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的耳朵會分成「油耳」和「糠耳」?


「耳聽八方」是人們對耳朵的功能的形容。作為五官之一的耳朵,在人體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人各有異,耳朵也不例外,可分為糠耳和油耳。

為什麼人的耳朵會分成「油耳」和「糠耳」?

人們的耳道都會有分泌物--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乾性的我們稱之為糠耳 油性的我們稱之為油耳。軟骨部和骨部構成外耳道,鼓膜附近的是骨部,靠外的是軟骨部,而在軟骨部,有兩種腺體,即耵聹腺和皮脂腺。當耵聹腺分泌比較旺盛的時候,就會出現油性耵聹(多數狐臭患者有油性耵聹的表現);耳屎乾燥成鱗屑狀或片狀就是糠耳,這類耳屎較容易清理。由於油耳尚未乾燥後就已積滿在外道眼裡,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時給人一種不幹凈之感,甚至容易引發疾病(中耳炎),建議油耳人平時注意清潔耳部健康。

「油耳」和「糠耳」受基因影響。一般情況下,耵聹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濕性耵聹,另一類是乾性耵聹,黃種人一般多是前一種,白種人則相反。從健康的角度講,「油耳」和「糠耳」都是正常生理現象,不會影響健康在,只是清潔問題需要注意。

但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耳屎,對於一些愛乾淨的人來說都是非清理不可的。如果不及時清理,耳屎會逐漸凝聚成團,阻塞於外耳道內,造成耵聹栓塞。如果是癥狀較輕者,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一般無明顯表現;若是完全阻塞者,可使聽力減退。

如果再出現耵聹壓迫鼓膜的情況,可引起眩暈、耳鳴及聽力減退;若是壓迫外耳道後壁皮膚,可因刺激迷走神經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遇水膨脹時可致聽力驟降。可見清理耵聹的重要性。

其實耳屎是每個人身體自然產生的一種東西,不需要過於緊張,但耳屎生長過多可能會堵塞耳道,這種現象就叫「耵聹栓塞」,伴隨而來有耳悶脹、耳痛、聽力下降等情況,這種時候就需要請醫生看看了。

倘若是平常的情況,大家可以放心,因為耳道自身就帶有全動清潔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屎是可以通過耳道自身排除。

挖耵聹要注意事項

1. 小孩子最好不要挖耳屎

兒童的身體不比成人,器官發展不成熟,免疫能力比較低下,而且小孩子的耳道比較窄小,不當的挖耳可能會引發外耳道炎。建議需要挖耳時到醫院進行處理。

2. 避免頻繁清洗耳道

耳屎雖然臟,但是身體本身帶有清潔能力,若我們過於頻繁的清潔它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引發耳道濕疹情況。

備孕、濕氣重、腎虛、減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病、皮膚病等等,怎麼調理最有效?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文章最上方的 紅色「關注」按鈕 關注我們!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趣味的健康知識,幫您識破健康謠言,走出用藥誤區!

更多健康資訊,也可點擊下方「了解更多」進行查看。


人的耳朵分為油耳和糠耳,主要是由於家族遺傳、或民族人種不同(比如亞洲人基因變異,多為糠耳)等原因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

「油耳」又名濕型耵聹、軟耵聹、油狀耵聹、脂性耵聹等。這種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粘稠樣的物質,人們俗稱為「耳屎」。

有一些人耵聹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在尚未乾燥後就已積滿在外道眼裡,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團,這些統稱為軟耳屎,俗稱「油耳」,醫學上叫油性耵聹。這是由耳道皮膚里的耵聹腺分泌物與外耳道脫落的上皮混合而成的。皮脂腺排泄油狀皮脂,有潤滑皮膚和對外來異物有粘著作用。

