燜燒杯和保溫杯有何區別?

最近燜燒杯很火啊、朋友在日本買了一個膳魔師大致就是可以把米啊什麼的燜熟,燜燒杯到底和保溫杯有何區別呢,還只是商業炒作?


有人要我帶悶燒杯。我在日本這麼多年,沒見過日本主婦用悶燒杯,於是我拚命對比國內的圖和日本官網,才知道原來國內所謂悶燒杯就是日本的保溫杯!就是保溫杯,完全沒有所謂其他功能!這是誰發明的悶燒功能,又是萬能的代購們么?真行啊,生產商沒發現的作用全被你們發現了!

在此科普下,所謂的悶燒杯,出生於日本時,是叫保溫杯的,不管你承不承認,它就是保溫杯,它的日文名叫保溫湯杯,也就是用來帶湯的保溫杯,所以它才是大開口造型,和日本的湯碗很像。

然後到了中國,它有了一個悶燒杯的名字。日本人是不知道悶燒杯的。日本人要是知道它在中國被拿來悶燒,估計又要驚訝得眼珠子都快點下來了。

如果非要說它就是悶燒杯不是保溫杯,我覺得可以好好看看日文原版說明書,看看它的名字到底是保溫杯還是悶燒杯。如果硬要說它不是保溫杯,好吧,你贏了,它叫保溫湯杯。如果你拿個中國產的直接寫了悶燒杯名字的產品來找我,好吧,你又贏了 ( "ω" )

然後我在網上發現這段介紹:

  燜燒杯是突然流行的一種媽媽必備神器。買了這種杯子,不管是出門旅遊玩耍也好,在家休息也好都很有用。只要將開水往杯子里一倒,各種美食佳肴就做出來了。這個東西的確挺方便,但使用起來應該注意的地方不少,別太隨心所欲了。

  燜燒杯說白了就是真空保溫杯,只是比起一般保溫杯口更大,把寶寶的保溫輔食罐改了個「燜燒杯」的概念。但不管是象印還是膳魔師,杯子包裝上還是老實用英文或者日文寫著「不鏽鋼真空保溫食品罐子」。

  用保溫杯煮蛋或者類似的方法在江湖上流傳了很久,不過那時候保溫效果一般般,因此沒能流行起來。但即便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這種燜燒杯在使用上仍然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熱力學定律。

  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能量是守恆的,而且熱量只能自發的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在這個杯子上的呈現就是,即便不考慮不能避免的散熱問題,將食物煮熟的能量也只能來自於你倒進來的熱水。因為沒有外部熱源,而且隨著食材溫度升高,熱水溫度降低,兩者最後達到溫度相同。

  這個溫度也就是食材理論上能達到的最高的溫度,根據你放的食材的種類和量會有比較大的差別,也和你的水溫有關。粗糙算了一下,如果用來燜飯的話,加入米和95度左右的開水(一般開水的溫度),不考慮散熱,最終也就能達到65度左右。如果你之前忘了預處理用熱水燙杯子,溫度則會更低。

  那65度的溫度夠把飯菜做熟么?很難說,因為熟是一種情懷,不是量化標準。人類吃熟食的目的有幾種,除了味道好以外,還要殺滅有害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以及將食物處理成我們退化了幾十萬年的消化系統可以處理的半成品。

  從消毒殺蟲的角度來看,65度屬於比較尷尬狀態。大部分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在這個溫度不能長期生存,但也只是大部分而已。一般來說消毒要求的溫度應該在70甚至80度以上,雖然家長為孩子選擇食材一般比較精細,但是對於肉、魚這類食材,65度左右的溫度還是不能令人滿意。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兒童尤其是嬰兒的消化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因此食物烹調加工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將食材改造的更容易消化吸收就很重要了,尤其是對於中國人這樣不擅長生食的高級民族而言。

  在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時候,有一條原則家長比較熟悉,就是熟比生好。烹調熟的食物因為更軟,所以更容易咀嚼消化。小時候學為什麼高原要用高壓鍋蒸飯的時候,老師只講了氣壓低沸點低,卻忘了說核心問題,主要是溫度低的水煮出來的夾生飯不好吃啊。

  除了形態外,在加工過程中,食材本身也會轉變,我們很熟悉的就是生雞蛋煮熟之後蛋白質變性,更利於被孩子吸收。蛋白質變性的溫度一般是60-80度,因此用「燜燒杯」煮出來的蛋,基本上是軟黃的,很多人喜歡,但是對年齡較低的寶寶來說則是負分的。

  所以在使用甚至購買燜燒杯之前,一定要了解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在賣燜燒杯的網店上,有些很貼心的提醒你燜燒杯不能真的做飯,保溫才是最重要的功能。而有些則貼出來一大堆所謂的「燜燒杯菜譜」。那麼燜燒杯到底應該怎麼用?其實膳魔師在自己的日文網站有這樣的說明:

