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讀起來酣暢淋漓,讓人熱血沸騰的古文?


推薦屈原的《國殤》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是寫給英雄的讚歌,慷慨悲壯,極具陽剛之美,讀來熱血沸騰!國殤即死國事,指為國捐軀的人。全詩共二十句,分四部分。

操吳戈兮被(pī)犀甲,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一一戰場上短兵相接,戰事激烈。

凌余陣兮躐(liè)余行(háng),

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

霾(mái)兩輪兮縶(zhí)四馬,

援玉枹(fú)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一一將士們奮死抗敵,場面慘烈。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一一將士們為國捐軀,志節高尚。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一一謳歌將士們的英雄氣概,生是人傑、死亦鬼雄。


我讀過古文觀止的所有文章,確實都不錯,但是有一篇朱元璋的文章沒有在裡面,很可惜,這篇文章才是古代最好的政論文。什麼文章?我們來看看:

明朝建國的前一年,1367年,為配合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吳王朱元璋發布了《諭中原檄》,又叫《討元檄文》。這既像是《告華北人民書》,但又叫檄,是討伐檄文,有點意思。不像《代徐敬業討武曌檄》那樣罵罵咧咧,火藥味重;又比一般通知、手令論證嚴密,氣勢恢宏,飛揚文采。傳說這篇文章是朱元璋手下謀士宋濂起草的,但筆者認為,這樣的文章除了朱元璋能定出基調,無人有如此戰略高度。

《諭中原檄》主要三個特色:

1.順應天命。雖然說以華制夷是老規矩,但朱元璋也肯定了元朝對華夏統治正統性,肯定其正統地位,讚賞元初「君明臣良」。這點很重要,不把你說的一無是處,這樣可以廣泛爭取人心。比李自成對明朝末年的評價「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要高明的多。但朱元璋又嚴厲指出元朝後來皇帝失德,君臣失道,搞得民不聊生,以致「天厭其德」。天命無常、有德者居之,合理合法。

2.合情合理。北伐的目的是「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定位相當恰當合理,元朝作為異族入主中原,統治粗糙,綱紀廢弛,元末已經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元璋大軍這次來就是要辦這幾件事,也有實力辦到,你看看,我們已統一了南方,「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完全有實力達到目的。三個「稍」字,既體現了朱元璋的自信,也體現了朱元璋的謙虛。

3.民族平等。文中提到,北伐軍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人,願意留下來,就在此安居樂業,不願意留下來,你去塞外喝西北風我也沒辦法。特別提到:「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就相當有殺傷力了,蒙古人、色目人等,雖然你們不是華夏族,但是我們都生活在天地間,願意留下的,與華夏人民一同對待,這一招對蒙元的民族壓迫政策是極大的諷刺,也是對少數民族人士的真情感召,達到了擴大自己陣營、孤立元廷的目的。

附件:討元檄文


杜牧的《阿房宮賦》,既文采斐然又論理嚴密,發人深省,讀來熱血沸騰。

杜牧生活在晚唐,目睹了大唐盛世逐步衰落的過程。他本身是個詩人,散文並不多見,但《阿房宮賦》卻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也被收在《古文觀止》中。事實上,唐代詩歌風格的演變和唐朝的政治氣象是息息相關的,初唐四傑的詩作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李白的詩作則把大唐盛世表現得淋漓盡致,就像《妖貓傳》里楊貴妃對李白所說的一句話,「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李白是大唐盛世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而到了晚唐時期,以李商隱、杜牧為代表的詩歌則更多地表現出頹廢和哀傷之感。

杜牧出身於官宦世家,對大唐政治有著更多的切身感受,對時政的分析也較為深刻,這使得他的散文不是一味的鋪陳華麗詞句,而是凝結了他對治亂興衰成敗的思考。《阿房宮賦》就是這樣,表面上看它是一篇華麗的賦,豐富的想像、新穎的比喻、瑰麗的語言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但《阿房宮賦》的中心思想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用大白話說,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作的,六國滅亡是因為不愛護自己的百姓,秦朝滅亡也是因為不愛護自己的子民,它們就是這樣把自己作沒了的。

