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第一武安君——白起,如何評價?


白起能打嗎?肯定能打。國家主將級別的人物罕有不能打的。但是評價這樣的人物,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過分誇大個人在國家戰爭中的作用。國戰統帥的個人能力是在國家機器的系統內起作用的,離開國家系統個人啥也不是。自古名將多悲劇收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局限造成的。下場悲慘的名將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他們離開系統的原因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結局差不多都是悲慘的。

白起的成長之路很完美,起自行伍,身經百戰,軍功爵位達到秦國二十等軍爵最高等級,朝堂上面還有人拉攏提拔,可以說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耕戰立國體制下,個人成長的完美範本。

只是他一生指揮的最大的一場戰役頗多疑點。

疑點不在於白起殺降到底是不是道德。雖然即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就講究「殺降不祥」。但是即便換我們穿越成白起,面對幾十萬敵國男丁,放又不敢放,看又難看住,養又養不起,除了殺光似乎也沒有別的什麼辦法能確保秦國鎖定長平勝果。所以殺降不能算作白起的污點。

和別的名將最不同的是,白起的「戰神」生涯是因為「怯戰」而終結的。

從史記的記載上看,秦王為了讓白起領兵滅趙,可以說軟硬兼施用盡了一切手段。但白起就是軟硬不吃寧死不去。史記上給出的原因僅僅是白起曾經勸秦王不要去打邯鄲,秦王不聽。事後證明白起說的對,邯鄲不好打。秦王再度請白起出手,白起傲嬌賭氣了。拜託,一個身經百戰統領近百萬將士的戰神級國戰統帥,會賭這個氣?甚至賭氣賭到命都不要?這才是白起一生最大的疑點。

白起寧死不攻趙,大致會有幾種可能。一,賭氣。秦王不公開道歉,承認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白起就不替秦國出戰。二,長平之戰殺人太多,白起良心發現,這輩子不願再上戰場。三,以殲滅趙國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的長平之戰實際上並沒有達成預期目標,白起虛報戰功自己心裡有數卻無法明說。雖然看起來幾率都很小,但以上三種情況的確都有可能。或許還有別的可能。但不管哪種可能,一代戰神最終因為不願再上戰場而被自家國君賜死,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即便不是唯一也得是史詩級的罕見了。這裡面的隱情當真值得歷史學者和文藝工作者們好好挖掘挖掘。


白起被譽為戰國時代唯一戰無不勝的名將,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殲敵百萬餘,威名播於六國。其人勇狠,又長於謀略,自是罕見的軍事奇才。長平之戰,秦軍將統帥秘密換為白起時,為避免趙軍懾於白起威名不敢出戰,甚至通令全軍將士:泄露白起為將者,斬。可以說,秦趙之間這場大戰,以白起為將是一大轉折,而經此一戰趙國大衰,也為未來秦國統一打下了基礎。

但是白起一生之惡名也繫於長平。長平一役,白起殺降,雖然未必是坑殺降卒四十萬,但為數必不少。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三處提及白起殺降。《白起王翦列傳》中的原話是「(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並說「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世家》的說法是「卒四十餘萬皆坑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則說「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殺降者白起遭到眾口一詞的譴責和詛咒。中國的歷代文人幾乎都痛罵白起——只因傳說白起腦袋小而尖,文學家王世貞就直截了當地罵其為「銳頭小子」。

白起後來開罪於秦王,招致賜死的命運,白起臨終時長嘆:「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柏楊說,白起之死,並非殺降的報應,「因為殺降的報應要嚴重得多,國家、社會,甚至全國人民的道德品質,都要為殺降付出代價。歷史上從沒有一個準許殺降的政府付得起這種代價。」

長平之戰後四十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稱始皇帝。但正如論者所說,秦這個帶著先天脆弱登上歷史舞台的帝國,幾乎從誕生之日就陷入了天下反叛的怒潮之中。此後不足二十年,它果然煙消雲散了。


