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究竟有多重要呢?


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根本,如果小時候沒有好的家庭關係,家庭教育,長大了會有很多性格和心理問題問題,例如,不自信,脾氣暴躁,害羞,不敢表達自己真實想法,遇到事情逃避,不好的人際關係等。當然也有些會通過自身努力去克服掉,但是心理影響會非常大。小時候沒有課外書讀,現在有能力了自己買好多書,也給孩子買好多繪本。

例如我自己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現在已經有孩子了,雖然極力剋制,但是有時候也很會對老公發火,然後在自己身上看到媽媽的身影。其實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原生家庭教育問題,例如說謊,拖延,要東西要不到就大哭發脾氣等等。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基,尤其孩子前三年,良好性格,習慣的養成會打下一輩子的基礎。學校教育只是輔助,當孩子好習慣已經養成了,學習成只是順帶的事,做人比成績更重要。期待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親戚朋友都有年齡不一的小孩,有的調皮搗蛋,有的聰明文靜,登高爬低,翻箱倒櫃,有時候恨不得他們趕緊走,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有~是正常的,沒有~那說明你沒有朋友。

小孩從出生到成年這個過程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我們也需要不同的引導,有助於他們本能、自身嚮往也比較希望的方向發展。

幼兒階段。也就是學前教育,這個年齡大概0~3歲之間,有的因為工作原因,可能會提前2.5周歲。這個階段從出生到送到託兒所(幼兒班)都是靠我們家長自己帶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嚮往外邊的世界,有條件的話盡量多抱著或者拉著他去周邊幼兒園玩耍,在其他孩子上學的時候也順帶去看看,讓他從小適合孩子的早睡早起,天天去學校的這種心理。學前教育。這個階段也是很重要的,教導的好的話,可以為將來的小學養成很好的習慣。

孩子3歲了,全家人都高興的送他去幼兒園(這當中的苦悶各家自知,「這個瘟神總算上學了,哈哈」),因為地域的不同,有的孩子要在幼兒園待夠到7歲,也許有的地方6歲上小學,在幼兒園的年齡不一樣,除了學校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教育同樣不能落後,不要以為孩子送幼兒園就什麼都不管,老師不是萬能的,只能保證孩子在幼兒園期間聽話,按時吃飯(這個家長都明白,現在的孩子不能打也不能罵),至於學到了什麼,這需要我們家長自己在回家和他「談」才能知道。

義務教育第一階段——小學六年。這個時期真的是7-2=0的時候,每個孩子的天分不一樣,掌握知識點的能力也不一樣,我們要正確對待。舉個淺顯的列子,有的孩子每天回來半小時也許完成作業,但是自己的孩子也許1小時候還錯誤百出,發生這樣的情況你也不要焦急,古人都知道「有錯就改,善莫大焉」,小孩也一樣的,錯了改過就是了,這是一個適應 的過程,一個需要我們正確引導的時候,要教導孩子,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錯。我們作為家長也是孩童時期的過來人,也明白家長對孩子的重要性,一定記得多抽出的時間來陪他,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做了沒有。

希望我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茁壯成長。


為什麼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呢,因為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決定因素。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就要是什麼樣的人,作為家庭教育,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性。有的家長總是習慣性的教育孩子,而不進行自我教育,甚至在做事上存在雙重標準,即以高標準嚴要求要求孩子,而卻以低標準低要求要求自己,這隻會讓孩子感到迷茫,並學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在父母面前是一個好孩子的樣子,而在父母背後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樣子。所以,如果孩子不好的地方,我們要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如果確實是我們有問題,那麼一定要及時改正,我們自己都沒有做好,又怎麼要求孩子能做好呢?教育孩子就比如印表機,你輸入的內容都是錯誤的,又怎麼能要求列印出來的答案是正確的呢?

