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會被剁成肉醬?


子路結纓而死完全是因為他陷入了衛國的一場內亂之中,在戰鬥中子路帽子掉了,他停止戰鬥戴帽子,敵人趁機將他亂忍砍死。衛庄公當了國君後,將子路的屍體製成肉醬送給孔子,不久孔子憂憤而死。子路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之一, 也是孔門十哲之一,他的死對孔子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孔子之後再沒有吃過肉醬!

衛國是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後冊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公室是周王室康叔封的後裔,平民則是殷商遺民。衛國有著監視殷商遺民的重任,因此衛國在立國之初是十分強大的;周平王東遷時衛國還出兵勤王,實力強勁。春秋以來,衛國國勢日衰,最終被狄人滅國;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國再次復國,但是實力大損。

衛靈公時衛國的國勢已經很衰敗了,但這並不影響衛國諸公子爭權奪利,衛靈公的太子蒯聵跟南子不和,雙方內鬥不斷。南子原本是宋國公主,後來嫁給衛靈公做夫人,衛靈公政治水平有限,國家大事皆決於南子。太子蒯聵刺殺南子失敗後,被南子驅逐出境,寄居在宋國。

衛靈公薨後,南子將國君之位傳給衛公子郢,但是公子郢堅決不當國君,於是國君之位傳給了前太子蒯聵的兒子衛輒,也就是衛出公。前太子蒯聵在宋國呆不下去了,因為南子是宋國公主,所以他就帶著手下投靠了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趙鞅承諾幫助蒯聵奪回衛國國君之位。

孔子周遊天下時,南子曾召見過孔子,兩人隔帳見面,南子叩頭還禮時,身上佩飾發出清脆響聲,孔子的學生子路對此頗為不滿。南子敬佩孔子的為人,就按排子路去衛國大夫孔悝門下當差,治理蒲邑。據說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政績效著,他興修水利獲,實施仁政,得到百姓們的一致好評。

前太子蒯聵在趙鞅的支持下回國繼位,被衛軍擊退。數年後不甘心失敗的蒯聵挾持衛國大夫孔悝作亂,子路聽說後前去解救主公孔悝。蒯聵命武士石乞擊殺子路,在戰鬥中石乞一戈將子路的帽子打落,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於是子路停下戰鬥系帽子,石乞趁機殺死子路。蒯聵取得君位後,將南子處死,又將子路砍為肉醬送給孔子。

唐開元二十七年,唐朝追封子路為衛侯;宋大中符二年,宋朝加封子路為河內公;南宋咸淳三年,追封子路為衛公。子路生得光明磊落,死後受到各朝皇帝追封,明嘉靖九年改稱子路為先賢仲子。


子路的死實際上是非常悲壯的,但同時又是一種近似迂腐的表現,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在當時禮崩樂壞的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但從子路本人來看又是合乎情理的,他本身就具有俠義精神,雖然不能用「仗劍走天下的俠士」來形容他,但是他確實是勇武俠義的,又跟著孔子學習了那麼久,受「禮樂」熏陶日久,自然對「忠義」有自己的見解。

子路比孔子小九歲,兩人之間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子路這個人在拜孔子為師之前是非常勇武的,比較崇尚武力,心中有俠義,但並不怎麼看的上孔子的學問,不過他好學,因此從最初對孔子多有不敬到後來拜孔子為老師,但是不變的是子路的直率性情,他仍舊常常和孔子爭論,仍舊有自己的堅持和底線。

比如在跟隨孔子到達衛國的時候,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要見孔子,最終孔子推脫不過就去見了南子,這件事其他的弟子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子路非常的不高興,這種不高興並不是藏著的,而是直接就對孔子表現了出來,於是有了這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子路在成為孔子學生的同時,他也成為孔子的保鏢,始終不離不棄的跟隨著孔子周遊列國,後來孔子回到了魯國,而子路在衛國做官,然後就遇到了衛國的那場動亂。

實際上,早在孔子帶著弟子們第一次到衛國的時候,衛國的內亂就已經有了端倪,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和太子蒯聵不和,南子干政,想另立太子,而蒯聵怕被廢掉,想除掉南子,兩人之間的矛盾大爆發是在公元前496年,蒯聵決定在拜見南子的時候將其除掉,只是他找了個豬隊友,最終刺殺不成不得不逃亡到了宋國,而衛靈公在公元前493年去世。

