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入行做導演?

趙薇和徐崢,之前皆是演員。雖說在行內摸爬滾打多年,也懂些專業技巧,但畢竟不是專業的導演。郭敬明大學念過導演,但多年過去,也必然生疏此技。周杰倫是音樂人,從未做過職業導演。除了搏個噱頭還有什麼原因?他們的加入該如何看待。

1.會給電影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2.會讓「導演」這個職位的專業性門檻下降,被越來越多人忽視專業素養這個問題嗎?

3.國外的非導演專業人士最後轉型做導演的成功案例有哪些?這些案例與中國現在的情況有可比性嗎?


-

一、

美國第一代,在學院中成長,真正學電影出身的導演,代表人物是「喬治魯卡斯」。

換言之,在魯卡斯那個時代(一九七零年代)之前,美國沒有正經的電影科系。

台灣一直到李安、蔡明亮一代,全台只有一所專科(台北藝專),一所大學有電影系(文化大學)。

那時代的台灣影人學啥都有,比如師大公共教育系,就算是沾邊了,因為該系有「電化教育」課程。

又比如政大新聞系,讀新聞系,要接觸到電視新聞體系,所以,也能算正經專業出身。

懂我的意思吧?

「專業科系」電影導演,沒啥好驕傲的。

電影史上,絕大多數的時間,拍電影的人,全世界都沒有正經學校可讀。

二、

「導演」需有一定的訓練,基本的電影文法,比較難的,無非三個環節:

1、切分鏡頭(事前作業的概念)。

2、現場作業(跳鏡拍攝的概念)。

3、假想線的基本知識(鏡頭組合的概念)。

這三樣學會了,也就能「用影像說故事」了,已具備了基本的知識。

當然,其它包括剪輯、攝影、劇本一類,活真不少,多的要死,但說實話,你真不懂也不打緊。

只要有上面說的三個基本功,硬著頭皮,也能整個故事片出來。

最好的證明是,當代電影學校,一年級開學,大概一個多月後,學生們就能開始拍作業了。

換言之,要把這三項工作的原理搞明白,不過需要十來個小時左右的課程。

三、

至於談到「大師」的水平,坦白說,學校也教不來的。

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終身志業,全憑天份,也靠後天努力。

-


所謂非「專業人士」進入到電影行業當導演,當然是好事,說明這個行業有足夠的開放性,發展才有前途。

但此問題舉例子實在不準確,無論趙薇研究生導演系MFA學位,還是徐錚多年舞台經驗和多部電影現場參與導演工作經驗,兩人都不能說是所謂「非專業人士」,在我看來,他們足夠的「專業」了。。。

但核心是:所謂「專業」有多重要?

如果「專業」指的是電影院校科班出身,或者是大學的影視專業畢業的話,我認為這種「專業」就不太重要了,特別是對導演這個行業來說。

電影教育在國內歷來是小眾,上面說的也僅限電影,電視劇製作行業就相對更興旺一點,每年出產小2萬集呢,但高水平的電視劇導演數量也並不多。

導演,特別是電影導演,關乎對生活的認知,人生閱歷和一些創作天賦,有句老話:老天爺賞你這口飯吃。

導演這工作我不覺得純靠勤奮就能做得好的,優秀的導演創作者,真是需要一些天分的。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當電影導演門檻很低的國家,每年700多部呢,肯定不都是電影學院或影視專業畢業生拍的吧。

現在影視學校,除了特別技術性專業「錄音、攝影、後期技術」等,其他電影專業學習已經可以不太需要通過影視專業大學來得到,影視高校可能更多扮演的是一個更便利進入行業的學習平台角色,至於教學質量,真說不好。

最後,所謂「非專業」人來做電影導演,同樣要經過不斷積累,才有可能做出好作品。

經典好萊塢的大導演也都是從助理一點點干出來的,哪怕現在好萊塢經常冒出來的不到30歲的年輕導演就當大製作導演,那人家也是從小就拿DV拍東西,影像經驗多年,或者已經是成功的電視導演或廣告導演,絕不是突然就冒出來,就被製片人或製片廠、發行公司認可。

如果是文藝片導演,基本也是在其他相關領域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行業經驗,對生活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這個過程對於任何「專業」或「非專業」出身的導演,都無法跨越。

