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體罰對教育孩子有用嗎?


像我這樣的80後,估計沒受到過體罰的人寥寥無幾吧,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貌似都體罰過吧?要回答這個問題,應注意以下三點:

什麼是體罰

體罰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如毆打、罰跪、罰站等。可能很多人一提到體罰就把它與打孩子聯繫在一起,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

適當體罰可行

我談到的體罰不是打孩子,而是給他找一個角落,罰他站一會兒,讓其冷靜下來。我兒子脾氣特別急,有時會為一點小事大發脾氣,我先會明確告訴他,「媽媽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

如果他依然無法冷靜下來,繼續鬧,那麼,我就會讓他靠牆站一會兒,此時,我什麼都不會很他說,直到他慢慢冷靜下來,我才會跟他講道理。

如果他無法冷靜下來,就必須一直站在那裡,我是不會允許他離開的,必須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適當體罰是為了讓他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不舒服。

體罰不可亂用,更不可用得太多

適當的體罰可行,但每次孩子犯錯誤都體罰他,就不靈了,這就是超限效應(若想詳細了解超限效應,請關注我,查看文章《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為什麼越管教越不管用,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告訴你,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當然,也不能隨意用,最好在之前與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明白在什麼情況下會受到體罰,不然當你體罰孩子時,他的反應就會非常激烈。


提問者說,根據我帶孩子的經驗來看,孩子雖然出生後是一張白紙,但白紙和白紙也不會一樣。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一樣,比如有的安靜一些,而有的活潑好動一些。這個是正確的看法。人與人確實是有本質區別的。但是,提問者又說,既然不一樣,那麼教育手段自然應該不同。那麼,教育是不是要採用體罰的手段呢?體罰,真的是合適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嗎?

中國的家長教育小孩,最擅長的就是體罰,比如打屁股。我們的思想與西方不一樣。西方法律明文規定不準體罰兒童,否則是犯罪。中國的傳統思想則是: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大部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挨過打,在中國是一個正常現象。即使現在教育慢慢學習西方,也開始認為體罰不好了,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難免還是會使用體罰的手段。

那麼心理學家怎麼看待體罰呢?這是一個正確的、可取的方法嗎?它能夠產生何種效果?是否能達到家長的預期目的?答案是:體罰不好,是錯誤的、有害的方法。

首先,從邏輯上來講,就會產生一個悖論:當父母用體罰的方式來制止或懲罰孩子的攻擊行為時,他們已經做了自己反對的行為,他們用自己反對的行為去懲罰他們反對的行為。有一個漫畫諷刺得好:爺爺把爸爸按在沙發上打屁股,邊打邊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讓你不要打小孩的屁股!」

關於體罰,除了少數的某些專家認為輕微的體罰是有效的,絕大多數專家反對體罰孩子。理由如下:

1、如前所述,體罰是父母使用自己反對的行為去反對他們反對的行為,這樣就等於自己打臉,做了錯誤的示範,毫無權威可言。

2、體罰短期內有效,就是孩子可以馬上停止不良行為,但對日後的習慣改變,並無效果,不會一勞永逸。

3、體罰讓孩子學會使用暴力去達到目的,日後在家庭中更有可能產生家暴行為。

所以,心理學家建議父母不要體罰孩子,而是採取其他更有效並且更無害的方式:比如正強化,即獎勵,積極關注;暫停,又叫中止;負強化,即取消一些好處。

總之,體罰是不好的。它是無效的,有害的,它會培養出一個攻擊性更強的孩子。


你會忍不住打孩子嗎?

雖然現在的父母都講究「鼓勵」教育,但是很多時候,面對皮孩子們的做出來的讓人抓狂的事,真是不打不解恨!

如果你認為「不打不成才」等觀點是有道理的,不能通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迫不得己要打的話,什麼情況下才能打孩子呢?

1「打」,杜絕孩子再犯同樣的錯

1. 如果孩子喜歡觸摸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

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2. 當孩子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

比如:從家裡偷過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3. 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從小被寵慣了的孩子,從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懂得要關心他人,長此以往,進學校後很難與同學相處,走上社會後,無法適應社會。對於流露出這種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4. 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他規則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規時。

或者犯規後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想再犯時,可以打孩子。簡單地說,屢教不改時,可以打他。

特別提醒:孩子不能亂打,雖然主張在有些情況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沒頭沒腦地亂打一氣,逮住哪裡打哪裡。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絕不允許拍打孩子的頭、眼睛和耳朵。

2實施體罰時,注意以下幾點:

