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偷家族》好看为什么我看不懂,各位大神可以科普一下么?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有点懵,所以才去看第二遍,散场的时候在厕所门口听到两个女生讨论,这电影你看懂了没?可能还是要去网上看看解析才行。我当时心想,赶紧回去网上写一篇评论,说不定她们可以看得到。

带鱼先生:《小偷家族》:这些小细节帮你更了解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是枝裕和电影的风格大体如此,他并不想让你看个电影像是在进行什么道德教育,也不想强行给你普及什么人生大道理,那样的话,就太糟糕了。但并不是说他的电影不需要思考,恰好相反,看完他的电影后,你会自动进入思考,回味个中细节,就像你会来这里提问为什么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

影片结尾他多数都是采用开放式结局,没有让角色走到某个固定的地点,而是让角色走到十字路口,让角色自己选择,也让观众选择走哪个方向,哪条路。

比如《海街日记》四个女孩各自的生活选择,又比如《比海更深》台风过后,落魄文艺青年阿部宽对生活的重新选择,再或者是《第三度嫌疑人》里走在十字路口的警官。而《小偷家族》自然就是6个角色的选择,他们都有了新的选择,但你不知道他们以后会如何。比如亚纪是否误会了奶奶,她会成为下一个奶奶吗?或玲玲在阳台上突然眼睛一亮,她看到了谁?

而这些都是需要你自己仔细去看,思考的。

是枝裕和喜欢拍家庭题材,大主题下看似一样,仔细看则大相径庭。比如《比海更深》是个人梦想和家庭幸福之间的取舍平衡,《如父如子》是生育和养育关系的平衡,而《小偷家族》是血缘和陪伴的平衡。他会对固有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并重新定义,刷新你刻板印象。

他的镜头看似固定,变化不多,但却像是一把手术刀,慢慢地切开你的肌肤,深入你的骨肉之间,把隐藏在血液里的杂质用显微镜放大给你看。当然,我说了,他并没有想要医治你,选择权依然在你手上。

所以,面对是枝裕和这样追求细节的导演,我们在看他的电影,自然是要“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方式去解析他的电影,用细节去拽住他的思维。

如果你没有看懂《小偷家族》,那么再看一遍,或者可以先去看看他电影作品中你所感兴趣的,再回过头来看看,因为他的电影是连通的。那如果你觉得现在这个时间段看不下去,可以选择晚上一个人静静地看,或是某个无聊的下午。最后实在觉得不感兴趣的话,可以等哪天想看再看,不用勉强,或者可以选择看看其他人的影评或观后感,我也写了,哈哈哈。


没看懂可能是因为自幼都很幸福浸在爱里未受过虐待就快乐长大成人的吧。

从开始一直哭到结束,没出声,一直默默流眼泪,已经看完电影两天后才缓过来。

还是自己选的更可靠。

别再让你妹妹做小偷了。

谢谢你们。


可能是因为你没穷过,所以你没能理解。

人真的是分阶层的,没个阶层与每个阶层都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是看电影这种仅凭个人喜好的事情,所以有人觉得看不懂或者没什么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人的经历和生活都不一样,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实际上,什么你以为他以为,最后不过是自以为。


一般我们看电影会从拍摄手法来评价,特效、镜头运用、场景、道服化、音乐、剪辑、色彩这些“硬件”。其次就是电影的故事性,这里面就有着演员的演技,剧本的完成度等等。

我认为看文艺片,大多是能否产生共鸣。导演通过电影展现出的世界观能否和你产生共鸣。这份共鸣不代表认同,不一定是非要觉得导演展现出来的就是对的就是好的,而是他展现的东西我们能够感受的到。这一点,和导演有关,也和自身有关。

再说回是枝裕和。很多答案已经把故事讲的很细了,我也就不再赘述了。

是枝裕和这个导演很能代表“日影”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手法。就是很慢,节奏很慢,情感很慢,隐忍克制。无论是前期的《无人知晓》到后来的《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前两年的《海街日记》,再到现在的《小偷家族》。他一直在探讨家庭这个大主题。感情和羁绊到底与亲情血缘有多大的关系。而他的电影一直都是很客观的角度,像个第三者一样站在旁边拍给我们看。有时甚至会有种看纪实片的错觉。