衛靈公去世後,南子遵從他的意願想讓公子郢來做國君,但是公子郢偏偏並不喜歡國君之位,然後建議南子讓蒯聵的兒子輒做了國君,這就是衛出公。父子結讎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這一年的六月,晉國的趙鞅派人護送蒯聵想悄悄地回到衛國,結果遭到了衛軍的阻攔,雙方開戰,最終蒯聵退到了宿地,衛國也收兵。但是蒯聵一刻也沒有想過要放棄衛國的國君之位,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做國君,他也要將國君之位搶過來。

蒯聵的機會在衛大夫孔文子去世後來臨,孔文子的妻子正是蒯聵的姐姐、衛靈公的女兒,他們的兒子就是孔悝,即子路服侍的主子。孔文子去世後,孔悝成為衛國的大夫,而孔悝的母親不甘寂寞,同孔家的一個叫做渾良夫的僕人好上了,然後她讓渾良夫去見自己的弟弟蒯聵,蒯聵許諾渾良夫:你如果幫助我回到衛國繼位,那麼好處是大大的,我的姐姐也會成為你的妻子。

於是蒯聵就和渾良夫以及他的姐姐謀劃著回國繼位,蒯聵能繼位的關鍵就是爭取大夫孔悝的支持,但是用正常手段是不太可能說服孔悝支持他的,於是他們合謀先把蒯聵弄到了孔家,然後逼迫孔悝同意支持蒯聵回國繼位,將其劫持著到了高台,而欒寧一面派人將這件事通知在外的子路,一面護衛著衛出公逃往魯國。

子路知道後,趕緊往孔家趕,在路上遇到了正要出逃的大夫羔柴,羔柴告訴子路孔門已經關閉,勸說子路不必去趟這渾水,這是當時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是子路拒絕了,理由是「食焉,不辟其難。」換句話說就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等子路趕到孔家的時候,孔門確實是關閉的,並且有人把守,子路再次將自己的觀點說了出來:「是公孫也,求利焉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意思是你們求利但我選擇盡忠,一定要去救孔悝。

正好有使者出來,子路就被放了進去,進去後,子路就和蒯聵說:「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意思自然是讓蒯聵放了孔悝,但是蒯聵哪裡肯放?子路又說:「太子沒有勇氣,我要是一把火燒到了檯子的一半,孔叔肯定會被放出來。」

蒯聵一聽那還了得,趕緊讓身邊的兩個護衛下台去攻擊子路,兩人用戈重傷了子路,連子路的帽纓也被斬斷,這個時候的子路依舊是一副大無畏的樣子,似乎並不怎麼在意自己的生死,倒是很注重死時的儀態,因此,他說「君子死,冠不免。」等他終於用盡渾身力氣將帽子戴好,帽纓結好後,就去世了,這也就是「結纓而死」的經過。《東周列國志》中說子路最終被弄成了肉醢,這是一種酷刑,即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極為殘忍,無論如何,子路有這樣的結局實在是太過殘忍,倘若後來繼位的衛庄公蒯聵是一個仁義之君的話,斷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很可惜他不是仁君。

不過對於「結纓而死」的這段記載,《左傳》和《史記》中的記載是不太相同的,即便是《史記》中也出現了兩種說法。 其一就是《史記·衛康叔世家》中的記載,它和《左傳》中的記載是大體相同的,即上文敘述的那樣,而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則記載的有些出入,出入點之一就在於子路對蒯聵說的話,《仲尼弟子列傳》中說的是:「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

四姑娘在準備寫這篇文的時候,在想為何記載會出現不同呢?是不是太史公寫錯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單從字面理解就是:「您為什麼還要用孔悝呢?請讓我得到並殺了他」。這完全和子路之前說的「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不符合。雖然這一段記載中說蒯聵和孔悝一起作亂,但是子路忠於衛出公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人人忠的只是自己的上一級,比如卿大夫忠於自己的諸侯,而不可能忠於周天子;家臣忠於大夫,而不可能越過大夫去忠於諸侯。

子路真的會因為自己的主子孔悝背叛了衛出公,就想將孔悝殺死嗎?子路的俸祿都是孔悝給的,他只是孔悝采邑上的宰,是孔悝的家臣,有何理由心向著衛出公?


