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種食物的屬性(溫性、寒性、熱性)?自己的體質又怎麼判斷?

食物的屬性和烹飪手段有關係嗎?
體質屬性可以通過體檢化驗等手段看指標看出來嗎?
綠豆屬於涼性葯食之品,身體虛寒或脾胃虛寒者過量飲用,會出現腹痛腹瀉,陰虛者也不宜大量飲用,否則會致虛火旺盛而出現口角糜爛、牙齦腫痛等癥狀。


性味歸經怎麼來的?瞎編的啊!

請看#中醫不相容原理#之薛定諤的牛奶:

《別錄》微寒
《重慶堂隨筆》溫
《唐本草》平
徐文兵陰寒
《本草經集注》平
《本草綱目》微寒

牛奶的歸經只怕也是薛定諤流的:

《要葯分劑》入心肺二經
《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經

另免費贈送薛定諤的薄荷:

《開寶本草》溫
《衷中參西錄》平
《藥性賦》涼

再送薛定諤的鼻涕: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心為汗,肺為涕
《黃帝內經·素問·解精微論》腦滲為涕


中醫真是博大精深啊!

以上。
量子武器大戰中醫騙子的老狼


比如蘋果,因為有個"平"所以性平,中性。
平安夜,也有個"平",但是有"夜",所以中性加寒性等於寒性。所以其實國人平安夜吃蘋果是不"科學"的做法。容易傷胃。美國人就比較科學,平安夜不怎麼吃東西。此外平安夜啪啪啪宜採用火屬性的姿勢,以緩和平安夜的寒性。

再比如情人節,因為"情"字是豎心旁,心在中醫里性熱,所以情人節要吃巧克力,黑色性寒,可以中和,讓你安全度過一個情人節。啪啪啪宜採用冰屬性姿勢,道理同上。(什麼?你說有白巧克力?滾,我們中醫不承認白巧克力的存在)

至於個人體質,就參考以上例子,自行舉一反三,標準如下
1.判斷結果不重要,只要你解釋(瞎扯)的通就行了,中醫最重要的就是會扯。
2.最後一定要再來一句,"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同醫生角度不同"就完美了。


最後想知道各種姿勢屬性的請私信我,我臨時再給你編,哦不,解釋。謝謝合作。


當然是憑藉主觀想像胡扯啦。

網上有中醫解說食物寒熱屬性,然而,矛盾百出。當然,中醫是不懂什麼叫做矛盾的。
呵呵。我看過中醫啊,醫生說我脾胃虛寒。但是我吃綠豆湯,綠豆糕,綠豆棒冰,一點毛病都沒有。如果打人不犯法的話,老中醫恐怕挨不了我兩拳。

讓我們來看看高票答案是多麼有趣吧。

哈哈,這個特別提醒是什麼意思?

所有因素綜合參考是什麼意思?

蘋果味道甜,接受陽光多,這完美符合你的熱性判斷條件,結果是性平。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把你的綜合判斷條件一條一條列出來啊。

哎喲,對於四性,又不宜過分看重了。你怎麼知道偏寒偏熱就沒有大問題啊,你老了就知道了啊,就算你老了也沒癥狀,你怎麼知道你的子子孫孫不會因為你吃了偏熱偏寒的東西不受影響啊?


食物性寒,性熱是古人不科學,不嚴謹的總結。
但可以大致「強行」歸一下類:
「性寒」的食物,一般為嘌呤含量高的東西,如河鮮海鮮。因為嘌呤高的東西人吃了尿酸也高,尿酸多了引起關節疼痛,古人認為是被寒氣凍傷的。
如果人吃了需要較多水分參與消化,吸收和分解的食物但水分補充又不足時,會出現「上火」的現象,例如口腔粘膜潰瘍,這種食物就會被古人認為「性熱」。
所以題主以後挑選食物時可以按這個方法自己去歸類。


1 食物屬性真實存在,但是是通過統計得出的,是經驗結果,以我們目前對食物的認知還不能推理。


就我個人而言,脾胃虛寒,吃性寒的食物確實會拉肚子,吃性溫、性熱的食物確實沒事。

你可以說這是我脾胃不行,你吃就沒事。

那麼好的,一些食物脾胃不好的人不能吃,中醫給它劃分為性寒的;一些食物大家都能吃,中醫給它劃分為性溫的;一些食物吃完了有燥熱的感覺,中醫給它劃分為性熱的。

從而就可以對脾胃虛寒的患者進行一定的指導,怎麼就不行呢?怎麼就沒意義呢?

