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不敢加入蘇德戰爭?


謝邀了!

日本不是不敢加入蘇德戰爭,而是不願意加入蘇德戰爭。很多人以為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日本被朱可夫的機械現代化部隊給打怕了,特別是坦克技術、裝甲厚度、機動性、重量完全碾壓日本的坦克。其實不然,日本當時的機械化部隊不亞於蘇聯,而日本主要戰場在中國,中國軍隊並沒有多少機械化部隊,戰場多是丘陵地帶為主,日本是結合中國戰場的情勢而定製的坦克,憑日本建造航母和戰艦的技術,製造出一輛能與蘇軍比敵的坦克不難。況且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不亞於日軍,贏得也很不容易,蘇軍並沒有從軍事戰略上震懾住日軍。

(諾門坎戰役中蘇軍)


那為什麼日本不加入蘇德戰場、背後捅一刀呢?而且蘇軍剛經過「大清洗」,戰鬥力大不如從前。這主要與日本軍部的戰略制定和利益有關,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1、沒有必要。1941年年底前,德國的閃電戰在蘇聯戰場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戰果,連希特勒都做夢著拿下蘇聯易如反掌了,此時日本也認為沒必要再多此一舉,而把主要精力對付英美。

2、派系不和。日本陸軍和海軍一直不和、互相看不起。陸軍主張北進,而海軍主張南進。陸軍入侵中國取得的戰果令海軍眼紅,不甘示弱強行南下。日本知道同時南進和北進,以國內的實力確實做不到,進而也不會有入侵蘇聯的可能性了。

3、戰略資源。日本是個島國,資源稀缺,入侵中國得到的大多是煤炭、棉花、鐵礦等,而最重要的石油和橡膠等當時的中國沒找到,而東南亞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和橡膠,轉下東南亞是當時日本最好的策略。西伯利亞除了冷,啥也沒有,該有的中國都有了,所以日本不感興趣。

4、脫不開身。日本全線轉下東南亞後,由於美國的石油等物資對日本的禁運,發動偷襲珍珠港計劃,美國的加入,日本從此進入多線作戰狀態。再加上深陷中國泥潭多年已經無法自拔,陸軍大部分兵力被中國牢牢套住,都自顧不暇了,無兵可調。

5、德日關係。德國和日本沒到穿一條褲子的地步,希特勒認為日耳曼民族是最秀的民族,打心底里根本看不上日本這幫矮冬瓜,根本沒把日本當成生死攸關的盟友,就算是聯手拿下蘇聯,日本也不會得到太多好處,冰冷的西伯利亞,精明的日本人可看不上。所以,日本沒加蘇德戰爭。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以上僅僅是個人愚見,不到之處,望諒解了!你認為是什麼原因日本沒加入蘇德戰爭,歡迎關注留言交流,謝謝!


蘇德戰爭爆發時期,日本的外交部長曾今建議過關東軍應該北上,與納粹德國一起夾擊蘇聯,加速蘇聯的滅亡,一起瓜分蘇聯的廣袤土地。但是最後日本猶猶豫豫,還是沒有加入蘇德戰爭,而是選擇了與東南線一帶的英國、美國等國家開戰。

一、諾門坎被打怕

日本軍隊並不是沒有北上過,早在1939年的時候,日本就蓄意挑起過戰端。關東軍北上與蘇聯軍隊在諾門坎地區交戰,最後被蘇聯的朱可夫打到屁滾尿流。日本關東軍曾經號稱「皇軍之花」,卻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軍暴打了一頓,裝甲力量更是被消滅得七七八八。

戰役最後,日本只能乖乖地退讓求和。這場戰役在日本內部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從此不僅不肯再隨意招惹蘇聯,整個戰略更是往「南下」開始傾斜。所以我們看到1941年日本為了東南亞的石油等資源,甚至不惜悍然發動「珍珠港偷襲」。

二、日德關係貌合神離

首先要說到的一點是,蘇德戰爭爆發前期,希特勒的閃電戰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戰果。德軍連下蘇聯的重要城市,蘇軍一潰千里,一時使得蘇聯不得不動用焦土戰術來延緩德軍的進攻節奏,而希特勒則喊出了「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在此種態勢下,希特勒顯然不需要日本來幫助他前後夾擊蘇聯。