他不安排感情大起大落的桥段,他的电影里都没有太大的情绪,甚至哭泣都是很安静的。他不给你一个情感的爆发点,所以每次看完他的片子就是一股从心里散发出来的无力感。好像有什么堵在胸口,可又发泄不出来。这就是导演带给我们的。

我们自身的,当然就是各自的经历与理解了。像我看《海街日记》就没有太大的触动,它是个好片子,但带给我的情感冲击并不强烈。可看〈小偷家族》,我从中途就开始哭了,这就是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歌是好歌,但听不懂才叫做有福气。电影也一样。


说好看的大部分都在跟风,能看懂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片子是日剧,用日语讲的日本故事,反映的也是日本的社会问题,这其中还夹杂了好多日本独特的文化。

懂日语的同胞少得可怜,再从中找出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影迷怕是没有了,所以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是几乎看不懂片子的。

我们只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看这部片子,把自己代入到角色里去,揣摩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理,去感受他们的孤独,无奈。这是一个极其费脑的过程,大部分人看片是来放松的。

少部分愿意动脑去看片子的人,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有看得懂的能力,要修成这项能力,要么是生活阅历得相当丰富,要么天赋极高,或者长时间看高质量的影片,top250起码得刷一遍吧。

这样算下来,能看懂的才是不正常的一批人。

至于片子厉害在哪?我觉得最厉害地地方是是枝裕和这个名字,以及有漂亮的小姐姐参演。


你这没什么,我有几个同学看红海行动那种全程都有剧情解说的电影都看不懂。


小偷家族不好看,真的不好看

不是说电影不好,电影非常有表现力

但是电影越是完美的表达了这个故事,就让我觉得不好看。真实的、难以名状的、恐惧和释然交织的难受,让我觉得说不出的难受

电影先让我接受了祥太一家人的生存方式

人,总归是要活下去的,对于这个畸形的、但是充满爱的家庭,我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给你挣扎着生存下去的空间,那么错的是社会,而不是你,用一切方式活着,这不是什么非正义的选择

去偷,去抢,去卖淫,诱拐,弃尸,无论掺杂着什么样的邪恶、自私、无耻,我都不在乎啊,我只想看到他们幸福的活下去,像一家人一样活下去

可是导演要把亲手塑造出来的幸福粉碎,从新用世俗的、正义的眼光去审视、审判这样的幸福

对,就和那些把你扯的四分五裂,然后马马虎虎的拼在一起,告诉你这就是人生的作品一样,不好看,非常的难看

我知道这个世界并非黑白分明的,也没有办法有一种原则、标准去划分对与错

但是我需要一种秩序,和善良,和爱,和幸福,和那些美好的东西并肩站在一起的秩序,让我相信我可以通过我的努力获得幸福,让我知道爱与善良是正义的,让我可以无悔的坚持这条道路一往无前

《小偷家族》告诉我,这个世界太复杂,太矛盾,复杂矛盾到我不知道我所坚持的究竟是对是错


我的浅陋的理解是这样的:厉害在平静甚至充满温情的表象下面,各个主角(除了两个小朋友)的不堪的过往,渐渐浮现出来,当然当前的生活更为不堪,正是如此,他们才如此珍惜彼此。

年幼的祥太在最后告诉柴田治他是故意被抓住的。祥太被捕直接造成了这个“家庭”的散伙,祥太故意被捕的背后却是极大的勇气,其动机无非是要阻止小姑娘步他后尘,成为了一个小偷,但也让他自己失去“家庭”的“虚假”的温情生活。从祥太的角度,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他询问柴田治关于他的来历,关于“小偷”的理论,种种怀疑的背后是对真相的追求,“不是只有没有能力在家学习的人才上学吗?”,疑问的背后也是柴田治夫妇对祥太的占有,最终祥太能够脱离这一切真是大幸。我们成年人一旦处于“虚假“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尚不能有智慧和勇气去打破它,导演在这个成长的故事的安排上确实是非常深刻的。

