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找個這樣的老公,沒氣瘋都算好呢。

一個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男人,怎麼還敢要孩子?你也敢嫁他。

目前你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把身體養好,然後才能考慮其他。

你自己身體都不行,怎麼帶好孩子?

至於你那個丈夫,一時半會兒很難改邪歸正啊,遊手好閒沒有責任心沒有擔當,還是個媽寶男啊,你將來的日子才難熬呢。

首先,你沒有義務打工掙錢給他花,況且你還剛生育完,身體需要調養休息。

其次,就算你休養好身體,打工掙錢也是養活自己和孩子的。他一個健康的男人,有掙錢養家的義務,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然而他卻厚著臉皮肯老!

你必須和他好好談談,一個男人要有責任心,要有擔當,都成為父親了,怎好意思只知道玩遊戲?

另外,你也要和你婆婆統一意見,不能這樣驕縱他兒子下去了,這樣是害他兒子,這樣你們未來的生活還怎麼過。

一個成年男人不幹工作,不養活老婆孩子,甚至連自己都要靠媽媽養活,活著有什麼意義?

你婆婆養育了一個失敗的兒子,你若再一起縱容他下去,你兒子就有了一個糟糕的父親!!

對於你,這個男人孺子不可教也,可以離婚,但他是你兒子的父親卻不能改變。

望三思!望有主見!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我提幾個建議:

1、關於寶寶經常晚上哭鬧,建議你帶孩子去兒科做一個檢查,排除病理原因。每個寶寶的氣質都不同,有些寶寶哭得少,很容易安撫;有些寶寶哭起來可是驚天動地。是小寶貝的一種語言以及溝通的方式,因此,無論是他們不舒服,如:尿布濕了、太熱、太冷、餓了、無聊孤單,或是生病等,寶寶都會以哭泣來表達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在面對剛出生的新生兒,父母親與寶寶之間,勢必都需要一些時間來培養彼此相處的默契。

2、關於你檢查有宮頸糜爛和偶爾有點腹痛的癥狀,建議你給你老公說明,這種月子病要儘快治療,後遺症很大,爭取你老公的支持。也建議你樂觀面對,積極配合醫生做治療,這種病症完全可以康復。

3、根據你的描述,你老公有點奶男,這是由他的長成環境、家庭教育、父母的認知等綜合原因引起的,建議你和你老公心平氣和的溝通一下,也可以請第三方人士幫忙溝通。

4、抑鬱症和抑鬱情緒是不同的,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有鬱抑情緒。根據你的描述,你只是有抑鬱情緒,前三個建議解決了,這種情緒自動會消失。

祝好!


恭喜你能有這樣的覺悟。一個人最害怕的不是已知,而是無知。能夠感覺到自己和以前和平常的狀態不一樣,有了警覺,就能夠進行防治和處理。

如果你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症,首先要做的是,先查找下,抑鬱症一般有什麼癥狀,對照一下自己,這些癥狀在自己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情況,是輕微的?中等的?還是到了嚴重的程度。如果還只是輕微的,自己多注意,不要讓癥狀加深,如果已經是中度甚至重度了,不要害怕,找專業人士,例如心理醫生等,幫助自己走出抑鬱的陰影。

接著,知道自己有抑鬱傾向,用心的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主要是來源於自身還是外部影響?這些影響到自己的因素能不能得以改善?再者,即使不能改善,那麼,自己又該如何做,才能避免事態變得更壞,如何做才能夠使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

然後,最好和身邊的朋友說說自己的癥狀,尋求幫助。同時,給自己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做,積極做。當一個人的注意力被積極的事情吸引,能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就沒有時間亂想、閑想了。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意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抑鬱症雖然算是情感上的感冒,但是並不是像感冒一樣可以自己判斷的。是不是抑鬱症,需要去正規醫院確診,並且進行正規的治療,打針吃藥,甚至住院治療。

