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的幕府是怎麼回事?


幕府最初是一個漢語辭彙,其本意是指古代行軍打仗時將軍在野外設立的軍帳。日本歷史上由於深受中華文明影響而引入了這個辭彙,最初這個辭彙在日語中的意思和在漢語中大致無異,然而隨著武士階級的興起之後幕府開始成為凌駕於天皇之上的實際統治日本的中央政府機構——幕府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幕府將軍,也叫征夷大將軍。名義上幕府將軍的權力來自於天皇的授權背書,但事實上幕府將軍卻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實現對日本的實際統治。

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天皇是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天皇一直是以在人間的現人神身份出現,就理論上而言:天皇是日本國的最高統治者,然而實際上自天皇制確立以來後的相當漫長的時間裡天皇其實是不掌握實權的:日本皇室曾有相當漫長一段時間是不和臣民之女聯姻的,這造成皇室堂兄妹乃至親兄妹之間世代亂倫。隨著遣唐使不斷向日本傳播中華大唐文明,這種野蠻風俗日益受到詬病。而日本皇室想出的解決應對之道居然是和國內最大的貴族世家世代通婚,儘管用今天的醫學觀念看:這屬於表兄妹通婚,不過在那個年代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了,要知道即使在中國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一些邊遠山區依然存在姑表結親的現象。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天皇誰也沒考慮到表兄妹通婚對後代基因的影響,他們所操心是另一件事——世代聯姻意味著歷代天皇的舅舅、外公出自同一家族。那麼這是怎樣一個家族呢?這個家族姓藤原。藤原家族不僅世代與皇室聯姻,更是長期把持朝政——天皇年幼藤原家就為攝政,天皇成年後就為關白成為定製,日本歷史上稱這種政治模式為攝關政治。一時間天皇廢立、國政大事無不出自藤原家,地方領主也紛紛寄進。藤原家被世人直接稱呼為攝關家。攝關對天皇來說等於將政權拱手相讓,天皇自然不甘心此種局面,於是天皇發明了院政與之抗衡:院政始於白河天皇時期——白河天皇在位13年,他於1086年主動退位,傳位給太子崛河天皇,新天皇當時只有8歲,白河天皇退位後就出家為僧,成為法皇。法皇以太上皇的身份設立院廳繼續執政——白河天皇此舉實際上是皇室和寺院僧侶勢力結盟對抗以藤原家為首的世家貴族。由法皇親自輔佐新天皇也避免了藤原家利用天皇年幼之機專擅朝政。此後鳥羽和後白河天皇也仿效此舉,於是日本政壇出現了攝關和院政博弈的局面。而在攝關和院政博弈的格局之下日後日本歷史的真正主角武士階層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台。

武士階層的最初起源於日本平安時代的莊園公領制:在效法大唐的大化改新過程中日本借鑒均田制而制定自己的土地制度,其基礎建立在公地公民的經濟關係上——土地公有,國家按「班田收授法」分給公民口分田,公民則必須向國家交納租、庸、調,並為國家服役。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無主荒地被開墾出來。奈良時期實行的「三世一身法」和「墾田永年私財法」實際上意味著朝廷對土地私有化的承認。新興的私田地主出於免稅和尋求庇護的考慮往往將土地所有權名義上捐獻給皇室、貴族或寺社,因為這些特權階層享有免稅特權,如此一來形成了大量世家貴族名下的寄進位莊園。隨著寄進位莊園的大量湧現,貴族們實際並沒足夠的精力打理自己名下的所有莊園土地,於是就任命那些開發土地的原主為庄官,負責實際管理和經營土地,自己收租即可,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土地名義所有權和實際管理權的分離。後來日本為限制土地私有,又推行了知行國制:授予部分貴族特定國的國司推薦權,並給予公領地的收益,是為「知行國」,國司原本為律令制下管理地方的行政官員,至此而一變為公領的受領者。國司進一步將土地經營權和行政權分給鄉司、惣司、保司實際執掌。莊園和公領由於互相爭奪土地資源而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事實上無論是莊園還是公領都出現了名義擁有權和實際經營權的分離,形成了日本特有的莊園公領制。在這種制度下原本律令制的班田和租庸調製崩潰了。擔任國司和庄官的人都要承擔向中央或領主交納稅收的義務,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他們將領地內的部分人武裝起來,同時朝廷出於安定地方社會治安的需要,也把捕盜、徵稅等權力下放給國司,形成了「國衙軍制」。因此地方的國司和庄官逐漸演變為軍事貴族,武士集團形成了。

到11世紀武士已經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與此同時日本全國的武士階層被分割為兩大集團:桓武天皇的後裔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後裔清和源氏。兩大集團開始了爭奪政權的鬥爭,經過長期的鬥爭後平氏家族在其領袖平清盛的帶領下擊敗源氏,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平氏一族全盛時期不但獨佔朝中的重要官職,同時在全國各地擁有多達五百多座莊園,還因為推動日本與中國宋朝之間的海上貿易而賺取暴利。時人謂之「非平氏者非人也(沒有平家一族,其他人就沒法生存)。」儘管平清盛作為日本首位掌握政權的武士不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積極開展對宋貿易,積聚起了大量財富,並獲得了外戚的顯耀地位,開啟了武士執政的先河。然而平清盛其實是從武士身份起家而積極向朝廷貴族靠攏——他最終其實和之前的藤原家攝關政治一樣是在朝廷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和日本後來在天皇朝廷之外還存在幕府這一實際執掌軍政大權的武家政權的格局其實並不完全一致。

