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一見到佛祖菩薩之類的,就腦子一片空白?

心愿,一到那,一看見佛祖啥的,我啥都想不起來了,每次都是單純拜拜,心裡沒有任何祈求,然後去每一個有寺廟的地方都會去拜拜


比丘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所緣處是不應念。

汝所念空 念亦復空。是無性空 能斷色想 能斷取想。

是人爾時不得無想 何況於念。

是人爾時都無所有 寂滅無性。不集諸想 滅一切法。

是則名為 修習念佛。

念佛 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 寂然無想。名為念佛。

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 名為清凈念佛。

於此念中乃無微細心心念業。況身口業。

又念佛者 離諸想。諸想不在心。

無分別 無名字 無障礙。無欲 無得 不起覺觀。

何以故。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 皆是邪見。

舍利弗。隨無所有 無覺無觀 無生無滅。通達是者 名為念佛。

如是念中 無貪無著。無逆無順 無名無想。

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

無身口意業處 無取無舍。無諍無訟 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 滅諸覺觀。是名念佛。


隨喜讚歎,心中有私求拜佛才錯了

拜佛就是表達禮敬,同時也可以促進自我懺悔反省

其實還可以鍛煉身體有調身的作用,所以很多修行人拜佛要拜很多數量,效果還挺好的,容易長精神,同時慾望也會減輕,只是。。。拜久了容易累,是耗氣血的那種累


你試試一次性給佛像磕500下頭,我保證你不會大腦空白,你只會很累


像你這種現象還是頭一次聽說,是很奇怪的現象。

不過我認為,這可能是你潛意識裡對佛像有不同的看法或反應。

具體怎麼引起的無從猜測,我也沒有能力正面回答你這個問題。

但有一點我要說,有些現象的發生是因為錯誤的認知導致的,什麼意思,你可能是對「佛」、「佛教」的認理解和認知上有偏差,導致了影響到大腦、神經系統的相應反應。

「佛祖」古代印度人,強調一下.是人。通過自我修行,發現了人類的為什麼會痛苦,以及眾生為什麼會痛苦(眾生包括動物),並覺悟出來如何脫離痛苦的方法,然後從事教育事業,把自己發現的,覺悟到的,講給世人聽,佛陀在世的身份和老師很接近。只是他不教語文數學,他教人們痛苦如何來,痛苦如何消,教人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今天很多人都把佛,菩薩,當成神靈,有神力,一樣對待和看待,很多人都是,你可能就在這些人其中,可能雖然沒有正確思考和了解過佛,佛教,但是受社會對「佛」 佛教在社會上的表面展現狀態影響,以及受影視作品中「佛」的形象影響,導致理解和認知上的偏差,然後造成心理上的相應反應。

打個比方,我在很小的時候被父母告知,有一種動物叫黃鼠狼,這種動物是特殊能力,可以保衛家庭,可以讓人生病,也可以讓人不生病,所以家裡面要供奉保家仙。也就是「狐仙,黃仙」。在這種教育的背景下,如果生病了,我一定會認為這和保家仙有關係。

我這一生做了無數次和保家仙有關係的夢!

你腦中的空白和我經常做的夢是一樣的

並無可解釋下去具體其他含義,需要警惕的是,你這種狀態,一旦遇見邪見(錯誤的見解)之人,很容易順著自己的原有的認知,聽從別人的解釋,比如你前世如何如何,做過怎樣的惡事,在比如你頭腦空白是因為你和佛有緣,而且有很大的慧根,空白就是「空」,多少人要好多年才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後續可能會讓你花錢消災,又或者讓你於「佛」結緣。

「佛」字是梵文.意思是「覺者,覺悟的人」

「佛法」脫離痛苦,讓人自在的方法!

