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聖人,孔子,釋迦摩尼,等等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謝邀。

孔子和釋迦摩尼是根本不同的,一個維護秩序,一個破壞秩序,宣揚絕對平等。

人類歷史上可以和孔子並列的人其實只有柏拉圖,他們站在君子(政府)的立場上,對政府和人民的性質、職責、關係作出了闡釋並且維護等級宗法制度,並對君子階層提出了嚴格的自我要求,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雖然絕大多數人民渾然不覺)。

而釋迦摩尼本質上和蘇格拉底、耶穌基本相同,他們站在民眾的立場上,為民發聲,無論我們如何去包裝他們,始終他們是反政府的。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結局,孔子和柏拉圖都是無疾而終。而釋迦摩尼、蘇格拉底都是被下鴆而亡,耶穌被釘死,他們的死亡在我們的言語中叫不得其死。無論他們如何聲辯,信徒們如何為他們的死包裝,終究是不受命的。他們的智慧比一般人高,但是遠禁不起推敲,所以不是淪為宗教,就是被鄙棄

我們今天所謂的聖人,那範圍太大了,真是對哲學王孔子的侮辱。

明知不可而為之,你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嘛?

在君子失職的年代,取悅民眾是很容易也很方便的,甚至可以名揚後世。

而聖人不同,他們不取悅,不諂媚,維護統治,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真君子都敬仰他。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情懷是成為孔子這類聖人的前提之一,成了聖人的自然滿足這個前提。


要是每個人都只考慮能不能成功才做某事,那這世界得多無聊


問題不成立。只以孔子為例說明。

論語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一字之差,意義大變。

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別人說的,不代表孔子的意思。

孔子原話,無可而無不可。沒有不可的情形。

道儒釋三家皆有同樣句式,即無為而無不為,無可而無不可,無相而無不相。為,可,相,分別是三家的著眼點。


善根福德智慧超過我等一般凡夫太多太多,故而能為甚難稀有之事,發大心修大行,吃大苦耐大勞,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瀉藥。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了。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海了去了,大多數是自己有退路,抱著「萬一成功了呢」這樣的想法去做的。

當然,一多半都死在溝里了。

又及,現在這樣的人還是一把一把的。去看看那些玩槓桿炒股跳樓的,借錢投資失敗的,你就懂了。


從《道德經》的「有為」和「無為」來說吧!

無為:是為了得道!

有為:平衡陰陽,「替天行道」!

這樣說好理解一點……


你也是這樣的,明明不想死,卻偏偏總會要死。


大道理不講,你雖然問這個問題,但你心裡難道一點答案沒有嗎?大情懷是必須的,我就不說了。你問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我只回答四個字「事在人為。」


並非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是不得不為。

因為孔子之時,禮崩樂壞。如果不為,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想回到周朝那個以禮樂教化人心的時代。孔子把自己的價值歸屬給了當時天下的人民,為了人民生活更好,不考慮個人安危,毅然「雖千萬人,吾往矣」。

釋迦牟尼是往東西南北四城看到了人間生老病死後,大徹大悟,發誓要普度眾生,幫助人民脫離痛苦,到達彼岸的光明之所。所以放棄王子之位,菩提悟道。

這些人都有一致的價值取向,就是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一己之力為眾生謀一個幸福所在,光明所在。或許這就是聖人對我們的身教吧。


讓自己的思想發揚光大,獲得尊重?


明知不可為而不為,那是平常人


em..可能是想成為聖人吧。


推薦閱讀:

孔子有兒子嗎?
時不相容的孔子
都是理想主義者,為什麼說與其做王莽這樣的皇帝,還不如做孔夫子這樣的聖人?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對中華民族有哪些不可磨滅的貢獻呢?

TAG:孔子 | 儒家 | 釋迦牟尼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