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乾隆為何要退位做太上皇?退位後為何不想放權?


乾隆畫像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生於1711年卒於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清軍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時間為1736年至1795年。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25歲便登上皇位,85歲時讓出皇位給嘉慶,成為太上皇。據資料記載,乾隆帝85歲的時候身體硬朗,中國古代皇帝都是終身制,為何乾隆會選擇提前退休呢?

康熙畫像

乾隆敬佩祖父康熙,曾經下詔書說康熙做了61年的皇帝,如果自己能做一甲子(60)的話就退位。並在乾隆三十七年,修建寧壽宮,號稱總有一天會歸政。這原本也只是表示自己敬畏康熙,因為在他之前只有兩個皇帝活過80歲,即使是康熙也只活到69歲,能在位61年是因為康熙8歲就登基。如果自己要在位60年,就得活到85歲。但萬萬沒想到,他竟然活了89歲,到他85歲的時候自己不想退,大臣們也會提醒他君無戲言。

既然乾隆提前退休,又為何不放權呢?

嘉慶畫像

對於一個長期掌權的君王來說,放棄實權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身體健康的康熙,如果完全放下權利被供奉起來將何其難受。而且古代王朝的權力移交,國家統治者更換,對國家容易造成極大的混亂。乾隆他大權獨攬,既是保護自己保護嘉慶,也是想穩定政局,為嘉慶鋪平道路,保證嘉慶順利掌權。


乾隆為何要退位做太上皇?

乾隆帝是為數不多,發自內心禪讓的當權者之一。乾隆帝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他也是最為特別的一位太上皇,他看盡各朝太上皇的命運,瞭然皇權對於一個帝王的涵義,知曉大權一旦旁落的後果,但仍然義無反顧地為自己加冕了「太上皇」的頭銜。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其甘願主動退位呢?

首先,為了兌現即位時的承諾。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1735年10月18日),乾隆帝臨御天下之始,即焚香默禱上天:「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己不敢和先祖康熙執政61年相比,如果自己可以當60年皇帝的話,那麼第二天我一定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太子,希望天下臣民可以理解自己。這樣,乾隆帝在其登基的第一天,便將退位的日子定了下來。二十五歲即位的乾隆帝,周甲歸政時,將至八五高齡。這個承諾,既表達了他對皇祖在位時文治武功的敬慕,也是為了向上天祈求可以給自己添福添壽。在乾隆帝的心中,他能繼承皇統,歸功於皇祖對其寵愛有加,默定於前。康熙帝沖齡即位,在位六十一年,終年六十九歲,在清初的帝王中已屬高壽。可見乾隆讓位給嘉慶,確是他自願的。原因就是他曾宣布過他的一些行動決不超過其祖父康熙的範圍。如南巡不超過六次,作皇帝不超過六十一年,故其「踐阼之初,即以周甲歸政告天」。「敬天」是每個帝王必須遵循的法則,天公是不可欺的,雖此意未曾公開宣示,但這個承諾既然在天公的庇佑下,實現有期,就應遵守。

其次,為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一方面,乾隆生前自行傳位太子,補充和發展了雍正帝的秘密建儲制度,對宮廷內部鬥爭起到了限制作用。在老皇帝駕崩之後,皇權將處在一個真空狀態,指定的嗣君能否即位,仍需視其託付是否得人,此時臣下仍對嗣君的廢立起著一定的作用,這是建儲制的漏洞。生前傳位,不但可以完全實現君主自己的建儲意願,而且在傳位的過程中「明頒詔旨,親御殿廷,託付神器」,也有效的防止了大臣、女寵和宦寺藉機沽寵擅權的弊端,在維護社會安定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乾隆帝可使自己身前的一切大政方針在身後得以延伸,避免自己數十年的心血,由於嗣皇帝的秉承不力而付諸東流。

最後,受儒家禪讓思想的影響,企冀沽名。三代唐堯、虞舜禪授賢能,雖是遠古傳說,卻一直是儒家津津樂道的聖古遺風,並將其作為對聖主的要求。乾隆帝臨宇天下六十載,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在獲得了極大成就感的同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成為千古第一全人,成為儒家所稱道的聖君,被永載史冊。在乾隆帝看來,自己授受帝位於嗣子,比起堯舜的「外禪」更勝一籌,可謂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視堯舜,不舍過之。

成為太上皇,為乾隆帝成為千古第一帝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擁有與其他太上皇不同退位原因的乾隆帝,同樣擁有著屬於他的別樣歸政生活。

退位後為何不想放權?