可是,杜牧最後的感嘆又讓人更為痛心,「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就是說,雖然前面的教訓很慘痛很深刻,但後世之人就是不吸取,還是重蹈覆轍,犯了同樣的錯誤。唉!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個可以有!唐代武則天時期,武則天臨朝稱制,準備登基稱帝,建立大周王朝。徐敬業舉兵討伐,身為幕僚的駱賓王,以如椽之筆,寫下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一篇檄文讀來酣暢淋漓,讓人熱血沸騰,連武則天自己看到以後也不得不稱讚駱賓王的文才。

這篇文章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列數武則天罪狀:出身卑下,淫亂宮廷,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等等,酣暢淋漓。另一方面,盛讚徐敬業的義舉,讓人熱血沸騰,為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全文不長,為了說明問題,現將全文抄錄如下: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漢位,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古文觀止》里的文章篇篇經典,是自古來文章集大成者的傳奇。

而我這粗鄙之人有幸從幾歲就接觸《古文觀止》實乃家父淵博也!然而我卻不喜讀書,無奈家父日日逼迫,至七八歲時候亦能背誦幾闕宋詞小令,十一二歲勉強能通讀《鄭伯克段於鄢》,最先讀篇名鄭伯克,段於鄢。老父持樹條猛打糾正曰鄭伯克段,於鄢。由於當時讀的是線裝繁體字豎行本,一些簡單注釋都是吳調侯,吳楚才老夫子的。憑我這千年冥頑的劣性豈能看懂。

於是老父就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話說當年我父親的大哥王奎,六歲入私塾,八歲亦能待人接物,聰明異常,至十一二歲智力逐漸開發,亦發顯得聰慧。

一日讀書遲到,先生要罰用戒尺打手心。王奎不耐疼痛,對先生說,願意午時放學全背《祭十二郎文》,若不能背數罰並用。先生允,但不能至午時,只能巳末。於是在巳末時我伯父居然神奇的背誦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在鄉里一時傳為佳話,半年後伯父不知生了什麼病竟然英年早逝。死時正好年十二,不滿十三。令吾祖父痛心疾首,三五年不與人言。

而吾讀《祭十二郎文》時正好也十二歲,但是反覆難背頌。吾老父從此視吾為庸才也!果不其然,不得不佩服老父識人之明。

後來吾一天天長大,別的書讀來到索然無味,一本《古文觀止》翻得猶如油渣,能閉目背誦的篇幅到也不少。但是卻不能助我升學!所有篇目中,往往感其優美者,感其曲折者,感其幽怨者,感其豪放者,對於文篇的喜好恰是一個人性格的體現!吾對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李華《弔古戰場文》,司馬遷《報任安書》,王勃《滕王閣序》,歐陽修《秋聲賦》,袁宏道《徐文長傳》等篇目尤其喜愛。

根據提問要求,讀來暢酣淋漓首推《滕王閣序》,但是吾獨愛李華的《弔古戰場文》。

這篇文章是作者精心巨制的一篇駢賦,描述了古戰場的凄涼景象,從而揭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文字流暢,情景交融,吟誦起來暢酣淋漓,順暢通篇!

作者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臣服邊人,達到天下統一。通過連環舉例說戰士在苦寒的邊疆戍衛的艱苦,而又遇到無能的將帥害了自己不說,還連累士兵送命。即使不死「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曝砂礫」提出在我軍潰敗時普通士兵戰降兩難的處境。作者直接用鋪敘,白描把殘忍的戰場環境映入讀者眼帘。

引用趙國的李牧用兵;周的時候驅逐獫狁的典故說明戰爭的勝負不是士兵多就能取勝,而是將帥的任用才是關鍵。秦修造長城,漢擊敗匈奴都是以普通士兵的生命去獲取勝利,雖然有功,但是不足以補過。

替普通人民發出吶喊式的提問「蒼蒼烝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作者自問自答這是時代造成還是命運招致?自古以來都是這樣,有什麼辦法,只有施行仁德,才能讓百姓為天子守衛邊疆。

《弔古戰場文》採用駢體,以四字句為文章主旋律,實現工整對偶。鋪陳注重語言駢儷,句句韻致使文章清新,樸實。讀來韻味悠長,音調鏗鏘,有一唱三嘆之感,使文章悲壯之情極具感染力。


