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推崇的周禮,現在還有沒有必要繼承和發展呢?


孔子為何維護周禮。文革時稱:周王朝是奴隸社會。秦王朝代替周王朝,是推翻了奴隸制,是社會的進步。文革是一個說謊的時代。考古證明:周王朝的奴隸占人口的比重不到1%,並非奴隸社會。秦朝的奴隸占人口的比重有10—20%,是不折不扣的奴隸社會。

周王朝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下面詳細解析:

1、人與人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鄭國大舉伐宋,華元帥軍抵抗。在戰前,華元賞賜羊肉給將士,但遺忘了為其駕馭的車夫,車夫便在大棘之戰中,駕著戰車直奔鄭軍之中,導致主帥華元被俘,宋國大敗。

之後宋國以兵車百乘將其贖回。 不久,宋國築城,華元任工程總監。築城的役夫見華元巡視工地,便作歌吟唱,以諷刺他兵敗被俘。由於華元隨從人少,寡不敵眾,只得離去。

華元身為宋國六卿之首,著名政治家。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長期任右師,執掌國政。且身兼築城總指揮。卻被役夫嘲笑、譏諷。 這說明周王朝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役夫當面譏諷卿大夫、國君十分正常。

2、執政者對人民有敬畏之心。

《詩經·莆田》有云:我取其陳,食我農人。在耕種季節,周天子慰問農夫,給農夫送飯。孔子曰:使民如承大祭。此詩中的周天子便符合儒家君道的標準,對人民有一顆敬畏之心。以法家思想治國的秦始皇對人民斷不會有敬畏之心,而是視人民為草芥、螻蟻。因為在法家眼裡,人民生存的唯一價值,就是被君主奴役,為君主致死盡忠。

3、執政者忠於人民。

孔子所提倡的「忠」本意為與人坦誠相待,工作盡職盡責。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都可以互相盡忠。 在《左傳·庄公十年》中,有一則曹劌論戰的故事: 曹劌問魯庄公,你憑什麼和強大的齊國作戰?庄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所言,是指魯庄公是盡職盡責,忠於人民的合格君主。

《左傳·桓公六年》有曰:「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又曰:「民者,神之主。聖王先成與民而後致力於神。」

但韓非卻將儒家之忠「法家化」。把原本的「工作盡職盡責,與人坦誠相待」篡改為「君主的利益高於一切」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只限於下級對上級,臣民對君主盡忠(詳細見《韓非子》札記)。

4、人民言論自由,有批評議論政治的權利。 《詩經》的成書得益於周王朝的采詩制度。目的是「觀民風,知得失,自考正。」側面反映了周王朝言論自由,支持人民批判和議論政治。

這與《左傳》中子產不毀鄉校互為印證: 鄉校是先秦時期,人民休息和議政之所。子產執政時,鄭人常聚集鄉校,謗子產之政。然明建議毀掉鄉校。子產卻認為,鄉校是人民休息,議論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則行知;民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何以毀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如吾聞而葯治之。」 仲尼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無論是子產,還是孔子,都是反對專制獨裁,支持言論自由,支持人民批評和議論政治的。

5、職業平等無貴賤。 在周王朝,各行各業平等。所謂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但法家卻認為工商與儒家一樣,皆是國家的蛀蟲,應當消滅。秦朝統一天下後,更是採用暴力手段,將工匠、商賈直接沒籍,充為奴隸。 (自漢代起,一直至清朝滅亡。對工商的態度。既非儒家思想,亦非法家思想。而是採用黃老學派主張。採用非暴力手段。在經濟上制裁工商,在政治上鄙視工商。工商皆為賤民,非良家)

正因如此,孔子才會維護周禮。 而秦朝則把全國建成一個大監獄。以韓非思想為指導:大臣是「從主之法,順上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人民是——「戰時用其死,安平盡其力」,「赴湯蹈火,死節之民,寡聞從令。」臣民生存唯一的價值,就是踏踏實實作奴才,致死為君主盡忠。

此外,先秦儒家已經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舊思想。與法家立法為君,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夷族連坐,寧枉勿縱的新思想爭鋒相對,水火不容。

