覺還是真實數據?就算是真實數據,那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其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以前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大家都沒時間也沒精力去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到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加上那麼多年的 一孩政策,突然間孩子就變得特別的寶貴,大家特別關注起來。

還有一個孩子,在家裡缺少了互動交流,少了那種同伴的陪伴,然後什麼好東西都是自己的,同樣什麼壓力都也是自己的,加上物質信息都過量,孩子從小就不得不處理很多選擇,讓他們不得不更早熟。而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唯一的 電器就是電視機,能看個電視就是不錯的選擇了。還經常跟小夥伴一起爬山玩水,摸魚捉泥鰍。而現在的孩子,誰敢讓他們獨自出門,12歲以前,基本都要有大人跟著。

不過孩子真的不是靠打罵來教育的,如果孩子的教育都是靠打罵,那作為父母的本身也有問題。你憑什麼要打罵孩子呢?孩子需要陪伴和引導,還需要父母的耐心。不是孩子太脆弱,是我們還保留著原始簡單粗暴的方法。所以作為父母,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才是關鍵。


個人分析:首先是因為時代的問題,以前的孩子,娛樂活動少,除了學習,基本沒有其他的行為活動,而父母也只重視學習問題,不好好學習就一個字「打」,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成為家長教育的常用手段,而當時的孩子,被打了之後也沒辦法,也只能逼著自己去學習。

而現在的社會,到處都在呼喊素質教育,孩子不能打,打狠了就離家出走,自殺,等等一系列惡劣的後果的報導,孩子們就像是找到了依靠,你打我,你再打我我就不學了,你再打我我就離家出走,加上現在孩子出現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多,早戀,網癮,自閉,暴力,自卑,特殊嗜好,賭博,自殘,心裡陰暗負面,偷盜,等等等特殊問題的出現,現在的父母還敢打嗎?

外界的呼聲太多,負面新聞的報導,也逐漸使得現在的父母開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現在的孩子由於父母的過分溺愛,教育方式的疏忽,造成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家長只能在旁邊干著急。


現在的孩子,承受的壓力最大,被扼殺的童真最多,受到的道德綁架也最多!中國社會總是要求一個孩子應該怎麼怎麼樣,而不要求大人應該對孩子怎麼怎麼樣!從小任務繁重,壓力很大。中國社會對父母沒有要求,對孩子有著嚴格的要求!孩子是弱勢群體!


能理解這個問題,要表達的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弱,經不起摔打,心理比較脆弱。只是寫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感覺怪怪得,難道孩子出了問題就要被打被罵才是好孩子嗎?雖然溺愛孩子不可取,但打罵教育本來就是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造成的。

父母要管孩子,要教育孩子,但是要講究方法,以前的中國父母將就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旦有什麼不對就輕則罵重則打,但是這樣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嗎?打罵是教育中的下下策,用之前早教課老師的話說,要麼不打,要麼就讓孩子記住。並不是說打得很厲害讓孩子記住,而是輕易不用,一旦用了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

扯遠了,只是想提醒一些有這種想法的父母,當你看不慣孩子,認為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的時候,有時候並非完全是孩子的問題。

父母疼愛子女,是本能。但是寵愛孩子真的是從八零後開始的,孩子少了,經濟條件也慢慢好了,父母越來越關注孩子,很多家庭都是大人多孩子少,就很容易出現一家子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就覺著孩子可愛了,一旦孩子有了進步,家人總是過度的去關注,去表揚,久而久之很容易養成自我中心的思維習慣,渴望得到家人的承認和鼓勵,一旦得不到就失落,更別提被家人打罵了。

作為父母,當孩子慢慢長大,要學會給孩子一些成長空間,原則問題,方向性的給予指導,其他細節類的就要適當的學會放手。還有要特別遏制那種看孩子哪哪都不順眼的習慣,總覺得孩子做的不夠好,這樣真的很容易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如果壓力過大,孩子也會得抑鬱症的。

80後的我們,成長的時候就總是聽見說什麼八零後是垮掉的一代,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吃苦,然而三十年過去了現在還不是八零後們撐起來了這個世界。有句話說得好,當你看不慣年輕人時,只能說明你老了


謝謝邀請!現在青少年甚至兒童都有這些打不得罵不得的問題。「子不教,父之過」,我們做父母的這一代,甚至做爺爺奶奶的上一代,幾乎都是經歷過苦難饑寒,生活緊迫的歲月。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都希望給自己的下一代創造好的生活好的環境。所以溺愛,溺寵,慣養,,,等等。「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誰也不會也不捨得做的。

所以,這樣的問題我感覺是出在做父母的身上,沒有好的引導,提供不了好的教育理念。提倡國家或者教育部門,辦一個專門引導、輔助新升為父母的一個專業的指導培訓班。孩子的問題,應該從父母抓起。


推薦閱讀:

超給力|寶寶頭年成長發育參照表,是個媽都要搶著收藏!
i貝兒28天戒吼!戒吼訓練營開始了!
寶寶脹氣怎麼辦?趕緊學習嬰兒排氣操!
都說鼻樑青筋的寶寶難養,小兒推拿卻能手到擒來!
冬天出生的新生兒寶寶穿衣要注意什麼?

TAG: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