平清盛雖然貴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然而從一開始他就沒能真正控制全日本——畢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各家武士團其實是聽命於自家主公的,誰管京都朝廷到底是天皇或是平清盛實際執政呢?平清盛其實也不能對各地武士團直接發號施令——不僅他不能,後來的歷代幕府將軍也不能,說白了所謂的幕府將軍只是日本眾多諸侯大名中最強勢的那一個,可以憑藉強大的實力壓制地方勢力,但卻不能直接干預地方事務。

正是基於這樣的客觀現實,平清盛並未將被自己打敗的源氏家族趕盡殺絕,而是採取又打又拉的策略,這意味著那些主動順服於平家的源氏領主可以在平家的庇護之下保住自己的封地。對於源氏家族中那些和本宗關係較為疏離的支系網開一面進行拉攏倒還可以理解,不過平清盛居然還放過了自己最大的政敵源氏領袖源義朝的兩個兒子:源瀨朝和源義經。放過源義經的原因是平清盛在消滅源義朝後納源義朝的側室常盤為妾,也許是因為愛屋及烏而對源義經網開一面吧。至於源瀨朝卻是因為平清盛的繼母因為覺得其與自己過世的兒子相似而被放過,這也未免太任性了吧。當然此刻的平清盛根本預料不到自己放過的這兩個源氏後裔會給平家帶來什麼,也許在送源瀨朝去流放地時他還會來上一句「好好睜大你24K純鈦合金狗眼看著我平家是如何征服天下噠!」

公元1180年(治承四年)平清盛把未滿三歲的外孫立為新天皇即安德天皇。原來的高倉天皇被尊為上皇,實則是被軟禁。高倉上皇曾乘坐宋朝赴日貿易的商船出海進行政治謀劃,掀起討伐平氏勢力的活動,但最終還是不得不受制於平家。然而正如老話所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就在平家勢力鼎盛之時三股無法坐視平氏專政的勢力也已然成形:除了必然對之不滿的皇族及貴族外,武士族群也因為平氏的貴族化,利害關係已經與其漸行漸遠而大感不滿。於是在治承四年(1180年)激起了反抗平氏的第一波浪潮:源賴政擁護後白河法皇次子以仁王以對抗平清盛。然而迅速反應的平清盛立即派四男平知盛領軍征討之,最後敗逃的以仁王和源賴政兩人都被誅殺。

然而以仁王討伐平氏的令旨仍然在全國各地廣為傳播。1180年八月被清盛流放到伊豆國的源賴朝與其正室北條政子的娘家北條氏聯手舉兵。九月信濃國的源義仲也舉兵反平氏。為了防止源賴朝的勢力坐大,平清盛派遣由嫡孫平維盛率領的大軍進入關東。殺入關東的平氏大軍在源賴朝起兵當月就令其品嘗了一次慘敗:石橋山之戰源賴朝以三百騎兵力,與平氏武將大庭景親三千騎兵力正面對峙,結果遭慘敗,兵力所剩無幾,「遁入山中」。這次失敗對源賴朝的教訓頗大——從日後的多次戰役中可以看出:他吸取了這次失敗的教訓即在沒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盡量避免與敵進行正面攻堅戰。從源氏與平氏的幾次大決戰過程中源賴朝的戰略戰術思想是戰略上求穩,戰術上求快,不打則己,一打必勝。

1180年陰曆十月的富士川之戰是源賴朝舉兵後的關鍵一戰。這時雖然源賴朝的兵力已相當龐大,軍隊的戰鬥力也勝於平氏軍,但是源賴朝並沒有輕敵。在正面擺出決戰態勢的同時採取迂迴包抄戰術,令武田信義率軍在夜深入靜之時包抄敵後。武田軍通過富士沼澤地時驚動了群集在沼澤地里的水鴨,群鴨驚恐,鳴叫亂飛,「羽音編成軍勢之壯」。平氏軍突聞源軍自背後襲來,嚇得失魂落魄,慌忙逃竄,源氏軍不戰而勝。這次戰役的勝利大大削弱了平氏的威勢,平清盛在失敗中一病不起,於翌年陰曆二月一命嗚呼。源賴朝相繼佔領房總、武藏、相模等地。1180年陰曆十月源賴朝進京,朝廷任命他為權大納言兼右大將職。12月源賴朝離京返回鎌倉,稱「鎌倉殿」,同時源賴朝為統一管理御家人建立了侍所。

