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有什麼政治意圖?

中國歷史上,黃巾軍起義時創立了太平道,洪秀全起義創立了拜上帝教;

某教的創立更是促成了阿拉伯帝國的建立。

所以很好奇,釋迦牟尼當年是否也是出於某種政治意圖才創立了佛教?


季羨林先生寫過一篇長文《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感覺比@馬前卒所引的劉家和教授論文說的還要具體、透徹一些。文章很長,我就摘編一下了:

一、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五六世紀。這時印度情況是怎樣的呢?

  雅利安人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從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侵入印度。……他們的勢力遍布整個北印度、恆河和朱木拿河匯流的地方,成了婆羅門教的文化中心。印度原有的土著居民有的被迫南遷,或者向北方和東方撤退;有的還留在原住的地方,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忍受著外來侵略者的奴役和壓迫。當時印度正處在奴隸社會,這些人就是奴隸或者接近奴隸的人。

  ……

  值得注意的是,在雅利安人統治比較集中的地方,新興的國家都是君主制。在婆羅門文化圈外,也就是在雅利安人統治薄弱或者還沒有達到的地方,政治制度則迥乎不同。在這裡沒有世襲的君主,執政者名曰羅闍,是定期選舉的,有點像古代羅馬的執政。漢譯佛典雖稱之為「王」,實際上與王是不一樣的。西方學者一般把它叫做「共和國」,也只是說明與世襲君主制不同而已。這可能是氏族公社的殘餘,不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出生的釋迦族就屬於這個類型

  在這些國家中,階級關係是什麼樣子呢?階級關係表現形態之一就是所謂種姓制度。種姓共有四種:婆羅門(祭司、知識的壟斷者)、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牧民、商人)和首陀羅(工匠等)。這種制度萌芽極早,但是最初並不十分嚴格。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時候,由於統治的需要,逐漸嚴格起來。在這方面,婆羅門賣了大力氣,他們大肆宣揚,想把這種制度神聖化,加以鞏固。他們把社會上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人民的權利、義務,甚至生活細節,都刻板地規定下來,不得逾越。四姓間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共食,把一個統一的社會拆得支離破碎。

  婆羅門和剎帝利雖然是兩個種姓,卻是一個階級,他們都是奴隸主。他們之間也有矛盾,但是一般說來是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吠舍名義上與婆羅門和剎帝利同屬所謂再生族,都是雅利安人。但是他們中間不斷產生階級分化的現象。少數人經濟地位提高,變成了中小奴隸主,或者成為大商人,甚至官吏。絕大多數經濟地位下降,淪為同首陀羅類似的人,處於奴隸邊緣。如果從地域方面來看的話,西部是婆羅門當權,東部則是剎帝利當權。吠舍的地位在西部和東部都差不多。

  至於首陀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人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說,他們是等級制的最下層,但畢竟還是自由民,與奴隸有所不同。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法經裡面用種種方式強調前三個種姓與首陀羅的不同,可見首陀羅是不屬於雅利安族的。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後,原始居民一部分變為奴隸,從事家務勞動;一部分仍從事原來的工作,絕大多數是手工業者,以後又隨著手工業的發展,變為各種工匠。首陀羅就是這一部分人,他們實際上是種族奴隸。

  總結起來,我們可以說,種姓制度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混合產物。

二、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上面談到的那種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必然會反映到思想領域中來。

  梨俱吠陀時代(公元前第二千紀中葉),雅利安人是樂觀的,總是向前看的。當時他們侵入印度為時不久,經常同本地居民戰鬥。在許多頌神的歌中,他們呼籲神靈協助,祈求勝利。他們並不怕死,認為戰死可以升天。後來的閻羅王已經有了,但是他的王國並不陰森可怕,裡面充滿了永恆的幸福。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東進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的困難,自然的和人為的,越來越多了起來。那種天真粗獷的樂觀情緒逐漸染上了一些悲觀的色彩,但是基本調子仍然是樂觀的。

  代表這種思想的是婆羅門。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種人代表另外一種思想。這就是婆羅門教、佛教以及當時其他教派所謂的沙門。

  沙門是什麼樣的人呢?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詩中,曾描繪了一種叫做「牟尼」的人,蓄長發,著臟衣,外衣是褐色的,飛行空中,喝飲毒汁。顯然,對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來說,這樣的人是十分陌生的,他們同婆羅門是完全不一樣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是土著居民的宗教的代表,也就是行苦行的所謂沙門。

  在佛典里,經常是沙門、婆羅門並提。希臘人梅伽斯提尼斯記述他在公元前三四世紀在印度親身經歷的時候,談到印度有兩種哲學家,一種叫婆羅門,一種叫沙門。沙門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中,穿樹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結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終日不動。根據我們目前能夠得到的資料來看,這些描繪是忠實的。

這些沙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同婆羅門不一樣的。他們根本不相信婆羅門相信的那一些吠陀裡面的大神。他們相信輪迴轉生,作為輪迴轉生說基礎的業說是他們宗教信仰的核心。所謂業說就是,今生所作所為的好壞決定來世轉生的好壞。無論做好事做壞事,有因必有果,反正總是要轉生的。可是他們又厭惡生,不想再轉生。於是就想盡了種種辦法,希望能跳出輪迴。他們認為,苦行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顯而易見,所有這一切想法的基礎是悲觀主義。有這種主義的人決不會是征服者、勝利者、日子過得很舒服的人,而是被征服者、失敗者、日子過得很不舒服的印度原來的居民。他們處在雅利安人的奴役下,生活只給他們帶來痛苦。因此,他們不但對今生沒有任何興趣,而且也不希望有什麼來世。有的人就想用苦行來幫助自己跳出輪迴。而苦行主義本身也說明了被壓迫者、被奴役者那種得不到任何人世間享樂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沙門所代表的思想正是這些被征服了的原始居民的思想。婆羅門思想與沙門思想是根本對立的。婆羅門主張膜拜神靈,祭祀祈福;而沙門則不供養什麼神靈,主張業(行為)可以決定禍福,人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他們甚至主張,連神仙也受業的支配。這簡直是挖婆羅門的牆腳。這可以說是政治經濟方面的階級鬥爭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映。

  但是,到了公元七八世紀奧義書興起的時候,在正統的婆羅門教的經典中逐漸出現了輪迴業報這樣帶悲觀主義色彩的學說(可能在梵書中已有萌芽)。在婆羅門六派哲學中,數論和瑜伽的主要學說基本上同沙門是一致的。據婆羅門經典的記載,在雅利安人中首先宣傳這種新學說的是剎帝利,而不是婆羅門。奧義書中屢次提到,輪迴業報說是秘密學說,是剎帝利所專有而婆羅門所未聞的。這情況一方面說明了婆羅門和剎帝利在思想領域內的鬥爭;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從現在開始婆羅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逐漸接受一些本地居民的東西,吠陀思想與非吠陀思想開始匯流了。

