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先進的火繩槍(鐵炮),同時期明朝有沒有火器呢?


首先認識一下日本戰國時期具體是什麼時候。

多數人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於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而明朝是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

據史書記載,在明代,中國的火器主要有兩類。一是用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小,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其射程僅數十步至二百步。在清朝嘉慶年間,白蓮教潛入故宮內廷,當時的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用的就是鳥銃,將準備翻牆進入內廷的白蓮教起義人員擊斃。

第二類據史書記載,主要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都很大的火炮,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里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這種大炮延伸到了清初,就變成了俗稱的紅衣大炮。

不少人認為,實際上明朝的火器並不落後,反而清朝的軍事技術比明朝落後,是因為清朝懼怕民眾掌握更先進火器,所以將先進軍事技術埋藏或棄之不用起來。

這其實只說對了一部分。更大一部分原因是雖然明朝有比較先進的火器,但是據史書記載,質量卻層次不齊。據明朝名叫戚繼光記載,當時所用的火器,要麼彈藥和彈藥孔不合。要麼點燃了引線半天不炸。要麼就算打到了敵人要害處,卻不能擊斃敵人。更要命的就是軍事思想的落後,火器營需要與其它兵種互相攻防配合,才能達到相關目的。但是當時的明朝,要麼雖然有火器營,但是沒有防守的長矛兵。導致明末,八旗兵攻來,火器營往往放一輪就遭到騎兵攻擊,馬上潰敗。

另外,當時西方已經有了更先進的軍事技術,但當時明朝的保守派大臣認為沒有必要購買西方先進技術,認為只不過是奇淫技巧,抱著這種思想,就更加談不上有什麼系統性的準備了。

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詞能夠很好的形容明朝的軍事情況,那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大明火器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了抵抗英軍登陸還在仿造使用。

簡單列舉幾種圖文對照,方便網友。


迅雷銃:一眼望去像多管機槍。

將五隻鳥銃合併在一起的火繩銃,可連發,射擊時以手斧為支架,並有護盾保護。每隻槍管均有準星,射完一發後旋轉槍管72度繼續瞄準射擊,可射擊五次。由神機營裝備。

明朝趙士楨發明,記載於《神器譜》。

(復原圖,侵刪)

(原圖)


神機箭:火箭彈的雛形

韓國電影《神機箭》里有提到,當然效果過於誇張。實際為放在推車上的靠火藥發射的火箭,射程約1-2公里,為散射打擊,像大型霰彈槍,準度差。單兵手持型叫「一窩蜂」,順風時射程過百步。可裝備火箭焚燒敵軍營地,或裝備毒箭射擊敵軍,

記載於《火龍神器陣法》。評價:「匯流排壹燃,眾矢齊發,勢若雷霆之擊,莫敢當其鋒者。」

(復原圖,侵刪)

(原圖)


虎蹲炮:小型便攜火炮

由戚繼光研究當時其他幾種火炮後改進而成。炮口有支架,減少了後坐力,像猛虎蹲坐一般。全炮鑄鐵造,可裝子母彈,即鉛彈鐵彈共100顆,加一顆半斤重大鉛彈。對步兵集群威力巨大。明軍和日軍在露梁海戰中,明軍站穿上大量使用虎蹲炮齊射,重創日軍船隊。

(模擬圖)

(原圖)

根據《明史,兵志》記載,明朝光火炮就記載有21種,其他火繩槍之類更是數不勝數。從設計數量上來說,明朝的火器領先於日本和周邊國家。但製作質量稱差不齊,可靠性不穩定,完全取決於當政者水平。國產電影《大明劫》中對這種嚴重的現象也有表現。

(神機營火槍手,侵刪)


尾聲

——300年後,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入侵。清軍訓練裝備荒廢已久,慌亂之際,四處尋找火炮。結果翻出了塵封已久的明朝所造虎蹲炮若干。

滄海桑田,世事皆非。當古老的虎蹲炮再次對著侵略者發出怒吼的時候,這片土地已經落後於世界太多太多。


怎麼說呢,那些一口咬定,聲稱日本早於中國裝備火繩槍的人,其實是看書少,還喜歡亂說的無知者無畏。他們聲稱日本早於中國裝備火繩槍的依據是戚繼光的那句話:「此器中國原無,傳之倭寇,始得之。」

但戚繼光是名將,不是史學家,更不等於他說的所有事情都對。而且關於火繩槍的傳入也有不同的說法,如《籌海圖編》中就說:「鳥銃之制,自西番流入中國,其來遠矣。」

要知道,《籌海圖編》是戚繼光的老上司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時,為防禦倭寇,聘請鄭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而成。其成書時間早於《紀效新書》,史料價值要強於戚繼光的書,畢竟戚繼光的書是作戰手冊,不是歷史書!