(肉醬)

為什麼剁成肉醬,是因為他跟人打架造成的呢!

為什麼會打架呢,是因為他跑回去想主持正義!

為什麼主持正義,是因為他學習了儒家的學說!

所以他就奮不顧身的回國去以卵擊石主持正義了啊!

他的老師說過:求仁得仁又何怨呢?

所以雖然他被剁成肉醬這個事情比較遺憾!

但是作為儒家弟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也是死得其所啊!

所以子路自己說不定覺得自己棒棒噠!

子路同學跟孔子老師只差了幾歲年紀哦!

他是一個很喜歡暴力的中年大叔!

經常看不慣孔子就會懟他幾句!

所以脾氣是比較火爆的呢!

他被殺死的原因呢,是因為打架時候,帽子的扎帶鬆了

帽子就歪掉了,子路是儒家弟子啊

人必須要講禮儀重衣冠啊

所以即使是在如此激烈的戰鬥中也要顧及帽子是否端正呢

於是子路就放下武器來扶正帽子

這個時候,敵人就把他捅死了呢

所以子路是為了堅守禮儀而死的

他死於自己的理想

即使後來被剁成肉醬

那也是儒家的楷模哦!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孔子為我們後人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在教育方面,給當事人培育了很多人才。據說他的弟子有有3000人,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是個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的學生這麼多,當然有好的,也有歪瓜裂棗的。今天我來講他最喜歡的一位學生,叫子路。此人可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此人是個直性子,在武學方面也有頗高的造詣。他可不是個文弱書生,人家是文武雙全的。他是個苦命的娃,在少年時期就吃了很多苦,據說為了果腹,還吃過野菜。

《史記》記載中說他是個性格直爽的人,喜歡戴特別的帽子出風頭。在他還未結識孔子之前,他覺得孔子的學說很一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就算二人相識之初,他對孔子也沒有半分尊重,有時候言語也有偶爾冒犯。畢竟孔子不是一般人,他可是一代聖人,當然是有容人之度的。孔子為了糾正他的壞毛病,經常用禮節去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慢慢地他也被孔子感化了,身上也有了幾分懂禮節的氣息。後來索性就拜孔子為師傅,跟著他學習各種知識。子路這個人太魯莽了,遇事十分容易衝動,大家也知道這個性子是容易吃虧的。

有時候他發現孔子有些觀點是錯誤的,他也會批評孔子,不會給自己師傅半分面子。還好孔子從來不會計較這個,對他也是越發的器重。孔子一直希望自己的這個弟子能夠成為一個儒雅君子,但令人嘆惋的是,他的野氣是刻進了骨子裡的,很難以根除掉。怪不得孔子曾這樣評價他,「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此外他還好鬥,不輕易認輸。他認為的事情,有時候九頭牛都拉不回來,這也可以看出他是個固執己見的人。可是這樣的性格早晚都會出問題的,畢竟這樣的性格容易得罪人,害人又害己的。

周敬王40年,衛國十分不太平。按理來說前方有危險,我們就應該避開。但是子路是例外,他對生死是置之度外的,他就想要去救援孔悝。在救援途中,與蒯聵展開戰鬥,這個人把他的帽纓給弄亂了。子路是個奇葩,在那生死關頭,他覺得自己的儀容儀錶最重要,所以他就先去整理了帽纓。蒯聵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於是便很快的對他下殺手,最後堂堂七十二賢之一就被剁成了肉醬。對於子路的結局,大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在我看來,他的死法有些不值得。在那生死關頭,儀容儀錶算什麼?命都沒了,還有啥可在乎的?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子路是孔子門下的七十二個聖賢之一,也是孔子為數不多能被大家熟知的弟子之一。子路,本名仲由,字子路,魯國卞人,也就是現如今的山東省臨沂市人。子路和孔子的大多數弟子一樣,都是出身貧寒,他從少年時就不得不出來勞作以維持家庭生活,據說,少年時的子路常靠吃野菜充饑。

據史書上所記載,子路比孔子要小九歲,但性格卻與孔子完全不同,他性格直爽,勇猛而有蠻力,經常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腰佩用豬皮裝飾的寶劍,肆無忌憚行走在大街上,看誰不順眼就是一番凌辱,惹的大街上的人看到他就像見到瘟神一樣,唯恐避之不及,就如同我們現如今那些紋著紋身、叼著香煙的小流氓一樣。