  比奧義書稍後一點,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紀,也就是佛教興起的時候,印度思想界呈現出空前的活躍。根據耆那教經典的記載,當時有363個哲學派別,其中62派屬於佛教。佛教經典《長阿含經》、《梵動經》列舉62見(學說)。佛教還經常談到外道六師。可見當時學派之繁多,爭鳴之劇烈。但是,歸納起來,總超不出上面談到的那兩大系統:婆羅門和沙門。屬於婆羅門系統的各學派主張梵我一體,宣揚祭祀祈福;屬於沙門系統的各學派則主張輪迴業報,宣揚苦行解脫,認為一切存在都是苦難。如果從地區上來看,前者流行於西方雅利安人聚居和統治的地方,後者流行於東方婆羅門文化圈外印度原始居民聚居的地方。這種情況是從《梨俱吠陀》以來逐漸發展演變的結果。

  在這時候,屬於沙門系統的各學派竭力宣傳「非殺」。這顯然是代表原始居民的農民的利益的,是與婆羅門殺牲祭神、雅利安游牧人民殺牲為生針鋒相對的。

  佛教興起時思想界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三、佛教的起源

  現在再來探討佛教的起源,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佛陀最根本的教義是所謂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基礎是苦,苦的根源是無明(不了解,不認識)。四聖諦:苦、集、滅、道,也以苦為中心。而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為了從苦中解脫而修行的方法。總之,他認為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他也相信業報,相信輪迴。他的最高目標就是剷除無明,了解或認識存在的因果關係,從而跳出輪迴,達到涅槃。

  這一些想法都塗著濃厚的悲觀主義的色彩。有的人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宗教不是悲觀主義的;但是,像佛教這樣徹底的悲觀,還是絕無僅有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

  佛教這種悲觀主義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佛教繼承的不是婆羅門教的傳統,而是沙門的傳統。而且,從佛教產生的地區和環境來看,也只能是這樣,而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我們先從地區的或民族的觀點上來看一看這個問題。

  釋迦牟尼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他的宗教活動大部分是在摩揭陀國。摩揭陀國處在印度東方,是雅利安人到得比較晚的地方。在《阿闥婆吠陀》里,摩揭陀和鴦伽都被認為是極遠極遠的地方的象徵。西方的婆羅門很少來到這裡。這裡的人是受人輕視的,一向與婆羅底耶人相提並論。婆羅底耶人說的是一種雅利安土話,不信婆羅門教。他們是否是雅利安人,不得而知,反正是十分被人看不起的。摩揭陀人同他們並提,可見他們被鄙視的程度。鄙視的原因很明顯:這裡是印度土著居民聚居的地方,是僻處在婆羅門文化圈之外的邊遠地區。在雅利安人心目中,這裡是沒有開化的區域。釋迦牟尼宣傳宗教的主要對象就是這些被人輕視、「沒有開化」的人民。

  至於釋迦牟尼降生於其中的釋迦族究竟是什麼民族,人們的意見是有分歧的。有的人主張,他們不是雅利安人。我們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從他們所處的地區來看,從當時雅利安征服者分布的情況來看,從他們的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來看,從他們的政治組織的形式來看,他們不像是外來的雅利安人,而像是原來的居民。釋迦族的政治組織是「共和國」,行政首領羅闍是選舉產生的。這樣的「共和國」同新興的君主國是有矛盾的。摩揭陀國王未生怨王曾侵略過「共和國」的離車,薩羅國王毗突吒婆曾侵略過「共和國」的釋迦。我看,這不完全是一般的侵略。其中有沒有民族矛盾的成分呢?這是耐人尋味的。

如果我們不從民族矛盾的角度上來解釋這個問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就無法解釋。根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出家前是一個太子(這件事本身就有誇大渲染的成分),處於深宮之中,長於妃嬪歌伎之手,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根本沒有遇到一點不愉快的事情。恩格斯說:「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要並了解群眾宗教需要的人們所建立的。」像這樣一個太子會有什麼宗教需要呢?他又會怎樣了解群眾的宗教需要呢?這樣一個人決不會悲觀到要出家的程度。事實決不會是這樣子的。他自己必然受到了一些痛苦,至少是在精神上受到。他感到日子也不那麼好過,人間也不那麼值得留戀。於是悲觀了,出家了。這痛苦是從哪兒來的呢?他了解群眾的宗教需要根源又在哪裡呢?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民族壓迫。他的悲觀主義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比較普遍的情緒。於是,他的學說一出,立刻就得到了信徒,從幾個人到幾百人,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的宗教從一個部落宗教經過不斷的改造,逐漸變成了幾個王朝的國教,進而成為有世界影響的大宗教

至於佛經里那些關於釋迦牟尼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的故事,最原始的佛典里是沒有的。可能是後來的和尚們感到沒有這個就無法說明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因而編造出來的。恩格斯說:「作為人的創作結果的宗教,雖然有它所特有的誠懇的熱情,當其創立時,就已經不會是不帶欺騙和不歪曲歷史事實的。」對基督教來說,這句話是正確的。對佛教來說,它同樣也是絕對正確的。

  現在我們再從階級和種姓的關係上來看一看這個新興的宗教。它的基礎究竟是哪一個種姓、哪一個階級呢?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據我看,佛教的基礎並不限於某一個種姓。佛經裡面再三強調它不重視種姓差別,一入佛教,就如眾流歸海,一切差別不復存在。這樣一來,又怎樣理解沙門和婆羅門的對立呢?不重視種姓差別這件事實本身就是對婆羅門的反抗,因為婆羅門教是十分重視種姓差別而且是只代表婆羅門的利益的。

但是,佛教也並不是真對一切種姓一視同仁。它當然首先就會反對婆羅門。在婆羅門教的經典里,四姓的順序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而在佛教的經典里則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釋迦牟尼自稱是剎帝利。釋迦族原來不大可能有什麼種姓制度,這只是受了婆羅門教的影響而模擬出來的。他們自稱是剎帝利,據我看,這也是冒牌貨。不管怎樣,既然自稱為剎帝利,就必須為剎帝利辯護,竭力抬高它的地位。《長阿含經?阿摩晝經》就是一個例子。新興的國王(其中也有一些是冒牌的)也努力抬高剎帝利的地位,於是一拍即合,他們也就信奉起、支持起佛教來了。