要考據一個事情,必須要看當時各種基本史料的記述。

根據《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中的記載,最早於1505年,葡萄牙人阿爾梅達率領船隊西來。其所帶武器清單里有:大鐵炮27門;鷹炮18門,其中鐵質14門,銅質4門;配有3子銃的佛狼機468門,其中銅質316門,鐵質152門;托架大炮53門;鋼鳥槍80支。至此,帶有西方設計理念和樣式的新式火器出現在明軍的視野里。其中就有鳥銃或稱火繩槍,也就是日本的鐵炮。

日本第一次接觸鳥銃是在1544年8月25日,葡萄牙商人在後來的海賊王王直引領下來到日本種子島。《鐵炮記》記載:「天文葵卯秋八月二十五日丁酉,我西村小浦有一大船,不知自何國來,船客百餘人,其形不類,其語不通,見者以為奇怪矣。其中有大明儒生一人,名五峰者,今不詳其姓字(王直又名五峰,號五峰先生)。時西村主宰有織部丞者,頗解文字,偶遇五峰,以杖書於沙上云:『船中之客,不知何國人也,何其形之異哉?』五峰即書云:『此是西南蠻種之賈胡也。』」

但在此之前的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明軍就已經裝備了鳥銃。據《大明會典卷二百八南京工部》記載:「凡南京營操、關用鳥銃鞭銃、每年操備合用火藥三千三百四十一斤四兩。藥線三萬一千三百二十條,大木馬子八千六百四十箇,小木馬子一十三萬五千箇,竹翎銃箭九萬枝。嘉靖二十年題准、本部每年一次料造、放支演習。」可見在鳥銃傳入日本的三年前,明軍已經大規模裝備鳥銃,因此不可能是從日本傳入。

其實用笨道理想,火繩槍是葡萄牙人傳過來的,然後日本上怎麼可能先於明朝接觸到火繩槍?

一般認為,在之前的屯門之戰(1521年)或西草灣之戰(1523年)中,葡萄牙人的火繩槍和長管火炮一起被繳獲,明軍將其仿製成為鳥銃和佛郎機炮。

到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年,明政府便製造了一萬把鳥銃裝備軍隊。萬曆年間,據汪道昆所記載,明軍新練京軍車營共裝備鳥銃11760把,其數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乃至於最後,明代鳥銃普及到緣邊村堡每村三十把的地步。


火繩槍是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三、四十年代傳入日本的,其後被迅速投入到內戰中使用,當時在日本這種長管的槍被稱作鐵炮。

據史載,在戚繼光與倭寇作戰時,曾對這種槍大加讚賞,並以此為靈感,對傳統的火槍進行改良並推廣。

那麼明朝同時期有沒有火器呢?答案是有,而且種類繁多,甚至可以開一個兵器展覽館了。

眾所周知,中國就發明了火藥,而對火藥的使用方面,中國發明的各種火藥武器堪稱獨樹一幟,並曾大量裝備和使用。直到十七世紀,中國發明的各種火藥武器依然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下面,就帶大家穿越時空,一起去見證一下我們老祖宗曾經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


一、原始的火焰噴射器——猛火油櫃

猛火油,即石油,最初見於北宋大學者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而在北周年間,中國即開始使用石油的燃燒性作為武器使用。到了宋代,更是實現了更新換代,產生了火藥和石油相結合的噴射燃燒火器——猛火油櫃。

宋軍曾用它來防守城池,焚燒敵人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容易出事故,而且石油的貯存,笨重的箱體機動性不強都成為其難以推廣的缺點所在。