中國兩千多年文明史中,唯一當得起「戰神」稱號的人,一個真正為戰而生的人。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在戰國時代那樣幾乎每月一戰的情況下,白起的35年軍戎生涯經歷大小百戰,未嘗一敗,不要說是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上也難找到了。白起的人物性格特點,不是很了解,歷史上記載也不多,不過可以看得出他並不是有很高政治追求的人,以他的戰功,在秦國最後也只封了個君,除了軍中職務,在朝堂上並沒有執掌大權;所以這更印證了他為戰而生的天性。白起的作戰特點:1、首選殲滅戰。迅速有效的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是首要目的,其次才是攻城掠地。2、行軍風格迅猛剛烈。戰鬥中從不遲疑,對瞬間即逝的戰機絕不放過;戰鬥結束後,按孫子兵法說「窮寇勿追」,但是白起在獲勝後從來都是窮追猛打,務求趕盡殺絕,令人膽寒。3、料敵機先,算無遺漏。不管是敵我雙方,還是有可能介入的第三方甚至第四方,不管是大局還是細節,都在戰前全盤掌握,並在戰鬥進行中隨時局的變化及時調整作戰方案(鮮明的對比人物就是靠拼爹獲得將權的趙括,只知道看兵書打仗)。4、自成一家(或者說自學成才),魏國吳起、龐涓,齊國孫臏,燕國樂毅這些名將都是先拜名師,學成後才出山的,而以白起為首的戰國四名將(還有王翦、廉頗、李牧),都不是科班出生,他們的作戰經驗、方法、理論都是自己從行伍間摸索出來的,所以其戰法獨具一格。5、處理軍務果斷、決絕,這同時也是他的缺點了,實在太決絕了,造的殺孽實在是太重了。整個戰國時期,戰爭死亡人數有200多萬,而敗於白起,死於白起一人之手的就達到100萬,這是何等樣恐怖的數字!「人屠」的稱謂送給他真是當仁不讓,民間相傳到了唐朝,農夫家一頭牛被雷劈死了,死後牛腹出現二字「白起」,意思是其殺孽太重,轉世無數次,近千年以後做了畜生還要遭雷劈。大家都知道最後秦滅六國,六有其五是王氏父子拿下的,而事實上在更早些時候,秦國獲得統一六國之勢的階段的關鍵戰役,全是白起打的。1、戰國早期除秦以外最強大的楚國,鼎盛時期可稱於秦勢均力敵,正是由白起一戰攻入郢都,逼楚國遷都,從此失去了與秦較勁的實力。2、秦國東進第一步: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沉重打擊了中原國家的信心和戰鬥力。3、秦國東進第二步:長平之戰滅趙45萬。當時戰國各國總人口不超過兩千萬,長平一戰,秦趙雙方動用的兵力超過百萬,都是傾全國之力,這也是一場決定了戰國後期走向的戰役,如果趙勝了,最後一統天下的說不定就是趙國了。秦君把最大的賭注放在了白起手中,而他也不負所托,完美的出演了自己的男一號。


品一杯濃到發苦的茶,我望著天空,剎那間想到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的事情。白起的遺憾或許普天之下只有稀里糊塗莫須有的死在風波亭的岳飛可以相提並論了!

岳武穆在極其強橫之時,被十二道金牌接連不斷的召回了京城。眼看著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聖就是唾手可得的事了。一舉可以洗刷圍繞在宋帝國的悲劇就這樣普通泡泡一般破滅了!世人都在感嘆岳飛的無可奈何,可白起呢?在大秦帝國的軍威士氣達到了一個巔峰值的時候,受命回秦,眼瞅著的勝利於進一步的戰果擴大化就這樣不去不復返了!一樣的萬眾矚目,一樣的威風凜凜,一樣的超凡脫俗,一樣的無可奈何,一樣的可歌可泣,一樣的支離破碎,一樣的嗚呼哀哉,一樣的追憶遐想!岳飛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讚歎,白起只有數不盡的惡言相向和否定言論!世人知岳飛而不知大宋,世人知白起而不知道大秦!或許千年之後的大宋皇帝在讀到秦昭襄王和白起的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嘴角微微一笑,心裡有了主意。就讓岳飛做他個白起第二。

功高震主者,必被君王忌;武極無封者,亦為滅亡始。

白起之功封於武安君,持秦穆公劍,舉國之兵符。可謂是將軍之巔峰。

吳起受命練魏武卒攻秦,鎖大秦六十年。大戰天下無敵手,一生征戰七十六場,六十四勝而一十二平,終其一生無一敗績。於魯國時,母喪不臨,殺妻求將,於弱魯為將擊退強齊,魯國不用,去魏國、魏國忌憚,去楚國。他的污點是存在,不過有《吳子兵法》可以稱之為兵家亞聖,而被後人推崇。白起呢?一樣的征戰天下終其一生無一敗績。秦昭襄王猜忌於他,他並沒有「識時務者為俊傑」。既然是秦國人,死了也是秦國的魂!