我看,佛教最可靠的基礎是吠舍。上面已經談到,吠舍不斷產生階級分化。農民、牧人、商人都屬於這個種姓。佛教主張「非殺」,其中包括不殺耕牛,這當然代表了農民的利益。在佛教興起的時候,由於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的發展,由於大城市的興起,城市大商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梅伽斯提尼斯說,印度有七個種姓,第四個就是商人。在政府官員中,有人分工專管貿易。可見商人在當時地位之重要。釋迦牟尼同這些商人有著很好的關係。首先信佛教的就是兩個商人,這決不是偶然的。佛經中所說的長者就是商業行幫的首領。這些人在佛經里是受到尊敬的人物。他們對於支持佛教是特別賣力氣的。須達多長者購買童子勝的花園贈送佛陀,出億萬金錢布滿園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一件事情,也要在這裡談一下。佛陀是主張禁慾的,但是大城市中一些妓女卻對他很感興趣。有名的庵婆羅女就贈送過他一座花園。這些事情都說明,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城市中新興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

  至於首陀羅,佛陀的大弟子中也有首陀羅出身的,比如優婆離就是。但是佛陀並不特別提倡首陀羅出家,雖然他也不拒絕。有人說,他對首陀羅感情特別深厚,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種姓關係和階級關係不是一回事,其間有一定的聯繫,但也有不小的差別。如果純粹從階級關係這一個角度上來看一下佛教的話,那麼,與其說它同奴隸接近,還不如說它同奴隸主更接近一些。根據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曾吸收過一些奴隸或處在奴隸邊緣上的人入教。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說,他代表著奴隸的利益。他在很多地方都表示出一些階級的或種姓的優越感,他以身為剎帝利而感到自豪。他的生平我們不很知道。他本身好像就是奴隸主出身。竭力支持他的那一些屬於吠舍種姓的大商人,也大都是屬於奴隸主階級。因此,如果還要嚴格區別他同那一些完全站在奴隸主立場上說教的宗教家的話,我們只能說,他對那些通過階級分化而新興起來的奴隸主更感興趣。基督教在初期曾滿足了奴隸的一些要求。佛教並不完全是這樣。如果說,原始佛教表達了最下層人民的願望,那顯然也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上面我從民族的(地區的)和階級的觀點上來探討了佛教的一些問題,說明佛教繼承的是本地的沙門的傳統,而不是外來的婆羅門的傳統。雖然有一些宗教哲學的術語看來是兩教共有的,這隻可能是互相假借。婆羅門教的一些神也出現在佛教里,但地位大大降低。這只不過是佛教為了提高佛祖的地位而製造成的,不能說明有什麼淵源關係。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佛陀最初的大弟子的出身,也可以看出佛教與沙門的關係。許多大弟子都出身沙門,連婆羅門出身的舍利弗和大目連,也是先做沙門,然後改信佛教的。我看,這不能說是偶然現象。

是不是就可以說,佛教完完全全屬於沙門系統呢?也不是的。釋迦牟尼才出家的時候,為了尋求解脫、跳出輪迴,曾拜苦行沙門為師。他進行了嚴酷的苦行,幾乎到了完全絕食的程度。結果是氣息微弱,瀕於死亡,苦行無效,大道未得。他毅然決然改變辦法,重進食品。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了佛教徒認為至高無上的正等覺。這件事實就說明他與沙門的分歧。梅伽斯提尼斯寫道:「在印度人中間還有那些信奉佛陀箴言的哲學家。」可見他也不把佛教徒列入沙門一類。總之,我們可以說,佛教繼承了沙門傳統,但又加以發展、改進,形成了獨立的一派。


這個問題簡直可笑,政治意圖?

你是一個國家的王子,正經八德的法理繼承人,如果你真的想創立一個宗教來搞政治,你會怎麼做?

1,選擇弄一個宗教,搞點神跡,宣稱自己受到神啟,自己是神的先知,自己身為王子,註定繼承王位,成為世間唯一的真王/聖人,理應受天下頂禮膜拜。然後把自己老媽封為聖母,把自己老爸封為聖父,自己兒子封為聖子,然後繼續搞一堆封建迷信,搞不好真的能「流芳百世」。你利用自己編造的宗教對人民群眾洗腦,建立自己的宗教軍隊,並且開始征服周圍的城邦。30年後你統一了相當大的一片地區。人們開始為你建立巨大的雕像,為你修建巨大的陵墓,每天做幾次禮拜表示對你和神的絕對服從。你看著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心裡卻無比清楚人們心中的信仰不過是自己編造的謊言,人民真是愚蠢,這個世界永遠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我兒子肯定能繼續坐穩江山。

2,放棄王位,放棄繼承權,離家出走,離開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過N多年的苦行僧生活,甚至沒辦法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只為了尋求你心中的真理,雖然你也沒把握自己能夠悟道成功。N多年以後,你悟道成功,收了幾個徒弟,每天一邊乞求食物一邊傳播自己的心得。你沒有回到王國宣稱自己是唯一的真神,相反你宣稱世間眾生都是平等的,通過正確的方法能夠悟道成功,都能夠成為和你一樣的覺悟者。期間你的家族即將遭遇滅頂之災,你坐在敵軍來的必經之路上,阻擋了他們3次,但是最終你的家族仍然沒有逃過一劫,被幾乎滅族。你沒有利用你的威望來複仇,仍然繼續你的教學。

當有人問你,你宣傳的東西未來會怎麼樣,有沒有發展,你說出了令人震驚的言論----你對你的弟子們說,我離開之後,我宣傳的東西將被人扭曲,誤解,最後滅亡消失。你的弟子老實的記下你的言論,編成了一本書《法滅盡經》。

如果你來選,你選1還是選2?


反對@馬前卒 所引用劉教授的觀點,前面還說得挺正常,釋迦牟尼確實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沒錯,後半段又開始為了論證而講歪理了……本來覺得不值一駁,但是考慮到馬督公的引流量實在巨大,估計很快又會帶出來一波過來黑佛教的,所以想想還是寫點。

有什麼目的……客觀看待的話,哪怕從唯物論的觀點去描述,佛陀就是一個自己尋找到了通往「大死」之道、教導「永恆的死亡」的方法(也就是某些唯物論者眼中的「涅磐」,故用他們的話如此描述,並非是「涅磐」的事實)的老師,帶著一群不想活的人教人怎樣把自己徹底搞死搞殘別再活著而已,哪怕這麼說,難聽是難聽點,也比督公您文中強辯一通要強啊,甚至我作為佛教徒都能夠欣然接受這種「難聽」的說法……能有什麼政治目的呢?在某些人看來是不是吃喝拉撒都得帶著政治目的?如果吃喝拉撒是不帶有政治目的的行為,那麼用一種不恰當的比方來看也就是創建佛教僧團的這部分人是連吃喝拉撒都懶得去做覺得是在受罪最好永遠不要再活了還得吃喝拉撒,又想到既然自己這麼想別人也有可能這麼想,那好吧,教教別人吧。這種動機有沒有政治屬性?