另外德日之間其實貌合神離,希特勒認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又怎麼會和矮小的大和民族真正結盟呢?所以即使夾擊成功了,希特勒也不會給日本太多的好處。日本人很精明,不會幹這種買賣。

三、蘇聯在遠東地區力量雄厚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雄厚軍事實力讓日本不敢輕舉妄動。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蘇聯在遠東地區擁有70.3萬的軍隊,而這時候的日本在遠東的兵力為40萬。蘇德戰爭的確令日本眼紅,他們預計戰爭後期蘇聯會抽走遠東地區的兵力,所以暗暗藉由軍事演習的名義,將兵力擴張到了70萬人。

隨著10月莫斯科會戰的爆發,蘇聯前線果然開始變得緊張。但是蘇聯心裡明白,日軍就是一個伺機而動的餓狼,遠東地區軍事實力萬萬要繼續保持,才能避免到時候被前後夾擊。所以蘇聯確實抽調了一部分技術裝備前往莫斯科前線,但是火炮、坦克、飛機的數量依舊比日軍高一大截。另外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兵力不減反增,從70萬人增長到了130萬人。

可見蘇聯一直對兇狠的日本有所防備。日本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裝備也沒有蘇聯精良,再加上諾門坎戰役被打疼的經歷還歷歷在目,所以日本最終還是沒有加入蘇德戰爭中。


蘇聯人又不傻,日本是個什麼貨色他心裡很明白,即便有雙方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但是蘇聯不得不防,邊境地區是重兵把守。下圖就是遠東地區蘇軍兵力,日本關東軍哪來的勇氣正面進攻蘇聯?

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兵力配置一直是非常龐大的,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剛剛爆發時,蘇聯在遠東地區兵力70.3萬人,火炮超過1萬門,坦克3188輛,飛機更是4140架。而同時期日本關東軍兵力為40萬人,裝備更是與蘇聯有著非常大的懸殊。1941年7月,日本開始進行關東軍特別演習,此次演習就是以進攻蘇聯為背景並開始為關東軍大規模增加兵力。除了將原有的14個師團由1.5萬人增加至2.4-2.8萬人之外,還從日本國內增派第51和57師團,這樣日本關東軍總兵力達到75萬人,飛機1025架。日本的作戰思想就是殲滅沿海地區蘇軍,並于海軍配合佔領海參崴地區,解除蘇聯在遠東東部對日本的威脅,然後再進軍外蒙地區。但是這個計劃有個大前提:蘇軍遠東兵力大規模調往西線參與對德作戰。按照日本的判斷,蘇聯會將遠東地區兵力由30個師下調到15個師、坦克下調至900輛、飛機則下降至1000架,這樣日本關東軍就可以在兵力上實現與蘇聯的對等。

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爆發,蘇軍前線形式變得非常緊張,所以開始從遠東地區調派一部分技術裝備前往莫斯科地區。但是,事情並沒有按照日本設想的那樣進行,雖然蘇聯調走了一部分裝備,但是火炮仍然達到8700門,坦克2124輛,飛機3193架,而兵力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從70.3萬人增長至134.3萬人,其兵力和技術裝備對日本關東軍仍然形成絕對優勢。就以坦克為例,在1941年12月1日蘇軍方面有2124輛坦克,而同期日本關東軍坦克為414輛。

其次就是後勤問題,如果日本沒能迅速推倒蘇聯在遠東部署的兵力,那麼日本就會被廣袤的西伯利亞活活拖死。當時日本關東軍儲備的彈藥為30個師團2-3個月、食物為15個師團2個月、汽油15個師團5個月。如果再進入到11月份,那麼嚴寒會侵蝕日軍,對戰鬥力早極大的打擊。在1938年張鼓峰和1939年諾門坎中,日軍正面對抗蘇軍也見識了雙方的差距,雖然蘇聯也有不小的傷亡,但是日軍打的非常吃力。

還有就是日本能得到什麼,1941年的日本需要的是資源,它的戰略性進攻也是為了資源。如果他北上進攻蘇聯,西伯利亞是不會給它帶來石油、橡膠、糧食這類戰爭物資。日德之間所謂的同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鐵,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核心。所以日本在1941年12月空襲了珍珠港,敲掉了太平洋艦隊,攻佔了東南亞,搶佔了資源。只是日本沒想到美國發起火來太要命了,僅僅3年半之後就讓日本投降。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這個問題。