(本文來源於圖老師網站,更多請訪問http://m.tulaoshi.com/menshaobeidehaichu/)

  「請注意烹調所需的能量都來自於熱水,因此水溫如果不夠高就是不能做飯的。

  請注意食材的量不能太少,太少做出來的效果不好;

  請注意要將燜燒杯預熱,預熱的時候要取下來蓋子;

  像蔬菜根莖、肉類這些食材,要切成又細又薄的條,之前在其他鍋裡面煮熟再放過來;

  如果食材放多了就做不熟了,要注意;

  不要把杯子靠近火源,會變形變色;

  烹調時候小心開水燙傷。」

  如果你想購買和使用燜燒杯,請了解它的主要使用場景還是保溫、保冷而不是烹調。最多可以用它作為二次加工的工具,將已經做熟的米飯、蔬菜、肉悶的更爛一些,減少用火時間,更環保一些。不要真的模仿某些誇張的「烹調心得」,尤其是魚、蝦、肉、蛋這些寶寶常吃的葷輔食,一定要充分烹調熟之後再放進來。

  燜燒杯內的食物時間放長了有什麼壞處嗎?

  悶燒杯中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容易引起細菌滋生,從而引起胃腸道功能失調,不建議食物,尤其是熟食長時間放置。

好了,我安心了,是個什麼東西我和朋友說清楚了,怎麼用就看她了。


燜燒壺是胖子造型的保溫杯。

僅此而已。


謝謝大家邀請膳老師來回答這個問題,題主提到了我們膳魔師燜燒杯,也就是燜燒罐,正式告訴大家:燜燒罐並不是一個商業炒作的產品。

先來簡單說一下燜燒罐和保溫杯的區別。以我們的新品法斗系列為例,直接上圖上真相。

從材質上來說,燜燒罐內管採用了更為優質的316L不鏽鋼材質,耐腐蝕性和耐高溫強度提升。

從技術上來說,保溫杯和燜燒罐採用雙層不鏽鋼結構,真空保溫。

以6小時保溫保冷效果為例,產生的差異取決於容量和外型,容量越大,且更為細長的保溫杯,保溫效果略好。

從外形上來看,燜燒罐和保溫杯的差異最大。保溫杯飲水最佳,燜燒罐食用方便。

再從燜燒罐工作原理上,來看一下燜燒罐的作用。

「燜燒」,重點在於「燜」,燒其實表示了熟的含義。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燜」這個工序,食物熟了。「燜」,本義即是蓋緊鍋蓋,用微火把飯菜煮熟。所以,將食物放置在一定的密封、高溫環境下,就可以被燜熟。

膳老師正好今天也給大家分享幾道適合在冬季享用的燜燒罐的食譜:

#胡蘿蔔藕丁排骨#

#花生小米紅糖粥#

#四神湯#

關於燜燒罐可以燜出的更多的美味佳肴,請登錄膳魔師官網查看哦~無論是已經購買卻沒有發揮悶燒罐實用功能的小夥伴,還是準備購買但對於如何使用也有點無處下手的新朋友,看了上面的食譜,立馬就get了燜燒罐的使用方法了有木有?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發現。保溫杯和燜燒罐均可以實現「燜燒」的效果,燜熟食物。但是喝水方便的保溫杯食用繁瑣、難清洗,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被當做食用工具來使用。

這也是燜燒罐存在的決定因素。對於不善廚藝、廚房不完善、做飯時間不充足的人群來說,燜燒罐的設計足夠方便,操作方便、食用方便、清洗方便。

在最後,再次重申一次,燜燒罐,是考慮到用戶對於保溫產品的使用需求,而誕生的產品。並不是一個商業炒作的產品。

如同我們的保溫杯產品中,有方便快捷一隻手即可操作飲用的one-touch系列,也有外蓋可作為水杯使用的戶外運動系列。正是由於用戶對保溫產品的需求,各有側重,有諸多差別,所以我們膳魔師的保溫產品系列,也儘可能的滿足更多用戶的需要。


燜燒杯,保溫效果更強大。

有篇文章——

燒杯說白了就是真空保溫杯,只是比起一般保溫杯口更大,把寶寶的保溫輔食罐改了個「燜燒杯」的概念。但不管是象印還是膳魔師,杯子包裝上還是老實用英文或者日文寫著「不鏽鋼真空保溫食品罐子」。

作者:一小時爸爸

(侵刪)


都是保溫杯。悶燒的概念最早來自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那時候,人們把少許米放到熱水瓶中,衝上開水,就是粥了。

我只能說,燜燒杯的概念是智商稅。


我家燜燒杯是拿來溫清酒的(效果還行)。除此之外啥用沒有,放在冰箱頂上吃灰。附贈的塑料勺子倒是常常在用。感覺花了重金賣了一把塑料勺,附贈一個矮胖真空保溫杯。

好的真空保溫杯是能達到燜燒杯的效果的,我家人被廣告忽悠了才買了一個坑爹玩意。實際上,用燜燒杯去煎藥是達不到好的效果,再好的保溫杯仍舊有熱量損耗,不能完全替代天然氣灶等廚具。金屬材質也會和某些藥物反應降低藥效。