二、古式後膛榴彈炮:佛朗機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


三、火統

單發步槍,明代制式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藥大大減少。作為明代的標準武器,曾生產多達九萬餘只,1449年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


四、紅夷大炮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歐洲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大型者重達1.6噸,射程可達1.9公里。因袁崇煥一炮將努爾哈赤炸傷而聞名天下。


五、拐子銃

連發手槍,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厘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抗日援朝中使用較多。


六、迅雷銃

多管轉膛炮,單兵多管火器,明趙士珍發明,最大可達18管,使用火繩或燧石擊發,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


七、五雷神機

大口徑左輪槍,可以稱得上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由戚繼光(沒錯,又是戚大將軍,他還有很多軍事機械的發明)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八、虎蹲炮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適用于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迫擊炮。


九、抬炮

戰防炮,大型鳥槍,最早見於明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


十、三眼銃

為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


十一、火龍出水

明《武備志》所載的多級火箭,可用於水上攻擊,射程達1.5公里。


而,你以為這就是全部了,那你就錯了,先人的智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甚至還出現了「地雷」和「燃燒彈」:


十二、多管火箭炮:一窩蜂

詳見於明《武備志》,規格多種,從3連發到100連發都包含其中。射程300米。


十三、對人殺傷地雷

起源於燕王朱棣與侄子建文帝皇位之爭,當時建文帝的部隊在白溝使用這種武器,給朱棣的軍隊帶來重大傷害,差點失敗被擒,要不是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風,朱棣其時就可以敗北,而歷史也將和我們見到的不一樣了。

其使用原理是將導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內,然後點燃導火索,引爆地雷。


十四、非觸髮式水雷

詳見宋應星《天工開物》,由於設計過於精巧,費用高昂,雖然在朝鮮戰爭中驚鴻一瞥,但其後使用效率不高。


十五、單兵手榴彈

名曰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於加強殺傷力。這其實就類似於在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十六、殺傷燃燒彈:萬人敵

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達40公斤,誕生於明末年間,用於守城,可稱作早期的燒夷彈。


儘管如此,明末以後中國的科技由於種種原因和局限停滯不前,至滿清入關後,更是閉關鎖國,限制科技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就連《天工開物》也被列為禁書。

中國錯失了類似產業革命的工業化發展的良機,從此大步落後於時代的發展,陷入了長期挨打的境地,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從唐朝我國發明火藥起,中國在火器方面的製造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到明朝,是火器發展的蓬勃時期。明末清朝,隨著西方槍炮技術的發展,趕超上中國,中國的技巧與世界還屬於持平階段。但到清朝中後期,中國已經漸漸落後於世界了。

唐朝發明了火藥之後,就有人把火藥運用到軍事上,火藥彈出現,殺傷力較大,但製作技術還不成熟,造價較大,未普及。到北宋時,戰爭不斷,促進了火藥武器的快速發展。火器的種類漸漸多了起來,製作的技巧也更加熟練,數量增加。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爆炸性較強的火器現世。1259年,南宋的政府還製作成了突火槍。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是較為原始的火藥槍支。但在當時無疑是世界領先。元朝時,中國還發明了發射石彈的火炮。相傳,蒙古的蒙哥汗就是被火炮的流彈擊中,後病重身亡。該說法隨未有確切證明,但能從側面證明中國的火器製作發展水平。而在近100年後,14世紀中期,英國、德國人才發明了火炮。而在15世紀初,西班牙人才發明了火繩槍。