比如《畫皮2》導演烏爾善和《失戀33天》導演滕華濤,雖然之前是因為廣告導演和電視劇導演在國內被大眾了解或行業認可,但其實兩人都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本科畢業。

即使所謂專業科班出身,同樣都是畢業多年,通過各個領域努力打拚積累,抓住時機,做出市場廣泛接受的電影作品,那我相信」非專業「入行的電影導演,需要更加努力才可以。


Stanley Kubrick的專業是攝影;

Christopher Nolan的專業是英國文學;

Steven Spielberg兩次申請USC電影學院被拒之後進入加州州立大學學習電影但是肄業直到2002年才拿到文憑,最早的專業是剪輯而非導演;

Quentin Tarantino只在James Best Acting School念過兩年就輟學去了錄影帶租賃店;

David Lynch在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學的是油畫;

David Fincher沒上過電影學校;

Clint Eastwood從龍套演員干起轉型為導演;

Terrence Malick最早是學哲學的,還在MIT教過書;

Paul Thomas Anderson在NYU上了兩天課就退學了;

張藝謀、顧長衛都是攝影專業轉導演;

姜文算是中國演員轉導演最成功的例子;

馮小剛出身於部隊文工團,乾的事舞美設計;

……………………

以上大多數未受過專業訓練的導演,尤其是好萊塢的那幾個,大多從小對拍電影非常感興趣,十幾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擺弄8mm膠片攝像機,憑他們自身的天賦完全沒有必要去電影學院接受專業教育。


以前有一個笑話,說一哥們分配到了電影製片廠工作。領導問他會幹什麼?結果他演戲寫作攝影燈光美術錄音一概不會,所以他就只好去干導演了。笑話一聽就是製片廠年代的老笑話,也不怎麼好笑。但是在很多人看來,確實,導演好像真的是一個不需要會什麼東西就能幹的職業。

那麼導演這活兒需不需要專業性?我覺得應該還是需要的。實際上就這份工作的內容而言,中文的導演兩個字,不如日文的監督來的準確。理論上來說,yolfilm說的那三件事一樣可以找到別人來完成。而導演真正的工作就是監督,監督所有其他的從業人員完成他們應該完成的工作。所以導演的專業性就在於,和電影有關的所有環節他都必須了解,而且有足夠的能力判斷其他人完成的工作是好是壞。這就是導演的專業,聽著很玄,任何一個成功的導演(無論商業片類還是藝術片類),都具備這樣的專業。

問題是這種專業素質怎麼才能養成?說白了就只有靠自我修養和實踐。回到問題本身,我覺得提問的人認為的「專業與非專業」好像是特指藝術院校的導演系專業。那麼大概可以這麼說。首先,修養是沒辦法靠學校培養的。但是實踐機會的話,專業院校的畢業生會得到的更多一些。而這兩條是不能單獨開來看的,一個具備導演修養但沒有經過實踐的人和一個實踐了很多次卻最終被證明不具備導演修養的人,都不算專業導演。而兩個條件都滿足的人,就是專業導演。不管他是不是專業院校出身。這裡我想強調一下,這個證明是,但不完全是票房。

所以,1:我覺得一段時間內會吸引更多的錢和關注進入電影市場,但是長久來看應該影響不大;

2:不會,專業素在什麼地方都很重要,但與是否畢業於藝術院校無關;

3:很多,我不一一列舉了。有可比性,我們早晚也是那個樣子。

最後順便說一句,我記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准入門檻好象是兩部院線公映的影片。目前的情況來說,這就算是國家標準了吧?從這個角度而言,所謂的專業素養,似乎更重結果。


我對題干中的「非專業」有一定異議。

首先,什麼是專業?相關專業讀到畢業就是專業了嗎?那符合這個專業條件的未免也忒少了,而且說得客氣一點,這「專業」的一小批交出的作品也不全是「專業」的。電影不管是商業也好,藝術也好,你首先得承認「導演」是一門手藝活,是一門技術,而且由於這活兒不像你畫畫、你作曲,有筆有紙有鋼琴就齊備了,你還得不停地跟人打交道,所以是一門「軟硬兼施」的手藝。