2 統計結果,經驗結果能不能用?


舉個例子吧。

英國霍亂期間,被稱為「流行病學之父」的外科醫生約翰·斯諾所做的事情相當簡單。
訪問有家人因霍亂去世的家庭,詢問具體情況並且仔細觀察周圍環境。
對比在同樣狀況下,感染霍亂的人和沒感染霍亂的人的區別。
約翰·斯諾將自己的調查結果製作成一個詳細的報告書,其中最能夠顯示出霍亂預防方法的內容如表1–1所示。

當時在倫敦有許多家供水公司,即便同一個地區的鄰居也可能選擇不同的公司。表1–1中斯諾所進行的分析,是在同樣貧窮骯髒的地區之中,使用不同供水公司的家庭數以及因霍亂死亡的人數。
在調查中,使用供水公司A的家庭有1263人死於霍亂,而使用供水公司B的家庭則只有98人死於霍亂。當然,單純地比較死者數字是不公平的,所以必須通過「家庭數量」來進行調整。如果家庭數量多的話,出現霍亂感染者的概率也會增加。
於是,斯諾將家庭數量限制在1萬戶,然後再對兩者的霍亂死亡人數進行比較。但即便如此,使用供水公司A的家庭死亡率仍然是使用供水公司B家庭的8.5倍。
斯諾提出的解決霍亂爆發的方法非常簡單。
「停止使用供水公司A的水!」

——《看穿一切數字的統計學》[日]西內啟

1854年,英國的麻醉學家約翰·斯諾通過統計學的方法,提出「停止使用供水公司A的水!」的建議。但是卻說不清楚為什麼。

(遺憾的是,斯諾的主張因為「缺乏科學依據」或者「沒有足夠的證據」而沒有被學會和政府所採納。)

1883年,德國的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霍發現了霍亂的病原體「霍亂弧菌」,並且證明了霍亂弧菌能夠存活於水中,霍亂患者的排泄物中也含有此種細菌,而飲用了含有霍亂弧菌的水就會感染霍亂。


問題來了,在1854年至1883年這30年間,如果有個人跟你說,這水不能喝,喝了會得病。

但是卻說不出來為什麼?那麼我們能不能相信?


有些人啊,掌握了一點知識,就自大起來,就失去對未知領域的敬畏。

唉。


食物分寒熱,但是也不是簡單的二分法。
第一是橘生淮南淮北的影響,不同的地域水土環境會對同一種植物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很多時候有經驗的醫生會非要指定某時某地產的某種藥材。
第二是同種植物的不同種也會有差別,白芍藥和紅芍藥用的地方不一樣。
第三是部分需要初步加工煉製的藥材,因為煉製辦法不一樣也會改變藥性,炒過的,火炙燒過的會去掉某些藥材的寒性,比如炙甘草。
第四,不同人的體質不一樣,分陰陽。陰虛造成的火熱和陽盛造成的火熱原理完全不一樣,吃錯藥會嚴重加劇病情。現代的人生活不規律的越來越厲害,很多人還是陰陽夾症,肝陰虛帶膀胱濕熱,心陽虛帶血瘀。更要注重君葯臣葯搭配。
中醫黑和方舟子門徒可以閉嘴了,在我眼裡醫道沒有中西之爭,只有高下之爭。無腦黑的和MSL算是我見過最沒有主觀意識的兩大群體。