元末戰爭時期,火炮在戰爭中更是被大量使用。《明史》中記載,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明軍圍攻張士誠,大將徐達「領四十八衛將士圍城,每一衛置襄陽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餘座,大小將軍筒五十餘座······張士誠欲遁不得飛渡,銑炮之聲晝夜不絕。」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水戰中,也有描寫船上裝置有火炮。可見火炮武器的普及。又隨著明朝封建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皇權高度集中,封建經濟進一步繁榮,更是為武器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不僅武器的製作技巧堪稱高超,種類更多,更是出現了重視運用火器的軍事作用的軍事將領,如戚繼光、袁崇煥等。明朝的火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手持的火銃和鳥銃,口徑小,體積也不大,內填鉛彈和鐵彈,這類的火器單個殺傷力不大,但多運用於組隊戰鬥。即軍隊常常列隊跪射,火力不間斷。戚繼光在對北方蒙古軍隊作戰時,就使用了該類型的火器,兩個人一組,一人支架,掌握方向,一人瞄準射擊。這類火器的射程數十步到兩百步不等,主要適合近、中程作戰。一類火器是口徑和體積都較大的火炮。火炮內並沒有裝火藥,而是石頭、鉛、鐵等「實心彈」。這類火器殺傷力大,射程也多在百步之上,所以多用於遠程攻擊。明朝還在抗擊倭寇中發明了新式火繩槍,控制更靈活,射程更遠,射速也更快。後傳入日本。明朝的火器發展還有一大進步——設立了獨立炮兵建制的「神機營」。後來,神機營還吸收外來武器的製作技巧,製作出口徑更大的「神機炮」(佛郎機銃),使得中國的火器發展更進一步。


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或許會讓很多明粉不舒服,因為真相是火繩槍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器,是由歐洲先傳到日本,然後才傳到中國的。換句話說,雖然當時明朝也有火器,但是並沒有比火繩槍更先進的火器,並且戚繼光在繳獲當時倭寇使用的火繩槍時,對其大加讚賞,由此才讓明朝裝備了這種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的火器。

我們知道,不管是火藥還是火器都是我國發明的,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就已經應用上了火器,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已經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專業的火槍隊伍—神機營。不過那時候我國主要的火器叫做「火銃」,火銃這種火器不僅塊頭有點大,而且只能射百米左右,精度也並不是非常高(難控制),製造大一點就說「火炮」,製造小一點就是手持「火銃」,但至少也是現在火箭炮那麼大的塊頭。

我國的火銃、阿拉伯的馬達法、傳到歐洲後他們根據原型發明了火門槍,這些都是世界上差不多第一代火器,只是隨著材料的不同而不同,還屬於比較雞肋的階段。但是到了1450年左右,歐洲人就將火門槍改進成了火繩槍。到了16世紀,西班牙的火繩槍口徑23mm,最大射程250m,每分鐘可發兩發,已經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火器製造技術。並且幾乎在同時期,火繩槍東傳,第一站就是日本,他們稱之為「鐵炮」。

火繩槍的傳入對日本戰國格局影響很大,這裡就不啰嗦了。當時葡萄牙,西班牙已經建立的強大的航海隊伍,並且在明朝的南海跟大明開戰,由此火繩槍再度傳入中國。加上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的倭寇手中所繳獲的火繩槍,明朝將領們發現這個新式武器比自己原來的「火銃」厲害多了,於是開始大面積裝備,逐改名「鳥銃」,再由鳥銃上發明出各式的火器,明後期火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我看了看下面其他答案里那種「亂七八糟」的火器,多數都是華而不實的玩意,不必上當。需要承認的是,火器最早由中國發明,但是明朝前期到明朝中期技術基本沒啥發展(相對於歐洲)。直到火繩槍和佛郎機炮進口以後,明朝中後期中國火器在這兩個進口貨的帶領下才開啟了一波大發展,可惜令人啼笑皆非的時候,我們到了清朝後期還在使用火繩槍的技術,而歐洲已經發明「逐發槍」了………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有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四大發明對後世的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四大發明中火藥卻是先通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歐洲殖民者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和中國並不太遠的日本。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和大陸隔絕的日本列島上發展起來的戰爭直到火槍傳入前一直維持著極其拙劣且低烈度的局面:忽必烈東征日本時日軍對元軍的火槍、火炮完全視為神兵利器。1466年當時的大明藩屬國琉球在出訪日本時以「鐵放」作為禮炮法神,圍觀的室町幕府眾人無不大驚失色。然而就是此時還不知火槍為何物的日本卻在接下來不久的戰國內戰和萬曆朝鮮戰爭中大規模列裝了火槍,那麼火槍究竟是如何傳入日本的呢?