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研人員訪問了330名美國中西部的白人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了解他們在飲食、運動、吸煙、喝酒和睡覺等方面的習慣。結果是青少年不僅仿效父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仿效父母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可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影響不僅僅是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你做什麼,孩子就學什麼,如果父母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那麼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想要孩子學會感恩,我們就不要對父母不聞不問;想要孩子有禮貌,我們對人就不要冷漠無禮;想要孩子按時作息,我們就不要半夜三更不睡覺;想讓孩子不玩遊戲,我們就不要整天拿著手機刷朋友圈;我們現在不孝順父母,將來孩子也不可能孝順我們;我們現在不遵守規則,將來孩子一定會踐踏規則;我們現在不文明守法,孩子將來一定會貪贓枉法。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全部的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的榜樣,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們做什麼,孩子就做什麼,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好的家庭教育,都是從父母的言傳身教開始的,而且「身教」重於「言傳」,如果你想好好教育孩子,那麼從現在開始,請先閉上你的嘴巴,用實際行動做給孩子看吧!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作用,用實際行動,以身作則,從而使孩子走向更好的道路。


好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不好的家庭教育影響孩子智力、情緒、心態的發展。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個人認為:

(一)培養孩子學會溝通很重要

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鼓勵孩子與你合作、讓孩子學會與人溝通、學會欣賞。

(二)培養孩子耐心聆聽很重要

家長需要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訴說、用"哦、嗯、這樣啊"回應他們的感受、引導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培養孩子養成耐心聆聽的習慣。

(三)培養孩子勇敢表達感受很重要

鼓勵孩子與你合作:首先為孩子描述你所看到的行為或者問題,其次提示孩子對問題或行為的看法,第三引導孩子用簡單的詞語表達,第四說出你的感受或是給孩子寫便條。從而培養孩子勇敢學會表達感受。

(四)培養孩子學會自立很重要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尊重孩子的努力、不要問太多的問題、別急著告訴答案、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

(五)培養孩子有讚美的能力很重要

學會讚賞孩子用積極心理的心態描述你所看到的並描述你的感受、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讚美詞語。引導孩子學會讚美他人。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家庭教育,包括了爸爸媽媽,甚至還有爺爺奶奶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創造的家庭環境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家庭教育。如果一個孩子在一個家庭和睦的環境中長大,和一個在家庭不和睦的環境中長大。對孩子得影響是極為不同的。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媽媽是最重要的角色。比如爸爸媽媽在家庭生活中相處比較融洽,家庭幸福,孝敬老人,時間長了,耳濡目染孩子也會在其中受到影響。這就是不用刻意的去教育孩子,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會對孩子形成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又比如說一個不和睦的家庭,爸爸媽媽經常當著孩子面吵架,心情也不好,直接也會影響到孩子。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甚至在心理上留下陰影。所以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子,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家庭和睦,家庭幸福,就是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

「育兒先育己」爸爸媽媽們讓我們共同成長!


謝謝邀請!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我的鄰居是一對高級知識分子夫婦,過了很久我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但這個孩子非常的知書達理,溫文爾雅,夫妻兩個把孩子教育的非常好,而這個抱養小孩的親身父母據說在很遠的農村,因為孩子多,家庭條件不好,所以把孩子送人了。試想如果這個孩子留在親身父母的身邊,我想他也許也會健康成長,但不一定會成長為像現在一樣優秀的小孩。

我們為人父母,不一定有能力給孩子創造豐厚的物質條件,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必須的。

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在愛中成長。有愛的孩子,心靈就會強大,心理就會健康,經常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孩子才會無憂無慮健康成長!

其次,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積極的成長空間。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少說「不行、不可以」這類否定的詞語,如果有安全禁忌,可以事先告知孩子什麼事情是不安全的,不要去做。除此之外,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自然成長,孩子有好奇心、求知慾,就讓孩子去發現和嘗試,家長在旁邊加以引導,孩子自然會成長的更快,不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孩子的思維和智商才能更好地得到開發。

最後,給孩子一個言傳身教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所以,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做事靠譜、做人誠信、愛好廣泛、博覽群書,那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相信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好孩子。


我是一名孩子的父親,請關注頭條號「戇爸爸」,一起交流育兒心得吧!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著最重要的影響。

首先,生活習慣。每個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比如是否有生活的儀式感,是否注重飲食品味,是否作息規律等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活習慣。

其次,父母對待世界的格局與眼光。這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一個格局大、心胸廣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必是大氣、寬容的孩子。而且孩子會將學業、事業放在較高的層次上去學習進取,發展創造。相反,斤斤計較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目光難以長遠,人生的格局也不會太大。