至於所引用的論據也非常牽強,既然用唯物史觀來講這個問題,就自然應該承認宗教史上的佛教發展階段,需要從這個角度來闡述論證。佛教在創立初期並沒有過多的進行世界觀的建設,只是反覆強調輪迴的開始無始,四姓平等云云,很少說具體的來源,而這篇文章中所引用的「四姓起源」是來自於《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屬於大乘佛教經典,怎麼能稱之為早期經典呢?而那篇所謂「 剎利生中勝,種姓亦純真」的引用更是斷章取義,這句話來自長阿含第20經阿摩晝經,本身是在特定的情況下說出的,其故事背景為某婆羅門上首弟子阿摩晝帶領同道來呵斥雲遊至此的佛陀的沙門僧團,何以不尊敬婆羅門,佛陀則按他的指責打了幾個比方回復,如能不能跨種姓通婚生子、繼承父輩的財富、職位等等,說明婆羅門並不如他們所那樣想的高尚,某些情況下還不如剎帝利呢,這樣的婆羅門不值得尊敬,然後又講述了何謂真正的婆羅門,也就是樂於梵行精進修行的才是真正的婆羅門,而非靠血統可稱之為婆羅門就高人一等。而即使不談這些背景,單講這句話本身的出處,《長阿含》是屬於原始經典中比較後期的經典,考慮到佛教從原始和合階段興起到分裂為部派,其中已經經過了數百年,很多部派僧團都是在剎帝利王公的庇護之下,其流變屬於創始人的佛陀需不需要負責?這些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斷句摘錄的也就不再一一說明了,下面總結一下一些觀點吧。

對於最後一段中關於各個宗教的發展脈絡這種觀點我是認同的,佛教的興起確實符合了不少剎帝利王公的需要,甚至到後來的某些階段的確佛教被部分剎帝利王公作為對抗婆羅門的工具也都是事實,而其興衰也與印度社會經濟的變化息息相關。但是佛陀作為一個賣菜刀的人,東西賣出去了別人咋用關他啥事啊,別人用作政治工具了,所以作為創建者在建立之初就非得有政治意圖?而且最初的佛教僧團是一種單純的乞食受供養的經濟形式,連錢都不讓存,有公職和軍隊里服役的人都不讓加入僧團,怎麼就少林寺組織僧兵變得有佛陀「提刀封神」的色彩了?


馬前卒和他身邊的一圈人,不該自稱工業黨,那真是降格了的說法。

你們應該成立一個工業神教,擁躉里不還有些什麼多炮塔神教、LL神教的么,都吸收做護法,一統天下。

每個人都有他的專長,也有不盡了解的部分,這本是常理,但世人仍有賢愚之分,何也?因為很多人不但分不清自己的專長與缺陷,而且不願意誠實面對這一點:

你們禮敬佛祖我不管,但在劉家和教授,在嚴肅的歷史學者看來,釋迦牟尼是真實存在的人,是一個留下很多言行記錄的軍事貴族子弟。

我明白你想要在一開始就劃清敵我,以人文科學的虎皮ban掉群眾的辯論機會啦。但是抱歉,作為一個原教旨的上座部佛教徒,我的確禮敬佛陀,但同時也認為他是一位出生貴族的真實歷史人物——這不是什麼現代理性主義運動才帶來的特權。事實上馬前卒這篇文章顯露出的他對古代印度歷史的了解,遠遠遜於我所認識的很多佛教徒。

資產階級的印度史著作最愛吹噓佛教提倡的「慈悲「平等」「救世」等…………尼赫魯不是歷史家,也讚頌道…………

馬先生,也許你的文革夢還不願醒來,但當今世上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嚴肅的歷史學者」是這麼說話的了。你選擇依祜這位劉先生來推銷自己的觀點,但在他的眼裡,你這位工科生其實也沒什麼臧否歷史的資格。

其後引用來證明佛陀心路的經書居然是大乘經典,更可說明這位「嚴肅歷史學者」的水分。眾所周知,大乘經典是佛滅五百年後才開始陸續出現的,你拿後朝的劍去斬前朝的官,然後大獲全勝,哦真是好棒棒哦。

在上座部和原始佛教時期,在家人都是歡迎查閱律藏的,你翻一翻二百多條戒律,再告訴我們當時的僧團如何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實上僧人討論國事、軍事、占卜知識等,都被貶斥作研討畜生明,這是相當嚴厲的指責了。到了後來乃至現代,各派宗教勢力壯大後總會多少影響政局,佛教也不例外,但這與文中所述又是另一回事了。

以前和@狗進炮 閑聊,他說到佛陀家庭應該是普通貴族公務員,王室一說是後人的美化和附會,我們也是一哦而過,而且覺得頗有道理。你現在說讓一個公務員子弟出家一輩子沒了族人還去拔高自己家庭的階級地位,你自己覺得科學嗎?按你的邏輯,毛打倒地主階級就是因為他的富農出身對不對?真是一盤大棋呀我豁然開朗了。

其實因當時的社會文化影響,佛陀的確經常使用婆羅門一詞代指那些品行或地位傑出者。但並不是以血緣劃分,而是以其言行,其所用的價值觀也不是世俗的成功,而是所謂「梵行」。哎呀說了你也不懂 (●′▽`●) 。

至於向北傳到中國,向東進入東南亞的大小乘佛教,那是本地社會選擇性吸收教義的結果,和釋迦牟尼的初衷已經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了。倒是少林寺的和尚練武圈地,還有幾分佛祖當初提刀封神的風采。

好了總結陳詞了,是不是覺得自己寫了篇滿分作文呀?還「提刀封神」,不愧是工業神教教主,看見白胳膊就想到乳房。巴利語中佛教出家人 bhikkhu (比庫、比丘)一詞就有行乞的意思,佛陀是帶頭要飯的,族人被滅都無可奈何,到你這好嘛,成僧兵了,真是張嘴就來。

我現在真的是越來越了解那些馬克思主義者、左派知識分子提到馬前卒時的無可奈何了,馬前卒的腦袋裡其實有一個特別牢固但是略顯簡陋的世界觀模型,他會把任何不熟悉的東西都載入這個模型,再借用百度的幫助以及自己在媒體傳播方面的長才,輸出一篇又一篇四不像的高票文章,讀者們拿著這些廉價的二手知識卻以為裝備真理,其實對於吸收新的知見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心虛的人寫字時尤其言之鑿鑿、立場分明,非常樂於描繪刻板印象。

讀者的責任也不小,雖然人不可能熟悉每一個領域,但我吹個牛吧,哪怕自己對佛教文化沒什麼了解,也是不會給這種東西點贊的,因為文章的細節方面有悖我知識儲量的東西很多。一切公共輿論平台最愛好兩種主題:造神與拔旗。造神就是一味吹捧,拔旗就是一味批判,這二類主題最刺激感官,最容易讓你覺得學到新東西,也最值得你去警惕。如果害怕被愚弄, 就永遠不要將眼與腦的審查權讓渡給他人,也不要急於定義真理來安慰自己。祝你們更多地認識自己,更少地審判他人。


三月22日修訂:就劉家和教授的論文來說,的確不該說釋迦牟尼自己有非常明確的政治意圖。

但是很明顯,由於釋迦牟尼自己出身軍事貴族,思想帶有不自覺的階級性,剎帝利階層迅速發現了佛教思想中可利用的部分,以庇護教團等方式引導、改造了佛教。佛教在沒離開印度之前就已經是一個為剎帝利階層代言,與宗教貴族爭奪權力的工具了。對於中國和印度意外的信徒來說,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下面是原答案:

以北師大劉家和教授的名義。

實名反對以上所有答案!