而回到自己的家庭的小女孩,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她越过阳台惊讶的一瞥,却是个不祥的暗示,或许她将会走上信代一样不堪,甚至“有罪“的人生。没有爱的家庭,终究会带给小女孩不幸。电影在这里结束,绝大多数观众在等是不是后面有什么彩蛋(我没有等下去,所以真不知道有没有彩蛋),那是因为没有理解这一瞥的深意。

信代是有罪的,“这不就是诱拐吗?”,信代无言以对,只有泪流满面。“你让小孩怎么称呼你?”,信代无法回答,尽管她曾经对祥太说,如果你觉得叫不出口,没有关系。信代不幸的人生,不能生小孩的现实,给与爱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令人唏嘘不已。入监后,她是无怨无悔的,有过这么一段“家庭”生活,她是满足的,甚至也是为了祥太,她说了他们偷到祥太的地方和车型,让祥太有一个回家的机会。

亚纪 - 略过。

柴田初枝,同样一个不幸的女人,被男人抛弃后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海滩上,她对着信代说:“仔细看,其实你还是很漂亮的。”这句话有如点睛,她了解每一个人的不良生活,但是大家并不是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中,而是在努力为这个“家庭”付出自己所能做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她在信代跑向海水的时候喃喃自语:谢谢……谢谢……

上面就是我一点点解读,希望能对题主有用,也希望大家不会两个小时只看到温情两个字。


昨天下午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说说感受。

我很佩服是枝裕和,看过他的其他电影,也大多是关于亲情。

但这部《小偷家族》它说的是情还是钱呢?你说是钱那就是钱,你说是情那就是情。

这部电影很多镜头被是枝裕和连接得很好,我很喜欢近距离看电影人物,所有的复杂与不安,所有的快乐与焦虑都表现在人物脸部表情上。

小女孩由里从出生便不受爸妈喜欢,被认为是累赘,下雪天一个人穿着薄衣服坐在家门口。她有父母,但得不到爱。小偷把她偷回了自己家,给她吃了可乐饼,给她衣服穿,给她床褥睡,给她温暖,给她母爱,给她一个或许对她来说很温暖的家。这是小偷偷来的女孩,女孩是自愿的,她们帮助了由里,给予她温暖。而这却变成了警察口中的诱拐,此罪之大,此情之小。

详太也是被捡回来的,在一辆红色汽车上的被自己父母抛弃的小孩,他也得不到原生家庭的爱。

奶奶身为老人,或许成了别人的拖油瓶吧,妈妈邀请她和他们一起生活。奶奶死后也将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永远在一起,但却成了警察口中的弃尸。但抛弃奶奶的是他的子女,而不是妈妈。可是,尽管这样,她还是有罪。

奶奶邀请纱香和他们一起生活,纱香心情好坏奶奶都能及时感受出来,奶奶把年糕递到纱香碗里。奶奶爱她。

奶奶每个月从纱香父母那里得到三万块钱,但纱香的父母却不知道纱香和奶奶在一起,一直不知道,奶奶并没有告诉他们,奶奶只是每个月顺路去拿了三万块钱。

奶奶每月拿的三万块钱,是不是代表奶奶对于纱香的爱仅是出于利益关系?警察说是的,因为纱香你家有钱啊,不然奶奶为什么对你那么好呢。

爸爸教详太和由里偷东西,爸爸跟详太说去学校学习的人是因为无法在家学习,爸爸跟他们说摆在超市的东西并不属于任何人啊,所以我们是可以拿走的。爸爸教给他们唯一的本领,就是偷东西。

爸爸说,我什么都不会,除了教他们偷东西就没什么可教了。

每一句都值得回味。

你看,两个因偷情被发现联手杀死前夫的爸爸妈妈和三个孩子一个老人组成一个家庭,也许这个家并不健康,但这里有爱。那些感动我们的,却成为世人眼中的非法。这个世界的三观到底有多正,是枝裕和试图在三观中教会我们走心。

我们总是被周围的人灌输一些很正的三观,也努力去践行。但到头来,真的是这样吗?是枝裕和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不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而是和你一起抬头望过隅田川烟花的角落 。

