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人敢挖秦始皇陵?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

很多人沒有搞清楚概念,秦始皇陵包括了地宮、封土、地面上的陵園建築、隨葬坑、隨葬墓等一系列的遺址,除了地宮和封土之外,秦始皇陵的其它遺迹都已經或多或少的進行了考古發掘,所以說,考古學家現在沒有發掘的是秦陵的主體,也就是封土和地宮,而大眾往往只把地宮和封土直接當成了秦始皇陵的全部,而忽略了其它很重要的建築遺迹和隨葬遺迹。

網圖侵刪

需要知道的是,一座帝王陵墓,絕不能簡單的被認為是地宮和封土,因為帝王陵寢,它更重要的是承載了巨大的政治、文化上的意義,而帝王及其後人所要表達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就是通過陵園的選址、布局和建築等一系列元素來體現的。

那麼,為什麼考古學家不去發掘秦始皇陵的地宮呢?

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出於對目前的文物保護的能力的考慮。實際上,根據我的工作和學習經驗來說,以當今的科技水平,如果我們要去發掘秦始皇陵,以國內的文物保護水平,是完全有能力對出土的文物進行完美的保護下來的。但是,這個僅是假設,如果在發掘過程中,萬一出現一點差錯,後果就會很嚴重,因為秦始皇陵備受矚目,發掘秦陵的意義已經超出了學術上的意義了,如果發掘過程中,一絲不苟的不出差錯的完成,大眾會覺得這是考古學家分內之事,萬一出現差錯,一定會口誅筆伐,對於考古學家很不利,所以我們不會去主動發掘的。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都會知道秦陵地宮內有會有大量的精美文物,有青銅器、玉器等等,還有一些我們不曾想過的遺物出現,這些都是用來研究當時中國最高科技和上層審美的絕佳材料。同時,也可能會有大量的竹簡文書,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的的不可多得的資源。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發掘秦陵地宮,我們也會通過其它方式來研究秦以及先秦的歷史和文化的。所以發掘秦陵地宮,並不是那麼必要。

所以說,現在不會發掘秦陵地宮,以後可能也不會。


(關注 @文蹤旅跡,告訴您一段有味道的歷史)

寫秦始皇陵墓的文字堆積起來恐怕能拉幾車皮。人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說秦始皇帝陵,大概因為它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密碼。

我理解題主的問題有兩層意思。一是兩千多年來,無數的盜墓者沒有人敢挖開秦始皇陵;二是現代意義上的考古發掘也不能主動去發掘秦陵。由於長期關注帝王陵墓,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秦始皇陵)

當年秦始皇把自己的陵墓修建了三十多年,在他為秦王時候起,就開始對自己陵墓進行設計和主體建設。在統一全國後,開始了秦始皇陵園的大規模建設。自己死亡到秦二世二年,秦始皇陵墓進行了收尾工程。這時候的秦始皇陵墓有內、外兩重城垣,呈南北長的回字形布局。它的外城周長6000多米,內城周長3000多米,東、西、南3牆各有1門,北牆有2門。秦始皇的陵墓位於內城南部,陵墓的地宮呈長方形,陵墓內建有各式各樣的宮殿,陳列著無數的奇珍異寶,並以水銀為江海、以人魚膏為燈燭。按照太史公司馬遷在《 史記·秦始皇本紀》里的說法,「墳高五十餘丈」。它的地宮是「穿三泉」( 《史記·秦始皇本紀》),「已深已極」、 「深極不可入」( 《漢舊書》)。陵園裡面修建著寢殿等禮制建築群等。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修陵人墓葬等,陵園面積超過55平方公里。現在實際測量,秦陵覆土高度仍然達55米,封土底邊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有關方面先後在秦始皇陵園發掘了兵馬俑一、二、三號坑,出土陶俑、陶馬8000餘件,步兵、車兵、騎兵、弩兵、武士俑、軍帥俑等等,陣勢很是壯觀。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

但是,兩千多年來,盯著秦始皇帝陵的目光很是灼熱。

秦末項羽把隊伍拉到了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殺害了所有守陵人和剩餘的修陵工匠,焚燒了陵園內的地面建築,並下令挖掘秦始皇陵。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項羽「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後人也多沿用司馬遷的說法,比如後來的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劉向傳》中寫道:「項羽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棺槨」。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說:「項羽入關發之(秦陵),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草茫茫》一詩中也說:「蒼蒼茫茫在何處,驪山腳下秦皇墓。一朝盜掘墳陵破,龍槨神堂三月火。」

通過上述描述,似乎秦始皇陵墓真的被項羽挖開了。

但是,分析項羽當時的處境,他一定有挖開秦始皇陵的想法,破壞秦始皇陵陵園完全可能。可要說他挖開了秦始皇陵,恐怕還是不足為信。話句話說,項羽有挖開秦始皇陵的膽量,而沒有挖開秦始皇陵的本事。

(銅車馬)

目前不能主動發掘秦始皇陵,是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帝陵屬於稀缺資源,保持它的原真性是國際通行做法,不能主動發掘已經是普遍共識。

