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能讓我們認清自我嗎?


去見我想見的人,做自己想做而又沒做的事,《遺願清單》里癌症二人大爺組,去跳傘、去飆車、去登雪山、去幫助一個陌生人、去親吻世上最美的女孩,去大笑直到眼流出眼淚……

從許多現實醫療病例、事故或電影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當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是何其脆弱和不堪一擊。但也唯有面對死亡,我們似乎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與意外哪個先到來?所以,在我們還活著的每一分鐘,願大家都不要虛度浪費。即使上帝給你再多的磨難,痛苦,你也要想辦法自己取悅自己。讓死亡在任何時候來臨,你都能很坦然地說聲:今生無憾!

記住自己隨時都會死掉,或許是防止你陷入畏首畏尾陷阱的最好方法,你已經一無所有了沒有理由不去追隨自己的心。

最後用尼採的一句話: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因為我們始終要失去它。——尼采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更多是依賴於我的頭腦思維推測,而不是體證實相後,對此問題的自然辨識。

當一個人面臨死亡時,他的思想意識會產生巨大的變化,他面臨著最現實的抉擇,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必須的?什麼不重要?什麼是累贅?什麼是煩惱?這些以前很難判斷或判斷錯誤的問題,都會因為死亡的逼迫,變得一目了然。人只有在這時才會明白自己和這個世界需要什麼,那就是無私的善和愛,只有這些才會讓自己真正平靜,平等的接受生和死。

我經常在禪坐中生起死想觀:一切都將離我而去,我執著的地位、財富、名聲……,統統都無任何幫助,無任何意義,甚至是思維意識都無任何意義,只有了了分明的寂靜,其實我知道這也沒有意義,只是我頭腦產物。

在藏傳佛教,有一門專門修習死亡的教法,叫《中陰聞教得度》,就是充分利用死前死後的一段時間,來證悟實相。當人在死亡過程中,始終提起和保持正念,在肉體、思維的束縛崩塌的剎那,徹底體驗和溶入實相世界而解脫。很難、很難。

其實歸根結底,都是要打破我們頭腦中那個虛妄的「我」的概念,只不過自我很狡猾,很難捕捉到他,看破他的虛偽、虛幻,只有死亡才會將他逼入死角。但即使這樣,大多時侯自我也會從死亡的手中逃走,重新在苦海輪迴。


死亡,能讓人認清自我嗎?

小影並不清楚,因為沒有經歷過死亡。

但又這麼一部電影,豆瓣9.5,讓無數人哭成煞筆。

《人間世》一經開播,就以暴風之勢刷屏了朋友圈。

這部良心紀錄片,特別之處就在於——

和最忌諱死亡的中國人,開誠布公地討論了生死。

有人說,好討厭導演拍下這真實又感人的瞬間,多希望越來越少的人在醫院被記錄。

是的,小小的病房裡,每天都上演著生離死別。

即使我們早已懂得生死的意義,但依然沒有多少人有勇氣去直面它。

《死於明日》

導演納瓦彭,被稱為「泰國版畢贛」。

這是他第一次獨立籌資拍電影,找來了眾多合作過的女星友情客串。

比如,《天才槍手》的女主,茱蒂蒙;

再比如,「甜美小公舉」,Toey,也是這部電影中最大的亮點。

還有因為《戀愛診療中》獲得泰國電影金天鵝獎最佳女配角的瓦爾蕾特。

作為混雜實驗電影的先鋒,納瓦彭在泰國很是受歡迎。

他的作品大多來源於親身經歷或者自身思考。

而這一次把目光瞄準了死亡

這向來是個沉重而禁忌的話題,因為死亡將意味著走向虛無,沒有人能承受得了。

有小女孩第一次聽見「死亡」這件事,害怕地嚎啕大哭。

但其實,今天這部影片,就用人類的日常放過了人生的無常。

該片由六部分組成,分別講述了死亡之前平靜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因為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第二天將會死去。

那麼前一天,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

片中的第一部分,記錄了四個女生好友在大學畢業前夕睡衣派對上的片段。

她們憧憬著未來,興高采烈地討論著自己的人生軌跡。

在一本星座測試書上,女生們肆意寫下自己的人生規劃。

「未來能夠遇到心靈伴侶,多生幾個孩子」。

亦或是「雲遊四海,環遊世界」,「創立屬於自己的時尚品牌」。

21歲,正是喜歡幻想的年紀。

可惜,如果真的能改寫自己的命運,那該多好。

深夜2點,其中一個女生因為啤酒喝完,到樓下的便利店補貨。

卻沒想到被突如其來的卡車所撞,當場死亡。

就在剛剛,她們還期待著參加第二天的畢業典禮。

而導演,用了一個長鏡頭,來表現死亡的突然。

酒店的服務員,過來收拾前一天晚上派對留下的雜亂。

原本歡聲笑語的房間,現在倒變成了死一般的沉寂。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人死。

一天過世172800人,每小時過世7200人,每分鐘過世120人,每秒過世2人。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如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邊,那麼死亡將會變成匆忙日常中的一則社會新聞。