歷史上的太上皇,或位極崇而無臨政治民之實權,或被逼退位而實被軟禁。乾隆唯我獨尊實行專制統治60年之久當然不想做這祥受罪的大上皇。為此,乾隆在宣布歸政之日,即為乾隆在宣布歸政之日,即為自己保留了極大的權力。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在京城內太和殿舉行了帝位授受大典,乾隆帝莊重地將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皇帝之寶,授給了匍匐在其腳下的皇太子—顒琰。這代表著乾隆帝正式退位,成為了太上皇帝,但毫無疑問,這次的禪讓只是一種形式。歸政,意味著捨棄無比尊崇的帝位,意味著喪失無上的皇權,甚至意味著無法掌控的未來。但是乾隆不同,歸政後的太上皇乾隆帝依然大權獨攬,嘉慶帝只能「朝夕敬聆訓諭,隨同學習」,做一個「侍游侍宴」的傀儡皇帝。

乾隆決定,歸政之後,將那些因為自己年老而不願應付的各種祭祀和禮儀活動,交由嗣皇帝辦理。至於「軍國大計及用人行政諸大端」,他的態度很明確:「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至錯誤。豈非國家天下之大慶。」

他在退位後,並沒有頤養天年,從此退出歷史舞台,而是事無巨細仍加干預,這就是他所說的「訓政」。所謂「訓政」即是教兒子如何作皇帝。這一點就連嘉慶也承認,「自丙辰初元,皇父太上皇帝親受大寶,……仰賴天祖垂佑,我皇父康強純固,訓政彌勤予日待聖顏,時聆思誨,事事得有察承,每歲掖肇巡方,萬眾歡欣,同殷瞻就。……然猶親訓政,未嘗稍輟」,嘉慶在乾隆面前不能做任何決斷,只有俯首帖耳的服從。

乾隆在禪位後,仍然居於養心殿。按清代禮制,乾隆禪位後本應遷出養心殿移居寧壽宮,頤養天年,而嗣皇帝則應移居養心殿,就近於乾清宮處理朝政。儘管乾隆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就在宮中外東路興修寧壽宮作為休憩之所,然而乾隆直至去世,一直居住於養心殿,嗣皇嘉慶則遵命居於毓慶宮。乾隆為此找了種種理由加以解釋。理由之一是「寢興六十養心慣」,這是說自己從即位後居養心殿已60載,對那裡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和習慣。理由之二是「己便兼欲人便」,這是說居住養心殿不僅對自己來說十分方便,也為其餘的人提供了方便。這裡的方便自然是乾隆就他繼續執掌朝政而言。因養心殿在乾清門西側,按清廷成例,乾清門內的乾清宮系皇帝召見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處理朝政之處。乾隆居於養心殿對他繼續去乾清宮處理朝政自然就方便得多。乾隆禪位歸政時,改元嘉慶,但頒行宮中的時憲書則仍沿用乾隆年號。因而在清宮內務府的檔案中,仍有乾隆六十一年和六十二年的時憲書,出現了宮內、宮外紀元不同的情況。這件事是早在乾隆禪位典禮前就決定了的。

由於年事漸高,進入嘉慶三年以後,乾隆的健康情況愈來愈差,十一月,就在臣下計劃為他籌辦九旬慶典之際,乾隆卻因籌劃平定白蓮教起義事務過於操勞感受風寒,雖經御醫儘力調養,病癒之後,卻留下了頭暈目眩的後遺症。飲食漸減,視聽不如從前,老態日增,精力也大不如前。

嘉慶四年正月新正,乾隆尚出御乾清宮,接受嘉慶以下王宮百官朝賀。次日晨,又作了一首題為《望捷》的詩篇,盼望鎮壓白蓮教起義能夠早日獲得勝利,此後不久,病情突然惡化。嘉慶聞訊急率御醫前至養心殿進行救治。這時,進入彌留之際的乾隆握住嘉慶的雙手,「眷愛拳之弗忍釋」,即陷入昏迷中。延至次日凌晨,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太上皇乾隆滿懷著在位周甲,眼通七代的滿足和未至百齡、不見來孫的遣憾離開了人世,終年89歲。

乾隆希望帝位落到他滿意的皇子頭上,選來選去,雖不滿意,但又無可奈何地選擇了永琰。訓政3年,雖年老體邁,但就是不撒手大權,寧可信用和珅,也不信用他選擇的兒皇帝,結果為嘉慶親政埋下了禍根。封建帝王為皇權謀算一生,乾隆皇帝晚年連話都說不清了,也不願把皇權讓給兒子,足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車輪總在舊軌道上或停滯不前或蹣跚而進,根子就在於腐朽的君主專制。


我們都知道,乾隆帝是最高壽的皇帝,他活了89歲,在位時間60年,僅次於他的爺爺康熙帝。乾隆帝退位後,當了幾年的太上皇才駕崩,且他當太上皇期間,很多朝廷權力仍然把持在他手裡,為何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呢?