「佛祖」原名釋迦摩尼.悉達多。發現人為什麼會痛苦,教授如何人們脫離痛苦的一位教師

「佛像」 存在的材質有很多種,金.銀.銅鐵.木。本是就是物質雕塑和塑造。本質上沒有任何神力。

佛像的存在是有意義的,這裡不一一講解了,

最有意義的一個是:因像識佛,因佛識經,因經識法,因法識心,致開悟解脫。

但人心愚昧,不識真佛,不識真像,不識真法,不識真心,所以痛苦執著,不離苦海。

好像要跑題,總之,你如果對「佛」有一定的正確認知,遇見佛.大腦空白的問題自然化解。


有宿緣,有慧根。可以深入學佛。


佛菩薩是無心的,誦大悲咒之前不是有觀世音菩薩這樣的贊偈:真實語中宣秘語,無為心內起慈悲?《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相貌的十種心其一就是無為心。有可能你前世修過佛法,在寺院里與佛菩薩容易相應,無為就冒出來了,而不需要作意思維吧。這其實是好事情,無為超越有為啊!不過你卻不得以此為美,不如以平常心等閑視之,若無其事。《首楞嚴經》告誡吾人:『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是前世今生的羅漢福分串習種性,以及佛祖菩薩的大悲無緣加持(話說不僅僅有的人像你那樣,還有的人見到自己宿世的師父也會如你一般,這是緣分,如果你知道點佛教心理學唯識學或者看過榮格分析心理學的集體潛意識與原型,就會很容易理解)……今生應當更進一步,以藥師經、地藏經、阿彌陀經,法華經觀音普門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為依止主修經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自利利他大悲菩提心……

至於你曾看過的金剛經,我這裡有一篇回答,提供你參考:

既然說到是初學者,就要按照《金剛經》中初學者的次第要來依照經文如是如實的修學咯,那就不能一下子就跳過《金剛經》的開頭前三品,直接奔著第四品第一次出現「應無所住……「的單獨經文詞句而去……而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本經沒有單獨的一個(,「應無所住「,)形式出現,而是以(,「應無所住……「,)形式出現,所以讀經的斷句就應斷為「應,無所住……「。

《金剛經》:

…………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 )住,如是( )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第四品第一次出現應無所住……)

………………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第十品第二次出現應無所住……)

此經文點出,若想如實信解受用,需要成為大乘經所相應的菩薩學處,如何成為菩薩學處,對此本經對於善男子、善女人的初學者,有兩種入處,一是究竟勝義大般若空性,即無我人眾生相乃至法與非法,也即題主所問之具體的如何心空無物無念。一是度盡無邊無數無量眾生的世俗大慈悲菩提心。

前者相應於以上所引第一段,屬於六祖一樣的初學頓根人的頓入門,譬如初學六祖所呈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本空無塵元凈的大般若空性,由第一段」如是( )「,而開演南派直指心印禪法傳承。

後者相應於以上所引第二段,屬於非六祖的大多數初學漸根人之漸入門,所以要清楚大多數初學者,如果想依靠金剛經開悟,降伏其心,必先要發起救度無邊無量無數眾生的大悲世俗菩提心,在此基礎上去證悟三輪體空的究竟義,最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悲智雙運,徹底圓滿,這裡就已經含攝了六度般若波羅蜜多的全部要義。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覺悟成佛的心), 如是( )住,如是( )降伏其心