商鞅為天下儒生群起而攻之,時代貴族的遺老遺少都對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也不得不五馬分屍來結束他的一生。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商鞅變法的成功是大秦帝國崛起的一隻強心劑。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有理由東出六國,後人也會為商君極公不盡私的全人之美而嘖嘖稱奇。白起呢?他沒有留下變法帶來的根深蒂固的改變,他只有無盡的謾罵。變法和戰爭都是為了秦國的利益,為了大秦帝國最後的揮劍浮雲去。可就是不一樣的待遇!

在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的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稱為「起翦頗牧」)』中戰功最為卓越者。這個陝西眉縣人在十六歲的時候就投身軍營,開始了一生的征戰生涯。先後晉陞為左庶長、左更、大良造,直至和國君比肩的武安君。

白起之後的歷史長河中,後人評價白起一般都是讚揚和詬病並存,贊方譽其為「戰神」,詬病方毀其為「人屠」。

我們在『日內瓦公約』影響下,都深刻的明白,「生命至上」的理念。影視劇中那些不遵守日內瓦公約的國家真心是恨得牙根兒痒痒。從『日內瓦公約』的條文中看待白起的話,他「屠夫」的名號那絕對是實至名歸,武安君每一次作戰,都必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不可謂是嗜殺如命,罪孽深重啊。而且,戰爭中不殺俘虜也是戰爭得鐵血法則,違背者就像白起一樣,在死後肯定會遭受口誅筆伐。所以,無論是怎樣的戰功顯赫,怎樣的兵法純熟,怎樣的軍事大家,白起也會被後人稱之作「反人類」的「殺神」「人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切都自在人心。側重點不同,看到的我是不一樣的風景。

我們誰都不可否認,作為將軍的大秦帝國武安君白起有時代和人道方面的局限性。白起所處的那個時代,是一個歷史的孩童期,那個時候並沒有形成統一的中國的概念,每個國家的將軍們都在為自己考慮,都是有自己的利益考量點。在歷史的孩童階段,每個人的認知都不會達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水準,我們在評價他的時候,都已經有了一套全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帶著有色眼鏡來看白起這名將軍都難免有失偏頗。武安君白起是一個典型的專為戰爭而生的將軍,在大爭之世,讓一個手持利劍的將軍去尊重每一個生命,這就有點勉為其難了。更重要的是,武安君所處的那個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特別標準的「叢林社會」,叢林法則的定義曉木就不一一闡述了,總之,作為一個老秦人,流淌著秦帝國血液的武安君從小就是聽著秦國的故事長大的,他所接受和認同的價值觀就是以大欺小,弱肉強食,只有肌肉最強、拳頭最硬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才能發展壯大。這也是老秦人在西戎邊陲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根源所在,白起自然也是如此。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每一方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的性格特色。就比如齊國,無論是姜齊還是田齊,八百年的歷史傳統讓這個國家有太多太多的優點和缺點。頑疾就是從光芒萬丈的優點中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最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武安君白起的作戰特點:

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毛澤東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白起一生可謂是很好的闡述了兵法軍爭篇的要訣:「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地,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時值下午,一首劣詩,權當祭奠戰神武安君白起

『憶武安君』

驟雨凄風摧殘紅,

秋落春花葬枯榮

金戈鐵馬男兒夢,

陣斬狂徒百萬眾

婆娑醉眼尚懵懂,

回眸人世若蓯蓉

狂歌一曲此間聞,

絕殺千里映天紅

萬馬長驅誰堪敵?

浴血沙場空埋恨

揮墨落筆灑篆文,

長眠天下伴孤燈

以武安邦封國君,

百戰不殆即戰神

——【曉木曰兮歷史系】

已委託「維權騎士」(http://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侵權者追究到底!