1183年源賴朝建立東國政權,同年朝廷頒布《壽永宣旨》,承認其在東部之統治權。與進入京都的武將源義仲和西國的平氏對立。1184年派其弟源義經率軍西征,討滅源義仲。次年源義經發動經壇之浦之戰消滅平氏。同年源賴朝以追捕與院政接近的兄弟源義經為由,在各地設置守護、地頭職。可隨著賴朝勢力的擴展有許多行政和司法事務要處理,那麼建立相應的家政機構,便提到日程上來了。並於1184年陰曆十月六日,正式建立了公文所,負責處理行政事務。由大江廣元任別當,中原親能任次官,藤原行政、藤內遠元、甲斐四郎、大中臣秋家等為寄人(評議)。二十日成立問注所,負責「諸人訴訟」的裁訣,由三善康信任執事。至此日後統治日本七百餘年的幕府制度正式創立。

儘管武士政權是因為外戚和皇族的鬥爭而提供的上位良機,然而武士政權上位後自己也無法擺脫外戚干政的現象:既然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取代天皇成為這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那麼外戚勢力能否像當初藤原家控制天皇一樣控制征夷大將軍呢?答案是可以:1204年8月14日幕府制度的開創者、第一代鎌倉幕府將軍源賴朝之子源賴家被外戚北條家刺殺,隨後源賴朝的血脈被北條家斷絕,鎌倉幕府的實權轉入北條家手中。在鎌倉幕府內部這場源氏家族和北條家族的權力鬥爭中本已成為幕府手中的提線木偶的京都天皇朝廷也想趁機渾水摸魚:承久三年(1121)後鳥羽天皇號召討伐幕府執權北條義時,在北條政子的鼓動下鎌倉武士集結起十九萬大軍,最終挫敗了萬餘名朝廷軍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幕府就佔領了京都、設立了新天皇,將後鳥羽天皇流放,參與反對幕府活動的貴族和武士被悉數處死。此後幕府在京都設六波羅府,由六波羅探題負責京都治安和監視朝廷。天皇失去了掌握軍隊的權力,也失去了奪回朝政的可能。此後幕府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任何力量若要挑戰幕府的權威,哪怕是天皇也被認為是叛逆不道,在日語中出現了「天皇御謀叛」一詞。在和皇室作戰前幕府執權北條義時甚至放話道:「天皇陛下既然好戰,那我們就獻上十萬大軍作戰給陛下觀看」。但也該看到:這些實力派新興武士的內心深處雖藐視皇室的軍事實力,但對其殘留在人們心中的威望始終有所忌憚:皇室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在七百餘年的幕府時代其實一直存在——儘管新興的武士政權可以架空皇室,但卻沒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廢黜皇室。北條義時本人就時常害怕遭受天譴,他甚至偶爾會魂不守舍——曾因一個霹靂震壞府上的廚房而特地向幕僚諮詢吉凶。

1324年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響應,5月上野豪族新田義貞攻入鎌倉,至此由源賴朝建立的、後期由北條家實際掌握的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開始實行以天皇為權力中樞的建武新政,然而後醍醐天皇之所以能推翻鎌倉幕府在相當程度上是得到了地方上反對北條家的武士階級的支持,這些武士階級其實對恢復天皇的權威並無大多興趣,不過是借用天皇的大義名分實現他們推翻鎌倉幕府的計劃。後醍醐天皇為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推行以文制武的方針——重用朝廷文官打壓武士階級。這讓武士階級深感不滿,1335年這種不滿情緒以足利尊氏的倒戈反叛爆發出來,1336年京都被足利尊氏攻佔。足利尊氏在京都立光明天皇作為傀儡,然後以光明天皇的名義在在京都室町開設幕府,日本歷史上第二大幕府政權室町幕府由此誕生。後醍醐天皇攜帶象徵天皇權威的三神器逃到吉野另立朝廷,由此形成了室町幕府扶植的北朝和以後醍醐天皇為核心的南朝對立的局面。1392年室町幕府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時代結束南北朝對立狀態,在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然而室町幕府對地方武士的控制力度從一開始就不及鎌倉幕府,儘管南北朝對立的格局結束了,地方武士的勢力卻日益做大,日本歷史進入到諸侯大名割據混戰的戰國時期。

1573年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被強勢崛起的戰國大名織田信長廢黜,室町幕府至此滅亡。然而滅亡室町幕府的織田信長並未開設自己的幕府政權,而是試圖在日本建立一種全新的政體。1582年6月1日晚當時日本最強大的諸侯大名織田信長死於部將明智光秀髮動的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開創了自己的幕府政權,但僅僅十幾天後他就敗於為織田信長復仇的豐臣秀吉之手,明智光秀的短命政權因此被人稱為「三日天下」。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但他並未開設幕府,而是以關白的名義統治日本。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的勢力日漸做大並最終推翻了豐臣政權,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三代(同時也是最後一代)幕府政權——德川幕府(江戶幕府)。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已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下設老中,決定政策,統轄政務,負責控制朝廷、大名與外交;另設若年寄,負責掌握幕府領地與直屬家臣,還設寺社、江戶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財政與江戶市政、幕府直轄領地內的訴訟。幕府在直轄領地設郡代或代官,通過測地、村年貢承包制、五人組制等,直接控制農民。德川將軍權力較鎌倉、室町時代強大。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下設家老、年寄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幕府設巡見使及被稱為目付的監察官監督各藩國,並採取大名參觀交代和大名改易等辦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17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表現為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40年代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1854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長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結束。