公元1560年正是大明嘉靖後期,此時大明帝國對倭寇入侵正由戰略防禦轉向進攻。與此同時在倭寇的老巢——日本正處於戰國亂世之中:各路諸侯大名連年混戰,自保尚不暇,哪兒有閑空向明朝派出侵略軍。當然在戰國內戰中落敗的武士浪人淪為海盜一直不停地騷擾大明海域,然而能和大明官軍長期抗衡的這不會只是一群散兵游勇吧?那麼背後究竟是誰領頭呢?

領頭的正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提到過的汪直。由於明帝國的海禁政策使東南沿海一帶大量靠經營海外貿易為生的百姓失去生計,包括汪直在內的部分沿海居民開始逃到明王朝統治較為薄弱的海島上干起走私的勾當。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汪直打敗了另外一支稱雄海上的陳思盼海商集團,由此完全控制了整個東海地區,一時形成「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聾海舶矣」的局面。鼎盛時期的汪直擁眾二十餘萬,擁有一百二十噸以上的巨艦百餘艘。這是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艦隊,無論大明官軍或是西洋殖民者面對這股勢力都沒必勝的把握。

早在公元1543年,儘管此時汪直尚未戰勝陳思盼,還沒成為東海最大的海上勢力,可他已像歐洲殖民者一樣在海外為中國人開闢了一塊領地——這年汪直在日本薩摩藩的淞浦郡(今長崎縣的平戶)以及附近的五島列島一帶建立基地。對此日方有如下記載:道可君(松浦隆信)系福祿、武運具昌之人,故有五峰者自大唐至平戶津,於今之印山舊址建唐式宅而居。用其所長,而大唐商船不絕於途,甚至南蠻黑船亦初泊於平戶津。唐與南蠻之珍貨年年充盈,京、界諸國商人亦云集於此,有西都之稱。

五峰者乃汪直對外的自稱,日本因歷史上深受大唐文明影響,故而以唐代明,所謂五峰自大唐而來就是指的汪直在淞浦郡平戶津登陸一事。日方不僅沒把汪直在日本領土上建立基地視為對其主權的侵犯,反而將此視為當地領主賢德的象徵,這個恭維不可謂不高。汪直以此為基地建國稱王、任命官吏:給自己起了名號「徽王」,佔住的地盤叫「宋國」,「36島之夷皆其指使」。

此時日本的諸侯大名們根本無暇顧及在日本領土內建立的這麼一個獨立王國對其主權意味著什麼,他們甚至還爭相討好汪直——此時正忙於徵戰的他們迫切需要增強自身實力,而汪直能幫他們做到這點,因為汪直手中掌握著大量戰略物資。除了戰略物資之外,汪直還給當時的日本帶來了全世界最新的高科技:就在汪直登陸日本那年他從暹羅帶著三名葡萄牙商人抵達了日本南方的種子島,正是通過汪直的推薦、介紹和翻譯,島主時堯才從這三名葡萄牙人那裡購買並引進了新式火槍並掌握了彈藥的製造技術,這一事件在日本歷史上被稱之為「鐵炮傳入」。關於其中的細節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天文十二年(公元1543年)八月二十五一艘由澳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由於遭遇颱風而漂流到日本九州島南邊的種子島。對這些異族人充滿好奇的島主時堯讓他們在赤尾木港(現今的西之表市)。船上有一位名叫五峰的中國人向時堯引薦介紹了這些葡萄牙人,時堯發現葡萄牙人所攜帶的物品中有一種具有魔法的棍子可以發出「轟」的一聲巨響,然後遠處的東西就被擊中了。對此驚奇不已的時堯用二千兩金子購買了兩把並命令「種子島鍛冶棟樑」八板金兵衛清定仿製。這年時堯才十六歲,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為日本引進了此後將會深刻改變整個世界歷史的新式火槍。金兵衛拿到時堯交給他的火槍後仔細分解,可他很快發現這種新式武器的製造工藝已遠遠超出了自己從歷代前輩那兒學來的範疇,無奈之下只好向葡萄牙人請教。葡萄牙人開出了一個條件:「把你的女兒嫁給我,就教你。」金兵衛當然不願意把女兒嫁給這伙不明底細的蠻夷,可完不成主公交辦之事是要被處決的,如此一來包括女兒在內自己的整個家族都會遭受牽連。見到父親為難的樣子,懂事的女兒表示願意嫁給葡萄牙人。次年(也就是公元1544年)火槍終於製造成功,如此一來金兵衛就該按約把女兒嫁給葡萄牙人。結果令葡萄牙人沒料到的是:金兵衛聲稱女兒患病身亡並煞有介事地舉行了葬禮。儘管葡萄牙人明知是計,到底無可奈何。就這樣最初誕生於中國的火槍先是通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了日本。