有一次,年輕的孔子在街上遇到橫著走的子路,就忍不住勸諫了一番,結果子路不僅瞧不起孔子的學說,還動手打了孔子一頓,但孔子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給子路講了一大籮筐道理,用禮儀去引導他。後來,子路被孔子的才學所佩服,便穿著儒者的衣服,找到孔子的學生說情,正式拜在孔子門下。

從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為侍奉孔子時間最長的弟子。 並且,在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始終跟隨孔子,由於他極勇武,實際上起了保衛者的作用,所以孔子曾這樣評價子路:「自從我有了仲由後,就沒有再聽到的惡意的言辭。」由此可見子路對孔子生命和名譽的極力維護。

當然,也正因為子路的這種忠勇無畏,孔子曾非常擔心的說道:「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說,像子路這樣,我恐怕他以後會死得很慘吧!這聽起來似乎有點是在詛咒子路,但也正反應孔子對子路深深的愛,孔子害怕子路這種忠勇無畏的性格,會害他丟掉性命。

而事實上,孔子的這個擔心,後來真的一語成讖。 這是在孔子晚年的時候,孔子從衛國返回家鄉魯國,而子路則留在衛國輔助衛國大夫孔文子。孔文子去世後,他又繼續輔佐孔文子的兒子孔悝。但是,在公元480年左右,也就是子路63歲的時候,衛國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子路也不幸被捲入其中。

當時,衛國國君(衛出公)的老爸蒯聵,和他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就是出公爭奪皇位。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對於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他的母親立場相反。孔悝支持衛出公,他的母親則支持蒯聵。但是,孔悝是衛國的執政官,所以蒯聵要想做國君,必須獲得孔悝的協助。

於是在某一天,蒯聵偷偷躲在孔悝的菜園裡,然後孔悝的老媽親自出手,把兒子給抓了起來,然後強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國君,把衛出公趕下台。隨後在兩人的脅迫下,孔悝不得不宣布蒯聵做國君的命令,同時派人包圍皇宮,衛出公聽到消息後,立馬帶人往外跑。

本來,這是衛國國君自己的家事,子路完全不用攙和進來。但是,孔子多年的額教誨、以及他忠勇無畏的性格,讓他堅信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當年他受孔文子之託輔佐他的兒子孔悝,現在孔悝有難,他斷然不能袖手旁觀。

所以,子路在聽到政變的消息後,就趕緊帶著手下往皇宮裡面跑,打算救出孔悝。在路上,子路遇到從皇宮裡面逃出來的同學子羔。子羔告訴他,大勢已去,趕緊逃吧。但子路仍然不聽勸,繼續帶著手下往皇宮裡面沖。

當時,皇宮內正是一片混戰打,雙方打得難解難分,衝進皇宮的子路很快也加入戰鬥,他親自上陣和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在戰鬥中,子路被人一劍砍成重傷,帽子上的纓也被斬斷。

在臨死之時,子路想起孔子關於「君子死而不冠不免」的禮儀教導,他嘴裡念叨著孔子常說的這句話,總而言之,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要端正,於是他強忍劇痛,戴上帽子,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站著,最終被敵人亂刀砍成肉醬。

後來,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後,就擔憂地說,子路怕是回不來了。果然,消息傳來,子路被人砍成肉泥,以一種悲壯的方式而犧牲。孔子聽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嚎啕大哭起來。許久,悲傷中的孔子,趕緊讓人把廚房裡的肉醬倒掉,他怕睹物思人心裡難受。


關於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為何而死,說起來真的不容易,因為出場人物實在太多,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人的關係吧。

主要人物:蒯聵(kuǎikuì),衛國太子;

其他人物:衛靈公(蒯聵的老爸,衛國國君),南子(蒯聵的謫母,也就是衛靈公的寵妃),伯姬(蒯聵的姐姐),公子郢(蒯聵的弟弟),衛出公(蒯聵的兒子),孔悝(伯姬的兒子,也是蒯聵的外甥);

本題重要人物:子路,孔子的愛徒,在孔悝家做管家。

為什麼要先介紹人物關係呢?因為故事情節實在太複雜,如果不清楚人物關係容易亂。下面就開始說子路被剁成肉醬的過程:

孔子帶愛徒周遊列國的時候,來到衛國,受到國君衛靈公的盛情接待。孔子以為可以在衛國施展才華,結果卻發現衛靈公與他根本不來電,兩個人談不到一塊,於是孔子便決定離開衛國。但一同前往的子路卻與衛國的大夫孔悝相交甚好,於是就在孔悝家做了家臣。

就在孔子師徒為了事業各自去留的時候,衛國的領導層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因為衛靈公非常寵愛妃子南子,導致朝事荒廢,作為衛國太子的蒯聵看不下去了,決定與自己的家臣一起殺死南子。就要準備實施計劃的時候,這位家臣卻臨時變卦,把蒯聵出賣了。南子聽到太子要殺自己的消息,馬上向衛靈公告狀,結果太子被驅逐出境,逃到了宋國。

太子被驅逐沒多久,衛靈公駕崩,南子操縱了整個衛國,她想立衛靈公的小兒子公子郢做國君,但是公子郢對名利非常淡泊,又把國君之位又讓給了蒯聵的兒子姬輒(衛出公)。

蒯聵雖然逃到別國,但還是想要回自己國君的位置,哪怕現在是自己的兒子坐著,他也想要回來。於是蒯聵就聯合自己的姐姐伯姬一起商議,想要殺掉自己的兒子衛出公。伯姬決定叫自己的兒子孔悝去辦這件事,但孔悝聽完以後認為這種事情太萬惡了,自己不能做。蒯聵和姐姐經過商量,認為孔悝會壞了自己的大事,決定把孔悝囚禁起來。

孔悝就這樣被自己的舅舅和母親關了起來,這件事讓子路聽到了。天生脾氣暴躁的子路聽到自己的主子被關,二話不說提著刀就要去救人。子路雖然孔武有力,但對方可是要準備謀反做國君的隊伍,這一去結果可想而知。子路在與蒯聵等人的搏鬥中死去,而且還被亂刀砍成肉醬。

孔子聽聞子路去世的消息後悲痛不已,在第二年也去世了,享年72歲。

子路的死非常不值,人家父子爭奪皇位,整個過程都是衛靈公後代在參與,可以說是他們的家事,但子路卻認為拿了孔悝的錢,就要為孔悝賣命,忠心的背後又多少有一點傻。孔悝是你的主子,伯姬是孔悝的母親,蒯聵是孔悝的舅舅,你為主子去對付他的母親和舅舅,這不是陷主子於不孝嗎?子路還是太魯莽了!


另類君答題^_^

孔子最寵愛的學生應該是顏回。顏回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曾被孔子視為衣缽傳人。「安貧樂道」的成語,男主就是顏回,然而天妒英才,顏回在四十歲時英年早逝。

時年七十一歲的孔子痛不欲生,哭喊道「天喪予!」

顏回掛了,孔子心如刀絞,幾欲昏厥。然而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與孔子亦師亦友的子路也在衛國內亂中喪生,先於恩師孔子離世。

孔子在得知子路的死訊後,悲痛地說:「天亡乎!」

相比於安貧樂道、謙遜低調的顏回,子路在孔子門下。 子路出身貧寒,但他行俠仗義,桀驁不馴。在成為孔子的學生後,他對孔子非常敬重,與恩師生死相隨,是孔子弟子中孔子最為倚重的存在。

子路率真蠢萌,他心底里尊重孔子,但有時對孔子的某些言行卻常常當面詰問,當然,孔子不會計較子路的呆萌,倒是常常圍繞子路的疑問娓娓道來,微言大義,將一場爭執轉化為流傳千古的說教。

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子路時任衛國大夫孔悝的家將。在一場宮廷內訌中,子路無視親友提醒,毅然決然的為家主挺身而出,加入戰鬥。

子路的本意是進行一場公平的決鬥,然而對方三個人組隊和他對陣。而這時的子路已六十三歲,年老體衰,雙拳難敵六手,很快就身負重傷,頭上的帽子也被擊落在地。子路在身死之際仍言「君子死,冠不免」,他強撐身體,用盡全力整理好冠纓,在他結系纓帶的時候,被三人亂刀砍死。

子路死後,他的敵人命令軍士將他剁為肉醬。

現在總結一下,通常有一種誤解,就是子路是因為戰鬥中要把帽子扶正而死,其實當時子路已經生命垂危,他想做的只是「即便是死,也要體面」的事情,孰是孰非,讀者君自行體會吧。


大家好,我是青鳥鳳凰文創,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請您關注我!