( )無可言說的當下現量直觀中觀般若無生勝義究竟諦,由佛陀「如是( )住,如是……「而直指,須菩提解空第一,如何不會?故曰唯然( )當下自肯承擔,但善男子善女子必不會,因為( )無有善惡大小……,而善男女,有善去惡,無法脫離善惡二元依然深陷分別言語,故接著繼續為善男子善女人而請法雲,願樂欲聞……就是我代這些無法直接通過」如是( )住,如是……「這種現量直指直接契入的那些依然迷惑茫然的善男女,請世尊進一步開示啊,我願意欣樂想要聽啊……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此,世尊焉能不知?故云就諸菩薩摩訶薩,這裡為鼓勵如是( )無法頓悟的求法眾善男女,就以菩薩授記的中觀般若的顯現現象世俗緣起諦名言方式為契合請法的二元分別的善男女說,所以這裡的諸菩薩摩訶薩,是為鼓勵次第非利根的初學善男女勇於求問修法而特別設施的授記方便語,不能當做實指語,而這也呼應了開頭須菩提與佛共同承許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或者換句話說,如果善男女真的想要安住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降伏其心,就需要成為諸菩薩摩訶薩,也必然會成為諸菩薩摩訶薩(釋迦佛的金剛語為了培養增長善男女解脫成佛的信心而特別做出的方便施設的授記來善護念善付囑)…後面緊接著就以名言緣起世俗諦說如何成為諸菩薩摩訶薩,你要度盡一切眾生成佛啊……而且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眾生真的被你度成佛了(即名言上的世俗諦與勝義諦二諦雙運,即無有雙運之唯一無有)……由此引出無相無生般若空性……這個度眾成佛的根基在大悲心,也就是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因為不忍捨棄一切眾生獨自趣入無餘涅槃……所以善男女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若不能如是( )而無法直接契入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現量究竟義,就只能以大悲心發起自利利他的普渡世俗菩提心,依此菩提心而契入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教證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緊接著,佛陀再次詳細就度眾生而實無眾生也無得滅度(三輪體空,眾生若無,得滅度也無,自然度者自體當下亦空,此即三輪體空)而就菩薩六度萬行的首度布施,而具體教誡修行: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大關鍵,六祖最後蒙受五祖心印傳承託付所傳正是此句,此前六祖所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本凈,即是瞭然已證」無所住「,此為佛心之法身本體,但對於佛心之三身妙用,尚待五祖指授,直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正是由」無所住「之體自然任運之所發明妙用,此就是光明佛性智慧之三身體用一如……

至此,題主所問」金剛經說應無所住,但是初學者來說,到底應該怎麼才能做到心裡什麼都沒有呢?

心裡什麼都不想,這本身就是一個念頭,迫使自己腦袋裡面空空如也,這還是沒有空,因為還有這一個念頭的存在。」的答案,不言自明,呼之欲出:

首先,題主對《金剛經》的理解」心裡什麼都沒有,心裡什麼都不想」,是偏頗的,是偏於斷滅一端的……所以就出現了你所疑問的,如何空的迷惑,因為你把空理解為斷滅的頑空死空,冷秋秋的空……

其次,對於初學者,不會是六祖那樣的頓根利器,無法僅僅聽一遍鄰人所念的《金剛經》,就會直接契入」無所住」的本凈(注意本凈不是全部斷滅的頑空)。故到底應該怎麼才能做呢?那就是依教奉行,依照《金剛經》經文本身的次第教導如是如實奉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1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2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即前述之必先要發起救度無邊無量無數眾生的大悲世俗菩提心,在此基礎上隨文入觀力行六度萬行而不執相住,漸至三輪體空而去證悟三輪體空的究竟義。

而要發」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的世俗大悲菩提心,就必須要具備」無餘涅槃」與」寂滅滅度「的聲聞緣覺道的四諦十二因緣的清凈寂靜涅槃之無染出塵心……

對於少數一些具宿緣之利根初學者,以經文的無相理而一心不思解其義直誦至自然相應安住,假以時日因緣聚合瓜熟蒂落,頓悟前緣而悟入心印傳承之如是( )……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但是初學者來說,到底應該怎麼才能做到心裡什麼都沒有呢??

www.zhihu.com圖標

評:不懂

回:你沒有系統學習,不懂實屬正常,懂了也就沒有此問與疑惑迷惑了,不去看也不去讀,當然不懂就永遠是不懂,誰會生而知之生來就懂呢?不懂把它變為懂的,這才是人生前進的道路方向,前提是你要去真正去學習去看慢慢根據自己的步伐節奏去弄懂它,否則人活一世,生不知何處來?死不知何處去?生也茫茫,死也茫茫,豈不悲哀……


推薦閱讀:

宗元佛學百科 | 第十八講:佛性與凈土,是怎樣無縫對接的?
如何正確看待佛菩薩的感應?(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說佛——我心中的佛(一)
東方陽熹:上帝的兩隻手—道德真源
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宗教並且堅持信仰終生?

TAG:佛教 | 菩薩 | | 釋迦牟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