上图是电影官方给出的海报,下面是我看电影的时候自己拍的。

据说中国官方的海报如下,在海报上面加上了绚烂的烟花,以弥补电影中的“家人”没有看到烟花的遗憾。(觉得有些画蛇添足的)

这部电影一点点的告诉你这个“家庭”是如何组成的,是一步步地击垮你的泪腺。

在看电影之前稍微看了看简介,觉得是个无比沉痛的剧情,以至于电影前面有好笑的部分时我也没有让自己轻易地笑出来。但是最终我认为这个电影是美好的,温暖的,触摸到了心底。

我之所以认为它是美好的:

首先,妹妹始终跟着哥哥,不管穿的是不是脏兮兮,因为她得到了可以给她拥抱的爱,每天都会在温暖的午后和哥哥一起“偷东西”。

妹妹懒羊羊地穿着奶奶新手给做的粉色睡衣,选择了和有爱的家庭在一起。(不得不说饰演这个小女孩的佐佐木结美真的太可爱啦)

同样地,每个哥哥和妹妹外出的场景都是在阳光四射的午后,给人温暖而又有希望。这是美好的一个地方。

其次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在“用心”地生活。奶奶每个月去朝有钱的家里人要钱,姐姐想要找到一个温暖的男人,哥哥虽然一直在听话的偷东西但是后来终于“觉醒”了,妹妹也会选择能给自己爱的家庭。爸爸能关注到孩子的小细节,还有妈妈会为了妹妹的事情放弃自己的工作。

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只是为自己而活,尽管自私可能是人的本质,但是六口人在“蜗居”的生活里,没有放弃爱意,没有白白活着,像一具行尸走肉。

想再去看看戛纳给这部电影的评价,以下是我的影评:

“在似乎《无人知晓》的蜗居生活里,六个人每个人都有着《比海还深》的小算盘,本来毫无血缘关系,但是彼此都没有放弃去爱每一个人。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如父如子》的亲情关心,如烟花般绚烂的夏日美好,血浓于水,胜似亲情地纽带关系,这就是小偷家族。虽然美好的稍纵即逝,如同夏日汽水里的泡泡,但,我们爱过。”


今天正好看到杀鱼弟自杀的消息。据此想聊聊电影里的一些感动人的细节。

在我看来,小偷家族也是一部关于爱和成长的影片。前面大半部分好像就是在教你怎么与家人相处,怎么引导孩子成长。

影片里男人在海里对刚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很多人都意识不到。

我大学有一个有严重强迫症和轻微神经质的女孩,她曾经告诉我她大概11岁左右来初潮的时候,她妈妈竟然以一种特别鄙夷的态度质疑她为什么这么早来例假。从此她再来例假的时候就再也不敢告诉她的妈妈,整整一年她都是自己偷偷用卫生纸。并且觉得这是一件特别羞耻的事,直到有一次在姨妈家做客正好来例假,姨妈给她买了卫生巾,她才开始结束用卫生纸的日子。让我惊讶的不仅是她妈妈一开始的态度,更是长达一年的时间对女儿进入青春期这么敏感的事情的不闻不问。就像片子里女主说的不是生了孩子就能成为父母的。

父母对孩子为人处事的言传身教,正确的性观念引导和教育,对于一个孩子人生观以及自信的建立非常非常重要。


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电影的问题,只是电影刚好没对你的胃口,而电影的宣发也没有让你对电影有合适的期待。

欣赏电影不仅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也是件碰运气的事情,碰到喜欢的回味无穷,碰到不喜欢的那就真的很煎熬。

大家现在观影之前或多或少会接触一些评价,但是评价也是有局限的。看多了占用过多时间成本,还可能会被剧透,看少了就可能发生题主这种情况,仅仅是知道微博上有人安利,可能是讲述亲情比较感人的电影,但电影是什么风格,是枝裕和是怎么样的导演,估计是不太清楚的,所以心理上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出了偏差,虽然知道他不像动作片那么紧张刺激,但也许会像《我不是药神》那样感人。