日本並非不敢加入對蘇作戰,而是出於以下幾種考慮最終放棄了北進的策略。

日本大本營早就有北進和南下的紛爭,幸而一個事件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個紛爭的平衡,那就是諾門坎之戰。這次戰役雖然名義上是蒙古國和當時的偽滿洲國發生的戰爭,但實際上大家也知道,是蘇聯和日本打的。很多人都說這次戰鬥日本慘敗,其實從戰後的數據統計看,日本和蘇聯的損失相差也不是很大,但日本是真的打不下去了。當時,蘇聯在遠東部署了超過130萬軍隊,按照諾門坎的比例,日本要想拿下遠東,就得投入至少200萬部隊以上,還不一定能打贏,就算把最精良的關東軍全派上去,也是杯水車薪,日本對北進實在力不從心。

當時的日本,深陷中國戰局當中,尤其是他的陸軍,百分之六七十都在中國戰場,由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和遷都再戰的策略,使得日本耗盡國力也未能迫使中國投降,他的陸軍不能隨便調離中國,否則侵佔的地方就會被中國人奪回,而要再次徵兵,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經濟力量,他的全國人口才七千萬,他確實存在嚴重的人力危機,與蘇聯陸戰,他沒有把握不說,還把他精心打造的世界級海軍涼到了一邊,毫無用武之地,他陸軍和海軍的互相仇視也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對蘇聯的進攻只能加深這種矛盾。

日本侵華以來,鋼鐵,燃油等主要的戰略資源消耗迅速,但是卻未得到任何補充,中國當時是落後的農業國,他無法掠奪這些資源,而給他提供這些資源的美國因為自身利益的考慮又對他實施了這些資源的禁運,資源匱乏的日本急需獲得這些資源以便持續他的武力征服之路,顯然,遠東地區大多都是不毛之地,不能滿足他這一需求,而東南亞有他想要的一切,但他就必須對付美國,而他的海軍躍躍欲試,完全誤判了形勢,在利益與野心雙重力量的支配下,他們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最終選擇了南下方針。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有兩個原因,

首先被蘇聯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給整老實了!

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逐步控制了中國東北,蘇聯感受到了來自遠東和亞太的威脅,但是不敢放鬆來自歐洲的危險,卻又不能兩線作戰。蘇聯人於是趁著納粹德國的威脅尚未完全行成,先著手解決遠東亞太問題。

從1932年到1936年,蘇聯持續向中蘇中蒙邊境增兵。到1936年,蘇軍在遠東總兵力達到30萬人,裝備坦克850輛,飛機1000架,潛艇22艘。而日軍則由於在中國國內的戰爭進一步擴大,精力主要投入南面,駐紮在中國東北的兵力不足10萬人,而且還要對付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萬計的中國抗日義勇軍。

蘇聯同時利用共產國際設在莫斯科的條件促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抗日,並從1937年開始持續向中國政府提供大規模軍援。得到蘇式援助的中國軍隊越戰越勇,日軍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1939年5月,不堪忍受蘇械武器裝備的中國軍隊打擊的日軍公然向蘇聯挑釁。被激怒的蘇聯人則毫不示弱,斯大林調集空前強大的由裝甲兵、航空兵、炮兵等諸軍兵種合成部隊由朱可夫擔任統帥,向日軍反擊。武士道精神碰上鋼鐵鑄就的立體打擊,立馬被碾成齏粉。日軍兩個精銳師團被打殘,死傷1.8萬餘人。

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日本人領教了蘇軍的厲害,再也不敢隨便招惹蘇聯人。而此時的蘇聯已經同納粹德國簽署中立條約,圖謀瓜分波蘭。而德軍已經進佔波蘭大部,於是蘇聯馬上與日本議和,簽署停戰協定。在諾門坎戰役結束第二天,也就是1939年9月16日,駐紮在蘇波邊境的60萬蘇軍越過邊境,佔領波蘭東部。