幾位大大都說了非常有名的文章,我百度了個陳琳的討賊文章,裡面很多成語和典故哦,能把曹操偏頭痛治好的藥方,華佗都不行啊。原文去下: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   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祖宗焚滅,污辱至今,永為世鑒。及臻呂后季年,產祿專政,內兼二軍,外統梁、趙;擅斷萬機,決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內寒心。   於是絳侯朱虛興兵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興隆,光明顯融: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   幕府董統鷹揚,掃除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被以虎文,獎戚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征,金鼓響振,布眾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後會鑾駕返旆,群虜寇攻。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翊衛幼主。   操便放志:專行脅遷,當御省禁;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台,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弄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僚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故太尉楊彪,典歷二司,享國極位。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義有可納,是以聖朝含聽,改容加飾。   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國。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細緻慘苛,科防互設;罾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為甚!幕府方詰外奸,未及整訓;加緒含容,冀可彌縫。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裊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今乃屯據敷倉,阻河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車之隧。   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雷震虎步,若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以沃[火票]炭,有何不滅者哉?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出自幽冀,或故營部曲,咸怨曠思歸,流涕北顧。其餘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楊之餘眾,覆亡迫脅,權時苟從;各被創夷,人為仇敵。   若回旆方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漢室陵遲,綱維弛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圍守宮闕,外托宿衛,內實拘執。懼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腦塗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可不勖哉!   操又矯命稱制,遣使發兵。恐邊遠州郡,過聽給與,違眾旅叛,舉以喪名,為天下笑,則明哲不取也。即日幽並青冀四州並進。書到荊州,便勒現兵,與建忠將軍協同聲勢。州郡各整義兵,羅落境界,舉武揚威,並匡社稷:則非常之功於是乎著。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部曲偏裨將校諸吏降者,勿有所問。廣宜恩信,班揚符賞,布告天下,咸使知

這篇文章不是那麼難懂,遇到生僻文字,結合上下文就明白了。

後來官渡之戰陳琳被俘虜後,曹操大罵你丫的說我就行了,還把我祖宗罵了個遍,做人要厚道啊!陳同學在沒啥骨氣但有智商,說了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老曹為了收買河北人心,吞了個蒼蠅似的原諒了他。