日本的幕府政治,是以征夷大將軍為領袖,架空日本天皇實權,實質掌握政權,展開軍政統治的一種政治形式。

征夷大將軍

征夷大將軍在日本歷史上,原為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高級軍官職位,停戰時即歸還此名銜。

「夷」,是指蝦夷族;「將軍」則指軍伍中的最高職級。

(註:蝦夷族又稱阿伊努族,曾長期活動於在日本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後被和族征服,下圖為公元7世紀時的日本民族分布,可以看到和族並未統治整個本州)

征夷大將軍在征討蝦夷時的本營稱為「幕府」,作為戰時的司令部,故俗稱征夷大將軍為「幕府將軍」,簡稱為「將軍」。

(註:第一任征夷大將軍是奈良時代末期的大伴弟麻呂;第二任征夷大將軍是平安時代的坂上田村麻呂,他自稱來自中國漢代皇室,其祖先是漢靈帝,原本姓劉,在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為了躲避戰亂,而遷移到當時漢代的樂浪郡,之後輾轉到了百濟,從百濟遷移到日本。坂上田村麻呂有日本武神之稱。)

公元1192年(建久3年),右近衛大將源賴朝消滅了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權伊勢平氏,以及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之後,擔任征夷大將軍,統領各地諸侯,成為所有武士的首領,創立鎌倉政權,一直保留將軍之頭銜並世代襲用。

正式開始稱呼軍政府統治形式為幕府,是在江戶時代,即江戶幕府

江戶時代,隨著朱子理學的普及,研究漢學與儒學者的推廣,征夷大將軍治事之處被稱做「幕府」,幕府的含義也變成了政府機構。

有日本學者認為:「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現代用詞而由後世使用,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鎌倉時代和室町時代將軍府署機構為「幕府」。

(下圖為江戶城)

按今天的說法,歷史上的「幕府」政權共有3個

1. 鎌倉幕府(1192年至1333年,亦稱源氏幕府)

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政治中心在鎌倉,這段時期也被稱作鎌倉時代。建立者為河內源氏棟樑源賴朝,後演化為以北條時政、北條義時等為中心的坂東武士政權。初代「鎌倉殿」源賴朝死後,由於御家人之間殘酷的權力鬥爭,賴朝嫡流斷絶,此後北條義時的嫡流、得宗家成為鎌倉幕府的實際統治者。由於御家人與得宗家御內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鎌倉政權的統治基石逐漸動搖,並最終被各路反鎌倉的「惡黨」勢力攻滅。

室町幕府取而代之。

名詞解釋:

御家人:與幕府將軍直接保持主從關係的武士;

得宗家:指北條氏惣領之家系。

(註:由於源賴朝在攻滅平氏後,放逐並誅殺了自己的異母兄弟,著名武將源義經,使得日本人視其為很不受歡迎的歷史人物,後世不少創作都把他的形象化為妖魔鬼怪或反派人物。)

下圖為傳說中俊美如女子的悲劇英雄:源義經(劇照)

2. 室町幕府,(1336年至1573年,亦稱足利幕府)

日本歷史上第二個幕府政權,由足利尊氏於1338年開設,終於1573年,其間共經歷16代室町征夷大將軍(由於第10和12代將軍是同一人,所以有說是15代)。室町幕府雖然長達二百多年,但有一半時間國家處於戰亂之中。

南北朝時期:

1335年,足利尊氏利用前往東國平亂時機,在鎌倉反叛,1336年1月攻入京都,3月退出京都進軍九州。以後醍醐天皇為代表的朝廷派遣新田義貞前往平叛,兩軍與兵庫湊川決戰,新田義貞大敗,足利尊氏再次攻入京都,後醍醐天皇出逃,尊氏擁立光明天皇,並將後醍醐天皇監禁。

尊氏控制京都後,自任「征夷大將軍」,室町幕府正式建立。

同年12月,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宣布重開朝政。京都光明天皇朝廷為北朝,吉野後醍醐天皇朝廷為南朝,日本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1392年,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控制下的北朝統一南朝,南北朝時代結束。

(註:足利義滿就是早年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那個看起來憨憨的將軍,其實歷史上是個智商情商俱全的厲害人物)

戰國時期(1467—1585年或1615年):

1467年,幕府三管領中的細川勝元與四職中的山名持豐(山名宗全)等守護大名彼此攻伐,其範圍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戰火遍及其他日本國土,史稱「應仁之亂」。

而這時的幕府已沒有能力去約束擁兵自重的各路大名與豪強,日本由此進入漫長的戰國時代。

1573年,織田信長流放最後一任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正式滅亡。

(註:日本戰國時期也是各類文學、影視作品聚焦的一個時代。)

3. 江戶幕府,(1603年至1867年,亦稱德川幕府,德川時代)

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東京)而得名。自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

