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


相同點: 這兩種紀錄片拍攝流派都是攝影器材技術進步的產物。都因為攝影器材輕便了,可以帶著到處跑了而延伸出的不同的兩種紀錄片拍攝方式。同時電視的普及都對兩者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雖然形式不同,但兩種製作方式關注和追求的都是最大限度的記錄真實。

不同點:

直接電影: 簡單來講,直接電影拍攝者和鏡頭都像是牆上的蒼蠅,完全不會幹涉被拍的人的動作語言。讓被拍攝者習慣鏡頭在鏡頭面前表現出自然的樣子。觀眾在看這類紀錄片的時候也很難感受到拍攝者的痕迹。感覺就在那默默地記錄。樹立了一種「旁觀」的美學風格。

像直接電影代表作《初選》《推銷員》這些作品中不僅全程只默默地記錄,盡全力的在鏡頭中不摻雜一丁點的主觀色彩,甚至連音樂等畫面造型元素都沒有。單純的是記錄。其中《初選》記錄了肯尼迪和競選對手漢弗萊在威斯康辛州競選,競爭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名額。也帶有一定的「電視直播新聞」的味道。

也正是因為直接電影對於拍攝者主觀的近乎執拗的排斥,直接電影適合拍攝那些本身就具有一定戲劇性的事件或人。

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關注事件的真實不同,真實電影的創作者更為關注的是人內心的真實。和直接電影完全排斥拍攝者主觀因素正相反的是,真實電影拍攝者都是在電影中存在感很強,通過拍攝者對拍攝的主動參與,訪談,展露被拍攝者的內心真實想法和真實性格。樹立了一種「在場」的美學風格。

像讓·魯什《夏日紀事》中被拍攝者不斷的被問「你幸福么」這樣的問題,我們看到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回應。通過這種通過方法探索人內心世界的真實。這部影片被稱作觸及了「生活的纖維」。

真實電影后來走向了更加大膽的路子,讓魯什拍攝的一部叫做《人類金字塔》 的紀錄片中,拍攝者不再滿足於僅在紀錄片中扮演採訪者的角色,而變成掌控者。這部紀錄片試圖以遊戲的方式,將一群不同種族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讓他們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攝影機從旁邊觀察他們之間關係微妙的變化,並組織他們對所扮演的角色和故事的發展進行討論。這部電影試圖通過這個大膽的實驗來表達某種觀念。但是這部電影的虛構性實在是太強了,壓抑了真實的效果,讓·魯什對於真實電影有些走火入魔了。

紀錄片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紀錄片拍攝者熱衷於純粹的直接電影或者真實電影,但是可以說,今天所有的紀錄片創作者都在使用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流傳下來的製作方法。今天主流的記錄電影不使用旁白,將現場旁觀與訪談有機結合已經蔚然成風。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徹底改變了紀錄片的樣貌。


真實電影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一個以直接記錄手法為基本特徵的電影創作流派。包括法國的真實電影運動和美國的直接電影運動。早期電影史常把它們混為一談,事實上,二者的紀錄片美學觀與創作手法截然不同。

相同點:

二者都採用輕便攝影機等器材,都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

不同點:

真實電影:

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讓·魯什。

讓·魯什繼承了弗拉哈迪拍人類第一部真正的紀錄片《北方的那努克》時與受訪者互相合作,參與其中的觀念,他的美學觀是認為純粹觀察只能得到表面上的真實,而他要追求表面之下的本質真實,所以他鼓勵在拍攝的時候不要躲在攝像機背後,而要積极參与,促使受訪對象流露出內心的情感,說出平日不常說的話。

1961年,他與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合作拍攝《夏日紀事》時,就插入了自己進行的對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訪談和爭論場面。

代表作:《夏日紀事》


直接電影:

代表人物是羅伯特·德魯和理查德·利科克為首的一批新聞工作者。

受到新聞攝影影響,主張冷靜觀察的拍攝。他們的美學觀是把製作者的干預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盡量讓受訪者們忽略攝像機的存在,忠實於未加操縱的事實,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

代表作:《初選》《推銷員》


西方電影中的兩種創作方法


技術主義 蒙太奇

寫實主義 場面調度


寫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法國新浪潮 和 德國新電影

誕生了 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


直接電影倡導以真實生活中的戲劇性事件為拍攝對象,導演根據敏銳觀察,事件開始時拍攝,結束時結束。(如紀錄式故事片)

真實電影倡導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和實踐。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不用職業演員


1.直接電影著重於直接記錄現實,攝像機後面的人完全不介入;

2.真實電影意圖於發掘隱秘於事件後的「真理」,攝像機後面的人可以介入並主導;

3.直接電影源起於60年代美國,真實電影源起於60年代法國。


推薦閱讀:

推薦電影:《海洋深處》
電視圈的「小崔」?這位導演向電視屆黑惡勢力正式宣戰
相親對象發消息約我去看電影,看到他定的座位我哭了.....
《公民凱恩》G.O.A.T

TAG:娛樂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