暫時穩定了歐洲,蘇聯又回過頭來處理與日本的關係。此時日軍主力在中國戰場剛剛結束了規模空前的武漢會戰,急需休整。面對蘇聯提出的中立條約,日本欣然接受。雙方規定,蘇聯承認滿洲國的地位、有償出讓中東路的使用權給日本、逐漸中斷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實際上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才中斷的);日本則承認外蒙古自治。這樣,蘇日衝突告一段落。

其次,那就是中國人民掀起規模空前的民族抗日戰爭,死死的拖住了日本。持續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主力也陷入長沙會戰和敵後游擊戰場,海軍則磨刀霍霍準備在南洋大幹,再也無心也無力北上進攻蘇聯了。


我來說說自己的觀點。

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了和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協同其盟國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芬蘭等國家,共550萬人,兵分三路突襲蘇聯,實施了震驚世界的巴巴羅薩計劃。

有很多人就會問,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如果日本也從東北向蘇聯進攻,那或許勝利的結果就要改寫了。

那要說到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日本人當時不敢進攻蘇聯,那就要說說下面的事了:

其實,早在蘇德戰爭開始的前兩年,既1939年。日本人曾經北上於蘇聯進行過戰鬥。而且還被蘇聯狠狠地抽了一頓,是自日俄戰爭以來,日本人受到的最大一次打擊。這就是諾門坎之戰。

這次對戰共持續了約4個月,雙方參戰兵力共20多萬人,戰後蘇聯方面傷亡2.5萬人,日本傷亡1.2萬人左右,單從人數上來說,日本人好像戰鬥力更高,傷亡更低。但實際上,日本的關東軍經過這一仗,使得日本認識到了自己於蘇聯的工業實力的差距,例如,坦克就很能說明問題了。要知道,日本關東軍可是號稱日本的精銳。

再有,對於北上進攻蘇聯和南下進攻東南亞相比。東南亞地區帶來的資源則會更加豐富,也更多的是日本國內所急需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招惹了另一個大魔王--美國。結果也是被很抽了一頓。

所以,與其說日本不敢參與蘇德戰爭,應該說是既不敢又不想參加。


當然了,我覺得日本是想加入蘇德戰爭的。我們常說,當年的法西斯發動了反人類的戰爭。當時幾個法西斯國家簽訂了相應的協議,說白了這幾個國家也想串通一氣,不僅是政策上的相互策應,更重要的是在戰爭過程中能夠相互支援。

比如,在蘇德戰場上,如果日本能夠給蘇聯在遠東地區予以打擊,進行兵力上的牽制,那麼我想蘇德戰爭的天平肯定會倒向德國一方。但是為什麼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呢。這一點其實很簡單,難道日本不想打蘇聯嗎?這肯定是不可能的,當然是由國家利益和當時的國際環境決定的。

其實,日本在那之前曾和蘇聯發生了戰爭,而那次戰爭說實話也是打痛了日本。所以,你說現在為什麼日本這麼忌憚俄羅斯,我想和那次發生的戰爭也是有很大的關係。那次戰爭日本也是調動的精銳,但是呢,結果怎麼樣,蘇聯就是要讓你知道厲害。說白了,對於蘇聯來說,這次戰爭是相當的重要的。這次戰爭如果成功了,接下來他就可以不用腹背受敵,可以專心對付德國了。

1939年發生的諾坎門戰役,朱可夫展示了蘇聯的硬實力,日本關東軍被朱可夫打怕了,第二十三師團被摁在地上暴打,而且其裝甲力量被消滅。從此,關東軍對蘇聯一直是心有餘悸。由於這次戰爭失敗,導致南下主導派開始佔據優勢。

再說,戰爭打起來以後,日本的戰場開的太大,到處都需要兵力。而他的兵員不足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所以,他不可能同時向這麼多國家開展,否則將加速他的滅亡。


從表明上看,日本沒有加入蘇德戰爭夾擊攻滅蘇聯是日本在戰略層面的一大失誤,但往深處了解一番當時日本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就能得知日本做出如此選擇的各種因素。