你們禮敬佛祖我不管,但在劉家和教授,在嚴肅的歷史學者看來,釋迦牟尼是真實存在的人,是一個留下很多言行記錄的軍事貴族子弟。從佛經和其他歷史記錄來看,釋迦牟尼和早期佛教的政治目的簡直無法掩飾,就是赤裸裸地為他所屬的軍事貴族階層(剎帝利)爭奪地位,論證統治合法性。這裡推薦劉家和教授的成名論文:

原文請自行搜索,我這裡摘幾段緊要的部分給大家看。先是佛教及其代表的武士階層在獲得話語權之前的主張:

但在這個階段,也暗暗埋了「剎帝利最高」的釘子,而且並不認為各個種姓真的平等,請看下面劃線的文字:

等到軍事貴族奪取了一定的話語權,平等就不那麼重要了,婆羅門可以保留自己的超然地位,平民和賤民也沒必要翻上來,唯一的要務就是剎帝利必須做統治階層:

地位穩固之後,剎帝利不再渲染任何平等色彩,開始打造佛教的「封神榜」,和婆羅門瓜分最高權利。最後確定的常委席位之比是4:3,而且排名前三都是剎帝利:

總之,我們當代看到的宗教教義,是幾千年來統治者、農民和僧侶們相互利用,相互鬥爭後的結果,更是僧侶們迎合現代金主而修改的結果,和創教者自己理解的宗教有很大的差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耶穌是個徹頭徹尾的猶太教徒,從未打算向非猶太人傳道;穆罕默德只想編一套說辭來彌合沙漠部落的矛盾,和平度過商業低潮期;釋迦牟尼也不像後世描述的那麼純凈無暇,他當年的言行和身份都是可以理性分析的。

就目前對文本的解析來看,我贊同劉家和先生的觀點——釋迦牟尼佛是一個為自己所屬階層辯護(或許並非故意)的軍事貴族子弟,反映了在鐵器時代戰亂中軍事貴族崛起,逐漸和老牌宗教-土地貴族平起平坐的現實。只是由於印度和北方大草原沒有直接接觸,所以一代代軍事貴族迅速崛起又迅速墮落,始終未能徹底壓倒神權,佛教也因此逐漸衰朽,重新融入了印度教為主的社會。至於向北傳到中國,向東進入東南亞的大小乘佛教,那是本地社會選擇性吸收教義的結果,和釋迦牟尼的初衷已經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了。倒是少林寺的和尚練武圈地,還有幾分佛祖當初提刀封神的風采。

相關回答:

《聖經》出埃及記的可信度高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43726/answer/78144728

中國為何沒有如埃及、兩河諸國一樣,成為神權國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25971/answer/76240873

不信教的人可以從宗教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85518/answer/140820371


說實話,僅就督公一句,我最熟悉的兩點。

總之,我們當代看到的宗教教義,是幾千年來統治者、農民和僧侶們相互利用,相互鬥爭後的結果,更是僧侶們迎合現代金主而修改的結果,和創教者自己理解的宗教有很大的差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耶穌是個徹頭徹尾的猶太教徒,從未打算向非猶太人傳道;穆罕默德只想編一套說辭來彌合沙漠部落的矛盾,和平度過商業低潮期;釋迦牟尼也不像後世描述的那麼純凈無暇,他當年的言行和身份都是可以理性分析的。

讓我想噴,都無從下口……簡直就是不設防,撒潑打滾……

督公一方面覺得那些宗教創始人都被利用了(大概是覺得他們都沒有自己創作什麼文字作品),一方面又打著「理性」的旗號分析這些宗教創始人的「活動意圖」(他們又沒留下什麼文字,於是督公自行編纂唄)……我只想問,督公又是從何得知這一切的呢?

合理的推斷?no no no,簡直,他媽的,神秘。估計也是為了忙著獻禮,所以頓悟了下。

本來想寫點兒,一想還是算了……大概督公答題自有其深意,我還是不妄動了。

看看鏈接,宗教學讓督公學到了什麼?商業技巧。所以我思考了下,我大概學了假的宗教學。畢竟我不是生意人。

考慮到督公那答案都400+贊了心虛就提前關評論了,不想爭——免得壞了督公的生意。

突然後悔當初懟過大國師……他大概真是因為不知道而胡說。而督公呢?我反正看不出來。


釋迦牟尼有什麼政治意圖我不敢妄言。我猜可能沒有什麼特別的政治意圖,因為早期佛教出世間意向很明顯。

那些強調剎帝利高貴的經文,需要注意語境:很多都是懟上門砸場子的婆羅門:

最後,佛陀見好就收,裝完逼就跑:

(以上摘自郭良鋆先生《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三章)

佛陀的政治意圖不可知,不過對於佛陀的政治理想,還是可以說幾句的。

上面有回答已經提到了,佛陀出身一個共和國。雖然漢譯佛經里稱呼他是王子。這樣的貴族共和政體的名稱叫 Gana Sangha, 字面意思是平等會議。這種「平等會議」參與者局限於國內個別氏族。重大事項由會議討論和多數決通過。

出身Gana Sangha的人往往偏向沙門思潮,而眾多沙門思潮也把Sangha這個詞移植過來命名自己的修行團體,包括佛教。這就是漢文里熟悉的僧伽。僧伽團體的內部制度也照搬了Gana Sangha的特性,包括平等參與、會議決定、長老引導等。

所有加入僧團的人,無論原初出身是哪一個種姓,現在都被視為「釋子」,就像在一個正宗的釋迦族共和國里參與平等會議的是釋迦族一樣。

(以上摘自郭良鋆先生《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三章)

共和國與僧伽有強烈的對偶性。巴利文《 大般涅槃經 》提到,佛陀為跋耆族的國家說「七不退法」,包含以下幾條:

「阿難!汝曾聞跋耆人常集會、多集會耶?」
 「世尊!我聞跋耆人常集會、多集會。」
 「然,阿難!跋耆人常集會、多集會之期間,可預期跋耆人之興盛,應無衰亡。
 「阿難!汝曾聞跋耆人之團結會集、合同共起,為跋耆人所應為之要事耶?」
 「世尊!我聞跋耆人團結會集、合同共起,為跋耆人所應為之要事。」
 「然,阿難!只要跋耆人團結會集、合同共起,為跋耆人所應為要事,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