但說真的,燜燒杯溫酒效果倒是杠杠的 。


前年很火的時候在我上司回日本的時候我讓他帶了一個回來,想著以後每天早上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雜糧粥,出去旅遊的時候也可以用得上,過上有熱早餐吃的幸福日子,結果買回來到現在用的次數不超過5次,首先,燜出來的粥真心不好吃啊,就像那種剩飯煮的感覺。其實,如果放些雜糧進去,白米燜熟了,雜糧還是夾生的,後來乾脆不用了。

再說說膳魔師保溫杯,帶到公司喝水吧,你頭天晚上加的開水,第二天早上還是熱的,剛好可以喝不燙嘴那種,但是如果白天在辦公室完全不行,太燙了,但是出去旅行還是極好的,保溫時間長


高中時候住校,為了早上喝到溫熱的粥頭天晚上把保溫瓶里放好麥仁,去食堂接上滾燙的開水,第二天早自習下課就是一頓暖乎乎的早餐。

暖水瓶就是你們所謂的燜燒杯吧。。。效果拔群


可能槍迷心裡最有b數吧。。。

保溫杯作為英國足球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杯,歷來都能將溫格從下課邊緣強行拽回來。。。

然而拽回來的結局就是,槍迷心裡開始慌了,以至於

希望在周六的酋長球場能見到橫幅:Wenger out

可能只有看球的人懂我在說什麼吧


一個又矮又胖,一個又高又瘦


我感覺燜燒杯就是保溫效果一級棒的大口徑保溫杯


其實我覺得所謂燜燒杯的作用,就是簡化的漫長的熬煮過程。

比如要煮粥,廣東人吃的那種,要把米煮開花,粥要很黏很稠。這樣是要煮很久的,要有人傻傻地看著火。要時不時攪動一下,防止燒焦,防止溢出,防止煤氣爐出意外,是很費時間的。

但是用燜燒杯就簡單很多了,米、水或者其他食材放在鍋里燒開,然後全倒進燜燒杯里,直接放一個晚上。

第二天倒出來還是熱的,再放到鍋里煮10分鐘左右就差不多了。

我很多時這樣煮粥作早餐,就是這樣乾的。感覺風味是差了一點,但差別不會太多。最重要的是省了很多功夫。


我以前賣杯子的啊、保溫杯一般就保溫來著、4個小時60度、8個小時40度吧、燜燒杯?燜燒罐比較多吧、就像一個剛關火的高壓鍋、頭天晚上丟進去米和滾水第二天能吃米粥了、總之他倆的區別就像剛關火的高壓鍋和剛關火的普通稀飯鍋


不過當個保溫飯盒,口大好清潔。燜燒?還不如買個電鍋。不過廠商也有可能引導消費者。。。


至少就我而言,燜燒杯還是好用的。說燜燒杯就是保溫杯是反智的。就好像有些人說包子蒸餃就是一個東西。你同意么?

一般的保溫杯瓶口窄,不方便。一般保溫杯做不到密封那麼好。

這是我感覺到的區別。

事實上我用一般的保溫杯燜過紅豆薏米,不行,不如燜燒杯最後紅豆能開花。

當然我也覺得燜燒杯不能代替鍋。我一般這麼用。

煮肥腸,煮開飛水後,放到燜燒杯里,幾小時後拿出來,軟爛了,該炒炒,該烤烤。

把紅豆薏米煮開了,放進燜燒杯里,第二天早上放鍋里煮一兩分鐘或者放微波爐轉三四分鐘,ok,可以吃了。

一些得煮的藥茶,放進燜燒杯,不用煮了。

總而言之就是比較難以煮爛的食物放進去燜,能省點火,不用看著。

大概就是這樣。當然不建議肉類放進去直接拿出來就吃。上面有答案已經分析得很清楚了。


我自己剛剛買了一個小象的燜燒杯,我確實成功的做了一次八寶粥,我並不認為是純商業的炒作,只是生活方式不同罷了,我就覺得燜燒杯比小電保溫鍋還好用,我再也不會燒糊東西還不浪費電啊。我還是會選擇保溫杯用來喝水,外觀設計上也只是方便攜帶喝水用啊。本質功能不同,其實何必在意具體區別,高興拿鍋喝水也不是不可以啊。


推薦閱讀:

切菜的形狀有什麼講究?
《金瓶梅》中是怎樣用一根柴禾燒爛豬頭的?
怎樣做一頓正宗的感恩節大餐?
為什麼中國菜的烹飪方式要多於外國?
香港711的香蒜撈麵可以自己做到相同味道嗎?或者有賣嗎?

TAG:烹飪 | 物理學 | 日用化學 | 廚房 | 保溫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