就在種子島鐵炮仿製成功的同一年紀伊國根來寺的津田算長到達種子島,兩支葡萄牙鐵炮中的一支被他帶回了紀州雜賀,由日本史上著名的鐵炮工匠芝辻清又衛門進行複製。這一次的複製非常成功,第二年開始紀州成為日本鐵炮生產中心之一,雜賀的根來眾受益匪淺,因此而成為列裝鐵炮的強悍軍隊。芝辻清又衛門帶著鐵炮技術到了日本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堺,與當地的工匠橘屋又三郎合作,橘屋又三郎早就向八板清定學習過鐵炮製造,並將鐵炮技術帶回。兩人一拍即合,吸收當地的明國火器技術,搞起了鐵炮生產批發的生意,一炮打響,連帶使也成為日本鐵炮生產基地。堺的商人在戰國時期富得流油,他們掌握鐵炮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天文十三年(1544)二月由於九州南部的大名島津貴久向將軍足利義晴獻上種子島鐵炮,引起了將軍的興趣。於是在將軍的命令下在近江國的國友村鐵炮又一次試造成功。國友村的「掌門」國友藤二郎也因此成名,與芝辻清又衛門和橘屋又三郎並為戰國鐵炮的三大生產商。國友村成為織田家的支持者,織田信長因此而得以發揮鐵炮的優勢。

鐵炮其實並沒有某些電視劇或遊戲中表現得那麼厲害,它的使用方式是:把火藥、裝填物倒進槍管,放上彈丸,用一根通條壓實,然後還要在槍管後端的火皿上放上導火的火藥,並蓋上火蓋,避免走火。裝填中要小心翼翼地夾住火繩,以免造成事故;射擊時瞄準後打開火蓋,扣扳機發射。整個操作流程又複雜又慢,熟練的人也要弄上20秒左右,所以戰場上發出去一發後往往很難有機會給你從容裝彈發第二發。遇見下雨天火繩發潮,鐵炮就很難發揮威力。雖然日本人後來有所謂的「雨鐵」,其實效果也並不好。另外長長的火繩時時要調整長度,安全性又成了問題。

由此可見:火槍其實是從中國傳到中東再到歐洲繞了大半個地球後才傳入日本。早在宋元時期中國就發明了全世界最早的火藥武器——在元世祖忽必烈東征日本的戰爭中就曾動用過火炮,不過那時的中國軍隊尚未大規模成建制地列裝火器,那時火器的配備率是極低的。到了明代終於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創業經歷中火器就已開始發揮顯著的作用: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的部將胡大海率部進攻張士誠治下的紹興城,遭到守城部隊的火銃、火炮的攻擊,士卒死傷無數,尤其是春波橋一帶的胡部士兵被守軍用火器全殲。痛定思痛的胡大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命士兵用拋石機與常用箭打頭陣,繼而集中火銃、火箭和石炮、鐵彈丸等向城內密集射擊,終於一舉拿下城池。此後集中優勢火器擊敵就成為朱元璋軍隊的常用戰術。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洪都決戰中陳友諒率大船進鄱陽湖攻擊朱元璋所部,陳友諒的戰船不僅比朱元璋的大,而且做工更結實,當然他和朱元璋一樣擁有大量火器,事實上鄱陽湖大戰中雙方都大量使用火器交鋒。朱元璋命令自己的部隊以車輪戰輪番用火器集中打擊陳友諒的戰艦,儘管如此也並不足以徹底消滅陳友諒的巨艦堅陣。關鍵時刻朱元璋命帳下敢死之士駕駛7艘裝載有火藥柴薪的漁船沖入敵陣順風放火,於是《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的場面就這樣真實地發生在了鄱陽湖水面。最終陳友諒於此戰陣亡,朱元璋消滅了一個爭奪天下的重大競爭對手。在