二是科技力量不足以支撐發掘這麼大體量的陵墓。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務院就提出了要求:「文物部門的考古工作應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對不妨礙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出土文物保護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掘」。

三是從可持續發展,傳承優秀文化遺產,保持遺產完整,維護帝陵的歷史環境風貌既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要義,又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所以,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


考古學家猶豫什麼,最重要的原因,因為技術不夠,挖開了沒法保護。不僅是秦始皇陵,現在基本所有王陵都不挖了。

考古的關鍵是長期保護不是暫時開眼,現實的考古工作也不像小說裡面描寫盜墓那樣奇幻,而是非常緩慢複雜,再細緻的呵護都很有可能將無價的文物葬送。早期因為知識技術有限,挖掘的有些王陵出土的文物實在太好了,但是因為保護技術達不到所以眼睜睜看著這些保存了千年的文物在幾年之內損壞,這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痛心疾首啊~ 我見過一個學姐看陶片比看情人還溫柔,這要讓她看著挖出來的寶貝保留不下來,剜心之痛啊……而到現在依然還沒有足夠成熟的技術,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

以秦始皇陵為例,之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就曾經提過,發掘秦始皇陵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挖掘的良好準備;萬無一失的保護條件;考慮國際上對古遺址不主動發掘的嚴格要求。很遺憾我們目前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秦始皇陵又是所有皇陵中很特殊的,陵冢要層層剝挖,土層中可能還藏有文物,工程浩大難以想像,而破壞了陵墓本身是非常可惜的。其次就是發掘的困難,考古學家普遍認為,秦始皇陵墓中,秦兵馬俑坑、銅馬車坑、陪葬墓區等等這些都已經是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也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難以想像的寶藏——最重要的是艱難在下面,這些我們目前都克服不了。

其實除了秦皇陵最受矚目以外,我國還有很多大型王陵尚未發掘,早年的經驗不足造成的損失都是教訓,因此除了人為盜掘、地質災害這種情況以外,考古工作者是不會對這些王陵主動發掘的,考古不是挖寶,從某種程度上講本身就是一種不可逆的破壞,如果不能將善後工作準備到最佳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文物在地下安好。

回答來自原創歷史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楊清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 PGC_VIDEO:{"thumb_height":360,"vname":"愛剪輯-秦始皇陵40年不敢開挖的真相,敢說真話我只服老梁.mp4","neardup_id":708161311680059617,"thumb_width":540,"src_thumb_uri":"14d7001356c9a23dbcb1","sp":"toutiao","update_thumb_type":"1","vposter":"http://p0.pstatp.com/origin/14d400135cff1770a26e","vid":"3f9e05fd5c14415fa34b7b2a25adf275","video_size":{"high":{"h":480,"subjective_score":1,"w":720,"file_size":20553623},"normal":{"h":360,"subjective_score":1,"w":540,"file_size":15612876}},"duration":817,"hash_id":708161311680059617,"thumb_url":"14d400135cff1770a26e","md5":"981de6488a7eeba3768e493481ccfa1a","vu":"3f9e05fd5c14415fa34b7b2a25adf275"} --}


答:(1)說起秦始皇的陵墓,我不得不多說幾句話,因為自古以來我認為秦始皇的陵墓最具神秘色彩,在以往的朝代中也是秦始皇的朝代中撲朔迷離的事情最多,也可以說秦始皇是千古第一皇帝,他的陵墓不僅我們老百姓渴望瞅瞅,我想我們的考古者也是想看看吧,畢竟是那麼的神秘。

(2)有人說秦始皇的陵墓還沒有發現,其實我想說秦始皇的早就發現了,只是我們的現在的技術無法挖掘,就算強制性挖掘了,也無法把哪些珍貴的文化給完好無損的保留下來。我記得在之前有個作家就提出來挖掘陵墓,被總理給攔下了,沒有批示。不能完整的保留就不要開採挖掘。

(3)秦始皇陵最具神秘色彩,我其實最喜歡的就是秦始皇,所以對於秦始皇陵還時比較期待的,聽別人說秦始皇的陵墓中的兵馬俑栩栩如生,有一次一個兵馬俑壓在了青銅劍上,壓了幾百年,但是當把兵馬俑抬起來,那個被壓著的劍立刻就彈了起來,由此可見,秦始皇的神秘是非常大的。然後就是為什麼大家都不去挖掘呢,其實我想說秦始皇的皇陵肯定機關重重,目前的技術還無法開採,所以之前的人肯定也是無法開採的。沒那個技術去挖掘,自然沒那個想法去冒險呀。


推薦閱讀:

中法戰爭前的劉永福和黑旗軍
古代人吃完飯給塊碎銀子就走,店家難道不怕他們付的錢不夠嗎?
【軼事秘聞】宋子文與盛宣懷之女盛愛頤的情感故事
木蘭辭里隱藏了哪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
中大科鑒:金絲鐵線,傳世哥窯

TAG:古墓 | 考古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