沒有那麼複雜。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了問題,不適合吃寒涼的東西,自然就不會喜歡吃。比如我有個親戚脾胃不好,逼他吃水果才會吃一點點。另外就是盡量吃當地當季產的東西。順其自然是大的方向。每樣食物都均衡攝入,基本上就問題不大。怕的是攝入單一,而且量特別多。比如螃蟹性涼,偶爾吃點沒事,猛吃螃蟹就不行。

另外你脾胃虛寒的話,夏天盡量不吃冰凍的東西,少吃西瓜,不吃冰西瓜。我同學的母親胃陽不足,年年冬天腹瀉,唯獨有一年沒拉,就是那年夏天沒有吃冰西瓜。

經過漫長的進化,人本身對食物是否適合自己是有本能的判斷標準的,比如視覺嗅覺味覺都會有一個預判。比如有的藥物性質比較偏,只能用於治病,不適合沒事就當飯吃,味道就很差,這是身體在發出預警。

然而身體的預警機制對不熟悉的食物容易出現誤判。尤其各種調料和添加劑的出現,干擾了身體的感官,判斷也會出現偏差。為了避免誤判,就要謹慎攝入含各種添加劑調味料的食物。

和調味劑添加劑一樣,人的特殊喜好,特殊需求,或者特殊的烹飪方式,也會欺騙人的感官或者違背身體的意願。所以對於個人來說,就診時可以把自己的特殊喜好或者經常吃的東西告訴醫生(比如特別喜歡吃辣,特別喜歡吃牛肉,為了美容每天都喝很多水,為了身材好把蔬菜沙拉當飯吃),然後遵從醫囑。


先說觀點:
一、中藥的取象比類實際上是先射箭再畫靶,牽強附會而來的。
二、中藥的五味四性是人體試驗的結果。

參考這個答案,重複之處不複述:
最早的中醫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之類的辦法得出應該吃什麼中藥的? - 醫學 - 知乎

正如 @鬼將軍 所試驗的那樣,食物和藥物的偏性除了人體實驗沒別的方法可以確定了。這種實驗在傳說中的神農時代就開始了。目前還沒有任何統一的指標或成分可以代表「寒」和「熱」,這兩個概念在中醫里代表的內容太多了。但有一點,寒和熱的人體反應是有定義的,至少是有模式可供判斷的,可參考上面貼出來的鏈接。

中醫有效的基礎是實際經驗的積累,而中醫理論特別是《內經》中的理論,如果拋傳統哲學從形而上至形而下的推導邏輯,僅僅從醫學實踐的角度來看的話,這些所謂理論實際上都是牽強附會而來的,也就是上面觀點一,即是先有實踐經驗,再提煉理論而來的。

當然,中醫是一套自洽的語言,現代科學也是一套自洽的語言。夏天快到了,否認寒熱的人大可以去吃一斤荔枝做做實驗,也可以吃一斤馬齒莧來做實驗。現在科學比較講究證據,非得要找到微觀的中毒物質才承認會導致腹瀉,這個大可以一邊吃一邊慢慢去找。


主觀想像,沒有標準。
一般認為熱的熱性,冷的寒性。
顏色鮮亮熱性,顏色深暗寒性。

其實矛盾百出。
比如水一般認為寒性,但開水呢?高溫蒸汽呢?
辣椒如果被認為熱性,那冰櫃里的辣椒醬呢?

認為一個物體熱還是寒,對於治病沒有任何指導意義。你把水說成是寒性有什麼用呢?這種東西完全是無用的,中醫理論基本都是無用的。完全不懂中醫的人和精通中醫的人健康水平不會有很大差別的,甚至精通中醫的人更差,因為喜歡亂吃藥。