大明建國十年後出現了「凡軍一百戶,銃十」的明文規定。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明確規定明軍的日常訓練科目為:五分習刀劍,三分習弓弩,二分習火器。儘管此時明軍還是以冷兵器作為主要裝備,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軍裝備了火器,這意味著火器在明軍之中已不是零散的臨時性裝備了。朱棣遷都北京後組建了拱衛京師的三大營,其中的神機營就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部隊,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在朱棣五齣漠北打擊北元殘餘勢力的戰爭中明軍綜合運用冷熱兵器屢屢得手。

其實早在朱元璋洪武年間一種全新的火槍戰術就被明軍發明出來:洪武二十一年(1388)雲南麓川宣慰司思倫發舉兵30萬(號稱)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鎮守雲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選3萬精騎前往平叛。明軍的戰馬一見到思倫發的象兵就嚇得四處打轉。在這樣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軍的火器優勢,不過此時明軍的火器有一個缺陷:打一發之後需要花相對較長的時間填充火藥,還沒等彈藥裝填完畢也許敵人就已衝到眼前了。沐英針對這一缺陷命令部隊將火銃、神機箭分置三行,第一行發射完畢就自動退下裝填彈藥,第二行則前進射擊,第二行射擊完畢再退下裝填彈藥,第三行前進射擊,等第三行設計完畢時之前的第一行已裝填好彈藥,如此循環往複。後來這一戰術在明軍遠征漠北之時也一再被使用。

1575年6月28日織田信長在長筱合戰也祭出三段擊戰術,憑藉這一戰術和拒馬柵欄的結合戰勝了當時享譽日本的武田騎兵隊。儘管織田信長的三段擊戰術在日本算是創造性的使用,但其實早在他之前的187年前的沐英就率先實踐過這一戰術。後來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也曾使用這一戰術重創敵人。新式的火器戰法不僅遠播海外,在明朝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率兵20萬出征,卻在土木堡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隨即瓦剌大軍一路南下直逼北京。明朝一代名相於謙(不是說相聲那位)誘導瓦剌騎兵進入伏擊圈,隨後火銃、火炮、神機箭密集齊發,最終一無所獲的瓦剌大軍不得不撤離北京。

北京保衛戰結束後明代的火器發展進入了一段國產火器和進口火器混用的時期:一方面大明王朝湧現出曾銑、戚繼光、趙士禎等火器專家與優秀將領,發明了三眼火銃這樣的國產火器;另一方面西洋殖民者的到來帶來了佛郎機、紅夷大炮等西式火器。這一階段的明王朝對西式火器既沒盲目照搬崇洋媚外,也沒妄自尊大一味排斥,而是在綜合考量西洋火器的優缺點後加以改進仿製。


明代火器是比較發達的。

炮這方面,清咸豐年間曾在南京校場出土了不少明初的火炮,包括洪武、建文、永樂年間鑄造的「天字炮」(炮身有天字第某某號大將軍編號),和更早的鐵銃(最早一門是張士誠周二年,即公元1355年造,比朱元璋稱帝還早13年),稍晚還有攻戎炮、葉公炮、虎蹲炮等,明代前期火炮最大的缺點,是缺乏瞄準裝置,炮身氣孔多,威力和準確度不夠。嘉靖二年(1523年)從澳門引進佛郎機炮,開始在南京仿製,天啟二年(1622年)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引入紅夷炮,此後明朝在火炮方面成為遠東強國,這兩種炮最大的特點是有瞄具、炮身光滑氣孔少,口徑和重量制式化,佛郎機是一炮多子炮的後裝炮,適合野戰和戰船使用,紅夷炮是重型加農炮,適合城池攻守。

槍這方面明朝前期和中期有小型火銃、三眼銃等,精度和威力就較差,嘉靖三十七(1558年)仿製繳獲的日本「鐵炮」(即火繩槍,薩摩藩小領主種子島時堯授意鐵匠八板金兵衛從葡萄牙漂流船員處設計學會打造),製成直到清末還是中國軍隊制式武器的鳥嘴銃,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仿造從中亞等地流入的魯密銃,其精度和殺傷力比鳥嘴銃略好,後來這兩種槍演變為清代的鳥槍。