從這個角度講,專業與非專業似乎很難界定,因為咱不講究文憑,不講究出身,不講究頭銜,東西拿出來溜溜,活兒好的,就是專業的。從我個人傾向來講,我對純學院出身的導演不是特別偏好,對其他行當的大腕空降的導演更是保持警惕,我推崇的還是在片場里摸爬滾打,真正熟悉電影完整製作過程的行里人。比如李翰祥這種,美工、演員、編劇……連配音都干過。這樣的人拍片,可能也會有他們的局限,不敢說一定很好,至少門清。

所以,演員、攝影、美工、編劇轉導演,根本不是什麼大事,本來就是業內的,還是看對活兒了解不了解,雖然有人拍的東西很難看,但也有牛逼噠,比如姜文呢。當然,這個跟天賦也有關係。

不過,不管是不是業內轉的,會有下面的情況,純屬惡意揣測,請勿對號入座:

1、根本不會導,基本靠執行導演,但自己其他方面名聲已經夠大夠吸金;

2、宏觀上懂一點,微觀上交給弟兄們操作,不像導演,更像藝術總監。

不過這些問題,也不好算是「非專業」導演介入的問題,某些「專業」導演,可能也是一樣。


一、論導演的專業性

1. 所謂專業導演,並不直接等於「學過導演專業」的人。考量一個導演的專業程度,更多看他「以前做沒做過導演工作」、「做導演工作多少年」、和「導演過多少片子」。

2. 在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中,導演的專業性、名氣等基本和影片的投資額成正比,導演的酬勞佔總投資的比例也相對固定,也就是說越是高投資的作品,越傾向於使用專業程度、業內知名度和酬勞都較高的導演。

3. 同樣,在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中,會有不同的電影作品提供多樣化的導演需求,也就是說任何專業程度的導演,包括新晉導演,都有工作的機會,並在這些工作中逐步成長,成為專業甚至資深導演。

4. 將電影導演作為一種藝術家來考量的話,導演不是玩票,故好萊塢工業流程中,導演很少是兼職的所謂「非專業導演」,至少,翻開所謂電影歷史上的偉大作品TOPXX,你根本找不到玩票兼職的導演。任何人都可以轉職做導演,但是需要以此作為一生的職業目標,用一部又一部的導演作品證明自己。也就是說,姜文走的是一條轉職專業導演的路子,而趙薇、徐錚等不是。

二、怎麼看中國電影的「兼職導演」現象

中國電影的這些「兼職導演」現象,其實是整個電影產業畸形化的一種體現。

一方面,市場缺乏對電影投資的保障,所有的電影投資都像是賭博,於是乎導演身上承載了投資人對於票房回報的更大壓力。票房號召力這種東西,不僅僅取決於藝術水平,還有知名度、個人魅力等的考量,於是乎對於投資人來說,選擇專業導演未必有選擇一個名人有更大的票房號召力,由於行業協會、市場和消費者沒有做到很好的矯正作用,導致投資人在選導演這條路上越走越歪。

另一方面,由於資源過度集中,每年能讓大家看到的電影作品就那麼幾部,導致新晉導演沒有任何成長和翻身的機會,國內的專業導演於是乎越來越少以致青黃不接,再加上人力資源市場的亂象,但凡有點名氣的知名專業導演,對外報價都是天價,沒有幾個劇組請的起,最後權衡利益之後只能選擇「不怎麼專業但能一定程度上保障票房的人」

最可怕的是,我覺得中國電影現在有兩個非常讓人心寒的趨勢:

第一是拉投資靠忽悠不靠作品:不管你是誰,只要你能拉來投資,就能做導演。

第二是賺票房靠忽悠不靠作品:既然票房只和排片量有關,不管多爛的片只要話題炒作的好,排片量上去了就能賺錢,那麼專業導演有什麼用呢?只要賺到錢,管你導演的水平如何。

長此以往,電影市場或許還能繁榮一陣子,然後只能淪為笑柄。因為一個不以產品品質為核心的市場,註定是走錯路了。

不信請大家回憶一下,自2011年以來,我們市場上產生了多少如果自誇點說能留在影史中的作品?


謝邀!