我們耳鼻喉科主任介紹說,油耳在我國漢族的發生率最低,一般在5~7%。而德國人油耳比例很高,大約90%。他說,他曾經接診過一名31歲的男患者,他就是油耳,平常耳朵很癢,不舒服,他就每天自己掏耳朵,他平常掏耳工具也不消毒,而且力度很大,造成外耳道發炎,當然,油耳的人油性耵聹堵在耳道也不衛生,長時間不清理也容易發炎。但是,掏耳一定注意不要太用力,掏耳工具也要定時消毒。遇到油性分泌物粘性太大堵在耳道,不好自己清理,可到醫院請醫生幫助進行外耳道沖洗等處理。

糠耳,就是耳屎乾燥成片狀或鱗狀的,成為糠耳。這種耳屎乾燥,比較鬆散。也正常的外耳道分泌物的一種。這類耳屎較容易清理。


  眾所周知,通常人們的耳道都會有分泌物--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且有乾濕之分。如果耳屎是乾燥成屑狀或略呈淡黃色的痂塊,叫干型耵聹即「糠耳」,這是由耳道皮膚里的耵聹腺分泌物與外耳道脫落的上皮混合而成的。如果耵聹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別多,排出的呈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在尚未乾燥後就已積滿在外道眼裡,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團,這些統稱為軟耳屎,即"油耳",醫學上叫油性耵聹。那麼,為什麼人的耳朵會分成「油耳」和「糠耳」?

  經研究發現,人體基因能決定耳屎的乾濕,即「油耳」和「糠耳」。受基因變異影響,多數東亞人的耳屎是乾的,歐洲及非洲人的耳屎多是濕的。從健康的角度講,「油耳」和「糠耳」都是正常生理現象,也就是說耳朵本來就有糠耳和油耳兩種,不會影響健康,不過油耳的人多有腋臭。

  需要注意的是,若耳屎逐漸凝聚成團,阻塞於外耳道內,便會耵聹栓塞。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無癥狀,完全阻塞者可使聽力減退。若耵聹壓迫鼓膜可引起眩暈、耳鳴及聽力減退。若耵聹壓迫外耳道後壁皮膚,可因刺激迷走神經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若遇水膨脹時可致聽力驟降。因此,一旦耵聹栓塞應及時清理,如外耳道沖洗法:沖洗前需將耵聹膨化,用5%碳酸氫鈉溶液滴耳,3~4日後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沖洗。必要時到醫院就診由耳科醫生處理。

點擊頁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查看官方網站 國內知名健康媒體,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內容


謝謝邀請!耳屎對大多數人應該都不陌生吧!它是我們生活一部分,小時候睡在在母親懷裡央求幫自己掏耳朵,感到溫馨、溫暖,輕撓輕癢間一種奇妙的感覺在耳朵里涌動,掏耳朵時大多習慣性地閉上眼睛,聆聽耳朵里那難以言語的響聲,隨著響聲那種舒爽的感覺會隨著掏耳勺的撓動層層奔涌,一直鑽進了心窩,心彷彿都酥了。生活中也發現很多人一有時間,就用一些工具給自己掏起耳朵,享受那種美好感覺。

很多人掏耳屎沒有多少考慮,有些細心的人,就發現很多人耳屎都不一樣,有的耳屎是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有時是褐色,像出血,自己流出耳道,這種耳屎就是「油耳」;有的人耳屎淡黃色、臘樣的碎屑,也有的就像我們頭皮屑一樣,也有的片狀耳屎,這些乾燥耳屎就是「糠耳」;也又很多耳屎集聚成團,非常堅硬,也就是鐵耳屎等等。

這些人就疑問了,為什麼會油耳和糠耳?耳道外側三分之二皮膚有豐富腺體,也就是耵聹腺,它分泌出淡黃色液體。由於家族遺傳傾向,所以很多人耵聹腺及分泌量是不同,在就是由於環境因素,也分泌量不同。當耵聹腺分泌量少,耳道蒸發水分,耳屎變干,就出現糠耳這種耳屎;當耵聹腺分泌量多,很難蒸發掉水分,再出現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外界物質污染後,有時是褐色水狀物質,也就是油耳。

總得來說,這些耳屎性狀,它們就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所以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的!但油耳需要和化膿性中耳炎引起流膿區別,需要做耳鏡檢查!