明代在雜式火器,如火箭、地雷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倭寇之亂主要發生在嘉靖和日本戰國時代早期,最初日方尚無鐵炮,明朝火器也不精利,後來倭寇開始普遍裝備鐵炮,明軍相形見絀,最後階段明軍仿製的鳥嘴銃開始投入戰場,火炮方面則陸續投入改進的老式虎蹲炮(沒有瞄具,但適宜攜帶和在水網沼澤使用)和引進的佛郎機,壓倒了倭寇。壬辰戰爭是中日正規軍在明代唯一的一次大規模交戰,從平壤、漢城、碧蹄館、釜山、露梁等大小戰役可以看出,明軍在火器上的優勢在於炮,而日軍在槍方面有優勢,因此明軍可依仗炮火攻破日軍防禦的重鎮,但在野戰中經常吃日方鐵炮隊的虧。


日本的戰國時期就是明中後期,在萬曆時代,日本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德川家族都不敢動。

那個時候日本士兵配備先進的火繩槍,猴子(豐臣秀吉)開始有小心思了。

朝鮮是一個跳板。

他告訴朝鮮王,借條路,我去把明國征服了帶小弟你吃雞。

朝鮮是中國附屬國,死活不答應,日本就先拿朝鮮開刀。

日本早在侵略朝鮮之前了解過明朝實力:如遇聖軍,如沙遇水,土崩瓦解,不可阻擋 這一段說明朝不堪一擊,日本屬於橫刀一切的主宰。

帶著全國二十幾萬軍力出發了,向明朝方向前進。

明朝是萬曆皇帝,看見朝鮮被錘德剩一口氣了,決定出兵,第一次出兵,帶著幾千人就去了朝鮮。 人是少了些,幾千對二十幾萬,但這些士兵是當時最精銳的關寧鐵騎。

後來,李如松率大軍到達朝鮮,說是大軍,也沒幾萬人,遠遠沒有日本軍隊多。

然後我們細數明軍的裝備。

關寧鐵騎:配備連發三眼神銃,每人兩匹馬。

普通士兵:冷兵器熱兵器混合,又火槍營。 裝備:弗朗機,小弗朗機,虎蹲跑,水雷,艦載導彈雛形火龍出水,可連發攻城大炮(子母炮)

戰爭很慘烈,(錦衣衛變成了特務人員,刺探情報)日軍也隨著豐臣秀吉的死去,大規模撤退 明軍埋伏在日軍撤退的航線上,送大部分人下海。

這一戰,讓德川家族掌握了國內軍事,也由於忌憚明朝而百年不敢攖其鋒芒。 歡迎評論


你不是不是問反了?明朝當然有啊,而且比日本的數量多且先進,很多鐵炮還是當時我們傳過去的,無它,因為當時明朝比日本有錢的多。

最初介紹關於鐵炮傳來的日本方面的資料應屬大龍寺禪僧南浦文之作於1606 年的《鐵炮記》。文中記載,1543 年,兩名葡萄牙人到達日本九州南部種子島,並向島主時堯進獻鐵炮。由於《鐵炮記》是日本國內記載鐵炮傳來事迹最原初的史料,故而一直以來學界都以此記載作為鐵炮傳來的定說。

但是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定說受到質疑,部分日本學者不再局限於日本方面的單一史料,而是結合當時整個東亞形勢,將目光投向當時活躍於東亞海域的倭寇,認為倭寇通過海上貿易向日本輸入了大量鐵炮。故而,鐵炮由倭寇傳入日本之說目前在日本也自成一派。 雖然關於鐵炮傳來還存在疑問,但是火繩槍由歐洲人發明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推薦閱讀:

第一戰:三家分晉(全)韓趙魏崛起,自春秋來到戰國
爆笑鬼谷|論魏王與秦國大忽悠許綰,誰的命更重要?
郜林:取勝任何對手都是3分 戰國安上港對手可能更緊張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為什麼?
第二戰:馬陵之戰(1)魏手中曾經抓了一把多麼好的牌

TAG:春秋戰國 | 歷史 | 戰國時期 | 日本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