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於父母的情緒教育,到底影響多大?


我個人覺得,父母情緒化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1.在我童年的時候,爸媽經常吵架,我曾經一度給弄得崩潰。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我爸媽有次吵架的第二天,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發出了笑聲,我媽當場就把電視給關了,還哭著質問我,你沒看見別人心煩嗎?你有那麼開心嗎?我成這樣都是因為你們!你有沒有良心!我當時人都傻了,因為爸媽經常吵架,我可能都習慣了吧。那天,我媽指著鼻子從我爸說到我身上,又從我說到我弟弟身上,我記憶特別深刻。那年我十歲左右,都過去十幾年了,我還是記得很清楚,好像就是昨天的事。從那以後,我爸媽吵架的時候我再也沒敢看過電視,發出一聲笑,都是等他們和好了才敢說話。

(從那時候開始,我的情緒就變得很壓抑,經常頭疼,看到爸媽吵架我就頭暈想吐,連我弟弟都變得膽小懦弱,可能你們覺得有點過了,可都是真事。不過那時候沒那麼多講究,我也就這麼長大了,嘿嘿??)

2.

現在,我已經是一個三歲寶寶的媽媽了,歷史卻驚人的相似。有次我在寶寶久久不肯午睡的時候和老公發生了爭吵,我當時看著寶寶在說話,當場就呵斥他閉嘴。還說他怎麼這麼多話!要不是他,我怎麼會過這樣的日子!還在那嘰里呱啦,煩不煩!孩子聽了,立馬頓住,低頭連哭都沒哭,也就是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十幾年前的一幕。我特別悔恨,恨不得抽自己兩個耳光,但怕嚇著孩子,我趕緊忍住,好言相勸地哄著孩子。從那以後,我盡量會控制把我的情緒帶給孩子,也盡量不在孩子面前與人爭吵了。

(也就是我的孩子,讓我理解了我的母親。我知道,我不該怪我的母親,因為那是時代的悲哀,那個時候家裡太窮了,現在,我要盡量不對寶寶情緒化。)

總得來說,情緒化教育對孩子傷害很大,大家一定要盡量剋制。我總結了幾點,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第一,為人處世方面,非原則性盡量讓孩子放手去做。但若遇到有關品格問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甚至情緒化教育。

第二,孩子要玩沙子,自己吃飯,嘗試新事物,這些東西可能你覺得又臟又麻煩,但還是讓他去嘗試吧,天性難改。但若是遇到危險的事情,例如插座,開水,樓梯等安全問題,一定要嚴格要求,甚至情緒化教育。

第三,這是細節化事情。作為寶媽的我,知道女人的難處,但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和孩子爸爸吵架了,不要給孩子留下陰影。有什麼問題,我們避過孩子解決。這可不是讓我們軟弱啊!該鬥爭的還是要鬥爭的!

最後來說,一千個孩子一千個樣,教育沒有任何模板,只能因人而異,視情況而定。生孩子不易,育孩子更不易,一起加油吧!


我們常說「老小孩」,但其實,很多人並非是老了以後才變成「小孩」,而是一直都保持「小孩」的狀態。

有不少年輕人反映自己的父母非常情緒化,心情好就有求必應,心情不好就嚴詞厲色;也有很多父母非常理智,為子女規劃好人生之路,望子成龍……不論是過於情緒化,還是過於理性,其實都是心理不成熟、心理「未成年」的表現。專家指出,父母心理未成年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未成年」或影響子女人際交往

父母未成年有兩種極端

網路上將「未成年」父母的行為模式總結為四類:1.情緒型父母,即情緒不穩定,心情好就對孩子好,心情差就粗暴地對待孩子,乃至算舊賬;2.驅動型父母,追求完美,同時對孩子也是高要求;3.消極型父母,面對問題會選擇逃避,甚至要求孩子幫助自己解決問題;4.拒絕型父母,永遠否定孩子,希望通過否定激發孩子潛力。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黃全指出,綜合來看,其實「未成年」父母主要有兩個問題,要麼太情緒化,要麼太理智。情緒型和消極型父母都是過於情緒化的典型,一是對別人情緒化,一是過於壓抑情緒,這兩種行為模式幾乎是公認的不成熟。驅動型和否定型父母則過於理性,但此類父母通常會被公眾接受,甚至被認為是正確的。但專家提醒,其實過於理性也是不成熟的表現。