先感謝提問者和這麼回答的作者這麼辛苦的碼字。
中醫和西醫遇到一起總得打架,這是不爭的。
互黑也是咱們人民沒事的消遣,只不過,有的激烈點,有的溫和點。
其實,中醫和西醫是無須比較的,本就沒有一套合適的指標能去測量。某個時期西醫解決了多數人的問題,多數人就崇拜西醫,然後黑中醫,反之亦然。
前面看有回答說中醫沒有建立病症與藥方對應的體系。這個,可以參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醫講究的是變化與應變,這個量化起來就很不容易,其中涉及的因素是想不到的,以至於有時候需要算卦。如果現在的統計學體系能與陰陽五行八卦這類的統計體系互相換算,量化起來應該會稍稍容易些。
有人回答說中醫是個矛盾體,其實世界本身就在矛盾中,換個行細說。
還說那個蘋果的寒性熱性,能和那個蘋果掛邊的,都影響著蘋果的屬性,只不過是影響的大小問題。再換行細說。
我們用土壤礦物質種類,雨水光照強度,還有溫差來解釋南橘北枳。用成長時間解釋生和熟。用基因工程技術解釋形態。以至於還可以用量子技術解釋更多其它的。再再說未來有我們更不知道的技術解釋更多的呢?。。。
轉過頭來再說蘋果的寒熱,蘋果的寒熱你得先找個參考物再來說,這個參考初中物理的參考系來理解。蘋果的寒熱對於每個人是不同的,總體上都說是寒性。當然總有些特殊情況,有些人體寒到對寒沒反應了,你說他吃的蘋果對他來說是什麼性呢。腦洞大開一下,冷血動物吃蘋果是啥樣。。。

回答中有說被中醫坑了,其實只能說你被中醫坑了。感覺跟沒說一樣,哈哈。
其實,被西醫坑的不比中醫少,不要相信什麼公布的數據,你就沒事時隨便找人聊聊天就知道了。其實在互聯網互黑,中醫陣營好像略吃虧,受一些思想的影響吧。畢竟早期叫巫醫。可悲的是,只要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都被多數世人所黑,哈哈。瞬間想起了某讀物中說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什麼的被迫害的情節。
最早中醫治病收費原則是,有錢多給,沒錢少給。當然社會在變嘛,以前藥材啥的都是就地取材,也不像現在都是錢。中醫這個行當也在變,中間出現點不道德醫師的瑕疵是不可避免的。西醫同理,就不舉證了。
再說這個被中醫坑的事情,我想說是容易被中醫坑。這是有原因的,我們換一行再說。
中醫可以分很多種,有開方的,有按摩的,有針灸的,有說唱的,有算卦的,。這個講究的是因材施教,人不是啥都能開竅的,學中醫也是,要從這個人能開竅的入手。出些學錯了方向的中醫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學醫都難,中醫更難,參考硬式教育。學了那麼多年,為了養家糊口硬頭皮上的不在少數。加之中醫體系本沒有合適的指標之說,所以,,,,。這是容易被坑的一點。
再著就是之前說的,一個病症成因因素是很多的,又受治療環境比如心態,氣候習慣影響,葯不對症也是常有。這是容易被坑的第二點。

說這麼多,我就想說,都別互相傷害。我們只是缺少些好機會遇到對的醫生。
你想,
醫生哪天沒睡好,,,,
醫生哪天失戀了,,,,
醫生請教,獸醫代班,,,,
。。。。
。。。。
好像跑題跑的偏了
創建於 04:0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第二個判斷自己體質的問題很好回答,你網上搜一下「中醫體質自測表」,做一下題目就可以了,我隨便搜了個。

中醫體質測試_中醫體質養生_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_【蘋果綠】

不過體質一般是有偏頗的,完全典型的單純一種體質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體質偏頗也不是病,沒必要因此去調理,只是了解自己身體情況的一種方法而已。其實中醫體質學說還是比較年輕,我個人認為發展並不算特別完善,不同體質的人可能生病偏向會不一樣,總之是一門還在發展的學科吧..