孔子學生眾多,且不說後來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之後,幾乎所有讀書人都是儒家弟子,包括現在的我們。就算在當時,追隨孔子的學生依舊是有非常多的,而這其中就有一個敢直接「懟」孔子的學生子路,他還擔負孔子保鏢的責任。

然而,這樣一個受到孔子喜愛的學生,最終的結果卻是被剁成了肉泥,到底是為何?子路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子路還未拜孔子為師的時候

是一位很有個性的「殺馬特」青年。他頭頂上戴著雞冠帽,上面還插著一根雄雞毛,隨身帶著一把公豬樣子的劍,在街上走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如此造型讓周圍的人都躲著他。

子路走在大街上,迎面看到孔子朝自己走來。孔子身材也很高大,而且外貌奇特,這讓子路很不爽。此時子路的鬥志就像雄雞一般被激起,快步走到孔子面前進行挑釁。

孔子對子路的言語都不予理會,準備繞過子路離開的時候,子路一著急就把孔子按倒在地,然後就是一頓胖揍。

子路沒有拜師之前,雖然人很正直也很重孝道。但是子路屬於好勇鬥狠性質的人,但是子路的好勇鬥狠一般也都是鋤強扶弱,從不欺凌弱小。

子路拜孔子為師

子路跟隨孔子之後雖然經過了孔子儒門的洗禮,但子路身上的野性也沒能全部消散,所以孔子評價子路,「雖已登堂,但未入室」。也就是說子路生性豪爽成不了儒雅君子了。

衛國當時朝局很混亂,衛出公的老爸蒯聵一直想把兒子的國君之位搶回來。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父子二人之間的互相傷害,孔悝和母親立場相反。

母親支持弟弟蒯聵,孔悝支持表弟衛出公。但孔悝是衛國的執政官,蒯聵要想做國君,必須獲得孔悝的協助。

孔子對子路評價

孔子認為子路伉直好勇。這既是對子路個性的貼切總結,也像是一道催命符,死死的黏在子路身上,最終伴隨子路成為一攤肉醬。

孔子曾經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像子路這樣,我恐怕他以後不得好死吧」。聽起來有點像詛咒子路的意思,其實這正反映了孔子對子路深沉的愛。

因為孔子深知子路勇猛的性格,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越是勇猛的人,可能死得越慘,這真的是一語成讖。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後,擔憂地說,子路怕是回不來了。

君子就是死也要衣冠整齊,子路在系好帽纓過程中被人砍成了肉泥。這也是孔子教導的好,孔子平常都教導子路注意衣裝打扮,才能夠符合「士族」的地位。

子路在打鬥中可能想起孔子的話了,不能掉了士族身份,所以正衣冠被砍。問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泥,是因他想擋「蒯聵」成為國君的路,所以被蒯聵屬下砍成了肉泥。

小編個人覺得子路這個人,真的是成也是他的性格,敗也是他的性格,希望我們在工作中、為人處世中還是可以圓滑些比較好!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與「子路被剁成肉醬」之間有什麼聯繫嗎?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門生,春秋末魯國人,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莽撞,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從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子路的結局公元前493年,衛靈公歸西,逃往晉國的衛太子蒯聵之子輒繼位,史稱衛出公。衛出公當了國君,實踐由其表哥孔悝掌權。公元前480年臘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聵奪權綁架,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應。子路取火焚台,蒯聵懼,使力士石乞、盂黶( 厭)持戈下台來戰子路,子路身被刺傷數處,被砍斷其冠纓,將死,曰:「君子死,冠不免。」乃整結其纓而死。也就是說,子路的死是因為他捲入了衛國的內亂,這和他是孔子的學生沒有關係

不過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以及忠於無能的主人孔悝這種思想自然是孔子傳播的,孔子提倡仁義,希望改變人性,恢復周禮從而天下太平,但是很顯然,這種思想在亂世之中是不能存活的。說白了,如果子路不去救這個「無能」的主人,他還會白白的犧牲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子路死的有點冤,居然是因為帽子掉了被砍死。