(在《焚書坑儒》中將詳細解析) 依據法家思想建立的秦朝,使人民失去了平等、自由和人權。

在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最接近民主法治社會的時期有二:一是周王朝,二是北洋政府時期。最為專制獨裁,社會最倒退的時期也有二:一是秦朝,二是某個時期。 民主、法治;自由、人權並非西方舶來品。在周王朝和先秦儒家,已經有之。


禮,繁體字為「禮」,從示,從豊,本義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也是指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也可指禮物,當代更多指尊敬的態度和動作。

在中國古代,禮是國家體系和社會秩序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和法結合,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法制體系中。禮調節了人們最基本的社會行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等級尊卑,可以說古代每個中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它。

禮最早起源於氏族社會末期,是原始人類祭祀鬼神祖宗為求得賜福而舉行的儀式活動,並演化成禮儀來約束人心,早期三皇五帝治理天下也曾用禮。

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中國禮樂文化。夏朝開始進世襲制王朝,社會生活國家化,需要一定的規範來約束全體成員,因此除了法典《禹刑》,夏禮就是最重要的行為規範準則。周朝時,周公旦又進行了全面革新,將上古禮儀和夏禮、殷禮進行整理、改造,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系統化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都納入「禮」的範疇,並在其統轄範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這就是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周禮。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儒家,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仁義禮」系統,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意思是仁以愛人最重要,義以尊賢最重要,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孔子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的《禮》就是《禮記》,也稱為《禮經》,是專門講禮節的經典。

秦火之後,《禮經》失傳,後來經過西漢高堂生等人授《禮》,《禮經》得以傳承,漢代立於學官的「五經」就有《禮》,唐代立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其中有「三禮」,包括《周禮》《儀禮》《禮記》。「三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經典理論,對禮法、禮儀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

在中國古代,禮一直是讀書人的必修課程。通過禮,可以別異,區分不同角色、身份和地位,進而形成人倫秩序,同時,禮也是教化,能幫助人區別於禽獸,所以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和個體人格的修養,此外,禮還是敬讓,是一種德性行為,能更好處理人際關係,最終達成和諧。

受中華文明影響,東亞各國也開始學習中國古代的禮儀,其中以韓國、日本和安南(越南)最為深遠,直至今天,這些國家都可以看到中華禮儀的影子。

而作為發源地,我們中國人,今日是否重視傳統禮儀?我們曾經不顧一切擯棄舊觀念,但是否又形成了新的現代文明規範?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檢視一下我們對待傳統文化到底有著怎樣的觀念。現在社會上對待傳統,有比較偏激的觀點,許多人一提到諸如傳統文化、國學這類名詞就避之不及,大加抨擊,以為是舊時糟粕,早該棄之。這種想法可以理解,畢竟當前浮躁的文化環境之下,許多國學騙子辦的國學班和所謂的「女德班」大行其道,大家一看這些人的德行,一聽他們將的那些東西,以為這就是傳統文化,以為傳統文化如此糟糕透頂。其實大錯特錯。無論是「國學大師」還是女德騙子,他們口中的傳統文化,想都不用想,都是極其功利而歪曲的,與其真實的面目相去甚遠。

如果矯正了這種偏激的想法,再來看待這個問題,或許能夠以更加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孔子所推崇的周禮。誠然,因為時代環境所限,孔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所推崇的那一套周禮,其基本特徵是具有明顯的等級性,不同級別的人,有不同等級的禮。這些禮,就是他們身份等級的外化及象徵。但是除了這些已然不符合現代的時代背景的東西,周禮是否還有別的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呢?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比如說,周禮的核心精神在於行禮時的誠敬之心,無論是對待別人,還是對待自己,亦或是對待我們已經逝去的祖先、對待我們崇拜的神靈,都要心懷著誠敬之心。如果人與人相處、群體與群體相處,都能夠保有一片誠敬之心,那麼於世道人心,豈不是大有好處嗎!這雖然聽上去書獃子氣十足,但是如果我們都能夠做到反求諸己,以誠待己,以誠待人,我相信總會變得好一點吧。

再比如說,周禮裡面對一個人在一些不同場合中的言行舉止,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其實周禮對一個人的核心作用,還是要培養一個人的君子人格。比如在宗廟中要小心翼翼,一片赤誠;在與他人交往時要恭敬,舉止得體;在喪禮中,要有真誠的哀戚之情。其實就是對每個人在不同情景中的行為規範提出了要求。反觀我們現代社會,各種匪夷所思、令人咂舌的行為層出不窮,就算是過馬路闖紅燈這種小事也屢禁不止,如果我們能夠發揚周禮中規範人們行為、培養人的君子人格的功能,那麼對人們修養素質的提升,對社會的文明和諧,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總而言之,對待周禮,我們需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其中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固然是要摒棄,但是其中的一些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核心精神的精華,我們當然是要加以繼承和發揚的。