第一個問題的話,只能說我也不太清楚怎麼判斷,因為這更像是一種經驗總結,沒什麼 太固定的規律,比如冰淇淋肯定屬於生冷什麼的。一般的話食物寒熱偏向都不如藥物那麼明顯。

至於藥物怎麼判斷。

死記硬背而已 。


中醫中有陰陽學說,人的體質是分陰陽的,有些人是陰性體質,經常手腳冰冷,冬天睡覺熱不了被窩,冬天怕冷,夏天不怕熱,容易得風寒性感冒。性格溫和,中氣不足。體虛腎虛。
中國人大多數都是陰性體質。
而有些人是陽性體質,這種人就跟陰性體質的人很多特點相反,容易上火,脾氣爆,急。容易傷肝傷脾,胃也不怎麼好。
對於食物的話就分「四氣」——寒、熱、溫、涼。
還有「五味」——酸、苦、甘、辛、咸。
「四氣」和「五味」的對應分別是:
酸——溫性,比如橘子類,補氣補虛
苦——寒涼性,比如苦瓜,夏天陽氣過重,吃 苦瓜就很好
甘——溫性,甘草
辛——熱性,比如辣,散氣類。通俗講就是發 汗,比如麻黃,一般的風寒感冒里都有 麻黃,就是讓你出汗散熱,降溫
咸——不同食物就不同,下瀉類,就是導瀉。
體質不同的人吃同種食物反應都是不同的。食物也分陰陽的。例如吃人蔘:陽性的人需要補的話吃白人蔘,陰性的人應該吃紅人蔘
喝茶:冬天喝紅茶,補陽氣;夏天喝綠茶,補陰氣。陰性的人應該多喝紅茶,陽性相反
其實酸奶還有牛奶也是陰性的,陰性的人要少吃,咱們不能像歐美的人一樣,那麼陽。。。。


中醫里描述的這些屬性為自定義,不屬於自然語言,換句話說公眾領域不通用,很多人不承認。

譬如「六淫」屬於喻體,也就是這些屬性屬於比喻,且這些屬性的本體究竟是什麼定義是不明確的。例如: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討中醫六淫概念隱喻--以濕邪概念..._百度學術


食物的溫涼寒熱跟烹飪有關係,就好比中藥經過炮製治伏毒性一樣。但食物總規不是葯,大多平和,稍有涼熱之分,只要不過度吃並無大礙,對於體健者無需太留意,體弱胃虛者遵醫囑即可。好比某人每天吃三個橘子沒什麼感覺,偶有一天吃了六個,當天晚上就牙齦上火,那就少吃就好了,過猶不及嘛。又比如辣椒拌黃瓜,辣椒熱黃瓜涼倒也中和了,誰去計較是黃瓜多了偏涼還是辣椒多了偏熱,偏執狂中醫黑才會拿個尺子量量~關於寒涼傷脾胃,有的人會說,我成天綠豆冷飲也沒咋滴,那你就可勁吃,寒涼體質不是一天吃成的(食物要是一下把人吃出大毛病來那就不叫食物叫毒物了,這裡可真適用那句ˇ撇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等你真的成了那種夏天都手腳發涼,吃點子涼性瓜果就鬧肚子的體質也就晚了,治起來也就慢了。至於說個人體質么,如果自己覺得還好沒什麼不適,大可算平和體質,不必刻意去改變,如果難受了就去叫大夫給你辯證,或者自己去查些中醫體質的書籍來看


渣渣沒學過判定方法,對於已知中藥類是有性味歸經的。這個問題還不如改成現有藥物性味歸經是否適用於現代,比如說薯條的性味歸經如何判定?比如說日本豆腐性味歸經如何判定,比如說咖啡性味歸經如何判定。

哦,各位中醫黑們其實看到性味歸經就知道中藥有不良禁忌了,因為藥物下面都有禁忌的


食物是性熱還是性寒,這是氣脈敏感的人才能比較容易判斷出來的。

不管是性熱還是性寒,氣脈敏感的人吃下去以後,其食物或者藥物的性質都會在人體內感受出來,所以古代才會出現很多神農嘗百草之類的事宜。當然,現在願意以身試藥的人還是不少,不過相對於中國人口基數來講,有能力,有技術而已還有膽量和奉獻精神的人太少了,所以相關的結論要得到驗證不是那麼容易。

