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戒如何能生定是什麼原理,又需要守哪些戒律才能生定?


增支部10集1經/為了什麼目的經 (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善戒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善戒的目的是不後悔,效益是不後悔。」

  「但,大德!不後悔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不後悔的目的是欣悅,效益是欣悅。」

  「但,大德!欣悅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欣悅的目的是喜,效益是喜。」

  「但,大德!喜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喜的目的是寧靜,效益是寧靜。」

  「但,大德!寧靜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寧靜的目的是樂,效益是樂。」

  「但,大德!樂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樂的目的是定,效益是定。」

  「但,大德!定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定的目的是如實智見,效益是如實智見。」

  「但,大德!如實智見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如實智見的目的是離貪,效益是厭與離貪。」

  「但,大德!厭與離貪是為了什麼目的,有什麼效益呢?」

  「阿難!厭與離貪的目的是解脫智見,效益是解脫智見。

   阿難!像這樣,善戒的目的是不後悔,效益是不後悔;不後悔的目的是欣悅,效益是欣悅;欣悅的目的是喜,效益是喜;喜的目的是寧靜,效益是寧靜;寧靜的目的是樂,效益是樂;樂的目的是定,效益是定;定的目的是如實智見,效益是如實智見;如實智見的目的是厭與離貪,效益是厭與離貪;厭與離貪的目的是解脫智見,效益是解脫智見。阿難!像這樣,善戒次第地來到最高。」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算了我還是以我淺薄的經驗大概跟你說一下。

戒就是看住自己的心,時刻保持警覺。

你心裡時刻保持警覺,時間久了你就會有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定的初步。長時間保持下去你就自然能得定。

你需要什麼定,就需要守什麼戒。

持殺戒,仁慈對待一切眾生,結果就是你會變得無所畏懼。

這些道理《十善業道經》都有!


看這裡:

護法居士:正法:【禪波羅蜜】菩薩成就十種法,恆常證得三摩呬多心?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禪波羅蜜?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當我們開始修行,開始把散亂的心收攝,通過靜坐先止,後觀。在日常中進行攝心為戒的練習時,

亂想開始減少。意識卻反而清醒。

戒,是通過攝心,把散亂心聚集的過程。這是一個工具。有一些地方把戒當成了不許這個,不許那個,心中卻如吸毒一樣蠢蠢欲動。就遠離了戒的本質。

攝心為戒,念起即覺,覺即無。就是不讓心散亂。次一級的才是守五戒等有形的。

在靜坐中,放鬆全身,雜亂的心會沉澱。但是,不會因此而進入定境。而是沉寂。反而意識凸顯存在感。

所以,戒直接的效果是靜。並不是定。

接著,盯住目標,開始觀呼吸,觀目標。把注意力集中於一點,不斷漂移的覺察開始定在一個目標。

因此,觀的效果才是定。


持戒,不是因為恐懼,而是會得到切身利益:即不後悔。

不後悔到欣然,欣然到喜,喜到安樂,安樂到願意在這裡落下(即定),穩定在了這裡就能看清楚很多世間的抓取是多餘的,於是可以安心選擇遠離這些煩惱,因為有安住的定在,所以遠離也不會有世俗人覺得的恐慌在,遠離後逐漸導向離欲,對世俗的一些追求看得很清楚,看得更明白選擇不去糾纏(其實這些因為安定而產生的選擇能力都是因定而生的智慧),逐漸導向心不被任何事物牽制,不與任何境界產生交互互動,於是最終徹底解脫。


推薦閱讀:

TAG:上座部佛教 | | 釋迦牟尼 | 打坐 | 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