就算是在正規的醫院,抑鬱症的診斷也是一件很謹慎的事情,更多的時候是診斷的某種程度的抑鬱,而不是抑鬱症。抑鬱症的診斷有其標準,自己不必對號入座。

所以,不要在網路上問這種問題,要去醫院看病,如實的回答醫生的提問,並且認真的填寫測試量表。有些量表,還能測試出你是否說謊。如果確診,按照規矩吃藥,做諮詢,一般是藥物治療為主,心理諮詢為輔助作用。做諮詢,也要找口碑不錯的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現在的人比過去重視心理衛生,但是也有一批人不懂裝懂,跟風亂說話。找錯了諮詢對象,就算不是抑鬱症,也會讓你的心情更加不好。

天藍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情感專家,親子專家。頭條號」心師天藍姐姐聊家庭教育「,關注我,幫助你。


抑鬱症發生的成因,即抑鬱症是怎麼不來的,西方心理學和醫學等學術界是這樣描述的「迄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係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見於百度百科)。也就是說,現在學術界並沒有揭開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也就無人談起它是怎麼來的啦!心理學業內人士都知道,西方心理學尚未揭開情緒的發生機制《積極心理學》第81頁,任俊著),作為情緒一種的抑鬱和抑鬱症,未被揭開神秘面紗也是西方心理學和科學的無助和局限。(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說過,抑鬱症是被心理醫生定義出來的,天下本來沒有抑鬱症,定義者本身也並不清楚其發病的成因,因此作為普通百姓千萬別被抑鬱症嚇著,它就像感冒一樣,並不丟人!)

誕生於2013年3月,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體系的內因心理學(學術專著《幸福推手-內因心理學》),其創始人管奎令歷經十五(2002-2017)年的臨床本土心理學研究和踐驗,找到了情緒發生的機制,揭開了抑鬱和抑鬱症發生的外因和內因,現概述如下:

社會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與抑鬱和抑鬱症是有關聯,但並不是其發生的成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社會因素即遇到破壞性的生活事件無時無刻地存在著,活著就有生活事件的發生,處置是否得當才是問題形成或問題解決的關鍵,用不好是災難,用好了是幸福,因此社會因素只是心理發生的外因;生物因素即遺傳因素或神經遞質的缺失,看起來是抑鬱的成因之一,其實,它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因為抑鬱和抑鬱症並不是出生時就有了,而是抑鬱了,才缺少某種神經遞質,補上這類物質猶如西醫治療感冒一樣,感冒藥的缺少並不是感冒的原因,因此說生物因素是抑鬱成因之一是一種因果倒置的說法;心理因素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影響,抑鬱本身就是心理因素,總不能說心理因素導致心理因素吧!(百度百科裡提及的「抑鬱氣質」其實是生物因素,不是心理因素,在巴普落夫神經類型學說里稱之為抑鬱質,是生物性或類似生物性的。性格是行為性的,是習慣或選擇和控制疊加累積起來的行為結構,它就是德或德行,而德或德行不是心理因素,是行為因素。)

那麼,心理因素是怎麼來的呢?精神分析認為患者發病於過往心理創傷體驗的再現,行為主義認為問題是由環境刺激所致,人本主義認為似本能需求未得到滿足或實現導致病情發生,認知心理學認為是對事件理解或認知的偏離或扭曲導致心境不好,積極心理學認為去過度關注了消極因素,忽略了積極因素,導致了不良情緒。內因心理學認為上述西方心理學流派分別從各自的平面闡述了行為是怎麼來的,而沒有發現心理,尤其是情緒怎麼來的,沒有發現情緒的反應對象和反應方式。其實,反應包括兩個階段,先是行為反應,然後是心理反映,西方心理學把兩者混為一談啦!只研究環境、生物和心理三大要素,並沒有掌握情緒和病症發生的要點和核心。

內因心理學創始人管奎令研究發現,環境刺激和本能驅動並不能夠直接導致情緒和認知等心理現象的發生,它們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發生,行為的發生除了環境施加的外在動力和本能提供的內存動力等兩個因素外,個人的選擇和控制模式更為主要,也就是說行為主要源自個人選擇或修為。過往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狀態對選擇和控制有指導和謬引、抑制和揚升作用,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因即成事或敗事的核心要素,則是當下所使用的選擇和控制模式與事情的發展趨勢的適配或契合程度,適配或契合則起建設性的正作用,否則就會起破壞性的反作用,起正作用則使事態向成事方向發展,起反作用則使事態向敗事的方向運動,成事和敗事帶來相應的情緒反應。