父母未成年,孩子受影響

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不成熟的,那麼,對孩子的未來一定會產生影響。黃全指出,這一影響不單指孩子成為父母后,有很大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可能會影響孩子對待周圍人、事、物的態度與方法。例如,被情緒型父母教育長大的孩子,很可能在未來也是一個情緒化性格的人,對待事物容易三分鐘熱度,難以堅持,對待周圍人的態度可能忽冷忽熱,難以定性。被消極型父母教育長大的孩子,可能對自己過於嚴格,性格好強,還可能出現自卑心理,遇到挫折容易退縮等。

黃全提醒,父母應慎重選擇對待孩子的方式,否則影響深遠。很多老年父母在孩子回家時不知道說什麼,與孩子說不到幾句就會吵起來,其實可能是過去沒有成熟地對待孩子留下的隱患,此時亡羊補牢也為時未晚。

互相尊重 共同成長

如何對待孩子才是成熟的呢?首先,父母要在情緒和理性中找到平衡點,避免過於情緒化和過於理性。其次,將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不論孩子年齡是大是小,都要與孩子平等溝通,創造輕鬆的氛圍,讓孩子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黃全指出,心理成熟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人們總會有心理不成熟的時刻,沒有人敢說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是成熟的。父母在對待孩子時更要抱著謙虛學習的態度,與孩子共同成長。

指導專家

黃 全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

老人報記者 殷鑫 通訊員 孫冰倩


誠邀,很高興可以回答您的問題。我可以很肯定的說,父母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嚴重的。

目前我是辭職在家帶寶寶,寶寶現在兩歲多了,正式進入執拗期,經常不是父母有情緒,而是寶寶在鬧情緒,所以這就更要求父母能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一時衝動,傷害到孩子。我在實踐摸索中,發現了一些規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一、父母自己要調整好心態,不要輕易動怒,孩子很容易模仿。

我家寶寶最近什麼事情都可能引起她的情緒大爆發。比如,只要她認為我自作主張幫她把紙尿褲丟進垃圾桶了,我自作主張用鑰匙打開了門,我自作主張幫她拿了水杯,都會引起她的強烈不滿。爆發的時候,大哭大鬧,眼淚一顆一顆往下滾,哭得厲害了,還會引起喉嚨痛,劇烈咳嗽。

而且你會發現,孩子鬧情緒時,大人怎麼勸都沒有用,只能等她自己情緒慢慢平緩,然後再趁機講道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如果這時你圖方便,用發脾氣來壓制她的情緒,那麼下次孩子的脾氣肯定會更大,因為孩子的模仿力是驚人的。

二、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

今天早上寶寶看著爸爸走了,第一次發脾氣大哭,要我帶她去找爸爸,好不容易哄得不哭了,喂她吃飯又不肯吃,氣得我懶得理她咯,直接把貝瓦故事機打開,自己去房間了。結果真神奇,寶寶不哭也不鬧了,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聽故事,秒變天使寶寶了!

比如最讓我自豪的一件事:

一天中午,寶寶在沙發邊上玩沙發墊,把沙發墊掀起來了,我放在上面的碗隨之打翻,一碗湯和剩下的麵條直接全部倒在我的衣服和褲子上了。那一瞬間,我的臉色很不好看。聰明的寶寶立馬哭起來,我靈機一動:「寶寶不哭,媽媽沒有怪你。你看衣服和褲子太貪吃了,它們也想嘗嘗味道!」寶寶立即破涕為笑。但是她馬上又哭起來:「都灑了,都倒在地上了。」在她的小小意識里,所有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食物灑了,就是「摔跤」了,寶寶摔跤了會痛,所以她感同身受,食物也會痛的。我忙安慰道:「沒關係,媽媽等下會幫助它們的。」這下她才不哭了。接著我再收拾自己。我自豪的是,兩句話不僅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還體諒了她的情緒。我相信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情,她一定會乖巧多了,因為她明白父母是理解她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有異議,歡迎留言,我會及時回復,感謝!