阿難!汝曾聞跋耆人未制立之[國法],不[輕易]制立,已制立者,不[輕易]廢棄,尊崇實踐往昔跋耆人所制立之[國]法耶?」
 「世尊!我聞跋耆人未制立之[國法],不[輕易]制立,已制立者,不[輕易]廢棄,尊崇實踐往昔跋耆人所制立之[國]法。」
 「然,阿難!只要跋耆人未制立之[國法],不[輕易]制立,已制立者,不[輕易]廢棄,尊崇實踐往昔跋耆人所制立[國]法,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
阿難!汝曾聞跋耆人尊敬、尊崇、供養跋耆人之跋耆大老,而應聽聞彼等之[訓]言耶?」
「世尊!我聞跋耆人尊敬、尊崇、供養跋耆人之跋耆大老,而且應聽聞彼等之[訓]言。」
「然,阿難!只要跋耆人尊敬、尊崇、供養彼跋耆人之跋耆大老,而且聽聞彼等[訓]言,阿難!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 阿含經專題--南傳長部

同一部經,佛陀為比丘們說了僧伽的「七不退法」:

 其時,世尊即從座起而往講堂,坐所設座已,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將宣說七不退法,且諦聽善憶念。」
 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只要諸比丘常集會、多集會,則應預期諸比丘之興盛而非衰亡。
 又,諸比丘!只要諸比丘常集會,相起相儘力於僧伽職務,諸比丘!則應預期諸比丘之興盛而非衰亡。
 又,諸比丘!只要諸比丘依照未制立者不制立,已制立者不廢,實行所制立律法,諸比丘!則應預期諸比丘之興盛而非衰亡。
 又,諸比丘!只要諸比丘恭敬、尊崇、供養年高德重、富於經驗之諸長老,僧伽之師父,僧伽之導師,並聽受彼等忠告,諸比丘!則應預期諸比丘之興盛而非衰亡。 阿含經專題--南傳長部

注意與上文的相似。佛陀認為僧伽與國家遵循同樣的共和原則,一定可以繁榮興盛。

當然,佛教中另有一種「轉輪聖王」的理想,和剎帝利比較相關。這個和僧伽的共和原則是否矛盾呢?我不知道。昆廷斯金納正好在北京,可以邀請他回答佛陀與馬基雅維利思想的相似性,或者印度的古典共和主義之類的問題。


幾本現在個人寫的書,按照一些殘缺不全的歷史。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大肆推斷古人的思想,引來不明真相的人圍觀。

釋迦牟尼年代的印度處於奴隸社會。種族不平等並非不可以想像。為自己種族利益而爭取更大的權益也是當今世人的價值觀。

高票答案是典型的以模糊不清歷史為藍本,以自己認為的結果為出發點,以自己的價值觀為導向。故而推導出釋迦牟尼種族獲益,政治上必有意圖,就是為自己族人爭取更高的地位。

我只想提醒一下,歷史如此模糊,從事件去判斷歷史人物的發心,是不是太輕率了?荊軻刺秦王,雖然失敗了。如果當年他成功了,他的族人地位也收到了大大的提升。我們是否能說荊軻刺秦王就是有政治意圖呢?有沒有考慮過荊軻真的有可能就是士為知己者死呢?

我們每做一件事,無論成果如何,必然會產生一系列連帶的事件與人事的變遷。人心不是數學,不是可以從結果推導出當事人當初怎樣想的簡單公式。我們可以說由於什麼事件造成了以後什麼樣的結果,而不能從什麼樣的結果去推斷當事人當事的發心是什麼,特別是歷史如此模糊的情況下做出如此輕率的判斷。

還有就是,如果對佛學沒有深入的了解,不要去判斷佛法正確與否。

比如:資本學家認為的慈悲、平等、救世等等。

實際和佛教所提倡的慈悲、平等、救世,名字一樣,實際表達的意思卻大不相同。

還有:佛教認為各種姓在自然上是平等的。

這個姓我想並非姓的姓,而是性別的性。這個性字在佛教認為是最核心的根。好像我們的想法,善、惡、衝動、冷靜等等的都是平等的。在這個性上並沒有差異。而不是種族姓上沒有差異。

其他等等說法,不過是自己YY的想法,和實際相差甚遠。如果真的去考古研究當年釋迦牟尼,就必須知道釋迦牟尼真實的說法,才能有所判斷。而不是道聽途說,又以自己價值觀做標準,妄下判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回過頭去看某個時代,熱衷於某項運動的時候,生活中基本所有的東西都圍繞他進行。

  • 文革時信封上會印毛主席語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 給媳婦寫信有些信,第一句話是「首先讓我們共同敬祝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萬壽無疆,萬歲無疆,萬歲無疆!」然後是「你好 。。。
  • 對話的內容有些會有:你應努力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貢獻,為人民立新功,丟掉思想包袱,以馬列的書、毛主席著作為指南,加速思想革命化。(相信你能聽進我所講的話)
  • 你應努力為人類解放事業而獻身,樹立為革命種田的雄心壯志,「丟掉幻想準備戰鬥」,人們的世界觀將隨著社會的形勢發展改變。不要落後於人。
  • 小時候做個「眼保健操」開頭第一句就是「為革命保護視力……」(長這麼大,結果最後視力沒保護好,革命也未成功)

所以回過頭去看那個時代的文章,文字有鮮明的特點,基本圍繞「革命、政治」進行。所以《西遊記》里的孫悟空,變成了「 蔑視皇權,神通廣大,敢於造反的英雄

  • 這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別人在你眼中就是什麼樣的。所以滿腦子政治的人,眼中的釋迦摩尼就是有「政治意圖」的。

所以高票答案里引用的文章,你看一下寫就的時代背景,完全可以一目了然。無非文字是為了「主義服務」罷了,屁股坐歪了的「文人」罷了。

  • 很奇怪么?不奇怪,去看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那個時代的文章、文字。

自己學佛是為了批判佛教        ----季羨林 (這個批判二字是不是很有時代特點

玄奘去印度學佛是為了麻痹人民(個人吐槽一下靠「偷渡」出國,經歷「九死一生」取經的玄奘,原來政治覺悟這麼高

玄奘想解決佛性問題,為什麼找到瑜伽宗,也就是有宗呢?為什麼不找龍樹、帝婆的空宗呢?從佛教發展的歷史來看,小乘佛教聲言必須經過累世修行,積累功德,然後才能成佛。這就需要個人的艱苦努力。結果有些人望而卻步,西天入門券賣得這樣貴,不利於麻痹人民。在封建初期小國林立時還能勉強對付,但到了封建大帝國建成,它就失掉了服務的資格,必須及時改變。大乘空宗應運而起,它不要求累世修行,只須歸依三寶、禮拜如來,就能達到目的。這是對一般老百姓的說法。對義學高僧則講一套「空」。

  • 你看這些文字特點是不是相當有那個時代的特色?
  • 所以有人說釋迦摩尼創立佛教有政治意圖。。。很奇怪么?不奇怪,因為說這話的人,本身滿腦子就是政治嘛。


問題不成立,佛教是釋迦摩尼創立的么?