豐臣秀吉(結束戰國亂世,日本最高權力掌握者)死後,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得勝利,被任為征夷大將軍,於大坂之戰滅了豐臣氏。幕府藉由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與武家諸法度駕馭朝廷和大名,各大名(諸侯)因參勤交替制度,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戶與其領國。歷經島原之亂並完成鎖國政策,只進行少部份在長崎與荷蘭、中國(清朝)交易,謂之一口通商。

政治安定,經濟也跟著發展。在德川綱吉時代,景氣良好。江戶時代中葉,幕府財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實行享保改革,財政暫時恢復,卻又再度惡化。此後天保改革等企圖改善,但卻未解決根本。幕府末年被歐美各國逼迫開國,經由培里(美國海軍將領)來航,簽下《日美神奈川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得日本結束鎖國政策。同時尊王攘夷的思想日漸強盛(坂本龍馬與反幕府組織積極提倡),因此最終德川慶喜先後把政權與領地,交還給當今日本天皇,即明治天皇。

下圖為紙本金地著色南蠻人渡來圖〈狩野內膳畫/六曲屏風〉

最後是彩蛋:幕府一詞,最早來自中國。

根據明朝劉基《百戰奇略,第2卷,強戰第十九》:

戰國,趙將李牧常居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幕府,為士卒費。

幕府是古代將帥出征所設的最高指揮機關,因以帳幕搭設而成,故被稱為「幕府」,也稱「轅門」或「行轅」。規模較大的幕府中,還有丞、中尉、長史、參軍、司馬、主簿、判官等官職。

1. 奉天子以令不臣

公元195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毛玠建議,前往洛陽,迎接漢獻帝

雖然漢獻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是曹操勢力擊破黃巾軍,表現出關心社稷的忠心。由於京師洛陽被董卓破壞,殘破不堪,漢室於八月庚午日(10月7日)遷都至潁川郡許縣。曹操於十一月丙戌日(197年1月1日)被任命為司空,封武平侯,仍領兗州牧,開始掌控東漢朝廷的軍政大權。

2. 南北朝時期的霸府

霸府,或稱霸府政治,乃指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勢力強大,並且擁有架空朝廷實力,最後篡位自立的藩王或權臣的府署宅第。

霸府一詞的來源:

《晉書 ·孔愉丁潭等傳論》

咸以篠簜之材,邀締構之運,策名霸府,騁足高衢。

《梁書 ·臧盾傳》

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為驃騎刑獄參軍。

南北朝各時期的霸府:

南朝宋 —— 蕭道成

南朝齊 —— 蕭鸞、蕭衍

南朝梁 —— 侯景、陳霸先

北魏 —— 爾朱榮

東魏 —— 高歡、高澄、高洋

西魏 —— 宇文泰、宇文覺(宇文護掌權)

北周 —— 宇文護、楊堅

【關注歷史,堅持原創,我是夜未央】


實際上,在日本歷史之中,幕府時代並非算在古代里,而是算在中世史和近世史中,其中鎌倉幕府與室町幕府是中世史範疇,江戶幕府是近世史。

那麼,接下來就來簡單介紹介紹三個幕府

鎌倉幕府

鎌倉幕府的建立者是清和源氏河內流出身的源賴朝,源賴朝一家其實非常慘,他的祖父源為義以及幾個叔叔在保元之亂時被誅殺,其父源義朝以及幾個兄長又在平治之亂里敗亡,源賴朝自己也被掌控朝政的平家給流放到了伊豆國。

好在源賴朝的流放地,離其父源義朝以前在關東的地盤不遠,在這個地方,源賴朝漸漸與父親的郎黨混在了一起。後來京都的清和源氏攝津流出身的源賴政與以仁王起兵反抗平家戰敗,平家派遣家臣前往關東捉拿以仁王殘黨,源賴朝被迫起兵反抗平家。

關東的武士歷來不受重視,與朝廷的離心力比較重,因而源賴朝在稱霸關東以後,於鎌倉建立了據點,並開始給家臣們賞賜關東莊園的地頭職役,這個做法被稱為「御恩」,而作為代價,家臣們需要向源賴朝「奉公」,源賴朝的家臣也被稱為「御家人」。

平家滅亡後,源賴朝逐漸統一了日本,但是其實這個時候的日本仍然處於雙頭政治,源賴朝賞賜給家臣們的「地頭」職役並非是莊園主,只是在地管理莊園的職務罷了。

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是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氏建立的,在鎌倉幕府倒台以後,倒幕成功的後醍醐天皇倒行逆施,而在倒幕過程中立下戰功的武士們便重新聚在了同為河內源氏出身的足利氏周圍,建立起了日本的第二個幕府,因為這個幕府以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御所室町御所聞名,因而被稱為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與先前的鎌倉幕府不同,因為建立在亂世中,室町幕府擁立了自己的天皇,因而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為了對抗南朝,在地的地頭與守護許可權大大增強,早年鎌倉幕府的守護僅能執行警察權與軍事權,室町幕府時期,連莊園的收入都可以被守護支配。