人體的體質的判斷有一定的標準,但其標準如何建立的我也不太清楚,暫時不答。


現代醫學連邊都摸不著,只是研究死的,中醫研究的是活的是運動的。用死的分析運動的有意思?西醫的卡路里為什麼吃相同卡路里食物的人有的胖有的瘦。雞蛋黃大補脾腎陽氣,陰虧的吃多了面紅心跳,盜汗耳鳴,胃滯不消化,尿多尿清,屁多。而鴨蛋性涼,脾虛的吃了會無力睏乏,睡覺增多,因為睡則生火氣。西醫能分析出來?中醫治的是活的,只有活的人能感受到。是自然療法。運動減肥實際上就是健脾,土氣運化人就需要多少能量就吃多少飯,而脾虛的不管吃的再多也可以,不吃也不太餓。土氣運轉有力,氣機升降順暢,人的顴骨肉很緊緻,身材健美,土生金,跑百步不喘,金氣充足力量巨大。而脾虛嚴重的越練越虛,越胖。顴骨肉鬆。
有時候吃了蒜苔蒜黃多了,夜晚睡覺就會胃滯,這就是熱傷胃陰,陰主降,降力不足,這時候吃歸勺地黃丸幾分鐘胃就會運動,或者喝點黑豆湯滋陰的東西都可以。人身同八卦圖,左陽右陰,右面肺胃膽經陰虧就不降,容易上熱下虛,越補陽越虛,要注意降。
中醫是這個世界最完美的醫學,河圖八卦就是這個世界生命構成的最基礎物質的運行圖。一個單細胞運行圖。人秉陰陽五行而生,所以人身處處有五行,由無數五行組成,五種力量降沉升浮中形成圓運動。人得五行最全所以人是萬物之首,人身病了用五行的藥物來治療五行的疾病,這是自然療法。這個世界只要用心觀察都有五行運動,任何生命,空氣動植物,大氣變化都是五行的變化。一年四季有五行六氣,一天之內有,時辰,一呼一吸。
這幾天升溫降溫,這就是五行運動,尤其北方大氣大開大合,人身感應,升溫無力降溫精神。升溫睏乏,陽氣虛,想睡覺。降溫天冷,陰虧的則尿多尿清盜汗。
只要是在這個世界,五行理論最完美。超越現代科學,若干年後必會發揚光大。中醫書籍理論並不統一,參雜了各種歪理,學校的教材也是如此,人不行不能怨真理,沒緣分,也是人不中用啊。


寒熱屬性什麼的
我個人覺得就是吃了什麼會加快/降低你的代謝速率
一個人體寒體熱亦如此
至於體熱造成炎症/上火
是體內自由基的鍋


蘋果 → der Apfel → 寒性;

橙子 → die Orange → 熱性;

茄子 → die Aubergine → 熱性;

西紅柿 → die Tomate → 熱性;

土豆 → die Kartoffel → 熱性;

黃瓜 → die Gurke → 熱性;

捲心菜、甘藍 → der *Kohl → 寒性;

桃 → der Pfirsich → 寒性;

葡萄 → die Traube → 熱性;

梨 → die Birne → 熱性;

姜 → der Ingwer → 寒性;

洋蔥、蔥 → die *Zwiebel → 熱性;

蒜 → der Knoblauch → 寒性;

……


多麼簡單(


以及!最重要的!

所有的東西吃多了都是 die (熱性)的!


有嘗有推吧,當然推理出來的不一定特別準確


推薦閱讀:

日常飲食中,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新手如何開始健身房的鍛煉?
睡到半夜醒來,出現小腿肌肉抽筋如何解決?
夜深人靜的時候會笑個不停是為什麼?是生理上的笑。
枸杞行業有哪些不為大眾所知的內幕?

TAG:健康 | 烹飪 | 食物 | 中醫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