第三,父母的心性。我想這是一個孩子立足社會的根本點,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父母自身的心性,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更需要不斷完善,才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影響。用一顆博愛的心、慈悲的心去對待他人對待社會,那麼孩子以後無論做什麼,都會有一顆有擔當有責任的心,那必然會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成就。

總之,有了孩子,就要更為重視家庭的管理、家庭的進步、家庭的氛圍,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教育可分三部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初始最為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可是這個老師無證上崗,這讓我們很尷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若干「關鍵階段」,而這些關鍵階段更多的是在家庭中,所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個性品質,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關注「心理之乎」了解更多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關注是為了個人成長,分享是為了幫助他人!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很多時候,家長總喜歡跟自己的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好,那個好。

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了解別人家的優秀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從中,也自能體會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

新華社於2006年8月27日報道,一項對杭州市1700名市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的調查顯示,他們的家庭教育有以下十個共同特徵。

  • 和諧:88%父母和諧;85%親子關係和諧。

  • 溝通:86%父母與孩子有半小時以上交流。
  • 交往:98%家庭對孩子之間交往需求持肯定。
  • 信任:94%家長沒有擅自看孩子日記或信件; 93%的學生有心裡話首選傾訴是父母。
  • 民主:94%家長經常聽孩子對家庭建設意見;99%的學生經常與父母討論一些問題。
  • 尊重:99%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沒有或極少責罵、毆打。而是擺事實、講道理。
  • 示範:92%家長認為以身作則和環境更重要。
  • 人格:81%家長認為指導「做人」比指導「學業」更重要。
  • 責任:99%的學生從小到大由父母親自帶養;78%的學生沒請過家庭教師。
  • 環境:85%學生有單獨房間;88%有自己專用書桌和書櫥。

正如《三字經》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間,都無比純真,都有無限可能。為何,長著長著,就長成天壤之別,關鍵是我們做為家長,到底對孩子進行怎樣的家庭教育,這不可不慎呀。


家庭教育重要不重要,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幾個在家庭教育中常見的誤區:

1、控制型父母

命令和威脅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表現。「再哭就把你扔樓道里去。」「1、2、3......數到5過來吃飯,否則就不要吃了。」「考不好就別想再買玩。」......各位,熟悉嗎?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的行為,我也有過。那麼我們來看看控制型長大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要麼變得特別懦弱,因為他從小被控制,喪失了自信。要麼會變得特別具有控制性。而這個世界上真正能讓他控制的東西非常之少,這就會造成孩子的無窮痛苦。

2、放任型父母

「別理他,讓他哭,哭哭就沒事啦!」孩子和小夥伴打架回來,「沒受傷吧?嗯!沒吃虧就行!」家長的無所謂和放任,讓孩子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極度的缺乏團隊歸屬感,他會過度的具有依賴性。常見的會出現網路成癮,更有甚者會吸毒,入黑幫等等。

3、忽視型父母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這種父母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下學回來的孩子,「媽媽我餓。」「中午吃那麼多怎麼會餓呢?」語氣中透著懷疑和否定,因為媽媽覺得自己不餓,孩子也不餓。恐龍園裡恐龍發出嗷嗷的叫聲,「媽媽我怕」「有什麼好害怕的,這又不是真的。」父母的輕視和否定同樣讓孩子喪失自信,變得自卑。而經常被忽視感受的孩子長大後也會經常忽視他人的感受,人際關係方面也會出現很多障礙。

在這裡我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兒子從院子里騎車回來,一進門就抱怨沒意思,沒有人和他玩。「沒人玩,那就自己玩啊!你可以主動跟小朋友打招呼,邀請他們一起來玩啊?」習慣性的思維,我脫口而出。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他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和建議。「哦!沒人和你玩,你很孤單,很失落。」說出孩子的心理感受,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已經緩解了一大半。「那媽媽和你一起玩怎麼樣?」在玩的過程中再加以引導。這樣會不會更好呢?很多父母和我一樣,很喜歡在這個過程當中否定孩子的感受或者加以自己的評判和說教,這一點是最要不得的。

