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老人冠狀動脈狹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醫生說基本正常,是這樣嗎?


不管多大年齡,無論通過冠脈造影或CT冠脈造影顯示冠脈狹窄20%-30%從目前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來說是基本正常的沒錯。但誰也不能保證不夠冠心病診斷的狹窄就不會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

問題是狹窄和動脈硬化關係究竟有何相關性醫學界少有人關心。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狹窄究竟是動脈硬化導致的還是粥樣斑塊增多導致的?

動脈內膜下的結締組織:彈力纖維、膠原纖維等,中層的幾十層環形平滑肌隨年齡增長都會老化,彈性下降這是動脈本身硬化的基礎,如果有長期高血壓的硬化進展會更快。而血管腔狹窄主要原因還是粥樣斑塊增多引起的。

隨著心梗後造影介入手術增多,更多的共識是心肌梗塞與動脈管腔狹窄程度、斑塊的負荷(數和量)沒直接關係,而與斑塊性質更相關,尤其是斑塊核心脂質長得快、外面裹著的纖維帽薄、斑塊內外炎症反應大的這種不穩定軟斑塊與心肌梗塞有直接關係。因為這種斑塊容易破裂,血小板流經破口即被激活暴露出纖維蛋白受體,後者將激活後的血斑凝聚成血栓。所以那怕很少量的軟斑塊破裂後也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那麼軟斑塊怎麼會破做呢?以往的觀點是由於內膜下炎症反應強,斑塊核心脂質即侵入受損內皮下的巨噬細胞、白細胞大量吞噬滲入內皮下氧化的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形成體積可不受束縛膨大的泡沫細胞形成斑塊的核心脂質,因包裹在外的纖維組織生長跟不上核心脂質生長速度,因此容易破裂。現代教科書(2013年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供學8年制及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用的內科學教材第二版的P273頁中)對冠心病定義已將冠狀動脈功能性病變即冠狀動脈痙攣並列於因冠脈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或堵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統稱為冠心病。此書中P295頁也提到了冠狀動脈痙攣是斑塊破裂的重要原因。

冠狀動脈怎麼會痙攣的呢?現代醫學已越來越明確交感神經興奮分泌出做血管收縮、痙攣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是罪魁禍首。那麼交感神經怎麼會興奮的呢?這和人的性格及其導致的各種情緒障礙有關,所以早就有美國專家提出了A型性格(不是血型)那種爭強好勝、性格急噪的人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發生率明顯高於非A型性格的人。教科書中提到心源性猝死的第一個觸發因素即是:自主神經張力變化過度勞累、短時間內大量吸煙或飲酒、精神過度緊張或過度興奮、或過度氣憤、過度焦慮可以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誘發嚴重心律失常。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應該更重視斑塊的性質和人的心理活動而不只是血管狹窄程度。所以從造影角度講20%至30%的狹窄從目前的診斷標準來看可以排除冠心病,達不到冠心病程度不等於沒有心梗可能。也許從預防斑塊形成、穩定、甚至逆轉斑塊,更要重視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演變、減少血管事件,這也許是屬於未來醫學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總會有人想到未來醫學的,供參考。

2018..2.5


人老了,按中醫講,元氣已不足,腎氣虛弱,機能退化,實屬正常自然規律,所以古來稀的人群被疾病找上門來不奇怪!

心血管病是當今最大群體性疾病,年齡趨於老年人,皆與血管老化、血脂稠、血糖高有關,七十歲老人冠狀動脈狹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屬於普遍現象,只要能血壓正常範圍,保持良好生活的習慣,心態放好,問題不大。例如:生活上注意營養搭配,適當食療,合理鍛煉身體、保持樂觀心態等。


70歲要是在醫院診斷出冠脈堵塞20~30%得樂壞了。就是在活20年也不會堵到75%的臨點吧?!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60~70歲堵了75~95%的太多了,如果能裝支架,又不受罪,3天出院。支架用個10~20年不成問題,走問題了在補一個,也不受罪。關鍵好多人上連支架也作不了,只能搭橋了,那可是九死一生啊!


七十歲的老人家,冠狀動脈才堵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這已經年輕人的心臟了!已經十分優秀了!你是到這裡炫耀的吧?!

有個英國醫學雜誌撰文指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美國軍醫解剖了300餘名陣亡的美軍士兵,平均年齡26歲,發生冠狀動脈狹窄或者堵塞的人已經佔了百分之五十……


我記得當初查到的標準是冠脈堵塞75%以下時,不需要作支架等治療;堵塞95%以上必須作支架或搭橋;如果在75%到95之間,則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年齡、生活條件、經濟狀況等酌定是否需要支架或搭橋。不知現在是否還是這樣的標準。


冠狀動脈狹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屬於輕型冠心病,日常生活及時注意天氣變化,適時調節自已的飲食少鹽,少肉多吃果蔬,保持樂觀情緒戒怒適量飲酒,釆取保守治療即可只有血管堵塞百分之七十五才是危險的,那時就必須做造影放支架了。


推薦閱讀:

性別認同障礙的基礎與臨床 [15] 臨床考察與分類
醫學媒體的常見類型及製作要求
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特納的臨床癥狀
踝關節撞擊綜合征的影像學診斷

TAG:臨床醫學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