孔子推崇的周禮,現在還有沒有必要繼承和發展呢?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偽存真,去粗存精;並賦予其時代的新內涵,傳承創新,與時俱進。……

儒學是春秋晚期孔子所開創,漢武帝時期,儒學獨尊,此後,儒家思想不僅成為二千多年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而且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禮是孔子及儒學的政治與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儒學的「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精神(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批判地繼承和發展。

孔子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是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而禮是仁外在的具體體現,克己復禮為仁。禮,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大到典章制度。禮,既是幫助個體克己修身的一種外在的道德規範,又是協調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的禮儀形式,還是使國家治於上至的政治制度。(而且其禮還代表著一定的知識文化和一定的社會文明程度)

孔子儒學的禮儀形式,相當繁瑣,有「五禮」、「六禮」、「九禮」之說(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涵蓋了倫理、社交、外交活動等諸多方面,與當時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其繁文縟節應拋棄,但有些明顯影響至今)……

孔子儒學的禮制(政治制度)又特彆強調「尊尊」、「親親」和「男女有別」。

「尊尊」,最重要的是尊君,低賤者尊崇尊貴者。但是,孔子並不像後世儒學(理學)那樣要求盲從君主,他認為臣下的效忠是以君主的守禮為條件的。……(其等級尊卑應拋棄,但其效忠與守禮也給後世以啟示)……

「親親」,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為了維護「尊尊」、「親親」的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等級的人,在包括從車馬服飾到中鼎盂盤等的器物使用上,按其等級加以嚴格區分……

「男女有別」又是儒學禮制中重要的家庭倫理規範,夫婦有別,男女授受不親,恪守其義,各盡其責……

……(等級尊卑、家長制、男女不平等、繁瑣禮儀等應該拋棄,但是尊老愛幼、尊祖敬宗、家庭觀念等又應該繼承發揚)……

儒學禮學又是分中求和的禮學。「分」是禮的主導,即按其名分等級要求各安其位,各盡其責。為了追求社會等級秩序的穩定和協調,為了求「和」,就得把握「中」,即孔子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由此,把「分」與「中」、「和」統一起來,從而使各等級按名分各安其位,實現等級和諧。……

因此,孔子推崇的周禮,本質上是等級制度,貴賤尊卑,(繁文縟節)帶有復古保守的傾向,我們必須拋棄,但是任何社會都需要規範,其精華,我們必須繼承並賦予其時代的新內涵,加以發揚光大……

孔子儒學的禮帶有一種「變化」的特性,又有著多層次的內涵,它具有一種「普世價值」,這才是其核心部分和精華所在……因此,孔子儒學禮的精華即「普世價值」,才是我們必須加以繼承和發展的。這不僅是文化學習的需要,也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保持民族文化命脈的需要。它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影響力和頑強的生命力的源泉!…………


謝邀:

我以前寫過類似的文字……,孔子的「禮」指的是周「禮」、是維護「加天下」的禮、是有局限性的,沒有進步意義、是儒學中的糟粕之一……;

1、由於儒家的「禮」無信仰做為根基,所以也就沒有了瓶登這個基礎……:大家知道,禮源於宗教、源於原始的巫術活動、源於圖騰崇拜……,但儒家的「禮」最後剝離了建立在自然信仰之上的宗教,使得「禮」失去了「自律性」……,變成了建立等級制度、綁架人性的工具……?

2、儒家的「禮」無契約精神:大家知道,真正的「法」和「禮」,以及道「德」教化……,必須建立在信仰之下、有契約最為保證…… 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人瓶登」……;否則,「禮」很難超越階級、以滿足不同階層的精神需要……;

有人以「祖先信仰」為由,辯解儒家是有信仰的……,試問:不同人對「祖先」的定義一樣嗎?一個家族久了也會認同不同的祖先的……!……,這就無法獲得類似宗教上的那種認同感……!