4、賄賂型父母

「早點寫完作業的話,讓你玩遊戲。」,「考第一名的話,給你買玩具。」這可能也是我們大部分家長慣用的手法。被賄賂教育長大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來自他內心的動力,他的動力全部來自於外在。這樣的孩子會逐漸喪失掉對人生意義的追求。

5、消極懲罰型父母

「考試成績差,回來揍一頓。」「作業有錯,罰抄20遍。」這些都屬於消極懲罰。懲罰不但會剝奪孩子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機會,而且會產生對抗情緒。

所以,我們不但要重視家庭教育,而且要學習家庭教育:

1、製造和諧的家庭氣氛

家是孩子生命的港灣,家是孩子的心靈根據地,健康和諧的夫妻關係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覆巢無完卵,一個硝煙瀰漫的家庭,猶如懸在孩子頭上的一把劍,讓孩子內心不得安寧。

2、父母的自我成長

活出良好的生命狀態是我們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格局有多大,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路能走多遠。育兒即育己,身教重於言傳,只有父母持續不斷的追求自我成長和進步,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3、高質量的陪伴

有的家人就說啦!陪伴不就是陪在孩子身邊嘛!周末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孩子了呀。各位,你的陪伴是怎樣的一種陪伴呢?公園裡、遊樂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玩孩子的,父母在一旁刷手機,和別人聊天。呆在家裡,孩子玩玩具,父母看電視看微信,等等等等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不叫陪伴。陪伴是一種全然的身心靈的高質量陪伴,和孩子共讀一本書,一起打場球,一起散散步,一起做做遊戲......

4、正確的關懷

表達關懷的最佳途徑就是傾聽。當孩子和你訴苦的時候,當孩子向你發牢騷的時候,蹲下自己的身子,直視孩子的眼睛,全神貫注地給以鼓勵的眼神,聽孩子說完他所想要表達的東西,簡單的「嗯!哦!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你會發現當你耐心的傾聽完孩子的敘述時,孩子已經從那個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或者說已經理清了問題的頭緒,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孩子與我們的信任和安全感也被充分的建立起來。

關懷是我們父母的愛子本能,「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同理,我們的孩子除了有吃飽穿暖的需求,更有精神層面被關注的需求。而關注孩子的感受不只僅限於「今天作業多不多?」,「這次考試考的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問題。

5、全然的接納和讚賞

有一句話叫「不會接納和讚賞,等同於不會教育。」接納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認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努力,讚賞孩子的進步。只有被接納的孩子才會自尊、自愛、自信,有安全感,有價值感。不論孩子的行為如何,不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不論孩子有多麼的失敗,我們的愛永不離開。

讚賞必須建立在接納的基礎之上,沒有接納,讚賞會變成操縱。丟掉意識中太多的應該,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自身的特質,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感知孩子需要什麼,比管教孩子更重要。

6、百分之百的相信孩子

我們所生的是孩子的身體,而非孩子的靈魂,未來的世界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未來的人生之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完。能決定孩子命運的,一半在上帝手裡,一半在孩子自己手中,外在的遭遇是上帝的安排,而如何面對外在的遭遇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信任的力量。

嘴裡雖然沒有嘮叨,內心卻喋喋不休,這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教育孩子就會很辛苦。

7、尊重孩子試誤和選擇的權利

教給孩子知識不如培養孩子生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好的評斷來自於經驗,好的經驗來自於錯誤的評斷,孩子只有在跌跌撞撞中才能獲取屬於他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才能面對將來更多的挫折和煩雜。

每個孩子都渴望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我們做不到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就不要抱怨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跟自己無話可說,甚至脾氣暴躁給自己甩臉子,摔門,翻臉,冷戰,甚至離家出走,這是因為孩子終於具有了反抗的能力。

擔心是詛咒,相信是祝福。真愛就是帶著全然的信任,用無限的耐心陪伴、關懷,尊重和等待孩子慢慢成長,讓他走上屬於他自己該走的路。


推薦閱讀:

大學成績老師隨便給分,你怎麼看?
考情 | 10月28日托福考試回憶
在哪裡可以學習格鬥術?
英語中名詞的可數與否到底如何辨別?
怎麼做讀書筆記?

TAG:家庭教育 | 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