可見,西方外因心理學從環境、生物和心理三個維度研究了行為的發生,但是不清楚心理,尤其是情緒是怎麼發生的;內因心理學從德與勢和道的適配和契合(合一)角度發現了情緒的發生機制,德與勢合一與否生產正性情緒或負性情緒,德與道合一與否生產道識認知或曲識認知。前者是一個分的過程,後者是一次合的過程。分是西方文化取向,合是中國文化內涵。建立在基督文化基礎上的西方心理學只完成了心理學研究之前半部分,即行為是如何在環境刺激和本能驅動的作用下分化或泛化(分)而來;建立在天人合一文化基礎上的內因心理學完成了心理學研究的後半部分,在交互作用中,認知和情緒等心理的具體內容,通過選擇和控制等行為模式及其有效性或無效性等內因,起作用、起怎樣的作用,並最終合璧或悖離而生成。心理學理論研究也從決定論、本能論、自由意志論等重經歷和經驗的三維平面階段,發展到重模式及模式與事勢匹配的四維(德、道、勢和物)立體階段。

從笛卡爾之後,西方心理學界一直認為,心理包括知、情、意,即認知、情感(情緒)和意志。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分類方法,心理是人對世界的反映,認知和情感是人對世界的反映,而意志不是人對世界的反映,而是對世界的欲求,內因心理學創始人管奎令認為,人對世界的欲求是人的內行為,是德或德行的內涵,不屬於心理範疇,將意志劃定為心理是一種謬誤,也是制約西方心理學向前發展的基礎性障礙,我們可以說,西方心理學未找到情緒的發生機制,可能與這種蹩腳的分類方法有關。

內因心理學認為心理只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的內涵,意志是行為層面的內容,行為是過程,心理是結果,行為是可以選擇的,心理無法直接選擇,人若想控制認知或情緒等心理現象,則需要先去控制行為,去修行或修為。行為不僅包括意志,還包括做人和做事。如何使用意志,即建構怎樣的意志類型,如何做人,怎樣做事,以及與勢和道的適配,則構成了人的行為結構,也就是德或德行。提升做人格調、做事風格和意志類型都是個人可以選擇並實施控制的因素,中國古人稱之為修行,內因心理學稱之為樂為。我們無法直接控制心理幸福,幸福與否要靠修行水平,即心理幸福是一個結果,修行是一次次的過程,想要有個好結果,則先要相信、鑽研並享受過程。

心理的反映對象是世界,西方二分法哲學觀認為世界是物質和精神兩世界,中國人天人合一之一分法的在世觀認為世界是由道即規律以及按照規律辦事的路徑組織和建構起來的,道分天道、地道和人道,世界是由道生的,由物提供機體,由德來培育,由勢來達成,這四維元素構成中國人的立體思維方式。內因心理學創始人管奎令認為中國人的一分法比西方人的二分法更整體,也更能提示世界的構成機制。他經過十五年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將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對立起來,容易讓人與事件,尤其是無法改變的事情的發展趨勢發生衝突,從而產生看不慣(敵意)和失敗體驗(抑鬱),這伴有一定程度的越權行為;與互動對象統一不當,又容易讓人膽小怕事,從而出現害怕或緊張情況,此時伴有一定程度的棄權現象,越權和棄權將人置於被動和無助(被選擇)之中,越權和棄權是對立統一邏輯的產物,越權和棄權等不當行為就發端於對立統一的哲學觀,越權導致抑鬱,棄權發生恐懼。天人合一在世觀,則將行為人與天地的位置擺得很準確,君子的修行最高境界是聞道和成功,其具體的解決方案則是中庸之道,分別會在時機、方向、力量和節奏上與事態保持同步,外在和內在的消耗會減少到最低,因此可以以柔克剛,甚至四兩撥千斤,能夠順利將自己的意志外化,外部的信息及其模式也能夠內化,這樣就是通的,通則不痛,這就是聞道對成功的助力作用,這種把不必要的損耗降到最低的活法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管子》上記載: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開心快樂;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就擔憂困擾。所欲是指人對具體事情的慾望,所惡是指人對世間各種存在的態度取向,前者屬於意志層面,後者屬於做人層面,都屬於人的德或德行,即行為結構的內涵。得就是指得到,也就是實現或達成,逢是指遇到或環境刺激,也就是生活事件對人的影響,前者是指行為及其出發之後做了有用功,與之對應的失去或得不到則是指人的行為出發之後做了無用功,後者是指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或相互影響,它提示了人與環境的兼容水平或情況。也就是說,如何多得,少失,或者將失變成得,怎樣提高與環境的兼容指數,是用有用感替代抑鬱的有效途徑。(我們的老祖宗,在二千多年前,已經告訴我們情緒的發生機制,西方心理學至今還沒找到!)