「糖耳」就是醫學上講的「油耳」。人耳分外、中、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外耳道大概長三厘米,在它外三分之一皮膚上有細毛和皮脂腺。

油耳

皮脂腺為正常分泌腺,對油狀皮脂進行排泄,可潤膚及於外來物,如小蟲子等進行粘著。耳道里分泌物一般人均為乾燥鱗屑狀,發淡黃茄塊,稱為干型耵聹。

小部分分泌的為油、糊狀、粘稠、深褐色物質,一些人誤以為時自己外耳道發炎、中耳炎造成的膿汁。其實,這些油狀物也為耳道所正常分泌出來的,叫做「油耳」。

油耳形成及伴隨癥狀

「油耳」也稱濕型耵聹、油狀耵聹。油耳形成和人種、民族存在較大關係。據相關統計,國內漢族油耳形成率最低,大概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油耳」沒有自覺表現癥狀,但多伴腋臭。油耳與腋臭儘管出現於不同位置,但兩者關係一般密不可分,為遺傳規律導致的。

「油耳」其實傳染不了他人,但油脂物堆積太多,易堵塞外耳道,有礙聲波傳入,會造成聽力下降、耳鳴、耳部出現不舒服,叫做耵聹栓塞,出現這種情況需要進行治療。

「油耳」人群在掏耳朵時需注意:

拿棉簽蘸百分之七酒精也可選擇百分之四硼酸酒精,輕力進行外耳道擦洗。在擦洗時不要把棉簽伸入太深,0.5到1厘米深度適宜,避免有損外耳道里皮膚、鼓膜。若已產生耵聹栓塞,要及時去醫院進行取出。


這是遺傳造成的,或者說自然選擇的結果。

耳屎又叫耵聹。耵聹分為濕性耵聹(油耳)和乾性耵聹(糠耳)。油耳朋友們的耵聹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黃色、油性粘稠物質,有的甚至流出耳外,為軟耳屎。

在人類孟德爾遺傳資料庫上可以查到,耵聹在人種和民族之間有差別。油耳在歐洲和非洲裔美國人佔了幾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國漢族人則基本上為糠耳。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個基因——ABCC11。我們大多數亞洲人ABCC11基因上有個鹼基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減少分泌。所以,我們沒有腋臭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那麼,耳屎為什麼要提腋臭呢?因為目前有部分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基因也跟耳屎的種類有關。也就是說,腋臭和油耳都是同一個基因控制的,所以相關性很大。

nature子刊早已經有研究證實,腋臭患者多是油耳,而無腋臭的正常人耳多半是糠耳。但是,油耳不是什麼疾病(注意與中耳炎的區分),不需要治療。


油耳和糠耳是由基因決定的,是遺傳的。二者都是外耳道的正常分泌物。

油耳是如何形成的?外耳道分為軟骨部和骨部,靠近鼓膜的是骨部,靠外的是軟骨部。在軟骨部,有兩種腺體,即耵聹腺和皮脂腺。當耵聹腺分泌比較旺盛的時候,就會出現油性耵聹,俗稱「油耳」。耵聹腺是一種變形的汗腺,所以,狐臭患者常常伴有油耳。

而「糠耳」是指耳屎乾燥成鱗屑狀或片狀。很多人認為油耳比糠耳更會讓人嫌棄,主要是因為油耳臟,油乎乎的,一不小心就流到外面來了。前幾天科里的一個小大夫瞅著我耳朵驚奇地問「你怎麼成中耳炎?」我一聽,大概就明白了,尷尬地回答:「應該是耵聹流出來了。」油耳的人可能經常會面臨這種尷尬的情景,所以一有空就拿棉簽在外耳道口輕輕擦拭。