我個人覺得提問者:

1.把電影定位於「藝術」,而非商品,忽略了電影作為商品的最本質屬性——娛樂性。

在缺乏「電影產業」或「電影工業」概念的輿論導向中,小部分中國觀影愛好者似乎忘了自己是「上帝」的角色,忘了大眾進電影院的最大需求——消費、休閑、娛樂、解壓等等。當然,認清其商業屬性再捎帶上藝術性,拍出既有商業性又有娛樂性的商品,又何樂而不為呢。只不過這種好電影的標準見仁見智。

2.把導演看得太崇高太偉大,或者說將這個職業看得太特殊了。

導演不過是各工種中的一類,你幹不了導演的活,導演們也未必做得了你的工作。導演的專業素養也並非幾門課程,幾張文聘,一些「專業人士」的認可或吹捧就能建立的。恰恰是你看不上的從事導演前的職業,我認為是其獨有的個人體驗。職業實踐的重要性放在哪裡都成立,怎麼放「導演」這,就失效了呢!這活不是得人生經歷越豐富越好嗎?

3.你所謂的「非專業」不過是不是導演專業畢業,畢業沒被「分配」到各製片廠或各電影公司專職干導演吧。

徐崢、趙薇、郭敬明在商業上的成功,源於其小型生態系統的建立。幾位在做導演前都是明星,商業上的成功是其獨特商譽血緣的延續,以至於他們不論去畫畫、去拍照、去做美術,都會有一大批追隨者。通俗點說,就是積攢下的人氣,積累的粉絲群體,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小型生態系統,在這個環境中,無論外界看起來多不成立的舉動,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都是成立的。所謂「適銷對路」不過如此吧。

-------------------------------------------------------------------------------------------------------------------

正經回答:

1.正是由於品類如此豐富的商品,不斷發酵,才能不斷刺激、盤活電影市場,警醒成天把「藝術」掛在嘴邊上的老前輩們。請問,有人嫌沃爾瑪賣得東西太多嗎!

2.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導演這個職業,入門是越來越低。但是,對商業有認識,對市場有把控,對投資人有交代,有觀眾很用心的導演,這種專業素養叫低嘛!

3.國外轉行當導演且商業成功的太多了,不知道的百度一下吧~可比?外國導演是人,中國導演就不是人?

注意:以上回答都是建立在個人認為電影是商品,拍電影是商業行為基礎之上的,切莫隨意想像。


你在電影院校會看到,導演系的學生兩三個月就可以出來拍攝短片了,可見作為導演的核心工作理念的接受是相對來說並不難的,能夠掌握好鏡頭切換和走位就算入門了。本人不才,也曾拍過幾部短片,當然也是業餘愛好。美國一所大學開設了iPhone拍電影的課程,足見導演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智商俯視眾人的職業。但是,如果想當好一個導演並不容易。

以下幾點必須具備一到幾條。第一,要有敏銳的商業頭腦。典型例子就是郭敬明,你可以討厭他的小說鄙視他的身高,但你不能忽視他的商業頭腦。第二,要有廣闊的人脈,這一點,你從趙薇徐崢的身上可以發現,他們在圈子裡跌打滾爬這麼多年,早就積累了豐厚的人脈關係。事實上有這樣的人脈關係對於一個導演來說是大有益處的。第三,要有統籌規劃等等能力。導演說白了,就是一個劇組的CEO。

如果具有以上所有的特點,那麼你在中國電影圈裡立足是沒有問題的。這僅僅是進階,如果想登堂的話,還需要一些本領。第一,要有藝術眼光和頭腦,那麼你就是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第二,如果你還有藝術追求,那麼你就會成為姜文賈樟柯。第三,如果你還能有國際化視野,恭喜你,你就是下一個李安。

在以上所有的條件上,如果有幸還能再再有一些其他的特點,那麼或許你就可以載入電影史冊。比如對高新技術爐火純青的應用乃至創新(卡梅隆),無與倫比的藝術見解(希區柯克),電影發展歷程的先知先覺(斯皮爾伯格)。

但是話又說回來所問的關於影響,不外乎正面和負面。正面上,錢是發展的必要條件,人才也是,培養人才的土壤也是。增加了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提升大眾對於電影的興趣,作用是明顯的。但是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很多電影,拉低了中國電影的水平和觀眾的觀影水平(可能有我個人的主觀因素在裡面),使得很多水平很高的電影因為沒有票房而消失,導演隱退(賈樟柯真是幸運)。

以上所言,都是一家之言,如有不妥,還望見諒。


首先:

1、「專業」不等於「科班學習」或「科班證書」

2、「非專業」不等於「沒有專業素質」

3、因此,不能用「是否在此專業進行過系統學習」這一標準來判斷對方是否「專業」

所以題干其實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很多非專業導演其實具有很好的專業知識,但是很多號稱專業的導演實際上專業知識相當匱乏。

然而針對中國大陸電影戲劇界的普遍現象,我只能說:

1、在大部分專業導演都缺乏專業素質的中國,非專業導演可以說更加缺乏專業素質

2、舉例中提到的外國「非專業」導演,不管是補課還是經驗,他們是具有基本專業素質的

3、舉例中提到的中國「非專業」導演,不管是補課還是經驗,如果他們是成功的,那麼他們也是具有基本專業素質的,只不過大部分不成體系

一句話:

像所有的職業一樣,導演是需要有專業知識和素養的,不是光靠「靈感」、「審美」這些虛無的東西。

所以請絕對不要把題干中「非專業」三個字等同於「導演不需要學習知識就可以直接干」。

那麼,對問題部分的直接回答就是:

1、會讓中國電影市場的整體質素變得不穩定;

2、絕對會,此題下面的大部分回答已經證實了這個猜想,大家現在不但非常輕視導演的專業素養,並且已經將導演和製作人的工作內容混淆了;

3、沒有可比性,因為首先中國的電影戲劇市場遠遠不如好萊塢發達,其次中國的電影戲劇教育遠遠不如美國先進。也許有朝一日,但太遙遠的命題會成為不可證偽命題。

導致大家輕視導演專業的原因如下:

1、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導演的工作內容究竟是什麼,也就無從了解所謂導演的「專業素養」指的是什麼;

2、導演的工作如果真的做得很好,外行人是看不出功夫用在哪裡的,只會覺得「演員真好啊」「攝影真棒啊」「畫面好美啊」「故事好感人啊」,導演做了什麼呢?說不出來。這就是導演的偉大之處。


這裡大家的答案都好奇怪,我想知道在這裡回答的人中有多少人是學電影導演專業或者接觸電影行業的。

我本科學的是電影導演,但是畢業之後沒接觸過真正的電影劇組。只在電視劇,廣告劇組呆過。

我只是想問,難道大家分辨不出導演的水平嗎?國內我就舉大家比較熟悉的第五代吧,個人認為其中只有陳凱歌一個人的導演功底是真正紮實的。張藝謀也好,馮小剛也好,在影視語言的運用上都不是很規範。撇開價值觀不說,陳凱歌的對敘事節奏的控制能力算是不錯的,比如《霸王別姬》。而我們看張藝謀的片子,可能更多的是被攝影,畫面所塑造的「氣氛」所打動——如果你真的被打動了的話。馮小剛則偏向故事說得輕快,但是影像節奏上真的很一般很一般。姜文是屬於故事說得好,敘事節奏也很棒,但是在影視語言的運用上和陳凱歌相比更單調了一些。

我個人覺得導演是不是導演專業出生並不重要,但是導演專業出生的話對於通過影視語言來敘事的技巧更定是更勝一籌的。

但是,也有很多非專業出生的導演。

比如昆汀,是個賣錄像的。但是他肯鑽研,很多類型片的敘事結構他已經爛熟於心了。對於鏡頭風格化的運用也已經爐火純青了。那麼他想做一些突破常規類型的東西就會顯得底子非常紮實。

再比如說像查理·考夫曼,編劇出生,但是他導的片子質量很高。《紐約提喻法》。

大家可能會說,你前後矛盾了。其實不然。我猜原因有幾點。

1.國外的整個製作組水平非常高。這意味著查理考夫曼還在做編劇的時候,他已經接觸到整個優秀的電影製作工業的流程,在每場戲上他都能看到真正優秀的導演是如何處理的。包括分鏡,調度,等等,攝影風格的運用,等等。

2.比如像昆汀這樣的。就屬於自身很有才氣——或者簡單點說,他對電影的熱情絕對比我們現在一些名不副實的導演要高很多,你想他第一部拍的片子就是《落水狗》。自己寫的劇本,這樣的處女作劇本誰寫得出來?

因此我的結論是——電影導演是有很高專業性的,但是這不代表導演一定要專業出身。

===============================

看了大家的評論,我們會發現現在評判一個導演是否稱職已經和電影無關了。

「導演是否人脈廣」「導演是否懂噱頭」等等,這些其實都不是評判電影導演的標準。

《小時代》那樣的東西連電影都算不上,郭敬明哪來的「電影導演」一說?