1. 及時懲罰,不能倒算帳。

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這樣,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 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

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 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記住,我們這裡說的體罰,絕不是支持家長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是要以鼓勵為主,講道理,能不打千萬不能打!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體罰雖然在短期內有效果,能讓孩子乖乖聽話,但恐怕長期下來,還是會讓孩子留下後遺症。全世界佔80%的家長都會用體罰管教孩子,但孩子是否能從中得到教訓,甚至影響未來良好發展,不能斷定。「體罰孩子」被研究證實有負面影響。

  • 長期被體罰 孩子易出現反社會行為

長期被體罰的孩子,成長過程可能會變得脾氣較差,容易有暴力、攻擊等反社會行為,且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

也會因體罰緣故,使得親子關係逐漸惡化,讓孩子常常感到沒自信,行事容易退縮,也會影響專註、記憶等認知行為,且長大為人父母后,也會習慣用體罰方式對待子女。

  • 多點耐心取代體罰 讓孩子快樂成長

雖然許多父母透過體罰,是希望孩子能夠學好,但為避免長大後造成反效果,其實可采以正面管教方式,以身作則來建立榜樣。

蜜桃姐姐提醒,孩子做對時就應多給予肯定和鼓勵,即使犯錯,可等孩子冷靜下來後,慢慢說明指導,多點耐心取代打罵,自然就能給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快樂成長。


適當的體罰對教育孩子有用!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男孩子,從小長得乖巧,深受爺爺奶奶的喜歡,爺爺奶奶非常溺愛他。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天天把孩子背在身上,怕他摔倒了。當這個孩子做錯了事,他的父母要懲罰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會站出來替孫子出氣:孩子還小,你們怎麼能體罰孩子呢?他長大了就什麼都懂了啊!慢慢地,孩子長大了,變得飛揚跋扈、目中無人。有什麼不順眼的事,不是打就是罵,就連爺爺奶奶說他幾句,他都要對罵起來。父母想體罰他,他就要去跳樓,搞得父母想管都管不了了。氣得父母天天埋怨爺爺奶奶:都是你們慣出來的。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棍棒下出好人的說法,我認為是有其道理的。首先,孩子在讀初中之前,是體罰的黃金時間。因為孩子年紀小,懂得畏懼,受到體罰後,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只是說體罰要適度,以不傷害孩子的身體為宜。適當的體罰之後還要以理服人,採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去教育孩子。

其次,體罰不能隨意,方式要適當。我們不能把體罰當做家常便飯。有些孩子太貪玩,把大人的話當做耳邊風,我們要先教育,多給孩子講道理,在孩子確實不聽的情況下,適當的體罰還是有助於管理教育好孩子的。但是我們的方式要適當,不要傷害孩子的身體。適可而止,不要得不償失。

最後,體罰要做好善後工作。我們不能讓孩子受到體罰後就不管了。體罰後是對孩子進行再教育的好時機,得告訴孩子,你哪裡做錯了,今後應該怎麼做?今後如果再犯了,你會收到怎樣的懲罰等。讓孩子做到知錯就改的好習慣。

誠然,教育孩子需要有愛心、耐心。最好是採用說服教育,體罰是對孩子的粗暴管理,但有時候孩子確實貪玩,不聽話,做錯了事,適當的體罰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有用的。我們不能任由孩子的個性,讓其胡作非為!但我們管理孩子也得靠方法,用智慧去管理孩子!


如果教育孩子的程度,上升到「體罰」這個詞,不管你的管教行為、動機多麼正確,那也是一件極奇錯誤的事情。

一、為什麼不對?

有家長說,「我怎麼教都不聽了,體罰後他反而聽。」也許孩子迫於你的威嚴、粗暴的教育方法,看上去變得聽話了。可是表面的聽話,背後卻是一顆心靈的摧毀。

體罰式的教育後,一般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脆弱的孩子從此變得顫顫驚驚,唯恐再次受到懲罰。這就是大人口中的「變得聽話」了。另一種情況是叛逆的孩子會對著干,越罰越反抗,這也會演變成大人中的「難教的孩子」。

二、怎麼教?