但在諮詢糠耳的小夥伴時,他們說糠耳也挺討厭的,太硬了,經常自己掏不出來。對此,我只能說,估計耳屎都是不討喜的。但是咱們還不能少了它,因為不論是油性耵聹還是糠性耵聹,都能為我們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以起保護作用。怎樣的保護作用呢?如有小蟲子爬進去了,耵聹就能為我們粘住小蟲子,保護我們的耳朵。

很多人喜歡沒事就掏掏耳朵,其實這樣是不對的。門診上經常會見到因為掏耳朵引起各種不適的患者,如外耳道損傷、鼓膜破裂、棉球掉落導致外耳道堵塞等。掏耳朵還會刺激外耳道的腺體,使腺體分泌更加旺盛,耵聹過度分泌。

其實在我們咀嚼、睡覺、運動等時候,有些耵聹是可以自己排出耳外的。但如果是油性耵聹,我們可以拿棉球在外耳道口輕拭,切記不能太深以免損傷耳朵。如果耵聹過多的話,應該去耳鼻喉門診,使用特定的工具取出耵聹。

本期答主:張萍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你好,我是耳鼻咽喉科李醫生,我來回答一下油耳和糠耳的區別。

1,油耳,在醫學上稱為「脂性耵聹」,又叫「油耳」,多有家族遺傳傾向。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的、呈粘稠樣的物質,俗稱耳屎。是正常的,無需特殊處理。

如果油脂樣物質堆積過多,堵塞外耳道,影響了聽力,則可引起聽力減退、耳鳴和耳部不適感,醫學上稱為耵聹栓塞,此時需要到醫院治療。

2,耳屎乾燥成鱗屑狀,片狀的,俗稱「糠耳」,也是正常的外耳道分泌物,無需特殊處理。


歡迎關注耳鼻咽喉科李醫生,傳遞健康靠譜的醫學知識。若有其他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我會在第一時間回復。


耳屎又稱耵聹是一種正常的耳道分泌物。耵聹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外耳道上皮和耵聹腺分泌物混合形成淡黃色乾燥屑狀或痂塊狀的干型耵聹,一種是耵聹腺和皮脂腺的較多分泌物的棕黃色油性粘稠凝聚成團的油性耵聹。

干型的耵聹就是通常所說糠耳,而油性耵聹即為通常所說的油耳。人的耳道分泌物的類型就像單、雙眼皮一樣是由於人體基因決定的。東南亞人大多為干型耵聹,而歐洲及非洲人多為油性耵聹。不論油耳和糠耳均為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對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但由於油耳的耳道分泌物容易凝結形成耵聹栓塞而堵塞外耳道,甚至硬氣聽力減退、眩暈以及耳鳴,甚至刺激迷走神經耳支導致反射性咳嗽。

應當及時清理,可用百分之五碳酸氫鈉溶液滴耳,三到四天後再沖洗。若栓塞嚴重應當至醫院就醫,找耳科醫生處理。


我來告訴你這個,不過只是個人的判斷和理解。

油耳屎。經常有油耳屎的人,體內濕氣比較重。或者大便溏瀉或者口臭腳臭,愛出汗。這種人容易患有油耳屎。

糠耳屎。有糠耳屎的人體內火氣,熱氣比較大。比如有便秘,口臭或者,飲食不消化,消化不良。或者肥胖,或者怕冷。

這個只是我這麼多年來自己的理解,喜歡的點贊,不喜歡的,也不要批判。


推薦閱讀:

CA106機組的第二個錯誤更「致命」
小伙全身化學燒傷感染致死,家屬索賠遭拒公道究竟在哪
iPhone離不開的中國村子
自如|熱點過去了,毒氣室過不去
世紀難題——什麼樣的女人值得娶

TAG:健康 | 社會 |