我們去看看楊德昌,侯孝賢,去看看杜琪峰,王家衛……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看看他們的片子多給力。他們用影像說話的能力多強,再拿來和我們現在所遇到的片子來比較,大家就知道,什麼樣的人才配得上「電影導演」的稱號。


趙薇應該算是一個專業的導演了吧。好歹她也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班畢業的,雖然研究生班可能有點水分之類的,但是好歹是經過專業的科班訓練。徐崢個人感覺和周星馳走的道路挺相似的,都是先做演員,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特色。走的都是戲劇道路,然後為了更好的發揮出自己的價值,通過自己導演不斷的進行這方面的探索。至於周杰倫和郭敬明個人覺得他們更多的還是處於個人的一種興趣,嘗試。郭敬明應該是希望自己的小時代能夠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周杰倫更多的是處於一種自我的樂趣,嘗試不同的道路。


專業不專業是由大學專業定的嗎?那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了,我們很多認為的專業導演如卡梅隆是學物理學的,諾蘭是學文學的,張藝謀先當工人後學的攝影,這些人都是非導演專業畢業的。而被認為是非專業的趙薇是表演系學時、導演系碩士,徐崢是上戲畢業,已導演過多部話劇,郭敬明也是學編導的。這個非專業人士當導演的結論是怎麼來的呢?如果你認真統計一下,會發現專業出身的導演比以前更多,而不是更少,電影這個行業,專業的,懂觀眾的人進來,電影才會更好看。


因為還有專業的副導演,監製,攝影,服裝,道具....不專業只是一個人。


"趙薇和徐崢,之前皆是演員。雖說在行內摸爬滾打多年,也懂些專業技巧,但畢竟不是專業的導演。"趙薇MFA念的導演專業,致青春就是她的畢業作業。徐崢拍泰囧也是為自己導演的身份做好了準備的,很專業啊!莫非處女座之前都不能做別的工作才稱得上「專業」么?

"郭敬明大學念過導演,但多年過去,也必然生疏此技。周杰倫是音樂人,從未做過職業導演。除了搏個噱頭還有什麼原因?他們的加入該如何看待。"郭敬明是個商人,小時代在產品形態上做得是成功的。周杰倫第一部片子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還捧紅桂綸鎂。所謂「從未做過職業導演」不成立喲?

1.會給電影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幾個新導演而已???

2.會讓「導演」這個職位的專業性門檻下降,被越來越多人忽視專業素養這個問題嗎?

商業片市場來看,導演這行的「門檻」,就是自然淘汰。上一部片子不賣座,下一部就難有投資。不存在門檻下降。你有錢你自然可以當導演拍電影,只是拍的不好沒人看,就自然沒有下一部、自然當不成導演了。有越來越多人忽視專業素養嗎?拍電影這事,基本上都是不自覺的想越來越牛B,只是常常有人跑偏了,應該不是故意忽視職業素養吧。(媽呀,手機打字真心累)

3.國外的非導演專業人士最後轉型做導演的成功案例有哪些?這些案例與中國現在的情況有可比性嗎?

導演到底啥樣才算成功啊?泰囧的非3D票房紀錄還不成功啊?國外的不清楚,(但聽說昆汀以前是租DVD的啊。聽說而已)張藝謀顧長衛當導演之前都是攝影師啊?馮小剛只是個畫電影海報的啊親??我覺得木有必要糾結導演之前的職業啊?轉行的大把啊!


笑以苛:我寫作十年,狼狽不堪;直播十小時,收入三十萬

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點自尊不算什麼。——亦舒

母親說我變了:出口成臟,大膽開放,毫不忌諱,六親不認,言而無信……請你相信,這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女兒的概括。我在電話這端流著眼淚笑了……快過年了,我給母親的賬戶打了十萬塊錢:我希望她一生,平安,幸福!永遠不知何為艱辛?何為生存?何為粒粒皆辛苦?何為為夢奔波?何為時代變遷?何為浮躁?何為惶恐?何為戰戰兢兢?何為資本羞辱?何為不得已而為之?