馬前卒的答案及其引用的論文混餚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南傳北傳等,打錯了靶子。狗進炮的答案已經說了,引用的經書要麼是大乘,要麼斷章取義,這學者太不嚴謹。

論證老子有政治目的得從道德經中找論據,南華經不行,太平經就更扯了不是。


3月24號更新

我以為我提醒了以後大家能認識到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完全是兩種宗教了,兩者的差別遠遠大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差別。類似於道家和道教之間的差別。

沒想到!沒想到!還是有人拿極樂世界來說事!說你精神鴉片!

極樂世界大概和清虛天一樣!都是後來人說的!原始佛教沒有這個概念!

—————————————————————————

實名反對 @馬前卒 的觀點,不過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在反對後來的魔改版佛教上,我們有共識

還有動輒指責別人下地獄的

首先要澄清的概念是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和後來的佛教是不一樣的,大致上是老子創立的道家和後來的道教的區別。討論釋迦牟尼那麼首先要看釋迦摩尼怎麼說的,正如研究老子要看道德經而不是鍾呂傳道集。

這是督工混淆的第一個概念,被篡改後的「魔改版佛教」和原版佛教

馬前卒混淆了的第二個概念,就是承認剎帝利統治和主動幫助剎帝利統治差很遠。而統治階級必然會篩選、重新解釋一門有競爭力的學說————雖然不否認孔子的學說一開始就有政治目的,可是這種學說和後來的理學真的是一種學說?知乎似乎也有很多表面上尊重當今的統治,實則大呼藥丸的人吧?

可以很清楚的看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為「我」服務的,因為「我」怕死,所以有了天堂和地獄;因為「我」怕困難,所以編造出了神靈來滿足願望;因為「我」怕懶,所以這個理論必須簡單易懂。

可是,佛教的目的就是消滅「我」,試問那個統治階級會喜歡這種思想呢?

馬督工還提及到「至於向北傳到中國,向東進入東南亞的大小乘佛教,那是本地社會選擇性吸收教義的結果,和釋迦牟尼的初衷已經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了。」這個也不敢苟同,大乘確實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了,雖然保存了阿含經,但是已經被束之高閣。但是南傳還是有的。

我並不否認佛教的發展也要按照一般規律,比如佛教之所以在印度產生,也是因為印度有適合他的土壤。


這年頭其實最悲哀的不是完全不了解佛教、佛學的人,而是帶著所謂「科學般客觀分析研究」心態去了解卻只能產生一堆邪見的「理論研究者」。

第一,佛教不是釋迦牟尼佛創建的,如同道教不是老子創建的一樣。佛教這個組織後來的創建只是為了更好的傳承佛陀講的法。

第二,佛法不是想像中簡單的類似平常認識的邏輯思辨的哲學或者其他所認為的學科,更多是需要自身去實踐體驗的東西,紙上談兵說佛法如同緣木求魚、畫餅充饑。


反對@馬前卒的回答

原始僧團居然是

一群由一名剎帝利軍事貴族帶領的

三衣一缽、托缽乞食、不持金錢的

剎帝利統治者們。

這是有多精分?

不要手上拿著把鎚子,就看什麼都是釘子。


佛陀沒有政治意圖。

真正的三寶弟子也沒有政治意圖。

佛陀出世與說法的目的,在各種不同經典中皆有提及。

無非是令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入佛知見,證悟佛果。

令一切有情眾生成佛。

題主不能理解這一點,是因為題主不了解佛法,也不了解佛法與其他宗教的顯著區別。

答案中也有些人無法理解這一點,同樣是因為他們對佛法缺乏了解。

這種建立在無知和偏見基礎上的答案,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一個對蘋果很熟悉,但是對椰子和甘蔗一無所知的人,侃侃而談,教導他人用吃蘋果的方法來吃椰子或者甘蔗。

祝你們吃的愉快。


以往我認為,佛教話題是知乎宗教話題唯一一個質量較高的區域。可是,在這個問題某些用戶的回答,足見知乎整個宗教話題中不少人對於宗教的理解,和百度貼吧物理評論吧、永動機吧、理論物理吧裡面的人對於物理學的理解並無二致。

@馬前卒 的很多論據,一部分採取探討階級根源,一部分從主觀臆測出發。

階級論呢,是這樣的——資產階級的XXX,資產階級的XXX,XXX是軍事貴族子弟。一切套用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萬歲。總之,是「軍事貴族」,一定要代表軍事貴族的利益;是「軍事貴族」,就不可能普渡眾生;是「軍事貴族」,思想就必須有階級性。這些本質上和理性毫不沾邊,按照卡爾?波普爾的話說,對於「某階級成員一定為某階級的利益服務」這個命題,「看見一隻白天鵝就能駁倒它」。事實上,這樣的白天鵝歷史上並非罕見,所以督公的論據,不管以誰的名義,在邏輯上很難站住腳。

主觀臆測呢?「我們當代看到的宗教教義,是幾千年來統治者、農民和僧侶們相互利用,相互鬥爭後的結果,更是僧侶們迎合現代金主而修改的結果,和創教者自己理解的宗教有很大的差異。」督公的想法和歷史上不少伊斯蘭學者如出一轍啊,包括穆罕默德在內,沒有任何證據作支撐,就說:「引支勒、討拉特是被當權者篡改的。」這個更不叫理性分析,叫「猜」。

綜合來說,督公的兩種辯論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不管以誰的名義,無論是什麼主義。我們對待一個自己不信仰的宗教應該有什麼態度?比分析創始人的政治目的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教義背後的哲學,甚至可以部分轉化為自己的為人處事之道。

——————

提供一個新思路。@千秋過客 知友的答案提供宗教創始人的兩種道路。

這第二種道路,許許多多的宗教創始人以不同方式地走了這條路,以不同程度的苦難宣示自己的信念。本題中的釋迦牟尼選擇了苦修,而非建立一個神權國家;耶穌基督釘在了十字架上,而非讓門徒組成軍隊,取代法利賽人建立新國家;歷史上各種小的宗教,創始人和最開始的一批教徒飽經迫害。當然,不是每一個宗教都宣揚真理,但是通過他們對於自己宣揚的道理的決心和付出,必然地我們能夠揣測出他們真正的目的——為了這個「道」。

全盤的唯物主義,不排除某些時候管用,但是更多的時候它就是惡意揣測了。


在共產黨人看來一切宗教都是渣渣


要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有什麼政治意圖,看了馬前卒的回答,我不同意他的觀點。

這篇所謂的高校教授,歷史專家的文章據百度搜索稱繫於1962年發表。首先,1962年,我覺得這是一個寫一些文章不太靠譜的年代。

知乎有人在諸葛亮是一個大野心家,意圖篡權稱帝。我在下面評論說,他死後家裡留下了多少財產,他的崽後來怎麼死的。有沒有做到報先帝之殊遇,有沒有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還想要他怎麼樣?