但《小偷家族》是非常典型是枝裕和平和,琐碎,亲情题材的电影,在这部片子里甚至连一点点煽情都在克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人物关系在角色一两句闲言中就交代了,稍不注意可能连亚纪是谁的闺女都搞不清楚。对较少接触文艺片的观众而言,观影过程也许并不愉快。

如果题主看完这部电影对是枝裕和还有那么一点感兴趣,我推荐你可以先看看《海街日记》,这是一部纯粹、温暖、享受且高颜值的电影,看完幸福得想让人在床上打个滚儿的那种~。

题主的这个情况我也遇到过很多次,诸如《柏林苍穹下》、《寒枝雀静》、《谷子和鲻鱼》都是我慕名而去结果在艺术影院睡得昏天黑地的片子。

感谢你为欣赏艺术电影付出的努力。


总而言之 个人生命体验会导致每个人get一部电影的感动程度会有差别

我最爱的电影走出非洲 同电影学研究生的同学就看着睡着了 而我们老师最爱的钢琴课 我也只能说 它是一部好片子

但像小偷家族 是用心良苦的 表面的温情 还有深层次的思辨 辐射面积非常广 电影本身的配乐叙事 画面的季节感 通通是一流的

我也拼命在安利 希望朋友们不要错过 不要错过大银幕看这样细致优秀的 另一种口味的电影的机会(到字幕结束的最后一s的配乐 都细腻至极)

也很迫切的需要观众能尽快给多样化的优秀的片子票房认可 这样电影市场健康了 说不定未来就会有一部题主极喜欢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放映 这样私人的 更个人生命深层的感动 不足与外人道 但意义非凡

另外 就我自己这些年观影的经验来说 肉吃多了想青菜

是一个过程 小时候看各类简单剧情的电视剧能反复观看 慢慢的对电视剧品质有所挑剔 开始看视听更细腻的韩剧 叙事更紧张的美剧 再就是故事性极强的各式各样的好莱坞类型片 但套路久了 加上个人生命体验的不断加深 对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存疑 就开始爱看更有共鸣的电影 或者说我更相信的片子 同时加上对电影叙事视听语言的熟悉 就开始喜欢大量的艺术电影

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电影是当代文本 并不只是娱乐产品 就像不同的年龄看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悟一样 如果您也热爱思考 对电影有更多的依赖 希望您能放轻松 可能只是没有戳到您的点 不要暴躁的觉得热爱这部电影 为这部电影摇旗呐喊的人是装逼 也不要自认俗气 一味的拒绝这类片子

电影是太好的电影


这部电影拿王国维的话就是以乐景写哀

初看下来,《小偷家族》是部类似鲁迅名篇《伤逝》的电影。似乎在讨论人类的亲情爱情在苦涩的现实生活面前最终不堪一击的故事。

然而仔细想想,是枝裕和用理性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

《小偷家族》前半段是部典型的东方风格电影。影片中处处留白,于无声处流淌感情;每个角色都有他们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也许太过平凡,或许太过悲凉;又或许正因为角色们的故事太过平凡而愈加显得悲凉。

总之,是枝裕和在影片前半段刻意掩藏了角色们被遗弃的身世,又用逼近的镜头把观众强行拉到角色们的身边,让观众一起去感受电影中那一丝丝从现实的冰冷中渗透出来的温情。

是枝裕和把角色间的这些温情,像电影里收集玻璃球一样积攒着,在影片中段攒成一片暖烛色的梦境,再通过“奶奶”初枝的去世,“儿子”翔太的被捕等一系列变故,把这份梦境敲碎。毫不留情。正如影片中那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烟花,在想象中异常美丽,却稍瞬即逝。

虽然烟花易冷,但那份美好的记忆永存心底。

再冰冷的现实,终究需要面对;是枝裕和想必是个勇敢的人,同时也是个温柔的导演,他在片尾给了我们十分温暖的答案:“小女儿”树里踩上箱子,趴在阳台上张望——不管她看到了什么,那都叫“希望”。