在位60年 退位做太上皇

乾隆帝的爺爺康熙帝,我們都很熟悉,有部分學者稱他是「千古一帝」,在位時間61年,在位期間作出了削平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等諸多貢獻。

康熙帝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孫子弘曆時,便十分喜愛,親自帶在身邊撫養教育,乾隆帝是十分尊敬和崇拜自己的爺爺的。加上他自己登基為帝後,發現康熙帝能有如此成就實屬不容易,心中的崇敬之情更勝之前。他作為康熙的孫子,作為晚輩,很認可以及崇拜他祖上打下的這種功績,因此他不想在位時間越過爺爺康熙。故而選擇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退位,當起了太上皇。

太上皇生活 仍然手握大權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帝宣布立十五子永琰為太子,公元1796年為嘉慶元年,乾隆帝禪位,嘉慶帝登基,但是退位後的乾隆帝仍然居住在養心殿中,朝中大事決定權仍然在嘉慶帝手中。

首先,乾隆帝作為君王的能力不俗,面對資質平凡的兒子,他實在是有很多不放心的,想著開始的時候好好帶帶這個兒子;

另外,作為一個掌權幾十年的帝王,他深諳權力的重要性,加上之前李淵作為太上皇后的遭遇並不美麗,這讓乾隆帝不得不擔心是否嘉慶帝也會如此對他,因此他不輕易放權。

我是阿淺,每天和你聊聊歷史那些事兒。喜歡的點贊轉發支持下,歡迎指教!


  乾隆,全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初年封寶親王。雍正帝駕崩後即帝位,改年號為乾隆。康熙五十年,弘曆出生於雍親王府,十歲那年受到祖父康熙喜愛,被康熙親自教養於宮中。雍正元年,雍正將把皇位傳與弘曆的遺詔放入正大光明牌匾之後。乾隆元年,弘曆繼位,改年號乾隆。這是乾隆皇帝的登基簡史。下文中會有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畫像。

康熙皇帝畫像

  康熙帝做了61年的皇帝,從7歲開始做皇帝,68歲駕崩。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弘曆25歲登大寶,本來沒打算自己能活到八九十歲,可是偏偏活到了八十五歲,這個時候的乾隆已經登基六十年了。他知道如果再多做一年皇帝,那就要超過他爺爺康熙皇帝,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的年數。

雍正皇帝畫像

  康熙皇帝使剛剛入關的清朝趨於穩定並且走向盛世,這一點,乾隆皇帝心裡有數。不能超過康熙皇帝,可是偏偏自己活得久,那就只能退位了。

  乾隆皇帝就在乾隆六十年宣布退位,讓位於皇十五子永琰,自己做了太上皇。乾隆皇帝活的太久,很多皇子基本都過世了,活著的年齡也太大了。所以只能選定年齡正合適的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

乾隆皇帝畫像

  在乾隆後期,清朝已經漸漸的不穩定了。白蓮教興起,以及大興文字獄導致的民心不穩越來越嚴重。反清復明人士蠢蠢欲動。在這樣不穩定的社會情況下,把國家完全交給一個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繼承人,乾隆皇帝是完全不放心的。

嘉慶皇帝畫像

  乾隆皇帝還擔心嘉慶掌權會剷除一部分乾隆皇帝身邊信任的大臣。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皇帝不願也不能放權,只能把持權力直到駕崩。乾隆駕崩以後,嘉慶想怎麼做,乾隆也管不了。


他八十五歲的時候已經在位60年,1.想到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不願超過祖父。2.自認國泰民安,希望能夠在世把江山交給接班人。

雖然做了太上皇,但是很多事都親力親為 ,唯恐兒子嘉慶皇帝做事不牢靠。


你七老八十了還願意繼續上班?


1.面子問題:年齡差不多了,再呆下去就要引起公憤了。何不做個順水推舟的事。

2.形式主義:流言蜚語太多,為了能過的去,朝堂之上還能正常,走個過程。

3.還有一個字貪:天下一人我獨大,憑啥就得我放權。我到幕後繼續操作。


古時候將孝義看的很重,即使是皇上也是如此,所以有點逼不得已的意思,沒辦法讓位於嘉慶皇帝。至於為什麼讓位後還要掌政,那就是不捨得,皇帝不捨得和臣子不捨得。


有句話是:大丈夫不能一日無權,小丈夫不能一日無錢。權利是會上癮的,很難戒的,要戒大都是被迫的,戒的風險很大的。


年齡太大了,身體肯定不行了


推薦閱讀:

【歷史原型挖掘】《沙家浜》中的阿慶嫂原型考證
西夏窯有官府瓷嗎?也需要研究揭秘
七夕的歷史與神話
另一個世界的1651年
《永寧太僕龐侯誄》小識

TAG:歷史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