祖先崇拜也會演變為權力信仰或個人信仰:「周禮」也一樣,儀仗的是「家天下」及個人的權威……;所以,儒教的「禮」也是人治(不是仁治)的副產品……?

3、人們對「禮制」的約束力不來自信仰,就必然來自是權力:儒家由於離開了信仰的支撐,其道德教化和禮制就必失去自律性……;其結果就必需依附於權力……,使「禮」必變成了另一種道德綁架、和摧殘人性的封建工具……!

……,人渴望直郵,人性當然也需要束縛!~但前提是這樣做的結果必須要能獲得瓶登和尊嚴……?

沒有瓶登、直郵、尊嚴、幸福……的「禮」是蒼白的……!

(即興隨筆,原創文字,歡迎關注或評論……!)


什麼是禮,就是規矩,就是等級尊卑。當然了,很多人看到等級2字就不高興了。人們錯把等級當做不平等,順從,奴性。這其實是天大的誤會。首先我表明一個觀點:人類只能去追求公道,不能去追求平等。

試問:如果父母和孩子平等了,教師和學生和平等了,結果是什麼?孩子從小學會以自我為中心,平視一切人,這就是今天家庭和學校遇到的難題,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平等思想帶來了個性,自由,叛逆,野蠻生長,同時也消滅了敬畏,消滅了嚴父,嚴師。最後忤逆乖張的孩子遍地,一旦他們長大成人,對自己對家庭或對社會是好還是壞?他們組建家庭,動不動也得離婚。他們從小缺失管教,走入社會也會有人代他們父母管教。他們帶著桀驁不馴一輩子,一輩子都會吃苦頭。

所以說:不學禮,無以成人。禮之用,和為貴。「禮」是為了塑造一個長幼有序的和諧社會。

對於禮的實踐,不妨看看全世界犯罪率排行榜,倒著看。就明白孔子為什麼想要恢復周禮。

等級尊卑和現代制度並不矛盾,等級最嚴格,最講長幼有序的國家,恰恰是犯罪率最低的地方。


孔子推崇的周禮,現在還有沒有繼承和發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內容作用產生的背景。首先上古,當政者必須有德。太康懶政國亂。周朝是分封制,周武王分封各建國有功之臣。周王立約如受入侵,各國必須出兵驅趕敵。後來,周朝發生了烽火戲諸侯。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各個諸侯爭地盤勢力,烽火連天,士大夫分國,如三家分晉,天下大亂。孔子產生了治天下國家的理念。治天下有法治和德治,或二者結合治國。孔子立了標準。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治家,治國。父慈子孝,兄賢弟悌。克己復禮,禮有等級,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君重民輕,破壞了平等。它引導人的行為。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德法結合。法律講人人平等。禮體現尊重。宣傳引導人,輔以法律規範。不能復古。


聖人之言當然有必要!要不怎麼稱聖人?聯合國門前都立聖人像為何!?當今世界很多大學都開漢語課,都辦孔子文化學院不是沒道理的!?外國人都認識到聖人思想的價值,國人還認識不到!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要復興!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復興!?外國人來中國取經不是取今天的中國文化,今天我們還不如歐美!要取中華老祖宗的思想文化!取儒家孔孟,道家老莊,佛家,中華武術,古老中醫等!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是故謂之爻,繫辭焉,以斷其吉凶,以行其禮。」 這段話中的「禮」才是孔克己服禮中的禮。其中的「爻」的含義堪稱中國漢字中第一博大精深,它代表了中華最高玄學的全部內容,特別指出,不是八卦中的爻,因此,孔子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孔子的三千個學生中也只有幾懂爻,不是孔子保守,而是爻太深奧,近三千個學生都學不懂,為此,孔子長嘆:「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周遊列國,向各國中的文化精英們推薦爻,所有的文化精英的認知能力比起爻來,都非常的低下,無法理解爻,對此,孔子感慨地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這段話的含量很大,在此只講「賢人」。「賢人」:孔子所說的小人有兩種,其中一種是文化小人,孔子把各個朝代被國家推崇的不懂爻的國學泰稱為小人。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反中庸,中庸是爻中的一個內容。


推薦閱讀:

「野雀叫喳喳,求下聯?」?
上聯:暗雲壓城不見雨,如何對下聯?
戰國第一武安君——白起,如何評價?
請對下聯,人心無欲天地寬?

TAG:孔子 | 周禮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