也許前一天還在和親人討論著一起去吃炸生蚝。

然而第二天,卻因為車禍突然離世。

也許前一刻,還躺在女兒的腿邊,享受著按摩的舒適,閑聊的放鬆。

但下一刻,就會在睡夢中安然地死去。

只是親人之間的日常閑聊,聊著聊著人就沒了。

生命無常,哪裡都不對,卻又說不出哪裡不對。

導演用了大量的社會新聞,圖片,音頻,記錄文件,以碎片式的表述構成了這部散文電影。

可以說,他的鏡頭語言,比任何一部關於生死的好電影都要剋制,內斂。

在他的解構下,死亡平淡的好似隨時都會在身邊上演一樣。

在影片的開頭,就不間斷的用錶針音效和全程不斷閃現的計時器,提示著觀眾每分每秒都有新的生命死去。

生老病死,飛來橫禍,為情自殺…

殘忍的離別,冷靜的筆觸。

明明還有那麼多事沒有做啊。

和親人去吃小吃店的炸生蚝,看一本沒看完的書,參加畢業典禮。

甚至,給丈夫剪短腳指甲…

這部關於「死亡」的電影,就是用這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堆砌起來的。

細膩靈動的畫風,典型的泰式小清新。

片名與其叫做《死於明日》,還不如叫做《死亡這件小事》。

其中有一個非常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泰國當紅女星,在拍廣告的途中因為幫助出車禍的路人,不幸被撞身亡。

一時間,轟動社會,議論紛紛。

當然,這不是故事的重點。

另一個正在拍廣告的女演員,梅,在得知消息後,面無表情的坐下來吃東西。

這個專心致志吃東西的鏡頭,長達五分鐘。

終於,她的情緒管理在片場工作人員七嘴八舌的議論中漸漸失控,流下了眼淚。

忍住不哭不是因為她足夠堅強,而是不想影響接下來的工作。

剛剛掉了眼淚,她又急忙和工作人員道歉,因為把化好的的妝弄花了。

戲劇性的是,因為廣告的進度不能耽誤,正好在活動現場的梅,意外接替了死者的拍攝工作。

她很快打起精神,元氣滿滿的投入到廣告的拍攝中。

工作中的梅,看起來笑容甜美,活力十足。

但導演喊卡的下一刻,她瞬間恢復了悵然若失的狀態。

那又怎麼樣呢?

逝者已矣。

生活這個磨人的小妖精,才不會因為哪個人的掉隊,就停滯不前。

它沒有暫停鍵,只是像屏幕左上方的時間數字一樣,永遠的轉動著,向前繼續走。

在我們觀影的70分鐘里,世界上已經有8442人逝世。

人固有一死,誰都逃不開這個自然法則。

但對於我們來說,即使對這一切都已經夠理解了,卻還是會難過。

我們依然對愛忠誠,恐懼離開,孤寂,與消失,恐懼我們心裡的痛。

相對於知道自己會死於明日,我們寧願活在當下,只要正常的活著就好。

這部電影,就像那句話所說的一樣——

明天和意外,我們並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

在命運面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擁抱他們,親近他們,向他們表達自己的愛。

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不要覺得害羞,因為每一次都有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機會。

最後,借用電影中的一句話。

導演在對談104歲老爺爺時,看淡生死的老人家,回答十分睿智。

不要糾結死亡到底是好還是壞。

生命的重點在於,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還是壞。

頗以為然,與君共勉。

禁片?VIP電影?關注微信公眾號:深夜影薦,回復片名有驚喜喔~


宗教修士,在靈性導師的帶領下親證見性,才能知道脫掉一切物質身體後,真我的去處。否則絕無可能。人死亡的最初三天半是一個小涅槃,在此壯態下人是混沌、無知覺。這種無知覺中的漸忘能量品質超常凸出,使人無選擇的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對號入座的新的生存空間。不同境界的分配依據將是你為人一世的總體品質,而做人的品質標準要求卻不是人和社會制定的,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宗教原則中為人的標范要求。


死亡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話題,任何語言修辭都無法正確闡述死亡的概念。死亡又是非常複雜的現象,任何方法都無法避免死亡的到來。唯一可行的只有信念,一個堅定的信念。任何時候都不可動搖的信念。就算死亡來臨這個信念依然不可動搖。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超越死亡帶來的那種複雜的心情,才能從容淡定的面對死亡。這種信念可以是宗教和世俗真理的信仰。只有這樣才可以讓人不覺得失望,認為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束。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什麼樣的女性最吸引人?
明明自己長得顏值不差,為什麼老被別人懟丑,求如何反擊?
嫁錯了人還生了孩子怎麼辦?
寒假期間如何提升自己?

TAG:哲學 | 電影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