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美食| 湯水篇

太原美食| 湯水篇

來自專欄窮人吃貨

太原人也喝湯,但絕對沒有廣東那樣的燉湯,太原的湯粗獷極了:羊雜割、丸子湯,老豆腐。有這三樣就足夠了。

羊雜割

(羊雜割+燒餅+鹹菜 這是太原人吃羊雜割的標配!)

在太原怎麼能不來一碗羊雜割?簡直像到了麥當勞不吃漢堡包一樣。

太原的羊雜割,其實就是羊湯。用羊骨頭和各種調料熬了N久,湯呈奶白色,在客人點餐後,鍋裡面下一些粉條和羊肉/羊雜等,盛一大碗出來,再豪氣的撒些大蔥、香菜,此為「羊雜割」。

羊雜割,絕不單吃,一定要配個燒餅或者麻花(一般都是1塊錢),再夾點店裡自製的鹹菜,簡直不要太匹配!我不知道如果不是太原人會如何評價這一碗湯,只是作為太原人的我,這一碗可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食糧啊!

我家附近有一家老兵羊雜割,更是豪氣。店內一個近一人高的大鍋,裡面一直在沸騰著羊湯,旁邊還有個水龍頭,滴滴答答往裡滴著涼水,也許是怕鍋內溫度過高。有一次我問他,這羊湯里有什麼?他撈起來裡面的食材給我看,一大包調料包,辣椒,還有一根長長長長的羊脊骨。他說,每天晚上這鍋湯料都要清空,第二天再做新的。我看著那一根軟爛,一定入口即化的羊脊骨,幾乎要跟他討過來。最終,還是沒有開口。

後來,我在深圳吃到一碗羊雜湯,14塊錢,當他端上來小小的,只有巴掌大小的碗來,我簡直要哭了……要知道,在太原,就算是10塊錢的小份,也是海量……

南肖牆丸子湯

(此乃南肖牆丸子湯)

南肖牆丸子湯據說是來自於太原的一堵牆下,有一個下崗工人總賣他的丸子湯而得名,後來成了知名連鎖。我家附近有一家南肖牆丸子湯,我三不五時去打一碗喝。太原的湯都濃郁極了,不知道它是用什麼熬出來的,我甚至懷疑是用羊骨。奶白色的湯,撒上一份的丸子、粉條、豆腐泡,盛出來,再不能少的撒上一大把蔥花(需要說明的是,太原很少用小蔥,說蔥花,都是大蔥)。丸子湯很好喝,就是略咸,喝上一碗,你自然懂得什麼叫做西北風味。

但我最喜歡的是他家的蔥油餅,看師傅製作蔥油餅簡直是藝術。師傅將一大團面拋起,糅合,不停重複這個動作很多次,然後擀成一張薄餅,撒上大量的油、蔥花、調料,然後用刀在邊緣切成條,再捲起如麻花狀(這樣就有千層的感覺了),再一次擀成大餅,這才放入一個超級大的煎鍋。這邊餅在煎著,那邊熟了的用一米見長的尺子撈起,切塊,遞給這個,賣給那個。一個人,做餅,賣餅,悠閑自得,兩不耽誤。我簡直覺得他身體的柔韌度不亞於瑜伽師。

油條老豆腐

(油條老豆腐,油條老豆腐...太原人的一天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離開太原後,我才知道「老豆腐」這個詞是有歧義的,特別是在南方。南方認為的老豆腐就是豆腐味較重,比較硬的豆腐,通常貴一些。還有一種水豆腐,當然就是摻水多些,很嫩,豆腐味少些的。

太原的老豆腐不是,太原的老豆腐就是大家俗稱的「豆腐腦」。喝豆腐腦一定要配油條,油條老豆腐,油條老豆腐,就是太原人一天的開始。大概因為太愛吃油條老豆腐的緣故,現在太原不光早上,就是下午和晚上,都到處有賣油條老豆腐的攤兒了,如果實在沒有生計,就在太原開一個油條老豆腐的攤兒吧,準保會有生意。

買上一碗老豆腐,澆上一勺自製的滷汁,一勺韭花、香菜、蔥、榨菜。一定要再配上一根剛炸出來的油條。一家老小,排排坐,大口大口吃著油條老豆腐,是太原街上隨處可見的風景。

記得剛來南方,看到有早餐店賣老豆腐的,要了一份,他不自覺的給我撒了一勺白糖。我喝了一口,我的媽啊!老豆腐配白糖給我的感覺,比大清早吃了一大塊豬油還要膩。這個時候,我終於深刻認識到:什麼叫作「南北差異」!


● 這裡的文字皆由「一一」原創,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 以上所寫並非源自辭海或字典,如有認同很正常,如不認同更正常。不喜勿噴。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qiongrenchihuo 【「窮人吃貨」拼音 】


推薦閱讀:

李氏的發源及遷徙太原
走近太原人的「大書房」 讀書竟可如此愜意
去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看衛星發射,需要準備什麼?如何查詢發射時間?
太原:月嫂成了「香餑餑」
太原周邊少見的8個山山水水的好地方,一定約你玩一遍

TAG:烹飪 | 美食 | 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