《禮記》上記載: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君子和小人沒有人格上褒與貶之別,卻有活法上的高低之分,因此,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也就是說,快樂和幸福源自君子活法,煩惱或障礙源自小人活法。兩者區別在於:君子以道,即事情本身、拿什麼來立足以及發現其門道為中心;小人以欲,即情慾、焦慮位次高低以及患得患失為中心,前者成事,成事則得所欲,因此快樂幸福,後者敗事,敗事則逢所惡,因此煩惱障礙。成事或敗事的關鍵是我們的活法是否起作用,起建設性的正作用,還是不起作用,起破壞性的反作用。如何讓我們的選擇和控制,多起建設性的正作用,少起破壞性的反作用的行為模式及其健康指數,就是內因心理學關於主導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發生的內因,環境因素和本能因素都是心理發生的外因,當然外因在也事情發展變化中起作用,起建設性的正作用,或者起破壞性的反作用,則取決了個體的行為模式,及其行為結構的合理與否,如果活法或模式足夠契道合勢,完全可以將廢料轉化成資源,這就是老子和內因心理學主張的人由被動變主動的路徑,也是積極樂觀的理由。(內因心理學認為模式,即活法比經歷或經驗更能主導問題形成和問題解決的發生!)

總而言之,行為發生於環境刺激和本能驅動以及個人選擇,行為積累起來形成行為模式或活法,也就是德或德行,心理發生於行為即人們的德或德行對道即事情的組織建構機制以及勢即事情的發展趨勢,所做不同的功用。(悟道與否生產認知,合勢與否生產情緒。悟與合說明行為出發之後做了有用功,迷和散說明行為出發之後做了無用功。)

內因心理學認為,人若變被動為主動,就需要去認知道(聞道),整合勢(因勢利導),因為得道多助,得勢者成事或成功。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去把握成事的關鍵和要點,道和勢是天地間萬物的主宰和決定性力量,德與道和勢適配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類幸福的總體路徑。所以,其創始人管奎令認為認知的對象是道,即認知或認識針對事情的門道做反應,情緒反應對象是勢,即情緒或情感針對事情的發展趨勢做反應。

如何反應,內因心理學稱之為選擇和控制,古人稱之為德,德是心理發生的主體,而不是大腦,大腦是物,只是載體。德對道和勢做反應,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達成的路徑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和反中庸之道的兩極分別是以道制欲合勢和以欲忘道散勢,其核心是在有和無之間平衡,也通過從小我到大我,再到忘我的實現目標的行為結構合理與否表現出來。

抑鬱是針對事情的發展趨勢之一的損失或失意做反應。做了什麼的反應,即抑鬱者是如何選擇、怎麼控制損失的呢?抑鬱和抑鬱症是如何量變積累起來的?又是如何發生質變最終生成的呢?概述如下:

失意或損失是活在世間必然的存在,也就是說,它是活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遇和欲兩部分構成,遇是現實的,欲則是可以取捨的,我們無法擇遇,但可以調整欲。它們由事情的發展趨勢決定的,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事情發展趨勢的產物,並因為對得失的理解和取捨的不同,而放下或放不下,活著就需要好好理解和處置它們,抑鬱者往往認為失意或損失不正常,所以放不下。