在這個時期,武士真正成為了莊園的主人,傳統的舊貴族開始沒落,連天皇都得看室町幕府的臉色行事。而這一局面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使得各地的守護都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導致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

江戶幕府

江戶幕府雖然是日本的第三個幕府,但是卻是繼承了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安土·桃山政權而來的,先前的兩個幕府里的侍所、政所等機構在江戶幕府已經看不到了。

江戶時代幕府由德川家康建立,制度完善於二代、三代在位將軍期間。得益於戰國時代的三位天下人推行的制度加上前三任將軍都不是泛泛之輩,江戶時代的日本趨向於繁榮與穩定,共延續了兩百七十年左右。


一般來說,日本史上的幕府是指「以征夷大將軍為首長的武家的全國政權」,歷史上一共成立了鎌倉、室町、江戶三個幕府。對於今人,這樣說倒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有些歷史理解上的細節還是需要澄清一下。

首先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幕府」並不存在於「日本古代」。因為按一般國人的理解,日本在明治維新前似乎都叫「古代」,但日本史有它自己的時代劃分,有「幕府」的鎌倉時代和室町時代叫「中世」,中世之前的叫「古代」,之後的江戶時代叫「近世」。雖然籠統的說也不影響理解,但歷史還是要追求準確。

然後,所謂「幕府」這個稱呼,實際上使用的比較晚近。「幕府」一詞實際上在平安時代就有了,那時候「幕府」是從中國引進的指近衛府的概念,之後就指涉近衛大將的辦公場所,甚至指左右大將其人。鎌倉時代的《吾妻鏡》中說:「將軍之御居所稱幕府」。

根據渡邊浩的研究,鎌倉和室町兩個武家政權存在時期,並沒有人使用「幕府」這個說法。那時的文書中用的是「關東」或「武家」等詞語。江戶時代的寬正年間(1789~1801年)之前的文書中也極少出現「幕府」二字。那時普遍使用「公儀」一詞。而讓「幕府」這一概念普及化的是江戶後期的水戶學。

《弘道館記述義》(卷之下)中寫道:「無知識、無見識之徒,表示幕府時用『朝廷』,甚或用『王』」。這裡的「無知識、無見識之徒」並非指一般百姓,而是包括山鹿素行、荻生徂徠、太宰春台等儒學大家。對此,藤田幽谷等後期水戶學者為了德川政權的正統性與合法性,要為該政權是「由天皇任命的『將軍』的政府」而尋求一個概念。埋藏於古典中的「幕府」這個概念,就這樣被重新挖掘出來投入使用了。

那麼,江戶時代的德川政權自稱「幕府」了,但鎌倉和室町時代的武家政權也被叫做「幕府」則是更晚的時期。明治維新初期這種說法還不存在,像福澤諭吉的《文明論之概略》用的都是「鎌倉政府」、「室町政府」這樣的詞。將「政府」換成「幕府」,是1890年出版的,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編的名叫《稿本國史眼》的一套教材。這之後,才有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這樣被我們沿用至今的概念。


在日本鎌倉凈土宗寺院高德院內,至今屹立著一尊銅製大佛,日本國寶——鎌倉大佛。它被視為古都鎌倉的象徵。大佛修築的那些年,鎌倉也是日本的中心。而鎌倉繁盛的緣起,就是日本第一個幕府的建立。

我們知道日本有天皇。「皇」,讓我們很容易想到權力中心。但是日本自平安時代晚期,就皇權旁落,武士階級崛起奪走政權。而武士們建立起來的第一個政權,就是鎌倉幕府。幕府,是日本十二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期國家主要存在的政權形式。它的實際地位就如同我們古代的皇帝、官府和封國。

在鎌倉幕府建立之前,武家中的一股力量——平家,控制了以天皇為核心的公卿勢力,成為了日本的實際控制者。但是平家並沒有建立幕府。作為戰勝者,平家處理了曾與他們爭奪天下的源氏。源氏公子源賴朝被流放,源義經被送進寺廟。

本來在平家當家人平清盛的殺頭名單上,有源賴朝的名字。可是平清盛的繼母偶然看到源賴朝,覺得他長的很想自己早年夭折的兒子,於是請求放過源賴朝。平清盛多少也算個孝子,便放過了年幼的源賴朝。

可後來事實證明,這次孝順無異於是「放虎歸山」。

源賴朝成人後,一心想為父親源義朝報仇。他先是與被流放地伊豆國的貴族小姐北條政子(後來成為源賴朝正妻)私會,有了一個孩子。由此獲得北條家兵力支持。

後來源賴朝的實力如滾雪球般迅速壯大。

在源賴朝勢力壯大到建設鎌倉作為根據地之前,發生過一次很有意思的戰爭。

源平軍隊在富士川相遇。平家大軍抓到了一名源氏武士派出去的信使,而這名信使帶了一封家書。平家將士見只不過是一封寫兒女情長的信,便沒有在意,反倒是好奇起來東國的情況。大將平維盛向在東國待過的驍勇善戰的齋藤實勝詢問。

齋藤說,像他一樣能拉開十三束箭的武士在東國比比皆是,能拉開十五束的也大有人在。關東武士個個驍勇善戰,一個能抵得上二三十個西國武士。

有沒有覺得齋藤像是源氏的間諜?