但真正讓我感覺老曹還是有點赤子之心的就是那篇抒懷文章讓縣自明本志令,這裡也百度黑大家,放心,基本都能看懂,只要您有點耐心就好。翻譯和注釋也都有,百度確實好。

這裡面你真的可以看出曹操的心路歷程,當時的熱血老曹確實霸氣和內斂。

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48。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49,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50,以還執事51,歸就武平侯國52,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53。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54,申胥之逃楚賞55,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56,仗鉞征伐57,推弱以克強58,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59。然封兼四縣60,食戶三萬61,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62,少減孤之責也。[1]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孤:古代王侯自謙之稱。曹操當時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稱。孝廉:漢代從漢武帝開始,規定地方長官按期向中央推舉各科人才,分孝廉、賢良、方正等科目,聽候使用,東漢時每年由各郡、國從二十萬人中薦舉一人,曹操被舉為孝廉時才二十歲。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 岩穴知名之士:指隱居而有名望的人。漢朝風尚,儒生常故意隱居深山,抬高聲價,以待舉薦。岩穴,山洞石室。 海內人:這裡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輕視。 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政教:行政和教化。 世士:世人。 在濟南:曹操於中平元年(184年)為濟南國相,職位相當於太守。濟南國轄境在今山東濟南一帶。 除殘去穢:曹操任濟南國相時,下屬官吏多趨附權貴,貪贓枉法。曹操奏請撤免八個縣官,下令搗毀六百多所祠廟,嚴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近臣。 違迕(wǔ):違背、觸犯。諸:之於。常侍:也稱中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掌管宮廷文書和傳達皇帝命令。東漢末年,中常侍改用宦官,權勢很大,地方官多逢迎他們。 年紀尚少(shào):曹操任濟南相期滿,朝廷調他為東郡太守。他託病辭官還鄉,年方三十來歲。 同歲:同一年被舉為孝廉的人。 譙(qiáo):今安徽亳縣。曹操的故鄉。精舍: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後來也指出家人修鍊的場所為精舍,精舍多指此意。 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 泥水自蔽:意謂老於荒野,不求聞達。 都尉:官名,管軍事,官階相當於太守。 典軍校尉:武官名,掌管近衛兵,多由皇帝親信擔任。188年(中平五年),漢靈帝劉宏建立西園軍,設置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討賊:指討伐地方軍閥和鎮壓農民起義軍。 征西將軍:東漢時授征西將軍的有四人,他們對東漢王朝都立過功勞。曹操藉此述志,表示願做東漢王朝的功臣。 董卓之難:董卓原是涼州(今甘肅、寧夏一帶)豪強,靈帝時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牧。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為了消滅宦官,召董卓領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國,操縱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對,成立討卓聯軍。 興舉義兵:指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都自稱「義兵」。曹操也在陳留郡己吾縣(今河南省陳留縣)招募五千人起兵討董。董卓挾持獻帝和數十萬居民從洛陽遷都長安,沿路死人無數,洛陽被焚。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汴水之戰:初平元年(190年),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各州郡聲稱討董,實各懷私利,又怕董卓兵強,不敢先進。曹操獨率軍西進,與董卓部將徐榮在滎陽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滎陽縣西南)一帶交戰,因兵少無援失敗。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連夜逃走。 揚州更募:曹操汴水戰敗後,與夏侯惇等到揚州重新召募兵丁。東漢末年,揚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轄今江蘇、安徽一帶。 兗(yǎn)州:東漢十三州之一,轄今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東部。 破降黃巾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農民軍起義攻入兗州,殺刺史劉岱。濟北鮑信與兗州官吏迎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領兵攻黃巾軍於壽張(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南),追至濟北,黃巾軍三十萬被迫投降。曹操從中挑選精壯,組成自己的強大軍事力量,號為「青州兵」。 袁術:字公路,袁紹的異母弟,九江郡太守,東漢末年江淮一帶世族豪強大軍閥。僭(jiàn)號:盜用皇帝稱號。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以九江太守稱帝於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九江:郡名,轄今江蘇、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 露布:布告,宣示。 禽:同「擒」。建安二年(197年)九月,袁術攻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曹操引兵出擊,大勝,擒斬袁術的四個部將橋蕤(ruí)、李豐、梁綱、樂就。 解沮(jǔ):瓦解崩潰。 袁紹:字本初,袁術之兄。建安四年(199年)三月,消滅了公孫瓚,佔有黃河以北的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梟(xiāo):即梟首,斬首而懸之示眾。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年縣東北)之戰中,以少勝多,消滅袁紹軍的主力。兩年後,袁紹病死。後來,其子袁譚、袁尚因爭奪冀州互相攻殺,袁譚求援曹操後,袁尚退軍。但是袁譚背叛了曹操,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出兵擊殺袁譚,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逃奔遼西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北征烏桓。袁熙、袁尚又逃往遼東,九月為曹操部屬公孫康所殺。曹操於是將他們懸頭示眾。 劉表:字景升,漢皇族魯恭王劉余的後代,東漢末豪強軍閥。獻帝初平(190—193年)年間任荊州刺吏。 乍前乍卻:忽前忽後。意喻投機。據史載:官渡之戰,袁紹向劉表求援,劉表暗地裡與曹操勾結,未敢出兵。有人勸他歸附曹操,他也持觀望態度。 當州:當地,即荊州,轄今湖北、湖南等地。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其幼子劉琮即以荊州降曹操。 「人臣」二句:建安十三年(208年),漢獻帝為了表彰曹操平定三郡烏桓的功績,廢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恢復西漢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制度,任曹操為丞相。 不遜之志:不忠順的想法。指別人認為曹操有代漢自立為皇帝的野心。 垂稱:垂名,稱頌。 「《論語》雲」四句:見《論語·泰伯篇》。 以大事小: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曹操借用《論語》中的話,表示自己擁護東漢王朝,並無奪取帝位之心。 樂毅:戰國燕昭王時名將,曾率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破齊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後封為昌國君。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讓騎劫代樂毅為將,樂毅擔心留在燕國被害,於是投奔趙國。 趙王:趙惠文王。 徒隸:犯人和奴隸,此泛指地位低賤的人。 後嗣:後代,指燕惠王。以上「昔樂毅」以下一段,據《太平御覽》卷四二〇可知,系轉引《史記》。但現在流傳下來的《史記》不載。 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兒子,繼始皇立,稱二世。