估計又有家長會說,好像怎麼教都不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愛與管教」是一個非常大的主題,家長既要愛孩子,又肩負著「管教」孩子的責任,孩子做錯事了,走歪路了,當然要教!這是父母必備的責任。

管教的方法有很多種,懲罰性管教也是方法之一,但家長也要注意一個度。


體罰,首先是絕對不允許的,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而且屬於暴力的一種,家暴早就列為違法行為。

其次,體罰很愚蠢,是無能為力的標誌。給孩子立規矩靠的是日積月累的規則感,靠的是彼此的信任和愛。不是靠一時打罵、恐嚇。恐嚇威懾遲早失效,而且無法把規則真正內化到孩子的內心,一旦威脅消失,又會故態復萌。

最後,體罰還會教會孩子用粗暴野蠻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在家裡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就會用暴力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比如毆打辱罵同學,比如搶奪別人東西,比如永遠用粗暴的方式去解決,非黑即白,而不是協商、溝通、談判、多贏、共享。這樣的低級處事模式一旦形成性格,會讓孩子終身都是粗暴簡單的方式處理人際交往,在建立親密關係時,會出大問題——說白了,就是戀愛婚姻都處理不好。

插播一個真實的故事:.國外兒童法律保護太嚴格..很多稍微懂一點點法律的熊孩子總是仗著自己爸媽不敢打自己開始各種囂張。有一天一個美國爸爸受不了,一個電話叫來了當地的警察,他跟警察說,我必須得體罰孩子了,但這個不是虐待,而是實在無法讓這熊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所以必須體罰,為了證明不是虐待,警官勞煩您在這個做個見證和監督。讓熊孩子跪搓衣板還是扛搓衣板。……警察評估了一下情況,真的抱著胳膊親眼監督了這場體罰……體罰…。

這個是矯枉過正了,可見在兒童保護完善的國家,不能體罰兒童,已經是常識、共識。


適當的體罰是有用的。

並非每個父母都具備超強的溝通能力,也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進行溝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掌握這樣的幾個原則,至於在具體的行動方案上,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不一樣的理解。

1.尊重孩子是基礎,不管是打還是不打,家長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應該尊重孩子。

2.幫助孩子是目的,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犯錯,或者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很重要,就算是打也應該要遵循這一點,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3.不以恐嚇為目的,很多家長打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害怕,不是害怕犯錯,而是害怕父母教訓他們的手段,這樣的恐嚇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毫無用處,孩子不但不會改,還會犯更多的錯。

以尊重孩子為基礎,幫助孩子為目的,那麼不管是說教還是體罰,在孩子真心實意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在孩子真的能夠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產生的負面後果時,父母管教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相信很多父母打孩子也是出於做做樣子,讓孩子害怕,孩子是自己的,要是真的下手很重,把孩子打傷、打殘,在生活中還真的很少見到親爹媽會下手那麼狠。

體罰要適度、說教要適度,或者體罰和說教一起來,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哪種更適合就選用哪種,教無定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表面上看,體罰對教育孩子在短期是有一定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卻潛伏著更大的危機。

其一:孩子青春期叛逆更厲害。那些遭受過棍棒教育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服帖了,實質上是迫於家長的淫威,孩子把這種不滿隱藏起來,待到青春期來臨,孩子把這種不滿以叛逆的形式表現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其二:孩子效仿暴力。對孩子體罰實際上是家長無能的一種表現,體罰簡單粗暴,家長也是看中了孩子沒有反抗能力,所以更是一種恃強凌弱的行為。長期處於家暴的孩子,等他成家後,有了孩子,很大可能會將這種家暴延續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三:誘發孩子心理疾病。那些遭受過體罰,個性弱的孩子,會越來越內向,膽小怕事。遇到委屈,又不敢訴說,長期的煩惱會鬱積成病,甚至會形成孩子的障礙性格,認為家長是不愛自己的,因而成恨。

綜上所述,體罰孩子萬萬要不得。


#讀《父母的格局》有感#

傳統育兒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該打。但其實,孩子為什麼就不聽話呢?作為孩子家長的我們,有用心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嗎?我們真正的懂孩子嗎?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有他自己的思想,我們應當像尊重朋友一樣,尊重孩子的言行。

有時候,我們忍不住就對孩子發火了,仔細地想想,其實該檢討的應該是自己,為什麼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將怒火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體罰孩子,在他的小時候,可能會因為懼怕疼痛而屈服,可是他長大後,有足夠的力量與家長抗衡了,也採用以暴制暴的話,該如何是好呢?所以,體罰孩子不利於孩子成長,也不利於親子關係。

放下父母的權威,把孩子當做朋友去對待,用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渴求,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聽家長話卻聽老師的話呢?
導遊證幾歲就可以考了?
你的爸媽對小孫子小孫女溺愛嗎?

TAG:家庭教育 | 育兒 | 教育 | 升學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