下面尝试从电影细节分析六个人物的人物弧光(会涉及剧透)。

剧透警告,未观影人员请退场。

一、 翔太。

小男孩翔太,作为“小偷家族”中的儿子出场。

他一出场就和“父亲”柴田治默契配合,沉稳老练地从超市顺手牵羊。父子二人得手后,在回家的路上“捡到”受家人虐待的小女孩友里,故事便在这里开始。

善良的翔太在一开始就保护着友里,不愿让她参与盗窃;他知道,即使“商店里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也不代表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拿走。经过治的一番开导,翔太同意了友里入伙,这是因为,他真心地把友里当做妹妹;而他们柴田“一家”,就是靠着这种被人不齿的方式维系在一起。

翔太天真地以为:“只要不偷到店家倒闭就可以了。”

直到店家爷爷的善意感染了他,送给他和友里两个棒冰(童年回忆啊),这才让翔太似乎有所领悟——不可以让友里真的成为小偷。

继而,便有了翔太的转变:为了掩护友里,翔太故意引开便利店的店员,在走投无路之下,跳到桥下摔坏了脚。

翔太的转变也是整部片子的剧情转折,推动了整部影片的氛围急转直下。家族里每个人的故事也开始逐渐展露出来:翔太被父母遗弃在车里;没有生育能力的治和信代发现了他,把他从车里偷出来,当做自己的孩子。

信代因为和风俗店认识的柴田治一起失手杀了家暴自己的丈夫,虽然被判“正当防卫”,却依旧畏罪逃亡。

电影细节中可以看出,柴田治曾经是个惯偷,遇到信代后便开始向往家庭,和“妻子”信代一起栖居在“奶奶”柴田初枝家中。

而“奶奶”初枝,则是一个被丈夫遗弃寡居老人;除了领取养老金外,还半年一次去夺走自己丈夫的小三家里拜祭亡夫。此时,迎接她的只有小三的孩子,初枝的情敌也早已死去。她这一习惯维持了八年。八年也是小三的孙女亚纪离家出走的时间。

“孙女”亚纪,因为父母喜欢妹妹纱香(或许也是同父异母的妹妹),过度忽视自己(明明下落不明,还被说成在澳洲过得很好)而离家出走,来到“奶奶”初枝家;同样也是被家庭遗弃的人。

至于友里,她则因为常年被家暴的妈妈无法保护自己,而经常遭到虐待;后来才让柴田治和翔太给“捡了回来”。从友里妈妈的言语中,和友里失踪两个月,妈妈还不报案的细节也可以看出,她一样遭到了遗弃。

这便是柴田一家每个人的故事,温暖的笑容背后全都隐藏着悲凉。一家人温馨的梦境也随着初枝奶奶的去世(这段情节发生在翔太转变前夕),翔太的受伤,治和信代被警察问出真相而逐渐烟消云散。

结尾处,翔太已经抛弃了治灌输给他的“没法在家读书的孩子才去上学”的观念,去寄宿学校读书。当他再次看望已经转为正式工的治时,翔太说出了自己受伤导致一家人分崩离析是 “故意的”;直到搭乘回去的公车上,才对远远跑在车后的治默默说出那句“爸爸”。

此时,翔太已经曾温暖过自己的亲情留存于心底,踏上回归正途的道路。他最终鼓起勇气击碎了治为大家营造的梦幻,从美梦中拯救了友里,也拯救了自己。

二、 柴田治

柴田治作为男主,没太多存在感(原因后面说)。

柴田治从影片开始试图成为翔太真正的“爸爸”,是为了维持一份虚幻的家庭感;到最后不得不认清多么美好的梦总有醒的一天,开始认清现实,放弃作为父亲的身份:“我要从爸爸当回叔叔了。”反而得到了翔太的认可。

他从无论什么都试图教授给翔太(包括青春期常识),到放弃传授给翔太不正确的理念(商店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只有没法在家里读书的孩子才去上学),反而得到了翔太的认同(问及钓鱼知识时,翔太只说是从书上看到的)。

柴田治为了营造出一份家庭的梦境,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大部分都失败了。却不知道翔太早已把他当做真正的父亲。