白起是秦昭襄王(秦贏政的曾祖父)時的最著名的大將,秦國公族之後,其祖白乙丙,就是淆山之戰被晉襄公俘獲的哪三位之一,所以白起從小接受軍事思想熏陶,為他以後的軍事傳奇打良好的基礎。商鞅變法廢除了官職世襲,這也逼迫了白起的將星之路必須從行伍做起,當然後來做了相國魏冉的女婿被這個重要伯樂發現也是一個因素;白起生前的孫武、吳尚……這些成熟軍事思想或說冷兵器時代的先進軍事理論是白起百戰百勝的理論基礎。

白起一生大小戰七十多次,未有敗績,他參與的四次大戰是奠定秦始皇一統的基礎。

公元前294年,白起率秦兵12萬與魏、韓、東周聯軍戰於伊闕,在這場軍力懸殊的戰役中,秦軍避開與聯軍正面較鋒,以少數之兵偽裝主力與敵周旋,而主力繞至敵後襲取糧草,攻其弱點,各個擊破,使聯軍自相猜忌迅速瓦解,此戰全殲聯軍,殺俘聯軍主將犀武、公孫喜。這是白起揚威列國的成名之戰。

在春秋戰國歷史時期,楚國曾經與管仲率領的中原列國聯軍決於長江,使聯軍知難而退,因此歷史學者在對列國統一的趨勢問題上傾向於非秦即楚,秦楚之戰是秦昭襄王核心決策層最為關注的戰役。公元前279年左右這場大戰拉開了歷史的帷幕,從白起從一開始就避開與楚進行消耗戰的打法,沿漢江東下,攻下沿岸重鎮,使軍馬有了立足之地,然後攻下鄧縣、水淹鄢城,使楚之郢都失去依託,變為孤城,終在第二年攻下郢都。鄢郢之戰距伊闕之戰13年左右,從此戰國的多極化轉向兩極局面,此戰距伊闕大戰間隔13年之久,秦準備之長,其意義可窺一斑。武安君白起震驚列國,談之色變。

在戰國遊戲俱樂部里,趙氏從三分晉有其國始,就立於列國,力量不可小覷。公元前273年,魏趙15萬軍攻韓,韓求救於秦,白起率軍從咸陽出發急行一百多里,不一日快速出現在華陽戰場(戰前秦軍做了迷惑不救韓的策略),魏趙聯軍大敗,此戰斬敵13萬,2萬趙軍淹於黃河,魏趙主將茫卯、賈寅敗逃,秦軍乘勝追擊得魏地卷縣、蔡陽,趙地長社和觀津,魏被廹又獻南陽而求和。白起率領的秦軍使趙國膽寒。

公元前(262——260)年,秦將王齕與趙將廉頗戰,廉頗是位智勇雙全的將軍,採取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等候戰機的戰術,使秦軍誘而殲之的戰術失空,因此秦用反間計使趙國換了廉頗,起用了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一上任就主動出擊,白起詐敗,誘趙括主力到預定戰場,二萬秦軍截其退路,五千秦軍負責殲滅出城的趙國援軍,趙括被預先埋伏在丹河東岸的秦軍阻擊並壓縮至長平一帶狹窄地域,隊形無法展開,白起又發動「降可免死回國」的宣傳攻勢,秦昭公親至戰線動員軍民,秦國援軍源源不斷,而趙軍之援被阻,糧草斷絕,兵無戰心,趙括被射殺,40萬趙軍降後被活埋,長平之戰(今山西高平市)使趙軍元氣大傷,白起被稱「屠夫鬼將」之稱號。

白起是整個春秋戰國最為著名的將軍,是秦國一統、戰功最高的軍事將領,殺敵之眾、攻城之多、無人可及,後來被秦昭公賜死,是功高蓋主,還是帝王為後繼者鋪平道路,抑或敵國之反見計,成了歷史的迷霧。


謝邀,

軍事才能無可指摘,白起打仗沒輸過,平手也沒有,各種各樣的仗都打過,毛主席說: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至於殺人盈野,仁者見仁吧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國史通鑒【春秋戰國篇】(五)一鳴驚人

TAG:白起 | 文化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