結果齋藤自己都說,不要認為他這是在漲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東國武士吃苦耐勞,不懼死亡,這確實是西國武士比不上的。

平維盛不問還好,這一問,就搞得全軍人心惶惶。

當天晚上,源氏的突襲隊來到平家軍營,發現空無一人,還以為是中了調虎離山計。可事實是,聽到齋藤一番話之後,西國武士紛紛逃跑。連大將平維盛都帶兵撤退。

富士川一戰,讓平家成為了膽小鬼的代名詞。源賴朝也乘著大軍士氣高漲大力建設鎌倉。

實際上,在源氏徹底掌握天下之前,源氏內部就已經建立了幕府制度的雛形。後來的幕府制度,就是這一雛形在全國的發展和推廣。


日本幕府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

歷時時長從1185年至1861年,共682年

幕府原字面意義是指將領的軍帳,但由於日本國內當時其特殊性,卻演變成了一種特有的日本的政治體制。

鎌倉幕府

由關東武士首領源賴朝創立,他實行獨裁統治。幕府設在鎌倉

有負責幕府領域內行政和財務政所

統轄與源氏結為主僕關係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

審理御家人的訴訟的問注所

將軍任命御家到日本全國各地行政單位守護和各莊園的地頭

掌握警察,徵稅和土地管理

直到1199年,源賴朝死後,實權被源氏外戚所控制。到時鎌倉幕府後期。因農民反抗和「御家人」的貧困,加劇了社會矛盾特別因1274年到1281年的二次「抗元戰爭」,因為中小武士未得賞賜。導致對幕府日益不滿,到了1333年,下野豪族響應,5月上野豪族攻入鎌倉,鎌倉幕府滅亡。後來醍醐天皇親政,第二年改年號建武。

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不滿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政策,在1335年反叛,佔領了京都。立了光明天皇當傀儡,11月在京都開設室町幕府,這時日本朝廷已明存實亡。

將軍下設管領,總轄幕政,輔佐將軍,由足利民同族的守護大名斯波,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的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將軍直轄領土大小,軍事權力方面還不如鎌倉初期的將軍。

而且那些守護大名各自擁有自己怕土地,有強烈地方割據性質,加之經常剝削農民,農民經常聯合起來動搖了幕府統治。和鎌倉滅亡之前的情景如出一轍。到了16世紀中葉,有一些地方領主和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比如: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德川家康,尾張的織田信長,中國的毛利元。在以後的角逐中,織田信中的力量已超過其他戰國大名,在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室町幕府滅亡,日本慢慢走上了統一的道路。

江戶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立幕府。到德川第三代時,幕府機構基本完備。全國4分之1的土地是德川幕府佔領,其餘則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德川將軍的權力雙起鎌倉,室町權力更為強大,但內部同時相較鎌倉,室町更加完善。對底下的大名控制很好。但各藩國仍是有獨立性,最終形成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體制。

直到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了「王政復古「政變,廢除了幕府的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年到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封建幕府政治結束。

總結:日本從古代就有著軍人長期干政的歷史,當時日本的軍人強人一向以成為征夷大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當時軍人最高的指揮機構,並掌握了政權,得到天皇的授權。其實是以軍事統治凌駕於日本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就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其實「幕府」原本指的是將軍的軍帳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日本的特殊政治條件下,擁有實權的將軍,成為了國家的實際掌權者,而幕府也成了凌駕於皇權之上的特殊的政府權力機構。幕府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幕府將軍」。

  日本歷史上經歷了三個幕府時期,1185年源賴朝建立源氏幕府,也稱為鎌倉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統治時期;軍人出身的源賴朝奪取政權,選取險要之地「鎌倉」為自己 的根據地和中央樞紐,而武將武士的掌權,也成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點,意味著出身低微的武士走上了日本政壇,同時這也是日本「尚武」精神的發源。源氏幕府的上台使皇權衰落,日本天皇成為幕府將軍的提線木偶,儘管在1324年和1331年分別有兩次討幕運動,但是都以失敗告終。1333年源氏幕府在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下被推翻,宣告滅亡。

  足利幕府也稱為室町幕府,是由足利尊氏1336年建立的幕府政權,足利幕府一切軍政大權都集中在將軍一人身上,將軍之下設立有「三管領」,管領的首長均由親信氏族擔任,管領下設有「四職」。1573年織田信長滅亡了連續十五代的足利幕府。

  德川家康在1603年在江戶建立了江戶幕府,經歷了15代將軍,德川幕府是三個幕府當中最強盛的,同時也是日本最後一個由武家控制的政治組織。德川幕府時代大力弘揚武士道精神,培養武士們忠義、勇敢的性格,從而從思想上綁架這些武士,讓他們成為自己權利的有力守護者。

  德川幕府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悄然進入日本,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農民生活困難,下層武士生活地位卑微,大量下層武士迫於生計轉行,這對幕府統治基礎造成沉重打擊。加之幕府後期與西方國家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使農民和下層武士的生活更加窘迫,於是倒幕的運動開始此起彼伏出現。1868年,德川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還政於明治天皇,這標誌著延續了682年的以武家政治組織為核心的幕府統治徹底結束。


幕府是日本古代特殊的政體,都是一些或多或少有著皇室血統的貴族所建立的與天皇政權並駕齊驅的政權,雖然名義上依舊臣服於皇室,但其實就是架空天皇掌握日本的最高政權!

