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周遊列國不被重用?


論孔子的東西南北之人和他的不受重用

1.孔子四十年周遊列國,其實就是一個反覆被炒魷魚反覆找工作的過程。孔子和弟子們,用了十四年「周遊列國」。所謂的「周遊」,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而已。事實上,十四年來,孔子和弟子們,到處投簡歷找工作,參加面試,成了不折不扣的「面霸」。但最終不是被「炒魷魚」,就是被迫辭職走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干」,在古文中是「拜訪」的意思,而不是說孔子一路「揍」了七十多個國君。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孔子為了實現自己推行仁政的思想,見了七十多個大小國君,但是沒有一個能任用他的」。

十四年來,已經進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帶著學生們,艱難跋涉於四方,一路上備受冷遇,(即使是像衛靈公、衛出公那樣的禮遇,也是敬而遠之)遭受著詆毀、讒言、羞辱、譏笑和奚落。甚至是自己的弟子們,也開始懷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為世所用。面對困頓,孔子始終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一如既往地秉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孤獨但義無反顧地前行。

「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這是一段多麼艱難的旅程啊,這是一段多麼「失敗」的人生啊。

2.孔子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理想和春秋大亂時期的社會現狀不相符合。春秋時期,禮壞樂崩,一切原有的仁義道德和社會規則都被打亂,沒有誰會再去相信所謂的仁義和禮制了。這個時期,各諸侯國彷彿被設定成了「互掐模式」,大家沒事就打一架。就像自然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小蝦沒辦法,只好吃沙的「叢林法則」一樣,大國喜歡欺負小國,小國沒辦法,就去欺負更小的國家。大家都各懷鬼胎,大國想著稱霸能夠成為老大。天下大亂,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諸侯的國政也被臣子所把持。所以,國君大臣殺死、父親被兒子殺死的事情是常有的。當時各國國君的想法就只有兩個。大國國君想著如何稱霸,小國國君想著如何避免挨打。所以,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在那個時期就成了一句空話,也就是說是看起來很美的社會理想。一個有思想的國君,會很清醒地認識到,和敵人談仁義,那無異於與虎謀食。所以,各國國君覺得孔子的思想挺好,但就是不用,這樣也是出於現實的考慮。

3.孔子的性格原因。孔子這個人性格和執拗,一言不合就生悶氣,生悶氣的話,就不再和國君們講什麼道理,乾脆辭職走人。他要是能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一樣,臉皮再厚一點,態度再好一點,也許結果就不是那麼失敗了!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可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孔子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時極高的接待,但卻不能展示其才華,鬱郁一生不得志。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戰國初時期,其時正當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打,戰火紛飛,天下已打亂。各諸侯國都在為生存而努力發展經濟,只有國力強大了才不被消滅。對國君來說,誰的辦法在最短時間內能夠提升國力並能稱霸天下就用誰。而孔子主張回歸,用文王武王之道去治理天下,用思想去感化,所以很不適合用於當時的國家治理。法家則不同,他們主張打破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最終,國君們採用了法家思想,成為實現強國夢想的武器,孔子的主張被拋棄了。

其次,孔子是搞思想教育的,對軍事和經濟不是很懂,在當時的戰爭年代沒有實際用處。

第三,孔子是有原則的。儘管有個別君王想採用他的主張,但卻受到了權臣的排擠而得不到重用。

可以說,孔子生不逢時吧。生在了那個禮崩樂壞、戰火紛飛的年代。他一心想重振周禮,可是卻沒有搞清楚歷史的車輪要向前走。一生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

一家之言,感謝評讀。更多精彩請關注星辰小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宣傳儒家思想,講究忠孝禮義,這在春秋亂世是很難的。

對於百姓而言,有飯吃才是關鍵。饑寒交迫才會犯罪,而孔子周遊列國讓百姓行善,卻沒有實際的衣食好處。和現在的傳銷組織沒有什麼區別,並沒有解決他們最迫切希望的問題。所以讓百姓厭惡,有的流寇甚至搶劫他們。

對於君王來說,有廣闊的土地和充足的人民才是正道。而孔老夫子讓他們尊崇周禮,去忠誠於落魄的周天子,這是他們不願意的。後來也可以見得君王喜歡兵家,法家和縱橫家這樣可以迅速獲得利益的學派。

所以孔子是生不逢時,學說沒有得到確認。

而後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不過是將儒道法各取其中對統治者有利的一面相結合。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而大義滅親那是法家思想。


孔子曾經也被重用過 ,在魯國孔子50歲出來做官,做過大司寇 、代國相等職位 ,讓齊國感到了緊張,後來他要剷除季、孟、叔 家大夫的專權 ,失敗了被三家大夫排擠出了魯國 。

後來才有了孔子周遊列國,在這段時間被認為拘泥不化 ,不切實際,所以不被重用。

或許是孔子太講原則或許是孔子看來禮樂不復 太著急了, 所以強調禮樂過度被認為不切實際。其實孔子不是一個夸夸其談的人,孔子治理魯國是很有成效的!

因為利益地位有所威脅,其他列國君王身邊的大臣更會因此誇大孔子理念對國家治理的弊端,故而會不被重用。


首先第一點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並不能適應當時統治者的要求,這是不被任用的根本原因。孔子認為周禮為大。但是當時是列國紛爭的狀態。沒有人再把周王朝當成一回事,有的也只是借著周王朝的名義便宜行事。因此列國只是尊重孔子而不會重用他。

其實,就是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但是春秋是百家爭鳴的狀態,墨家法家等等,君主能夠獲取到足夠多支持的東西,當然儒家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直到漢朝大一統的時候,才採用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這個時候的儒家已經和孔子時代的大不一樣了。


旅遊一圈就牛啦?要有建樹!你種樹了嗎?當然弄雞還有……反正都說你好,您才算人物!


推薦閱讀: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論語》479-481
劉夢溪:馬一浮準確定義國學
百年前的國學大師們,以革命為己任。(國學不是弟子規)
國學精粹道德經(三十)
學論語?從那句開始?

TAG:孔子 | 國學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