是的,我以前也是的,因為自己的問題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讓孩子傷心,傷害了親子關係,關鍵是這樣做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對別人發脾氣。這是很不好的。後來就開始注意,開始改變自己。我們都知道給孩子培養情商很重要。當我們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時,也是在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不應該做出錯誤的行為。

父母也是普通人,有情緒是正常的。如果我因為工作或別的原因,下班回家後還是覺得很煩,我就會跟孩子說,媽媽因為公司的一些原因現在心情很不好,需要一個人安靜一會兒。就沒事兒了,再來跟你玩。或者說媽媽需要一個你的擁抱給我力量趕走壞情緒。通常兒子都會很配合,自己也就調節過來了。我們不用在孩子面前隱瞞或偽裝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不管是對於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這不是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處理最的情緒,不能因為生氣或不高興就做出錯誤的行為。我們自己是這樣對孩子說,也是這樣做。言行一致,就是在教孩子。

如果因為哪次沒有控制住對孩子發火了,事後要勇敢的承擔責任,跟孩子道歉,請孩子理解或者再給我們一次機會,讓我們重新選擇,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也是再教孩子人都會犯錯誤,但犯了錯誤要勇敢的面對,要去改正。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不管我們多生氣,其實都可以選擇做出正確的行為。


人生活在世上,需要吃穿開支,需要勤奮努力。有的能達到目標,有的難以實現,產生情緒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要和社會上多種人打交道。有時自己發急了,會對孩子發脾氣,這也很正常。人是發展的拓展的前進的。孩子需要上學,房屋需要重建,掙錢需要節約,還要防備災難。過去上交的也較多。

父母的情緒教育當然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家庭環境可以造就人。父母風流,孩子也在模仿,一般也風流。有的孩子在外偷騙了錢財,回家受父母表揚就易把孩子引到犯罪道路。我見過一起。

父母單親家庭不好管理孩子。如女單親,孩子任性,脾氣剛強,走到社會思想扭曲極端,很易出大事。男人單親,缺乏母愛,很難溝通,孩子性格冰冷,很易打孩子。

前20多年在醫院見一事例。男主人公35歲,有個12歲男孩,媳婦是個南方人跑了。父子相依為命,小孩在外玩耍,打了別人的孩子,大人來告狀。父親打了孩子,孩子一耳光被打憨。二月後,父親氣不過得了肺病,住院需開刀手術,上午吃了一碗豬頭肉,準備手術,精神較好。上手術台十分鐘,屍體被推出。唉!

人對孩子應該尊重。有情緒自己承擔。夫妻和睦少作難。有了困難自己抗。要教育孩走正路,辦好事。


謝謝朋友的邀請:人有七情六慾,出現情緒化也很正常,可以肯定的說,父母情緒的變化,對子女有極大的影響!

如果有負面的情緒,盡量不要在家裡面表現出來,更不能發泄到子女的身上。孩子雖小,也會察言觀色。如果夫妻雙方傳遞給孩子的都是正能量,孩子會向好的方面發展,一個家庭如果整天吵吵鬧鬧,孩子的脾氣也會變得喜怒無常,讓人難以琢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父母有了情緒在自己孩子身上發,對孩子影響非常大的。所以,父母一般有情緒很少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在孩子面前透露出來情緒算什麼能的呀,在單位或者是在什麼地方產生的情緒,回到家裡對自己也就壓制下來的,特別是母親很少和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有些無能的父親在單位或其他場所產生的情緒,回來怨和自己的孩子發,甚至跟自己的老婆發的,但是畢竟是少數。還是希望一些家長有了情緒要控制點,不管是在單位也好還是在什麼地方產生的情緒,都要在家裡控制,不要把情緒帶來回來。