既然有人認為佛陀要實現他的「政治意圖」,那也可以看看佛陀的崽,和老婆生的,佛子羅睺羅。

在佛教故事裡,佛陀把兒子度化出家,不再接掌其父凈飯王的王位。在僧團里,佛子也不具有領導僧團的權力。

佛教戒律記載了一個故事,僧人回家乞食,因為僧人家中原本巨富,如果沒有繼承人,家產就要被其他男性親屬分掉,僧人的媽媽就讓漂亮的兒媳婦梳妝打扮勾引出家的丈夫,僧人開始是拒絕妻子的,妻子按照婆婆的吩咐說,如果沒有孩子,家產就要被親戚們分走了。於是僧人出於保護家產的目的,和妻子睡覺,妻子懷孕。這事情被佛陀知道了,斥責了那位僧人。並為僧團制定了一條戒律。

要實現政治意圖,不能沒有子嗣,羅睺羅沒有娶妻生子。其人更是先於佛陀而逝。

不只是羅睺羅,佛陀去世後,僧團是和佛陀沒有血緣關係的大迦葉尊者領導的。

佛陀教導人們遠離慾望。他本人和僧團,遠離於世間的享受。佛教的戒律大都為遮防慾望而設置。每一條,每一條,聽音樂,看戲,塗抹香膏,穿華貴衣服,睡舒適的大床·······都在禁止的行列。

佛陀涅槃一百多年後,僧團陷入分裂爭訟的局面,僧人們爭論的內容是什麼呢?這個事件被稱為十事非法。爭論的問題都是僧人們吃什麼,用什麼,住什麼的問題。圍繞這些戒律問題,僧團分裂。

關於『十事』的內容,南北傳佛教文獻所載稍有出入。依《善見律毗婆沙》卷一所載,這十件事是︰

(1)鹽凈︰謂可將鹽等調味料貯存在角器內,以備他日使用。

(2)二指凈︰當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寬間,仍可攝食。

(3)聚落間凈︰謂一聚落食後,得更入他聚落攝食。

(4)住處凈︰謂同界內之比丘,可隨意於他處行布薩。

(5)隨意凈︰於處決眾議時,若僧數未齊,得預想事後承諾而先舉行羯磨。

(6)久住凈︰隨順先例之意。

(7)生和合凈︰食足後得飲用不攢搖之乳(amathi,即未去酪之精乳)。

(8)水凈︰謂闍樓伽酒(即未醱酵之椰子汁)得飲之。

(9)不益縷尼師壇凈︰得縫製不用貼邊且大小隨意之坐具。

(10)金銀凈︰謂得接受金銀及許儲蓄之。

◎附︰印順《印度之佛教》第四章(摘錄)

有這樣的野心家嗎?喝什麼水,該不該摸錢,存不存鹽巴大家都要辯論符不符合佛陀的教導。你說創立這麼一個團體是為了剎帝利的政治意圖?

這並非佛教不能黑。像皮日休記載少林寺侮辱周邊村落的女性。佛教徒並不比其他宗教人士更為高尚,比如天主教的神父孌童,道士給皇帝吃仙丹把皇帝毒死。佛教徒在歷史上的污點不比哪一個宗教更為稀少。

但是佛教創立,起初起碼是有人用心在做宗教。和殺人放火的早期道教,和洪秀全拜上帝教是截然不同的。


我不是佛教徒,不過我看到題目和某個高票答案的時候我嚇了一跳。

某位答主說「釋迦有政治野心」「佛教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

一個人,主動拋棄名利,選擇修行,且一輩子致力於宣講他所悟出的道理(而且不帶有任何攻擊性色彩)。我不太相信,這樣的人會有「政治目的」,如果他有政治意圖的話,他早就靠傳教建立起一支軍隊來奪取政權了。

釋迦摩尼一生致力於普度眾生,很單純的目的,現在卻被人說有「政治意圖」,若他老人家要能知道,不知會怎麼想。

知乎的宗教板塊真該做出改變了,以嘲諷各種宗教為樂實在不是件好事。


看到有人一直用事後諸葛來毀謗「佛是為了政治影響力出家」覺得不能贊成

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的佛教成功,那是因為我們生在佛陀死後。

假設悉達多太子出家前是個(充滿權力欲的)普通凡人,那悉達多太子怎麽有辦法在出家前就知道他搞出的佛教會這麽成功?一堆人在質疑悉達多太子國家不大,但就算是城邦等級小國家的王位候選人,除非爭位確定落敗,不然「拼王位」看起來比「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新興宗教教祖」,以末學自己看來有吸引力一些。

不相信的話,請那些毀謗佛的人們,捨棄您們現有的家,去佛寺請求剃度出家就好。除非您父親叫馬雲,否則您捨棄的大概不比悉達多太子多。佛教是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宗教,現在去佛教出家拼佛教大師,風險比悉達多太子創教小,請問願不願意做?若覺得這樣做很容易,再說悉達多太子是滿懷投機目的去修行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師子吼。何等為十。所謂

唱言我當必定成正等覺。是菩提心大師子吼。

我當令一切眾生。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是大悲大師子吼。

我當令佛法僧種。無有斷絕。是報如來恩大師子吼。

我當嚴凈一切佛剎。是究竟堅誓大師子吼。

我當除滅一切惡道。及諸難處。是自持凈戒大師子吼。

我當滿足一切諸佛身語及意。相好莊嚴。是求福無厭大師子吼。

我當成滿一切諸佛。所有智慧。是求智無厭大師子吼。

我當除滅一切眾魔。及諸魔業。是修正行斷諸煩惱大師子吼。

我當了知一切諸法。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補伽羅。空無相無願。凈如虛空。是無生法忍大師子吼。

最後生菩薩。震動一切諸佛國土。悉令嚴凈。

是時一切釋梵四王。咸來贊請。唯願菩薩。以無生法。而現受生。

菩薩則以無礙慧眼。普觀世間一切眾生。無如我者。即於王宮。示現誕生。自行七步大師子吼。

我於世間。最勝第一。我當永盡生死邊際。

是如說而作大師子吼。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師子吼。


推薦閱讀:

傳統佛教如何看待西方世界的靈修?
如何拯救一個信佛過於極端的母親?
釋迦摩尼為什麼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
知乎上那些說自己是誰誰轉世,有多厲害的人,是真的嗎?
創世紀中六章二節,寫的: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這裡兒子指的是天使亦或是賽特的後代?

TAG:歷史 | 政治 | 佛教 | 宗教 | 釋迦牟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