柴田治的转变发生在翔太脚伤之后。彼时信代已经因为独自担下罪名而入狱。在一次他带着翔太的探监过程中,信代把翔太的身世和盘托出;治这才反思,自己终究无法给予翔太正常生活。他选择面对现实,做回翔太的叔叔。用行动来支持翔太(只是留宿翔太,并没有再次偷走他),同时也给自己再次走向光明的机会(继续在工地做正式工)。只是,多年的牵绊毕竟难以立刻舍去,他在翔太的公车后一直追逐了很久很久……他清楚,这一别,也许再不会相见。

三、 柴田信代

柴田信代作为女主完全压过柴田治的风头,削弱了不少柴田治的存在感。

她作为一个不幸的女人,自从友里来到家中,在友里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相同的经历,或者说相同的苦难把两人紧密相连。

信代在焚烧友里的旧衣服时,对这种和过去告别的仪式轻车熟路,想必她也曾经如此决绝地了断了自己的过往。作为一个“母亲”,她只是在尽其所能地去关爱着两个孩子;如同在想象中关爱曾经的自己。当她被问到为什么诱拐别人的孩子时,最先回答的是“可能是因为憎恨我的母亲吧”。此刻,爱别人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她对母亲的报复,和对自己的补偿。

对友里的关怀,无他,同命相怜。

而随后的问讯,却让信代转瞬想通了这点。当安藤樱那段著名的哭戏被“孩子如何称呼自己”引出后,留在镜头切换前的是信代那句茫然的自问。她清楚,不管如何称呼,自己已经无法再继续占有这份偷来的亲情了。她一样要放下过往,同那个受伤的自己告别。即使因苦难而连接起来的牵绊可以暂时抚慰记忆中的伤痛,但信代已经没法继续眷恋这份牵绊,她需要的恰恰不是抱紧孩子们,而是放手,自己才能从看似温情的关系里走出来,向前迈进。

于是,她便不想让翔太再一起陪他们玩一个“温暖的家”的游戏了。信代自己也知道,作为“母亲”的责任,如今最好的结果,就是让翔太回到曾经的家庭——或者至少知道自己的身世——在此后的探监环节中,她跟男主说过,他们俩是没办法带好这俩孩子的。

因此,她独自承担了弃尸罪名,坦然地告诉翔太他的身世。虽然她和治一样,也有许多不舍,却只在探监结束时回望,轻轻地道了声:“jya”。

四、 友里

友里大约是个不该出生的孩子。

她的出生大约是个意外。

她的父母吵架是家常便饭;她的妈妈经常遭受虐待;最糟糕的是,这种虐待没有停止在妈妈这里,还在继续向幼小的友里身上延续。

最初友里展现出来的行为具有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和“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友里喜欢妈妈,因为妈妈通过买裙子给她来补偿她遭受的虐待。友里在柴田家尿床,呆傻地站在一旁,似乎在等着要挨打。被人提醒说“对不起”后,不住地道歉。

就是这样胆怯的一个小女孩,从柴田家的关爱中得到了力量。当她再次回到那个冰冷的家中,面对母亲,已经懂得了反抗,不再顺从;自此,她最终也将改变命运。影片结尾处,友里向阳台外张望,不管她看到了什么,那都会叫做“希望”。

五、 亚纪和初枝

亚纪和初枝是这一家人中关系最复杂,牵绊最丰富的两个人。两人表面上通过本应仇恨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却没有任何怨念,同样是因为那四个字:“同命相怜”。

奶奶初枝被丈夫抛弃。亚纪在一个独宠妹妹(或许是继母的孩子吧)的家庭里被漠视。初枝“偷”回了亚纪,把她像亲孙女那样疼爱。

而亚纪则一直在担心这种牵绊。当她问治和信代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时,治回答是“爱”。也许是在风俗店工作的缘故,亚纪不相信爱,她觉得是钱。

直到4号先生出现,亚纪仿佛见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相同的痛苦,相同的挣扎,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亚纪已经相信爱了。

亚纪作为《小偷家族》中唯一没有偷窃过的人物,爱情大约是给她最好的奖赏。这份爱或许抚平了她的心灵。在影片接近结尾,亚纪已经知道了初枝从父亲那里收钱一事,虽然她应该有怀疑过初枝的动机,但最终还是不忍放下这份八年多的牵绊,回到曾经的“家”,拉开门,静静地注视着幸福的回忆。

