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用太太樂雞精對身體有影響嗎?


雞精則是一種複合調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在含有40%的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劑、鹽、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種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雞肉、雞骨粉或濃縮抽取物為基本原料,添加香精(或不添加)、賦型劑,經混合、制粒、乾燥而成的一種複合調味料品。雞精按形態又可分為粉狀、顆粒狀、塊狀,但以顆粒狀為主。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


正常使用的話應該問題不大,與其注意雞精的鈉離子,還不如注意你平時飲食中的食鹽含量比較好~


在國外的童鞋應該都直到,很多老外吃中國菜都會要求不要放MSG(味精)。因為有不少人相信味精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如頭痛,嗓子干,喉嚨干,肚子痛,掉頭髮或者其它健康問題。

那麼先來說說味精是什麼以及是如何被發明的

20世紀初,一個日本佬在實驗室做實驗到很晚,回到家後妻子用家裡僅有的黃瓜和海帶以及其它食材煲了碗湯,這個日本佬覺得湯的味道很鮮美,跟平時喝的不一樣,於是就問妻子放了什麼秘密食材,妻子說跟平時的做法一樣。於是這個日本佬很好奇,想知道為什麼,最後研究發現海帶中有一種奇妙的物質可以讓食物變得更鮮美,就是谷氨酸鈉。

但是用海帶提取谷氨酸鈉成本過高,於是後來便用小麥進行提取。

而我們平時所吃的味精或者雞精就是由谷氨酸鈉+一些其它調味品調和而成的,既然谷氨酸鈉在自然界中存在,而且我們也經常吃到(例如牛排、蘑菇、海貨、雞湯)。那為什麼我們吃這些東西沒事,而吃味精卻能引發如此多的「健康問題」呢?

discovery的一檔節目中曾提到,最早是在1968年,一名醫生在吃完中國菜以後感覺身體不適,有頭痛、心跳加速、流汗等現象,於是將其發表在某醫學雜誌上。這名醫生猜測這是味精引起的,於是吃味精會引起"健康問題"這個說法便流傳開了。

事實上國外有做過相關實驗,找了30個人去吃中國菜,分成兩組,一組的菜裡面放味精,另一組則不放。事後問其有誰對味精過敏,有誰感到不舒服。兩組人中都有人舉手,而事實上,沒有吃到味精的那一組,舉手的人比吃到味精的那組多了2人。

味精會引起「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更多的是心理作用,而不是味精本身。既然已經打了這麼多字,那麼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人相信「味精效應」

首先大多數中餐比較油膩重口,還有川菜這種又辣又麻的菜系,特別是四川火鍋,又辣又油。很多人初次吃到身體不適應。例如腸胃不消化,肚子痛,身體不舒服等一系列癥狀。這時你聽到菜裡面放了味精,而你又是第一次聽說你有吃到味精,那麼你就會將這些癥狀產生的原因歸結到味精身上。因為你對味精不了解,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加上廣為流傳的「味精效應」,味精便理所當然的當了這個替罪羊背了這個黑鍋。

至於雞精,樓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就是谷氨酸鈉+一些其它調味料。會對健康有影響?只要你不是炒一次菜放一整袋就不會


曾在電視節目里看到說,雞精成分就比味精多了點蛋白質,其他都一樣的~~so,,最後少吃啦


味精、雞精吃了之後嘴特干,舌頭髮澀。醬油、黃醬都能很好的提味。


影響應該是有的,但是太太樂的比較不會口乾,並且那是真的雞做出來的。


谷氨酸鈉會與血液中的鋅結合,使得鋅無法被人體吸收,間接導致人體缺鋅。不過具體多大量才會導致缺鋅沒查到數據。


谷氨酸鈉含有鈉離子。鈉離子對於高血壓影響很大,所以建議血壓高的人少吃或者不吃。


推薦閱讀:

父親身份不明的情人想用毀我前程威脅來全家謀求自己上位,鬧得全家雞犬不寧。我已經有點抑鬱了,我該怎麼辦?
爸媽鬧離婚的這一年
源眾|女子被前夫咬掉鼻子案宣判,施暴者被判六年

TAG:健康 | 烹飪 | 家庭 | 化學 | 醫藥 | 生活常識 | 烹飪常識 | 雞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