蒙恬(tián):秦始皇時名將,秦統一六國後,他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秦始皇死後,趙高偽造始皇遺詔,逼使蒙恬自殺。 三世:蒙恬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連他自己共三代。均為秦國名將。 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騰和父親曹嵩。曹騰在漢桓帝時任中常侍、大長秋(管理皇宮事宜的官),封費亭侯;養夏侯氏的孩子為子,即是曹嵩,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曹嵩生曹操。 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萬年:死的代稱。 肝鬲(gé)之要:出自內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金縢(téng):《尚書·周書》篇名。其中記述武王病時,周公曾作禱辭祭告於神,請求代武王死,祭畢將禱詞封藏在金縢櫃中。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成王的另兩個叔父管叔、蔡叔等誹謗周公篡位,引起成王懷疑。於是周公避居東都(現河南洛陽市)。後來成王啟櫃發現禱詞,知其忠貞,大為感動,親自迎回了周公。縢,封緘。金縢密封的金屬櫃。 便爾:就此。委捐:放棄,交出。 執事:指朝廷統率軍隊的主管權。 武平侯國:建安元年(196年),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縣西。 為萬安計:曹操此令公布後,據《魏書》記載:漢獻帝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封曹操之子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 介推(tuī):即介子推,春秋時晉國人,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大封從亡諸臣。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勞,與他的母親隱於綿山而死。後世又傳說重耳曾燒山要他出來做官,他堅不出山,抱木被燒而死。 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伍子胥率吳軍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於秦,痛哭七日,終於感動了秦哀公,求得救兵,擊退吳軍。楚昭王回到郢都,賞賜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賞。 威靈:指漢皇室祖宗的威武神靈。 鉞(yuè):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時的一種儀仗。皇帝授鉞給主將,即象徵代表天子出征。 推:指揮。 天助漢室: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氣話。 四縣:指武平、陽夏(jiǎ,今河南太康縣)、柘(今河南柘城縣北)、苦(hù,今河南鹿邑縣東)。 食戶三萬:受三萬戶人家所納賦稅的供養。 分損:減少,平息。[2] 作品譯文 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濟南任國相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託病還鄉了。 辭官之後,年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年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年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年老。自己內心盤算,從現在起,往後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所以返回家鄉,整年不出,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學社,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一點瘠薄的土地,想老於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 後來我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裡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征西將軍,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討伐。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願擴充;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就可能重新引起禍端。所以汴水之戰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後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史,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計劃已定,有人勸說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布。袁術回答說:「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後我出兵討伐,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後得病而死。待到袁紹佔據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後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佔據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今天我說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齊桓公、晉文公所以名聲被傳頌至今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兵勢強大,仍能夠尊重周朝天子啊。《論語》說:「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說是最崇高的了。」因為他能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直到死了為止,也不會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後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說:「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用,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夠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的原因,是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而忘記先王的恩德啊。」我每次閱讀有關這兩個人的書,沒有不感動得悲傷流淚的。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都是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說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 我不僅是對諸位來訴說這些,還常常將這些告訴妻妾,讓他們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訴他們說:「待到我死去之後,你們都應當改嫁,希望要傳述我的心愿,使人們都知道。」我這些話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台,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得不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每當我讀到介子推逃避晉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賞賜,沒有不是放下書本而感嘆,以此用來反省自己的。我仰仗著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裡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說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佔有四個縣,享受三萬戶的賦稅,我有什麼功德配得上它呢!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蘇軾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覺得政論文的話,就是李斯的《諫逐客書》和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

哲理性的話,就是蘇軾的《赤壁賦》


推薦閱讀:

分數和成績難道比生命還重要?
2018年雅思寫作推送第204篇:2017年4月29日真題
身為慫媽,此生抱歉

TAG:教育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