親愛的朋友,請相信,我在此說的都是真的。請你不要懷疑一個在這個社會上舉目無親的婦女的言語,因為她既不想討好任何人,也沒有什麼附加的牽掛,她只是想表達,清清楚楚得表達。

我記得在去年十月份的時候一位青年導演胡遷自殺了,他說:一葉知秋,一念彼岸;一眼荒蕪,一轉奈河。他厭倦了塵世間的美好,只為那朵花,那座橋。鬼魅的顏色,失重的解脫,以至於去過那裡的人們,都不肯回來。

在自殺的前兩天,愛乾淨的他,整理好頭髮和筆記,一腳踢翻那把木椅,踢翻這世界的冷漠與無情。沒有留下遺言,他用一種決絕、剛烈,又卑微的方式,道別。

翻至胡遷最後一篇微博的文章底部,他寫道:「一個多月前看徐浩峰更新的博客,我盯著那句『一念之愚,千里之哀』愣了半小時。不是因為那會兒『千里之哀』了,是意識到這句話時,一切都已不可改變,早些年即便知道這個道理,也不會信,現在哀也沒毛用。三月份在劇組時就聽說了好幾個自殺的,當時還沒覺得什麼,等我自己的電影在半年後沒了才發現,都他媽完了。」

這篇微博,更於9月3號。一個月後,一語成讖。

與胡遷有過交集的人,對他的印象都很好:有才華,內心情感豐富且細膩,不擅交際和言談,非常靦腆。他們哪裡知道,在文藝又安靜的外表下,他有一顆倔強的靈魂。

「女朋友跑了,隔了好幾個月寫封信過去。人家回復『惡不噁心』。」噁心?對很噁心!我的男朋友在去年正月初五因為我拿不出資助他的80萬扇了我兩個耳光,結果是我的左臉被他用戒指劃傷,右眼角出血,我淚流滿面,已經失去了肌肉的疼痛,原因是心已經在滴血,從小到大,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初中被冠以天才的我,不知道什麼叫憂愁,因為任何科目基本都是年級前三,我以為這樣的日子會地老天荒,可是弟弟的自殺讓我猝不及防,16歲的我開始思考人為何而生,為何而死?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以至於我到後來忘了生存,只覺得應該給這個世界留點痕迹,我是一個赤誠的理想主義者,可是現實怎麼會讓你一個既無背景又無權勢還想乾淨的女孩活得很好呢?於此,我經歷了比胡遷更糟糕的人生:朋友的背叛,親戚的嘲笑,鄰居的諷刺,同學的低看,對象的羞辱,高利貸的追殺,出版社的愚弄,黑粉的辱罵……

儘管面對如此種種,我依然堅定自己的步伐,可是現實又一次給了我一悶棍,有人說我詐騙,對我要進行報警,我面臨著和剛剛自殺的茅侃侃同樣的問題。

我哭了,不是傷心,是徹底的荒涼,發自內心的荒涼,此時我想唱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有人說:「一個人在心灰意冷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變得積極起來。」於是長相較好,口齒伶俐,風趣幽默,快言快語,毫不忌諱,唱歌入心的我玩了一天的直播,大概十個小時,我賺了三十萬。我笑了,笑出了眼淚……「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理想的原則和現實的圓滑之間,真的是隔著無數個嚴良、李豐田。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吳秀波說:「我是個圓滑的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安度。」是這樣的,儘管我一個漂亮有才華乾淨的大齡單身女青年經歷過命運種種的打擊和不堪,但是聽著波叔說 ,「你問我是否經歷過痛苦和壓抑,我當然有。那幾年,接了太多自己並不喜歡的角色和生計。累積到一定程度,我有一天在洗澡的時候,沒有聲音的默默淌眼淚。」我笑了: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上一代人的痛楚是現代社會的分裂畸形所帶來的,而我們這一代則是極度的膚淺和庸俗所帶來的絕望。

其實直播,挺好的,真的。

總比寫作和導演強多了吧?!總比所謂的理想主義高尚多了吧?!


我只能說觀眾市場越來越多元化。當然,整個電影市場運轉的機制也促生了這批人的出現。電影有人看,在中國已經不完全由觀眾決定了。宣傳,排片,資源分配都影響了觀眾能看哪些電影,所以只要一部電影有足夠的資金,就有大製作,轟炸式宣傳,排片多,審美趣味比較大眾化的觀眾自然就會去看這種電影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