所幸的是多數人都能夠淡然處之,因為它是正常的,所以接受。儘管,失意或不如意發生後多數人都會鬱悶,但不會影響太久,而抑鬱者常被影響數日,甚至是數月,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能否捨棄一些原本屬於自己的或者自己單方面所期待的價值,常人能夠捨棄,抑鬱者去不願意捨棄。從這個角度講,抑鬱者往往比常人更自私,把利益看得更重。當損失發生之時,常人開始的選擇先是否認,然後拒絕,最後是接受,挫敗事件帶來給人們的是暫時性的鬱悶和小抑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注意力的轉移,當局者就把所遭受的損失或失意淡化,甚至去享受磨難,他們因此很快恢復正常;抑鬱者在平常的生活中,對損失和失意一味地拒絕和對抗,這樣平常會進行著抑鬱情緒量變的積累,這是抑鬱者所以抑鬱在做人的上選擇。

抑鬱者其個性往往比較強勢,在人際交往或與他人的互動中,習慣讓別人聽自己的,並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置事情,當事態一旦不按照自己的設計走,他們會認為自己無能而抑鬱,這是抑鬱者所使用的我控意志類型對抑鬱者帶來的影響。

當不良重大事件發生之後,損失已經實勢,即變成無法更改現實,採用衝突化的戰術,持續與失意對峙,其能力完全小於目標預期,又不懂得轉向或變通,從來不妥協,他們會像木棒了一樣,遇到石頭,與之比硬,會因為自己的頑固而折斷,做無用功導致抑鬱,重複地做無用功導致抑鬱症,此時抑鬱情緒發生了質變,這是抑鬱做事上的選擇和控制模式。

當然抑鬱者,往往對周圍異己者關係比較緊張,用自己的好惡觀看待對方,總認為別人不合理,對他們充滿了敵意或懟忮感,其本質是缺少起碼的心胸和肚量,這也是抑鬱情緒發生量變起始點,是嗔者對人對己不滿的表現。(聖人和君子當事件發生或損失降臨之時,會選擇冷靜下來,查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只是事情的研究者,卻好像是得失的旁觀者。凡事為而不爭,成功固然很好,不成功也成仁,聞道往往比成功更重要,經歷過就有收穫,問題變成了一種天人合一式的享受。)

總之,抑鬱發生於當事人或參歷者對事情發展趨勢之一的損失或失意的處置不當,即拒抗損失等不合理行為在應對損失或失意時,對自己的能力評估過高,抑鬱症生成於重複積累抑鬱情緒,即一味地使用起反作用的方法,因為自己的頑固不化發生折斷。這就是抑鬱及抑鬱症發生的內因,環境刺激或不良事件只是外因,生物因素髮生改變是抑鬱的結果,心理因素中的認知因素也是行為的結果,誰都不是聖人,沒有經歷過不懂、無覺知是常態,經歷之後開悟才可能認知到,因此認知因素也不是抑鬱的原因。

一句話,只有行為對事勢做了無用功,甚至重複地做了無用功,才是抑鬱和抑鬱症發生的主要原因。通俗地講,抑鬱和抑鬱症是由化解生活中各種煩惱的能力相對不足所致的。

至於如何治療抑鬱和抑鬱症,內因心理學的解決方案是生產價值感或功用感去取代、攻克、戰勝或覆蓋抑鬱和抑鬱症,當價值感或功用的比例達成或超過抑鬱的比例之時,人就會好起來啦(十五年數萬臨床成功以及不成功個案為證據,在此不贅述)!這就是生情克情療法,簡稱生克療法,也稱活法升級療法,或稱合理結構療法。用君子活法去升級小人活法,是這個療法的核心,具體的操作細節,則需要根據具體的求助者的具體情況,量身定製,實踐證明成效顯著,此文因為篇幅所限,不再詳談。(此文之論點和論證,是內因心理學創始人管奎令十五年臨床本土化心理學職業生涯的獨家發現,轉載請註明出處,切勿刪減或斷章取義喲!第一部學術專著《幸福推手—內因心理學》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今日頭條號:內因心理學。)


推薦閱讀:

【走出憂鬱~在線諮詢】留言: 我每天吃憂鬱症的葯也知道為什麼,但是...回復: 黃文昌 教授
「小成學堂」「抑鬱症真不是矯情,哎!」
給你2個小工具:焦慮失眠怎麼辦?
抑鬱症和神經衰弱的區別
抑鬱症,葯就必須一直吃嗎?

TAG:育兒 | 抑鬱症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