至此,是枝裕和用寡淡如水的日常风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不完美,却无比真实,包含着自私,却又是力所能及和触手可及的,关于爱的故事。

这份爱从虚幻的美好中酝酿,在本能的逃避中爆发,最终在为对方着中想升华。

那些苦难把他们紧密相连,那些真爱让他们四散。

他们大概清楚,无论多么美好的相濡以沫,都不及淡然地相忘于江湖。

他们大概明白,有种牵绊,是放在心底里默念。


以前我经常怼那些吹《熔炉》神作的人。

现在细细想来,自己太蠢。

观影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东西,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是《海街日记》没错就是冲着麻酱去看的,然后慢慢喜欢上他的风格。

他导演的电影我基本都看过,最喜欢的一部却从来不敢向别人推荐,不过别人问我最喜欢的日本演员时,我总说我喜欢柳乐优弥,他在无人知晓里的表演实在太戳我的心了,一个七尺男儿,被他手指微微的颤抖弄哭了,要知道我从来不吃电影催泪这一套,卡西阿佛莱克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那神乎其技的表演都没让我落泪,但《无人知晓》里哥哥埋葬妹妹时微微颤抖的手,就像一击重拳把我重重击倒,哥哥没掉过一滴眼泪,但我已经泪如雨下。

更残酷的是,现实远远比电影更残忍,导演用极其写实的画面,平铺直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就好像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说好看,但我就是欣赏不来行不行?所以说你没必要,觉得大家都说好。你就必须和大家一样,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一种相当私人化的娱乐方式,


你说的看不懂,我理解为不懂为什么这个电影被那么多人认为好。而不是真的没看懂,对吧?

这部电影想明白剧情,其实在演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全部摊牌了,没有反转,没有高潮。

可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打高分呢?

其实就是是枝裕和导演的拿手本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细微的情感刻画,这个是这个电影高分得根本。

你可以看看这个导演得其他作品,保证你依然看的昏昏欲睡,比如,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

当然你如果还是想看这个导演的电影有没有你能接受的。

那我推荐海街日记,奇迹,还有无人知晓。

在这插一句,你以为就是枝裕和得电影你看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说好,你却看不下去吗?

那是你没看过李安的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李安对中国人的之间情感描写也是大师级别的,但依然大部分人看不下去,因为可能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反转和高潮迭起。

大陆这样得导演也有,比如贾樟柯。或者王竞的万箭穿心。

或者伊朗的一次别离,小鞋子。美国的海边得曼彻斯特。

写完之后我看了其他得答案我觉得有一些刻板印象。

首先我要强调这种风格的电影不是日影的特色。

日影的确很多,比如菊次郎的夏天,超越巅峰之类的。或者小津安二郎的各种物语系列,或者山琦贵的三丁目都是这种风格的。

但日影更多得风格是那种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的轻喜剧风格。

当然日影的风格有很多。

比如入殓师,告白,情书等等等等等。

当然我最喜欢的两位导演,依然是细田守和矢口史靖。

细田守的,穿越时空的少女,狼的孩子雨和雪,夏日大作战

矢口史靖,从秘密花园,五个扑水少年,摇滚少女,机器人大爷,哪啊哪啊神去村,生存家族

这些应该都属于我说的那种轻喜剧的类型吧

所以日影不全是这种类型的,当然你要喜欢看这种类型的,日影也的确有很多。


厉害在以小见大,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就是这样,特别擅长写家庭,而且一些镜头也处理的非常美,基本基调也非常符合日本社会以及民族的沉稳,可以说是小津的传人了,另外这是一部文艺片,文艺片向来都是小众的,放在中国,如果中国导演的某部电影得了国际大奖,中国人也会有很多人去看吧,电影表达的东西不一定多,但是蕴含的情感一定是非常丰富的,相比某些爆米花电影,这样的电影才是真正值得一看的。


推薦閱讀:

TAG:电影 | 影视 | 小偷家族2018年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