植物的環境叫氣候,魚的環境叫水質,人的環境叫氣場。家庭環境造就家庭氣場,家族環境造就家族氣場。

一個家庭的環境來自父母的氣場,而父母的氣場來自雙方的內心感受帶出來的磁場。是正磁場還是負磁場,由感受帶出來的情緒來決定。情緒正面叫正磁場,也可以叫正能量場。情緒負面叫負磁場,也叫負能量場。如果夫妻都是正面情緒,孩子就有好的空氣呼吸,建設性信息就多,孩子自然擁有一身正氣。

如果夫妻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中,孩子自然就吸收很多負面情緒,因此產生出很多破壞性信念,從而衍生出破壞性行為,最後產生破壞性的結果,命運就不好了。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隱藏自己的情緒,覺得這是保護孩子,但是我給的建議是,父母不要隱藏自己的情緒,這個建議雖然有悖於我們平常的認知,但結果就是如此。

一位媽媽在單位受到排擠,她的一位同事針對她,所以,這位媽媽的心情很糟糕,不可避免地把這種情緒也帶回家裡來了。如果你是這位媽媽,回到家後,你會怎麼對孩子?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會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儘力不影響到孩子,避免孩子遭受不愉快的經歷。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的正常反應,並且很多父母還以此為愛孩子的表現。

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孩子不但會覺察到父母的情緒,而且還帶來另一種危害:孩子會逐漸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並破壞自我意識和情商的發展,因為,即便是年紀再小的孩子,也會意識到父母的情緒變化,所以,當父母告訴孩子:「寶貝,我沒事」這種話的時候,就是在製造行為的「不一致性」,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直覺是錯誤的,這種事情如果經常發生,會讓孩子再也難以相信自己的感覺,影響到孩子認知情緒能力的鍛煉,讓孩子們很難學會管理情緒。

如果父母用恰當的方式,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糟糕情緒,就有機會成為孩子培養自我意識和提升情商的榜樣。

那麼,具體該向孩子怎麼具體說明呢?是針對2歲的孩子,案例中的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很傷心,因為工作中出了一些事情,所以,如果我對你不好,這就是原因;如果是針對12歲的孩子,媽媽可以直接說明:我今晚可能會心煩意亂,情緒不好,請給我一些時間。我工作上出了一些問題,我需要靜下來想想該怎麼解決。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自我感受表達是無價的,這會成為孩子培養自我意識和情緒管理技能的榜樣,並讓孩子學會「體會自己的感受,選擇自己的行為。」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說說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幼兒情緒發育的重要性。

社會學家認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幼兒心理健康發育的直接影響因素。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心理發育的指南針;還有如果父母在家裡經常情緒惡劣,吵架鬥嘴。這會讓幼兒經常處於緊張和恐懼之中,對於孩子的心裡發育極為不利。

那麼父母怎麼培養自己的好情緒呢?

不斷學習,培養自己的大愛之心,寬容之心,理解之心。當一個人有了大鮮大胸懷大視野的時候,煩惱痛苦也就隨之消失了。父母心態穩定是影響孩子心態穩定的重要因素。同樣對孩子說一句話10%是語言35%是表情55%是情緒家長的不同狀態,說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

有一個良好的情緒,會讓自己所處的環境也變得安逸舒適。會讓家庭變得和諧溫馨。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才會有一個健康的身心發展。也會有助於孩子的人格發展。情緒是一個人犯錯的邏輯起點,擁有平和心態和情緒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做有智慧的父母吧,不要再讓你的不良情緒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學會培養自己的良好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以上來自頭條育兒你我說,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推薦閱讀:

補充維生素和天然營養品能提高妊娠率嗎?
從「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到「不讓玩手機我就去死!」……
閱讀,為什麼一定要從嬰兒抓起
我小時候差點淹死,所以現在孩子玩水特別重視這幾點
23個月寶寶發育指標:寶寶開始從「破壞」轉到「建設」

TAG: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