日本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幕府時代,第一個是源賴朝在北條氏的幫助下於鎌倉建立了首個武士政權鎌倉幕府。源賴朝是清和源氏血統,屬於皇室貴族。在源平爭霸後源氏一家獨大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成立鎌倉幕府,雄居一方與天皇分庭抗禮!為了恢復中央集權天皇號召天下推翻鎌倉幕府,而與此同時與日本毗鄰的元朝在忽必烈的引導者也開始了對日本的兩度東征,內憂外患最終鎌倉幕府在眾叛親離中滅亡。

在滅亡鎌倉幕府後,足利氏逐漸崛起成為又一個強大的武士政體。迫於武力天皇無奈再一次承認了足利氏政權的合法性,足利尊氏成為室町幕府(即足利幕府)建立者。然而足利幕府時期各路諸侯互相征伐根本不聽從幕府的號令,整個日本陷入混亂時期,這段時間又被成為日本戰國。湧現了大批有名的軍事人才,譬如武田信玄、織田信長、上杉謙信等等。總之這段時間足利幕府跟天皇一樣也被各個諸侯當猴耍,當做傀儡!直到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流放足利幕府滅亡。

足利幕府滅亡後,日本依舊是各種混戰!期間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上洛京都有望成為下一個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時,結果卻在本能寺被手下明智光秀所殺!豐臣秀吉趁機篡奪織田政權,但由於出身低微沒能當上征夷大將軍。卻當了個關白,也算是同一了日本!這段時間屬於日本戰國時期為幕府政權的真空期。

在豐臣秀吉遠征朝鮮離世後,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得以抬頭逐漸篡奪豐臣政權,成為天下最具勢力的天下人並接受天皇冊封成為幕府大將軍。於江戶建立江戶幕府(即德川幕府),雖然這些武士建立的幕府政權名義上依舊臣服於天皇,因為歷代征夷大將軍都必須要有皇室貴族血統,且需通過天皇冊封!但幕府實際上掌握了日本軍政大權,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政權,天皇也是很無奈很多次想過推翻幕府,均以失敗告終還時常遭受幕府的恐嚇和要挾。

明治維新後倒幕運動興起江戶幕府被推翻,日本天皇從新掌握朝政。天皇發動二戰侵略中國,戰敗後天皇又被美國人架空,當做傀儡號召日本。而如今的日本內閣和古代的幕府如出一轍成為日本實際的統治者!然而隨著軍國主義的抬頭天皇在近代逐漸被拉上政治舞台,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幕府」的叫法源於古漢語,原指征夷大將軍出征時的府署。源氏頭領源賴朝在「源平合戰」中滅掉另一個武家平氏後,於公元1192年(建久三年)受封武家最高官職——征夷大將軍,並在鎌倉開幕建府,幕府的稱呼也是由此時開始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稍微提一下「征夷大將軍」。這個官職最早是日本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期間,被派遣至東國的高階將軍的一個稱呼。「夷」指的是當時生活在日本本州東部和北海道的蝦夷族(即日本北方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從字面上很好理解這個官職,即征討蝦夷族的將軍。後來則逐漸發展成為日本武士階層的最高首領。當然,縱觀整個日本歷史也有特例,比如前面提到的平氏首領平清盛,當時是全國武家的最高統治者,但他獲得的最高官職只是文官體系里的從一位太政大臣。咱們耳熟能詳的豐臣秀吉也沒有獲得過征夷大將軍的官職,而是文官體系里的最高官職關白。

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由貴族掌握中央(京都)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的終結,而在此前貴族時代地位卑微的武士階層從此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而幕府作為武家的統治機構實際上是獨立於天皇朝廷之外的小朝廷,並且凌駕於京都朝廷之上,幕府將軍成為國家的實際最高統治者,而天皇則成為了國家的精神象徵,大權旁落。幕府有分封土地給其他武士的實權,那些分封到各地的守護大名(後來轉變為戰國大名以及再後來的外樣大名)只對幕府負責,而事實上不聽命於天皇。

德川家康的畫像

鎌倉幕府的開創對日本的歷史發展進程影響深遠,這標誌著長達600餘年的武士時代就此拉開序幕。鎌倉幕府之後,日本還經歷了兩個幕府時代,即足利尊氏開創的室町幕府以及德川家康開創的江戶幕府。


推薦閱讀:

諸葛亮:我有臉盲,根本不知道妻子漂不漂亮
聊聊大秦帝國,何為掃六合
讀了淚痕春雨最近的文章之後的想法

TAG:文化 | 社會 | 歷史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