子路死前說的一句話是「君子死,冠不免!」整理帽子的時候,被衛國人砍死了。

子路的師傅孔子說過「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子路沒有聽師傅的話,所以就死了。

孔子還說過「孔文子何以謂之問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路之死,就是為孔文子一家而死。

《論語》中有很多關於孔子在衛國的事情和言論,感覺幾乎註定了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被砍死的命運。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屬於武功第一的衝動型選手,相當於孫悟空、張飛、李逵那樣的樣式。子路第一次出場,戴著高高的雞冠帽,奇裝異服的習慣和劉備差不多。子路找孔子決鬥,孔子拿著一支短棍,三兩下就把子路ko了,於是子路成了孔子的學生兼保鏢。

子路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孔子周遊列國,到達衛國,春秋第一美女男子和孔子見面,兩人在宮闈之中談了很久很久。南子在衛國,一方面是衛靈公的妻子,老夫少妻的典型,另一方面在衛國國內外有很多情人,在大多數的「衛道士」看來,這是一個十足十的蕩婦。可是,孔子卻理解她,並沒有用歧視的眼光看待她。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實是讚美南子很有才能,別人只看到了她的美貌,誤以為她是靠臉吃飯的女人。

南子最強大的能力是聽力,聽著別人的腳步聲,就能判斷對方是誰。衛靈公接待臣子或者外賓時,經常讓南子在屏風後面聽聲音。南子聽著別人的聲音,就能覺察出對方的弦外之音,就此,南子逐漸掌握了衛國的大權。

因為南子和孔子聊的太久,衛國上下紛紛說「才子配佳人,我們的南子給我們引入了高端人才!」子路聽說這樣的話,又找孔子決鬥,「你咋能睡別人老婆?弟子們給個解釋!」孔子對天發誓「我要是對南子有邪念,讓老天劈死我!」

其實,南子是宋國的公主,孔子是宋國流亡在外的公族,這倆人其實都是微子啟的後人,都是商朝的後裔,五百年前是一家。按照同姓不婚的習俗,兩個人即使互相喜歡,也不可能在一起。

南子在衛國掌握大權,必然與衛靈公的長子的蒯聵發生矛盾。這個蒯聵讀作「塊愧」,和司馬遷的祖先蒯聵同時代且同名。只不過司馬蒯聵是趙國人,這個蒯聵是趙國侵略者的帶路黨。

衛靈公活著時,蒯聵就和南子勢同水火了。衛靈公死後,讓南子輔佐年幼的孫子(蒯聵的兒子)當了衛出公。蒯聵一急眼,就投靠晉國大卿趙鞅,請趙鞅幫忙回國正位。當時晉國公族已經式微,晉國依舊是北方霸主,晉國的卿,在禮節上要高於小國的國軍,所以蒯聵這個「兒皇帝」當的不委屈。趙鞅的兒子趙無恤,就是趙國的開國之君。

蒯聵帶著趙家人,來滅自己的國家,南子帶著衛國君臣拚死抵抗,最後全部被殺。混戰之中,子路被砍死了。子路其實並不直接為南子服務,子路效忠的對象,是孔文子的兒子孔悝(讀作「虧」)。從親戚關係上看,孔悝是蒯聵的外甥。

雙方打仗,子路的帽子掉了,子路一邊整理衣冠,一邊說:「君子死,冠不免。」這樣話多事多,自然被砍死了。

孔子對蒯聵和蒯聵的主子趙鞅,從來沒有過什麼正面評價。子路死後,蒯聵命人把子路砍成肉醬,送給孔子,其實這是對孔子的報復。

子路之死,對孔子來說是致命的,孔子因為子路之死傷心過度,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第二年就死了。

不過,蒯聵最終還是輸給了子路。唐朝時,子路被封為「衛侯」,宋朝又把子路封為「衛公」。蒯聵要知道子路能「篡位」,還不得氣的活過來!


推薦閱讀:

錢穆:孔子見老子,見的不是老聃,而是老萊子
跨越2000年時空,細數孔子的十大貢獻
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干古,下聯怎對?
孔子一生積累的財富是什麼?

TAG:子路 | 教育 | 歷史 | 文化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