當時的日本,受制於島國地理環境的天生缺陷,雖然吞併了琉球、朝鮮半島、台灣、中國東三省等地,但其資源短板的硬傷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美國的廢鋼鐵和石油一直都是日本賴以生存的進口資源。當時美國出於對佔領了中國一大部分土地的日本進行遏制的考慮,掐斷了對日本的廢鋼鐵、石油出口。對於日本而言,南下攻佔東南亞,獲取英國人、荷蘭人在這一帶的油田是從源頭上擺脫美國石油控制的最佳辦法,國內的南下派基於此大造輿論鼓吹。另一方面,日本也在中蘇邊境的諾門坎一帶對蘇蒙軍隊展開過局部的試探性進攻。此戰,日軍慘敗,北進派頓時失去了支持,南下派佔據了上風。

由此,日本放棄了與德國夾擊蘇聯的戰略,轉而將重點放在了中國、東南亞、太平洋戰場


在蘇聯和德國爆發大戰之際,日本外交部長建議關東軍應該北上夾擊蘇聯,讓虎視眈眈的蘇聯完蛋。但是這一建議在付諸實際行動時候,日本卻選擇了在南線和東線與美英等國開戰,卻並未向蘇聯開戰。那麼為什麼日本不敢參加蘇德戰爭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的利益痛點在亞洲。作為亞洲國家日本一開上就看不上毫無吸引力的西伯利亞荒原,而且很多日軍高層認為與蘇聯沒有開戰的必要,相反南面的東南亞有更大的利益所在。這是因為東南亞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正好是日本島國最缺乏的一些資源,進攻東南亞要比寸草不生的西伯利亞荒原要有利的多。

第二,日本關東軍實力弱與蘇軍。諾坎門戰役就給日軍上了一節生動的課程。蘇聯朱可夫將軍讓日本人知道了現代戰爭的真正含義。儘管蘇德打的很激烈,蘇聯還是從中抽調了大批部隊到達中國東北,用來防範日本的突然襲擊。這批部隊當中,有蘇軍的裝甲部隊,空軍,這些軍隊都強於日軍,而且光作戰飛機就達到了3178架,數量是日本關東軍的四倍。如此強大的遠東蘇軍,自然讓日軍提心弔膽,不敢輕舉妄動。

第三,德軍不需要日軍幫忙。蘇德開戰前三個月的態勢極其明顯,蘇軍一潰千里,德軍長驅直入,日本一看這種情況,更就沒有參戰的慾望了。而且德日之間貌合神離,日軍認為自己遏制美國和英國要比去幫助強大的德國更划算,所以日本海軍也放棄了參加蘇德戰場的提議。


日本資源匱乏,必須速戰,但是此時的1941年日本部隊已經深陷中國大陸戰場,久久打不下來,後期缺乏石油、橡膠、鋼鐵等軍事物資,急需解決物質問題,北方蘇聯有資源但是都是未開採的,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開採才行,不可取,而南下東南亞有豐富的軍事物資,佔領後就可直接使用,南下是明智之舉。

太平洋戰爭的策劃者,杉山元

1939年,日本在蘇德戰爭之前已與蘇聯打了一仗,雙方共投入20萬兵力,日本慘敗,所以日本直接放棄了北進的想法,這也是日本的特點,打不贏就撤,不會打持久戰,1938年的張鼓峰戰爭、1944年的英帕爾戰爭,都是這樣的,失敗後不再前進了。

深陷中國大陸戰場的日本陸軍部隊戰線拉的太長,已經有顯不夠用了,況且蘇德大戰時,蘇聯在遠東地區還部署有一百多萬部隊就是為了防止日軍北上的,日本沒有足夠的把握。而號稱亞洲第一的日本海軍基本很輕閑,所以為了迅速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選擇了南下,而非北方。

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

還有一條很有意思的是,日本的陸軍和海軍一直有非常嚴重的內鬥,比如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等等。強大的日本陸軍勢力一直壓著海軍,直到陸軍在中國戰場上陷入膠著狀態而無進展,進攻蘇聯又化為泡影外,海軍贏得了話語權,才有了後面的歷史。


推薦閱讀:

王的男人:西裝墨鏡標配,格鬥玩槍都會,還要負責形象管理?
貝浩登登陸上海,溫·德爾維重回中國:國際藍籌畫廊中國競爭再升級
沒有紅毯走秀的平壤國際電影節 | 看門道
又是「一箭雙星」!這次,它們帶上了「國際搜救黑匣子」
【悅心快訊】靜寧縣政協副主席李文清一行來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考察

TAG:國際 | 日本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